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科版初中生物中考復習知識提綱(word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科版初中生物中考復習知識提綱(word版)

資源簡介










2021
七上生物復習知識點
第1章生物學——研究生命的科學
1.生物: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境;2、生物可以繁殖;3、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4、生物體能生長、發育;5、生命活動需要能量。6.生物能進行遺傳和變異。
2.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觀察和實驗是科學探究最
基本的方法。
實驗一:學會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的構造(結合右圖,填寫結構名稱)

目鏡

轉換器

物鏡

反光鏡

粗準焦螺旋

細準焦螺旋
2.
操作
①取鏡和安放
一只手握住
鏡臂
,一只手托住
鏡座
,放在實驗臺略偏

的地方。
②對光
轉動轉換器,選用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光強要選用平面鏡和小光圈;光弱時選用凹面鏡和大光圈
③放置切片標本
取一臨時裝片放在載物臺上,使被觀察的標本正對通光孔,切片的兩端用壓片夾夾住,然后從側面看
物鏡
,轉動
粗準焦螺旋
,使鏡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鏡前端接近切片為止。
④觀察
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為止(兩眼同時睜開)。當物像比較模糊我們應調節
細準焦螺旋

顯微鏡下看到的像是倒像,(試卷旋轉180°)如:P在視野中看到的是d;將寫有“上”字的透明紙片放在載玻片上,觀察到的物像是

若物像偏在視野的左上方,要將它移到視野的中央,可以將玻片標本往
左上方
移動(偏哪向哪移)。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的細胞數量越多;反之,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的細胞數量越少;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倍數乘以物鏡的倍數;目鏡:10×,物鏡40×,該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
400倍

⑤收鏡
3.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實驗、得出結論
4.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一般設計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實驗二:探究光照或水對植物生存的影響
A
實驗過程設計
1號
光照充足,
適量澆水
2號
遮光,
適量澆水
3號
光照充足,
不澆水
1號和2號組成一個對照組,實驗變量是
光照

探究“水對植物生存的影響”,選用1號和3號;
2號和3號可以組成一個對照組嗎?為什么?
不可,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
第2章生物與環境
1.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賴一定的環境
(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2.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水,空氣,土壤,溫度等;
舉例:大雨過后,蚯蚓爬到地面(影響因素是空氣)
沙漠里植物矮?。ㄓ绊懸蛩厥撬?br/>極地狐和大耳狐的耳朵大小不同、山寺桃花的盛開(影響因素是溫度)
生物因素是指影響一個生物生活的同種或其他種類的生物。包括同種生物間的種內互助或種內斗爭
,以及不同種生物間的捕食關系,競爭關系等。
環境能影響生物的生存;如,大雨過后,蚯蚓爬到地面上;萬物生長靠太陽。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干旱使糧食減產。
3.生物的生存也能影響環境;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大樹底下好乘涼;蚯蚓改良土壤;地衣腐蝕巖石演化成土壤。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如仙人掌的葉變化成葉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騰,這是對干旱的荒漠環境的適應;竹節蟲的形態像竹枝;魚的身體呈流線型,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這些都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北極狐和白熊,毛是純白色的,與冰天雪地的環境色彩協調一致,這有利于它們捕獵動物等等。
實驗三: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該實驗必須的實驗器材是
干濕計/表、計時器
。
該實驗中對照組是
裸地
,實驗組是
草叢

灌木叢

實驗的結果是
灌木叢
空氣濕度最大。
實驗結論:植被可以
增加
空氣的相對濕度。
第3章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生態系統的定義:在一定區域內,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
2.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或真菌等微生物
3.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產者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夠把動植物的遺體、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4.常見的生態系統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之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生物圈70%的氧氣、濕地生態系統--地球的腎、生物圈--地球上最大都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受人為因素的控制較多,動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單一
;沙漠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極少。
5.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夠生存的環境的總稱。生物圈的范圍包含大氣圈的下層、水圈、巖石圈的上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6.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4章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
1.海爾蒙特的實驗:
柳樹增重的主要原因:吸收水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有機物.
土壤中減少的60g是無機鹽。
2.光合用作用表達式如下:
光照
二氧化碳
+

