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2新課標同步導學高一地理練習:4 章末高效整合(湘教版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2新課標同步導學高一地理練習:4 章末高效整合(湘教版必修1)

資源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不管是古代,還是當今,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據此回答1~2題。
1.古代的鄉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兩岸或交匯處的高亢之地,是因為(  )
①地勢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熱同期,氣候優越 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農耕、畜牧、漁獵 ④便于搬遷和居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關于高原地區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 ②大多分布在山前的洪積扇平原上 ③大多分布在地勢平坦的高原面上 ④多呈條帶狀沿河流兩岸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古代的鄉村聚落分布于河流兩岸或交匯處的高亢之地可以避免洪水之患,同時方便取水。高原地區的聚落分布在相對平坦的河谷平原,多呈條帶狀沿河流兩岸發展。
答案: 1.C 2.D
下圖所示區域內,準備修建從A城(28°N,120.5°E)到B城的鐵路,分析回答3~4題。
3.在圖示的四條線路備選方案中,最佳方案為(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一般說來,影響現代鐵路線區位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氣候因素 D.經濟因素
解析: 第3題,線路①②要穿越低山丘陵,工程量太大,線路④太遠,線路③距離適中,且穿越地形相對平坦的地區,工程量較小。第4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因素已成為影響現代鐵路區位的主導因素。
答案: 3.C 4.D
右下圖中,各坐標軸分別表示氣候、地形、河流三種區位因素,箭頭方向表示區位條件越來越好,據此回答5~6題。
5.若用此圖分析地形對聚落布局和形態的影響,則最可能呈帶狀分布的是(  )
A.C地 B.D地
C.H地 D.G地
6.若用此圖分析城市的起源,則與尼羅河谷地城市興起的自然條件最吻合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解析: 第5題,聚落呈帶狀分布,主要是由于地形區位較差,而河流、氣候條件較好。第6題,符合此條件的城市應該具有較好的地形、河流條件,但氣候條件較差。
答案: 5.D 6.D
近代,我國滇、藏、川之間的貿易是通過“茶馬古道”進行的,它是以馬幫(騾馬)運輸為基礎,實現川、滇的茶葉和西藏馬匹、藥材的交易,故稱“茶馬古道”。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還曾成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下圖為“茶馬古道”主要線路圖,讀圖回答7~8題。
7.馬幫運輸是滇、藏、川之間一種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采用馬幫運輸的主要原因是(  )
A.當地騾馬數量多
B.當地經濟落后,就業機會少,發展馬幫運輸可增加就業機會和運輸收入
C.可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D.騾馬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強,可滿足當地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對交通運輸的需要
8.在建設滇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線時,國家堅持了先公路后鐵路的原則,其原因是(  )
①公路運輸靈活性強,對地勢起伏的適應性遠比鐵路強 ②沿線地區人口稀少,經濟落后,運輸量不大,沒有建設鐵路的必要 ③公路運輸的連續性比鐵路強,運輸效率更高 ④公路建設的工程造價遠比鐵路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馬幫運輸成為滇、藏、川之間一種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因為當地地形復雜、地質災害多,騾馬對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的適應性強。公路對復雜的地形的適應性遠比鐵路強,工程造價遠比鐵路低。
答案: 7.D 8.D
仙女木是分布在北半球溫帶高山及寒帶地區的植物,在北歐的地層中先后發現仙女木的殘骸。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該事件之后氣候變暖。圖甲是地球50萬年前至今的氣溫變化模擬曲線圖,圖乙是地球2萬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擬變化圖,回答9~10題。
9.圖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氣溫變化與海平面變化的趨勢不一致
B.近2萬年來氣溫相對保持平穩
C.近2萬年來氣溫與海平面始終保持上升的趨勢
D.50萬年前至今氣候呈冷暖交替變化
解析: 本題以仙女木的發現為切入點考查氣候的變化。新仙女木事件是最后的一次氣溫降低時的事件,所以從圖乙中可知距今最近的一次氣溫降低是發生在③位置,全球的氣溫變化和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關,由50萬年前至今的氣溫變化曲線可知氣候呈冷暖交替變化。
答案: 9.C 10.D
冰川,在某種意義上被稱為“環境的敏感器”,據此回答11~12題。
11.地球上冰川的總體退縮,使一些河流發源地的土壤環境趨向(  )
A.沼澤化 B.酸化
C.荒漠化 D.鹽堿化
答案: C
12.若圖中表示地球表面山地雪線隨緯度變化的曲線,則甲點所在地區所屬自然帶是(  )
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B.熱帶雨林帶
C.熱帶荒漠帶 D.苔原帶
答案: C
下圖示意的是全球可能發生的某種“環境變遷”,讀圖回答13~14題。
13.該“環境變遷”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沒 B.火山、地震頻發
C.荒漠化日趨嚴重 D臭氧層空洞擴大
14.使圖示“環境變遷”可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變暖
C.海水膨脹 D.地面沉降
解析: 圖中馬爾代夫等島國及沿海地區受到影響,因此應為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沒。其根本原因是全球變暖。
答案: 13.A 14.B
下圖為我國風能資源分布圖。讀圖,完成15~17題。
15.我國風能資源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由較低緯地區向較高緯地區減少
B.由沿海向內陸先減少后增多
C.由平原向山區逐漸增多
D.由沿海向內陸逐漸增多
