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某人在某巖層中發現了三葉蟲、大羽羊齒化石,則該地層形成于( )A.太古代 B.元古代C.古生代 D.中生代解析: 古生代早期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海水里出現了很多種動物,如三葉蟲、珊瑚等。答案: C2.關于人類活動導致大氣成分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燃燒礦物燃料使二氧化碳不斷增多 ②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設備使氟氯烴含量減少 ③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設備使臭氧含量減少 ④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成分的變化是緩慢的,因此不會直接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 本題考查了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比例的影響。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設備會使氟氯烴含量增加;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成分的變化盡管是緩慢的,但對人體健康可以直接構成威脅,如大氣中氟氯烴的增多,使南極出現臭氧層空洞,地球上紫外線增多,對人類健康直接產生不利影響。答案: C3.魚類逐漸演化成兩棲類的時間是( )A.中生代 B.元古代C.古生代中期 D.古生代后期答案: D土壤空氣和土壤水分貯存于土壤孔隙中,兩者體積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響而此消彼長。如下圖中虛線①表示土壤中空氣和水分所占比例約為4%和46%。讀圖完成4~5題。4.適宜多數作物生長的理想的土壤空氣和水分比例變幅應在( )A.①—②之間 B.①—④之間C.②—③之間 D.③—④之間解析: 理想的土壤空氣和水分的比例約為1∶1,故選C。答案: C5.不夠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東北平原開荒、焚燒秸稈,加速有機質分解B.黃土高原保塬、護坡、固溝,防治水土流失C.黃淮海平原實施排灌,調控土壤鹽分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解析: 注意題目中的“不夠合理”。東北平原應停止開荒、焚燒秸稈,加速有機質合成。答案: A如下圖所示中P點表示我國某地土壤組成物質的體積分數。據此回答6~7題。6.該土壤( )A.水分較少,植物易枯萎 B.保溫性較差,土溫較低C.通氣透水,但有機質含量低 D.該土壤呈酸性,可能為紅壤答案: B7.若該土壤有時表層鹽分升高,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加劇這種現象的人類活動可能是(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C.使用農藥 D.毀林開荒答案: B(2010·萊蕪高一檢測)生物入侵是指某個地區的外來生物物種打破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例如桉樹原生長地是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和東南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在引種到我國的云貴高原后,卻引發了令人頭痛的生態問題:引種地區的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桉樹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據此回答8~9題。8.桉樹在澳大利亞和云貴高原生長的自然條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亞降水多,而云貴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亞地勢低,而云貴高原地勢高C.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地下水豐富,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儲存條件不利D.澳大利亞光照條件好,而云貴高原光照條件不好9.以上案例,能夠給予我們的啟示是( )①地理環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②引進外來物種,需要考慮地域環境的差異性 ③某一要素的變化可能導致其他某個要素的變化,但不會引起整個環境的改變 ④引進外來物種,必然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③④解析: 從題干的材料可知,澳大利亞的東部沿海和云貴高原兩地的地理環境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主體,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的改變,這也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當兩地地理環境相一致時,兩地的物種也可互相引進。答案: 8.C 9.A(2010·溫州高一檢測)下圖為各種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圖,讀圖回答10~12題。10.下列序號的排列符合土壤形成過程的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著生 ④低等植物著生 ⑤形成疏松母質,釋放礦物養分 ⑥形成成熟土壤,形成腐殖質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⑤④①③⑥C.②④⑤①⑥③ D.②④①⑥③⑤11.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C.生物 D.巖石1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土層厚度、水熱條件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發育程度C.生物主要影響土壤的發育程度、礦物養分D.地形主要影響土壤的質地特征、肥力特性解析: 第10題,土壤的形成過程可歸納為:巖石成土母質原始土壤成熟土壤。第11題,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第12題,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分,生物主要影響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響土層厚度。答案: 10.B 11.C 12.B讀下列甲、乙兩地植被分布如下圖所示,回答13~14題。13.影響甲乙兩地植被分布的主導因素分別是( )A.光照和熱量 B.地形和降水C.地形和熱量 D.降水和光照答案: B14.甲地的闊葉林主要是( )A.熱帶雨林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答案: B讀下圖所示,回答15~16題。15.該區域所屬自然帶為(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熱帶雨林帶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答案: A16.若該地地形為低山丘陵,山地的南坡馬尾松生長良好,北坡冷杉生長正常,這種差異反映了陸地的( )A.緯度地帶分異 B.干濕度地帶分異C.垂直分異 D.地方性分異答案: D17.下列各山地中,垂直方向上自然帶類型最多的是( )A.秦嶺南坡 B.喜馬拉雅山北坡C.阿巴拉契亞山脈 D.乞力馬扎羅山答案: D讀阿爾卑斯山垂直自然帶及其某日氣溫垂直變化圖所示,據此回答18~19題。18.若甲地自然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同,甲地屬于另一自然帶,則其名稱最不可能是( )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C.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答案: D19.若由a到b,氣溫以每升高100米降0.6 ℃的比率下降,而b到c氣溫下降比率會減少,原因可能是( )A.隨海拔增高,植被越來越少 B.a~b高度范圍內的氣溫小于b~cC.海拔越高,大氣密度越小 D.過飽和水汽上升冷凝過程中釋放熱量答案: D讀北半球部分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完成20~21題。20.由圖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帶最多的位于( )A.a B.bC.c D.d21.