有機物
+
氧氣
葉綠體
(主要是淀粉)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

條件是:光照
產物是:有機物、氧氣
場所是:葉綠體
(2)光合作用實質: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3.(1)光合作用的過程包含兩種變化:一是物質變化即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簡單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二是能量轉變即光能轉變為化學能。
光合作用的應用: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大棚中的氣肥是二氧化碳
葉綠素形成需要光照。
4.實驗四:探究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A
(1)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步驟:黑暗處理—葉片部分遮光--放光下照射—去黑紙片—酒精脫色—漂洗—滴加碘液。
下圖是“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過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正確的實驗步驟是:
①→③→⑦→②→④→⑤→⑥
。(填序號)
(2)實驗步驟①暗處理的目的是
消耗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
。
(3)實驗步驟⑥的現象是:葉片遮光部分
不變藍
,葉片未遮光部分
變藍

(4)實驗結論:綠葉只有在光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小結:在自然條件下,綠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陽提供的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藏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并且放出氧氣,這個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5.恩吉爾曼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
取材:選用水綿做實驗材料進行了光合作用的實驗。先將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并且黑暗的環境里一段時間。
6.綠色植物所有含葉綠體的器官在光下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其中葉是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補充:1、葉脈里有導管和篩管,篩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有機養料的通道;導管是植物體內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
7.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氮黃、磷紫、鉀火)。
無土栽培能獲得成功是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和無機鹽。
實驗五: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沒有土壤植物也可以生長:
無土栽培
。
植物在
蒸餾水
中生長不好。
植物在
無土栽培培養液
中生長最好。
3.得出結論:無機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8.當土壤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反之,當土壤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
9.植物的根尖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場所。原因是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大量的根毛使根的表面積增大很多倍。
幼苗帶土移栽主要目的是保護根。
第5章
人體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于食物
1.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維生素是第七大營養物質。
2.
實驗六:鑒定食物的主要成份
B
鑒定米飯、饅頭:滴加碘酒后會變藍色,含有的營養物質是淀粉;
鑒定雞蛋清:加入開水攪拌,出現白色沉淀,含有的營養物質是蛋白質;
3.鑒定花生:在白紙上用力擠壓,出現“油斑”,含有的營養物質是脂肪
3.在食物的營養物質中,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糖類、脂肪、蛋白質。其中糖類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是儲能物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
4.水,無機鹽,維生素的作用:
(1)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
(2)無機鹽又稱礦物質,在人體內含量少作用大,兒童缺鈣易患佝僂??;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松癥(補鈣的同時要補充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缺鐵易患貧血。
(3)人體缺乏各種維生素的癥狀:缺少維生素A患夜盲癥;缺維生素B1患腳氣病(應多吃粗糧);缺少維生素B2患口角炎;缺少維生素B12患貧血;缺少維生素C患壞血?。☉喑孕迈r的柑橘類等水果和蔬菜);缺少維生素D患軟骨病。
5..合理膳食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食物多樣、葷素搭配、饑飽適當、粗細結合,三餐合理。(7上P79)全天的熱量分配比例為早:中:晚==3:4:3
6.
糖類、脂肪、蛋白質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消化作用使原來分子比較大,結構比較復雜的物質,轉變成分子比較小、結構比較簡單的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吸收是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過消化道壁進入血液的過程。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為:唾液腺、胃腺、肝臟、胰腺、腸腺。右
例題:右圖是人體消化系統的局部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D)
A.①是胰腺,它能分泌胃液
B.②是肝臟,它能分泌胰液
C.③是胃,它能分泌膽汁
D.④是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
8.
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消化道;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膽汁,膽汁里不含有消化酶,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促進作用。
9.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除大部分脂肪成分被小腸毛細淋巴管吸收以外,其余營養成分都由小腸絨毛中的毛細血管直接吸收進血液。
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有:(1)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消化吸收面積。(2)小腸是人體消化道最長的部分。(3)小腸壁很薄僅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4)小腸內有腸腺能分泌很多消化液。
10.人體對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淀粉在口腔開始消化,最終在小腸消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蛋白質從胃開始消化,最終在小腸消化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脂肪從小腸開始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
第6章
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1.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
食物鏈書寫舉例:草
蝗蟲
青蛙


(食物鏈一般包含3—5個環節)
2.每條食物鏈中的起點生物是綠色植物。各種食物鏈一般都具有如下特點:通常由一種綠色植物開始,第二環節通常是植食性動物,位于其他環節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動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蝗蟲
青蛙