16.關于圖中①②③④四地風能豐富與否及其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地風能豐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風的源地 ②地風能較貧乏是由于巖石裸露,下墊面摩擦力大 ③地風能較豐富是由于地處沿海 ④地風能較貧乏是由于距海遙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圖中M地區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是(  )
A.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 B.太陽能、風能和沼氣
C.地熱能、風能和沼氣 D.太陽能、地熱能和水能
解析: 第15題,從圖例分析可以得出風能由沿海向內陸先減少后增多的結論。第16題,風能大小成因除了考慮氣壓差原因(風源地)以外,還要考慮地形的影響。②、④地風能較貧乏是由于處于盆地和崎嶇不平的山地地形,山地阻擋來風。第17題,M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處于板塊交界處,地熱能豐富;從圖例直接讀出M地有效風能密度較大。
答案: 15.B 16.C 17.A
下圖為人類各發展階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統計圖,讀圖完成18~19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四個階段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礦物能源
B.后三個階段人類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類在各發展階段都消耗一種類型的能源
D.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斷增長
答案: D
19.下列對人類各發展階段能源利用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A.原始社會人類利用的能源雖然較少,但對環境影響較大
B.農業社會能源的開發利用可能導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業社會大量使用能源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但生態問題得到緩解
D.現代社會崇尚美國的能源消費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答案: B
我國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從2006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法》。據此并結合圖回答20~21題。
20.發電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的能源和發電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的能源分別是(  )
A.核能 天然氣 B.天然氣 煤炭
C.煤炭 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 核能
21.下列電能屬于綠色電能的是(  )
A.核電、水電
B.生物能汽化發電、火電
C.潮汐能發電、地熱能發電
D.風能發電、生物能燃燒發電
解析: 第20題, 從圖中可看出煤炭的發電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故C項正確。第21題,火電、生物能燃燒發電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水能發電、潮汐能發電、風能發電不污染環境,屬于清潔可再生能源;核電中的核廢料若處理不當則會發生核泄漏,污染環境。故C項正確。
答案: 20.C 21.C
讀2007~2008年世界主要災害情況統計圖,回答22~23題。
22.四種主要災害造成的災情(  )
A.2007年總損失中水災最為嚴重
B.2008年總損失小于2007年
C.2008年海嘯死亡人數接近2007年的總和
D.2008年地震死亡人數是2007年的7倍
23.2008年5月印度洋海嘯災害具有損失小、死亡多的特點,原因是(  )
A.海嘯影響地區農業落后,土地未開發
B.海嘯影響地區城市稀少,經濟發達
C.海嘯影響地區港口發達,倉儲用地多
D.海嘯影響地區人口密集,經濟欠發達
解析: 第22題,由圖示可以直接讀出,2007年總損失中水災最為嚴重。第23題,2008年5月海嘯造成的死亡人口較多,主要是因為該次海嘯影響的是經濟欠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答案: 22.A 23.D
讀我國旱澇災害分布示意圖,回答24~25題。
24.圖中我國旱澇災害都十分嚴重的地區,其共同的特點是(  )
①人口密度小 ②經濟落后 ③以平原地形為主 ④降水集中且變率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 D
25.能起到旱澇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
A.加強監測預報 B.改變水循環模式
C.疏散重災區人口 D.興修水利工程
答案: D
二、綜合題(共50分)
26.讀我國北溫帶季風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3分)
(1)圖示中聚落分布規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圖示中聚落分布地形如果為河流地貌,其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對聚落的有益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隨著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擴建居民點。若只考慮沿著山前公路擴建,試比較說明在丙村東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設民居條件的差異。(6分)
答案: (1)沿公路分布(或大致沿山前等高線分布)
(2)河谷平原 聚落分布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凸岸 供水和運輸
(3)東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間的區域較狹窄,相鄰山坡比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災害的隱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間的區域較寬闊,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較多,相鄰山地比較和緩,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災害的隱患。
27.有關專家通過模擬區域氣候情景,對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氣溫與降水變化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未來10~50 年間,中國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升高了2.7 ℃,年均降水量增加25%,大部分地區可望逐年濕潤起來。結合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12分)