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帶是( )A.b B.cC.d D.e解析: 第20題,垂直自然帶帶譜的多少取決于緯度和海拔高度,a處緯度低,海拔較高,可出現從熱帶到寒帶的垂直帶譜。第21題,地中海氣候區所對應的b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除了南極洲以外,其他大洲均有分布。答案: 20.A 21.A(2010·南昌高一檢測)讀下圖,回答22~23題。22.圖中島嶼兩側自然景觀的差異體現了( )A.緯度地帶分異 B.干濕度地帶分異C.垂直分異 D.地方性分異答案: D23.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與圖中熱帶雨林的成因最接近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 B.巴塔哥尼亞沙漠的形成C.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 D.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的缺失答案: C讀某大陸自然帶分布圖,回答24~25題。24.自然帶從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帶從⑦→⑧→⑨→⑩的分布規律分別符合( )A.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和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B.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和緯度地帶分異規律C.垂直分異規律和地方性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和垂直分異規律25.B因素的出現說明其自然帶的分布具有( )A.緯度地帶性規律 B.經度地帶性規律C.垂直地帶性規律 D.地方性分異規律解析: 自然帶從①→②→③→④→⑤→⑥的變化是以熱量為基礎,⑦→⑧→⑨→⑩的變化是以水分為基礎,分別符合緯度地帶分異規律和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第25題,圖中⑩為荒漠帶,在有地表水或地下水富集的地方往往形成綠洲,屬于地方性分異規律。答案: 24.A 25.D二、綜合題(共50分)26.根據材料,結合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茶樹是富錳植物,茶葉中積累了大量的錳,且茶中近30%的錳能通過Mn2+的形態溶入茶水中,因此,飲茶是人體攝取錳的重要來源。但產自不同地區的茶葉錳含量有很大差異,為此,某同學作了“土壤pH值對茶葉從土壤中吸收錳元素的影響”的研究性學習。他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研究:①茶葉錳含量與葉齡的關系;②茶葉錳含量與土壤pH值的關系。得到了不同葉齡茶葉錳含量與土壤pH值的關系圖。(1)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壤中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2分)A.成土母質 B.有機質C.水分 D.空氣(2)茶葉中________葉的錳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3)從不同葉齡茶葉錳含量與土壤pH值的關系圖中可以看出,不同葉齡茶葉在________(中性、酸性、堿性)土壤中錳含量較高。(1分)(4)從表中可以分析出,茶葉最適合栽種在下列的________(土壤)中。(2分)A.黃土 B.紅壤C.水稻土 D.黑土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中的成土母質與土壤的關系。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分,綠色植物有選擇地吸收成土母質、水體和大氣中的營養元素,并制造有機物。答案: (1)A(2)老 使營養元素富集的(3)酸性 (4)B2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1)從圖中①~③的變化,體現了陸地環境的________分異規律。(2分)(2)從圖中③~⑤的變化,體現了陸地環境的________分異規律。(2分)(3)①與⑥緯度相似,距海洋遠近相差不大,而陸地自然帶差異很大,這體現了陸地環境的________分異規律。(2分)(4)④處的天然植被應是________,⑤處的大型動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⑥處代表動物有________,①處的土壤特點是________。(8分)解析: 解答此題要弄清各種地域分異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分析即可。答案: (1)緯度地帶(2)干濕度地帶(3)地方性(4)溫帶草原 耐干旱、善奔跑 牦牛、藏綿羊 呈酸性28.圖①是非洲大陸植被類型分布示意圖,圖②上下兩部分分別是非洲西部沿海A—L各地1月份和7月份降水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1)圖②中甲月份表示的是________月份,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找出A、L兩地降水季節分配的共同特點及其原因。(2分)(3)M、K兩地同處在回歸線附近,但兩地植被類型差異顯著。試分析形成兩地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4分)(4)A、L兩地植被類型相同,但L地面積狹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5)分析非洲植被類型的分布特點,并說明其成因。(4分)解析: (1)根據A地的降水量可推斷季節。(2)A、L兩地為地中海氣候。(3)從大氣環流、洋流等方面分析形成M、K兩地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4)受陸地面積制約,L地地中海氣候分布面積狹小。(5)根據圖示信息總結分布特點并說明成因。答案: (1)7 A地為北半球地中海氣候,夏季降水少(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熱不同期);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西風帶影響。(3)M地受暖流影響,信風從海洋吹向陸地,且處于迎風坡;K地受寒流影響,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或吹離岸風)。(4)地中海氣候分布于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L地位于30°S附近,向南陸地狹小(5)熱帶植被面積廣大:非洲緯度低,大部分地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南北對稱分布,赤道橫貫中部,南北所跨緯度大致相等。干旱植被面積廣大: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影響地區面積大。29.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所示,回答問題。(14分)(1)圖中數碼表示的自然帶名稱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4分)(2)圖中自然帶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帶的__________規律和__________規律。(2分)(3)自然帶②在南半球的同緯度是否有分布?為什么?(3分)(4)如下圖所示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圖中A的自然帶與上圖符號__________自然帶相符;圖中B自然帶的名稱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分)(5)自然帶⑤在__________洲分布最廣,自然帶④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的__________________地區。(2分)答案: (1)寒帶苔原帶 亞寒帶針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或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2)緯度地帶分異 垂直分異(3)無。該緯度內全部是海洋。(4)③ 溫帶荒漠帶 非地帶性因素(5)南美 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精品資料。歡迎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