這條食物鏈中數量最多的是最底層的草;數量最少的是最高層的鷹
;含有害物質最多的是鷹(有害物質通過食物鏈富集)
5.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在食物鏈中從綠色植物到植食性動物再到肉食性動物。
6.生物防治:
利用天敵對農林害蟲進行生物防治。例如利用赤眼蜂(或灰喜鵲)防治松毛蟲。
7.例題:右下圖表示溫帶草原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構成的食物網,據圖回答:
1.圖中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生物都是(A)
A.草  
B.鷹  
C.蛇 
D.兔
2.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中沒有畫出的生物成分是(C)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3.該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食物鏈條數為(C)
A.3條
B.4條
C.5條
第7章
能量釋放與呼吸
1.呼吸頻率: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叫做呼吸頻率;成年人平靜時的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6至18次,一般女性比男性多1至2次。兒童少年大約為每分鐘20次。
例題:人體的能量釋放與呼吸頻率有著密切的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B)
A.劇烈運動時,呼吸頻率高,能量釋放多
B.劇烈運動時,呼吸頻率低,能量釋放多
C.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低,能量釋放少
D.呼吸頻率與能量釋放成正比關系
2.實驗七:探究植物呼吸作用
1.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過程中氣體成分的變化,設計了右圖裝置:
A袋放入新鮮菠菜,B袋不放,將兩袋放在黑暗中24小時后,發現
A
袋中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變渾濁)
說明植物呼吸釋放出
二氧化碳,起對照作用的是
B
袋。
2.取等量新鮮的菠菜和沸水處理過的菠菜分別裝入甲、乙兩只廣口瓶中,同時放在溫暖處,并封閉、遮光處理24h。
分別將點燃的蠟燭迅速伸入到甲、乙兩瓶中,

瓶中蠟燭可以燃燒較長時間,

瓶中蠟燭迅速熄滅。
說明植物體呼吸消耗
氧氣
(氧氣可以助燃)。
3.呼吸作用的表達式:
有機物+氧氣→水+二氧化碳+能量
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動物植物的活細胞都進行呼吸作用)。
4.生物體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動物釋放的能量維持體溫);另一部分以化學能的形式貯存在一種叫做ATP的物質中。ATP是生物體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如肌肉的收縮,生物發光都需要ATP。
5.植物呼吸作用的應用:1
溫度低呼吸作用減弱,,低溫有利于蔬菜水果和種子的保存。2
栽種農作物和花卉時,經常松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長,主要原因是促進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新疆瓜果特別香甜的原因:晝夜溫差大,新疆夏天白晝長,氣溫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夜間短,氣溫低,呼吸作用不強,有利于有機物的積累。
6.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其中肺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肺泡有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A.肺泡數量非常多;     
B.肺泡壁只由一層細胞組成;C.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一多,二薄,三包毛)。
7.與呼吸運動有關的呼吸肌是肋間肌和膈肌。
吸氣時肋間肌和膈肌同時收縮(吸,收)
呼氣時肋間肌和膈肌同時舒張(呼,張)
右圖是呼吸運動模式圖,據圖回答:
甲圖模擬的是
呼氣
(填“吸氣”或“呼氣”)狀態,因為D模擬的

頂部上升,B模擬的

回縮,膈肌舒張(填“收縮”或“舒張”)。C模擬的是
胸廓
,它是由
胸骨
、肋骨

脊柱
組成的。
8.人體呼吸運動中各方面的變化是:
吸氣時,肋骨上舉,膈下降,胸廓容積擴大;
呼氣時,肋骨下降,膈上升,胸廓容積縮小。
9.下表格是人體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成分含量的比較,
成分
吸入氣體%
呼出氣體%
氧氣
20.96
16.40
二氧化碳
0.04
4.10
10.右圖表示人體內氣體交換和運輸示意圖,據圖回答:
(1)C過程表示
肺泡
處的氣體交換,該處
氧氣
(填“氧氣”或“二氧化碳”)從肺泡進入血液。
(2)D過程表示__組織細胞__處的氣體交換,該處
二氧化碳
(填“氧氣”或“二氧化碳”)從組織細胞進入血液。
(3)C和D兩處的氣體交換是通過
氣體擴散
作用完成的。A處血液中的氧氣含量

