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單項選擇題1.(2010·北京學業水平測試)我國的江漢平原,地貌以平原為主,在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地表生長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下發育了紅壤,林內棲息著靈貓、獼猴等典型動物。這里河網密集,水循環活躍,水生動物豐富多樣,構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觀。該材料反映了( )A.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B.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C.南方地理環境的獨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獨立性解析: 從題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各個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這也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答案: B2.大面積地砍伐森林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有( )①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層空洞 ③水土流失嚴重,環境惡化 ④許多物種滅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大面積伐林有可能引發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物種滅絕、空氣中CO2含量增加等問題。臭氧層空洞是人類向大氣中排放氟氯烴化合物造成的。答案: D下圖為土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3.圖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過程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巖石的風化 B.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C.分解有機質 D.富集養分元素4.從進入土壤的植物有機殘體數量看( )①溫帶落葉闊葉林 ②亞寒帶針葉林 ③亞熱帶常綠闊葉林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解析: 植物根系不斷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元素。在枯枝落葉的分解過程中,緯度越低,溫度越高,分解越快,進入土壤的有機殘體數量越多。答案: 3.D 4.D下圖為坡度——坡面侵蝕強度示意圖,讀圖回答5~7題。5.關于坡度與侵蝕強度關系的正確敘述是( )A.坡度20°時,坡面侵蝕強度最大B.20°~40°之間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的坡面侵蝕強度最大D.90°的坡面侵蝕強度最大答案: C6.在40°~90°之間,坡面侵蝕強度隨坡度增加而減小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破壞的程度較輕B.降水量少,且強度小C.坡面徑流流速小D.受雨面積減小,而使坡面流量減小答案: D7.造成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是( )A.植被破壞 B.改良紅壤C.山坡陡峭 D.人多地少答案: A8.有關成土母質與土壤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成土母質就是土壤B.成土母質為土壤提供全部的礦物養分C.成土母質的顆粒較細,發育而成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D.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其鐵、錳、鎂、鈣的含量,要顯著低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解析: 成土母質并非土壤,而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系密切,成土母質的顆粒較細,發育其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反之則較粗。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分。基性巖母質上的土壤,其鐵、錳、鎂、鈣的含量,要顯著地高于酸性巖母質上的土壤。答案: C人類活動會導致某些自然要素的變化,進而帶動其他要素的變化,其中水是比較容易受人類影響的自然要素。結合圖回答9~10題。9.判斷方框I、Ⅱ、Ⅲ、Ⅳ相應內容的排序,正確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庫區蒸發量增大 ③蒸騰加強 ④植被覆蓋率增大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10.圖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地理環境的( )A.整體性特征 B.區域性特征C.差異性特征 D.不穩定性特征解析: 首先從修建水庫開始,由于修建水庫可使庫區蒸發量加大(Ⅲ),故水庫周圍降水增多;由于修建水庫,使周邊土壤水增多(Ⅰ),這兩者使植被覆蓋率增大(Ⅱ),再按照Ⅱ→Ⅳ→水庫周圍降水增多可確定,Ⅳ為蒸騰加強。故第9題選C。由于水庫的修建,使水庫與周圍大氣降水、土壤水、植被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體現了整體性特征。故第10題選A。答案: 9.C 10.A如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回答11~12題。11.松花江和珠江的水文特征不同,關鍵是圖中哪個箭頭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C.③ D.④12.能表示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頭是(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最大的差別是有無結冰期,與氣溫有關;黃土高原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特征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答案: 11.A 12.B二、綜合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東北地區黑土原本非常肥沃,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重利用、少養護,肥力下降。材料二 華北地區春旱嚴重,蒸發旺盛,使地下水中的大量鹽堿成分被帶到地表土壤中,形成大面積的鹽堿化土壤。材料三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土壤退化甚至沙化。(1)多向土壤中施肥是否就能做到對土壤的用養結合?(2)要做到用養結合,對東北、華北、黃土高原地區應當各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材料中東北、華北、黃土高原的土壤問題分布面廣,問題嚴重、突出,其原因是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所以采用單一的解決方法是不會奏效的,應該因地制宜地綜合治理。答案: (1)不能。(2)要做到用養結合,需對東北地區合理施肥,最好是農家肥;提倡秸稈還田,保持土壤肥力;還應采取輪作的方法恢復土壤肥力。針對華北地區土壤鹽堿化,應采取減少蒸發和合理灌溉相結合的措施。黃土高原地區采取保持水土的綜合措施。如植樹種草、營造防護林,使降水的下滲量增多,減少地表徑流,修梯田,改變坡度等。14.(創新探究)這是一片備受世人矚目的土地,從自然環境到人類文明的演進,無不留下深深的印記。 自然地理環境又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組成的整體。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由圖中材料,分析該區域商周時期與現在氣候特征的差異。(2)結合所學地理知識,解釋該區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請你根據統一變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本區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統一變化的。解析: 第(1)題,野象的生活需要較為濕熱的氣候,而商周時期其在中國的分布北界可到達黃土高原地區,由此可以推測當時當地的氣候應比較暖濕。第(2)題,該區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應從氣候、土壤、植被等方面進行分析。第(3)題,本題需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著手進行分析,答題時應突現地理要素的整體性特征。答案: (1)商周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現在:氣候較商周時期干冷,處在不斷變化中。(2)該區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氣候逐漸干冷的變化趨勢導致植被覆蓋率逐漸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漸下降。(3)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統一變化的過程,黃土高原景觀正是在這種統一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水土流失.精品資料。歡迎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