材料一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
1967年1976年 1977年1986年 1987年1996年
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187.8 192 229
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66.4 73 95
材料二 阿克蘇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徑流量的變化情況。
1967~2007年 2007~2057年
阿克蘇河的年平均徑流量 71.7~73.3 84.42
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騰湖的水位和面積化情況。
1986~2000年的水位變化 1986~2000年的面積化
博斯騰湖的水位和面積的變化 上升了4米多(超過1958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擴大到1 000多平方千米
(1)根據上述材料,說明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發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上述變化對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4分)
(3)簡要回答這種變化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防治?(5分)
答案: (1)說明我國西北地區氣溫逐漸升高,降水量逐漸增加。主要原因是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水循環加快。
(2)將使湖泊面積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區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區植被覆蓋率有所提高。
(3)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后,山區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劇,這可能導致洪澇(或雪災、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建議在山區多建水庫,加強氣象監測和預報。
28.水資源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聯合國將2003年定為“世界淡水年”。(12分)
(1)根據上圖,簡要概括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并分別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
讀江蘇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水資源利用情況對比表,回答(2)~(3)題。
省級行政區 人均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產用水量(m3/人·年) 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m3/畝·年) 萬元GDP用水量(m3/萬元)
江蘇 610 70 540 446 570
寧夏 1 780 26 1 754 1 352 4 000
(2)兩省區在水資源利用結構上有哪些差異?(3分)
(3)簡要分析寧夏的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比江蘇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5分)
解析: 水資源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其分布存在著不平衡性,若水資源較少就會形成旱災,而水資源在短期內較多的就有可能形成洪澇災害。本題主要考查水資源的分布及洪澇災害的形成原因。
答案: (1)現狀:①人均擁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大,北方小。
(2)江蘇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寧夏大,生產用水比重比寧夏小。
(3)自然原因:寧夏的降水量比江蘇少得多,而蒸發又比較旺盛。人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或灌溉技術落后,或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29.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國因洪澇災害,受災農作物達2 280萬畝,受災人口達2 06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07.8億元。下面左圖為我國部分地區雨澇分布圖,右圖為我國部分地區干旱總次數等值線圖,結合所學知識,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讀左圖說明我國雨澇區的分布規律,并從地形與降水的特點分析原因。(4分)
(2)左圖中B地區為多澇區,試從人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4分)
(3)右圖中A地區是我國干旱多發區,水資源緊張。試分析其解決的措施。(2分)
(4)左圖中C地區為濕潤地區,但又是干旱頻發區,試從地形、地貌方面解釋其原因。(3分)
答案: (1)我國雨澇分布大體是從東南向西北減少的。原因:我國的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多平原,排水不暢。
(2)原因:上游地區亂砍濫伐森林,陡坡開荒,造成植被的破壞;中游地區圍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區植樹種草,退耕還林;修建水庫(三峽工程);退耕還湖;對河道進行改造,裁彎取直。
(3)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減少水污染、浪費,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價;控制人口數量;海水淡化。
(4)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雖然降水豐沛,但是由于該地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在地表存留的時間短。
.精品資料。歡迎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永顺县| 当阳市| 安庆市| 邓州市| 都昌县| 崇义县| 新河县| 朝阳县| 长宁县| 吐鲁番市| 重庆市| 高清| 秭归县| 镇坪县| 肃北| 海宁市| 吉首市| 汕尾市| 布拖县| 察雅县| 舟曲县| 瑞昌市| 大丰市| 通辽市| 曲阜市| 曲松县| 平顶山市| 莱州市| 旺苍县| 信宜市| 五家渠市| 积石山| 滨州市| 莎车县| 丹东市| 宝丰县| 淮阳县| 漳州市| 潞城市|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