B處(填“<”“>”或“=”)。
11.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當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肺泡時,肺泡內的氧氣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氣由肺泡進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
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由于人的組織細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所以組織細胞里氧氣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當血液流經各組織處時,血液中的氧氣擴散到組織細胞里,組織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中。
七下生物復習知識點
1.羅伯特.虎克研制出光學顯微鏡,提出細胞這一名詞。
德國科學家施來登和施旺提出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理論。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實驗八:制作洋蔥表皮和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臨時裝片制作的一般步驟:擦→滴→取→蓋→染→吸
1.按照實驗操作過程,將①~④實驗步驟進行排序,正確的是(B)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2.步驟②和④滴加的液體分別是(C)
A.清水、清水
  
B.清水、碘液
C.碘液、清水
D.碘液、碘液
3.蓋蓋玻片的方法:用鑷子夾住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緩慢的放平,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目的:避免氣泡產生)
3.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比較:
植物細胞: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細胞核
e.液泡
f.葉綠體
動物細胞:g.細胞膜
h.
細胞核
i.細胞質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相同點:都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
動植物細胞的結構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
動物細胞:沒有上述結構
4.切西瓜或削蘋果時流出的汁液就是液泡中的細胞液。
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共同組成。每一種生物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數目是一定的。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4.生物體的生長現象與細胞的分裂與細胞生長密切相關,一方面,細胞通過分裂增加細胞數量;另一方面,細胞通過生長增大了細胞體積。
5.細胞分裂的過程:細胞核先復制分成兩份→細胞質一分為二→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細胞壁;
細胞分裂的特點:新、舊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相同.細胞分裂形成的兩個新細胞與原來細胞的染色體是一樣的。
細胞分裂的結果:使細胞數目增多
6.細胞經過分化形成了許多形態、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細胞群,我們把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群叫做組織。(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7.例題:下圖中①②③過程表示:細胞分裂;④過程表示:細胞分化;
第9章生物體有相似的結構層次
1.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組成,
其中根、莖、葉是營養器官,花、果實和種子是繁殖器官。
2.
器官就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聯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
組織名稱


例子
分生組織
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如:根尖、芽
薄壁組織
能制造和存貯有機養料
如:果肉、葉肉
保護組織
保護作用,控制植物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如:植物表皮、氣孔
輸導組織
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養料
如:葉脈中導管、篩管
機械組織
具有支持作用
如:葉脈中纖維
3.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分裂、分化)→組織→器官→植物體
4.動物的結構層次:細胞(分化、分裂)→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5.人體的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
組織名稱


部位組成
上皮組織
保護作用
皮膚外表面、器官腸胃的內表面
肌肉組織
收縮、舒張,使身體產生運動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結締組織
支持、營養、連接和保護等
血液、骨組織、脂肪、肌腱
神經組織
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傳導興奮
腦和脊髓
6.人體從外形上看,分為頭、頸、軀干和四肢四部分;人體的頭部和軀干部由皮膚、肌肉和骨骼分別圍成顱腔和體腔;體腔由膈分為胸腔和腹腔兩部分。胸腔內有心臟、肺等器官,腹腔內有胃、小腸、大腸、腎等器官。
7.系統:在大多數動物體和人體中,一些器官進一步有序地連接起來,共同完成一項或幾項生物活動,就構成了系統。
人體的八大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8.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中特點:(1)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2)能獨立完成營養、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常見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變形蟲、眼蟲、酵母菌、衣藻。
9.草履蟲
1)形態:像倒轉的草鞋。
2)結構:表膜(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食物泡、伸縮泡。
3)運動:纖毛擺動
排泄:伸縮泡、表膜
呼吸:表膜
生殖:細胞分裂
草履蟲與植物細胞相比,它沒有葉綠體和液泡,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和變形蟲容易培養、繁殖快,是研究生物科學基礎理論的好材料。
草履蟲能對外界都刺激做出反應,能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眼蟲可以監測環境污染。
10.酵母菌是常見的單細胞真菌??梢杂脕戆l酵釀酒、制作饅頭等。
酵母菌的細胞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孢子和出芽生殖。
第10章
水中的生物
魚類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鰭運動。舉例:鯊魚,鯽魚,黃鱔,海馬等等
(鯨魚屬于哺乳動物,鮑魚屬于軟體動物)
2.實驗九:觀察魚的外形
A

側線

背鰭

尾鰭

胸鰭(1對)

腹鰭(1對)

臀鰭
例題:在“探究魚鰭與運動的關系”的實驗設計中,正確的是(C)
A.剪去魚的胸鰭,并設置對照實驗,觀察尾鰭的作用
B.將魚的胸鰭和腹鰭用紗布固定,并設置對照實驗,觀察尾鰭的作用
C.將魚的尾鰭用塑料片和橡皮筋固定,并設置對照實驗,觀察尾鰭的作用
探究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外部
特征


身體呈紡錘形,體表覆蓋鱗片,減小游泳時水的阻力


能分泌黏液,保持身體滑潤,減小游泳時水的阻力


背部深灰色,腹部銀白色,有利于躲避敵害
運動器官
鰭:胸鰭、腹鰭保持平衡;尾鰭控制前進的方向;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
感覺器官
側線,感知水流變化,幫助避開障礙物
內部
特征
呼吸器官

控制沉浮
鰾,能夠調節魚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鳙魚和鰱魚,把它們混養殖在一個池塘里,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體空間和各種天然餌料多養料,以達到高產的目的。
4.軟體動物有柔軟的身體,大多用鰓呼吸。舉例:河蚌,田螺,烏賊,蝸牛等等
河蚌的貝殼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運動器官是斧足,呼吸器官是鰓。
例題:如圖為河蚌的結構示意圖,據此回答:
1.②是斧足,是河蚌的運動器官
2.③是河蚌的鰓,是呼吸器官
3.④是外套膜,其分泌的珍珠質把侵入體內的異物包裹形成了珍珠
5.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等器官,大部分藻類植物體內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藻類植物為地球提供了70%左右的氧氣。海帶、紫菜、水綿都是藻類植物,因此,它們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
水綿細胞內的葉綠體呈帶形螺旋狀
6.赤潮發生的原因是人為排放污染物,使海水營養物質過剩藻類急劇繁殖海水顏色發生改變,水中缺氧魚蝦死亡。水華是由于化肥糞便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無機營養過剩使藻類大量繁殖。
7.補充:兩棲動物:幼時生活在水里,用鰓呼吸,長大后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變溫動物,卵生;舉例:青蛙、蟾蜍、蠑螈等。
腔腸動物:身體由內胚層和外胚層組成;舉例:水母、水螅、珊瑚等;
扁形動物:身體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舉例:渦蟲等
第11章
地面上的生物
1地面上的植物分為種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被子植物最高等、最復雜;藻類植物最低等。
2.中國是“裸子植物故鄉”。裸子植物有真正的根、莖、葉,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銀杉、水杉、銀杏、禿杉、蘇鐵都是珍稀裸子植物,銀杏是被稱為活化石的裸子植物。馬尾松是裸子植物,它的雌球花發育成“松球果”,胚珠發育成裸露的種子。
3.實驗十:觀察花和果實的結構
A
花各部分結構
(1)花中最主要的結構是
花蕊

(2)雄蕊的組成:[4]
花藥
(產生花粉)和[5]花絲。
(3)雌蕊的組成:[1]柱頭、
[2]
花柱
和[3]子房。
2.
果實的結構
果實包括[A]
[B]
[C]組成的果皮和[D]種子(由花中的[5]胚珠發育而來)。
一朵花通常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花蕊組成?;ㄈ锸且欢浠ǖ淖钪饕Y構,分為雄蕊(花藥和花絲)和雌蕊(柱頭、花柱、子房)。子房內含有胚珠。受粉后,萼片、花瓣、雄蕊、柱頭、花柱等都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果實包括果皮和種子。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果實
胚珠
珠皮

種皮
種子
受精卵


4.植物分類:
常見植物:衣藻、水綿、海帶、紫菜等
藻類植物
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無根、莖、葉的分化
經濟意義:釋放氧氣,可供食用凈化污水、提取工業原料
常見植物:青苔、葫蘆蘚、地錢等
孢子
苔蘚植物
主要特征:生活在陰濕環境中,有莖、葉分化,有假根
植物
經濟意義:可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見植物:蕨、卷柏、滿江紅、貫眾等
蕨類植物
主要特征:生活在陰濕環境中,有根、莖、葉的分化
經濟意義:可供食用、藥用、可作綠肥和飼料、可形成煤
裸子植物
特征: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有根、莖、葉、花、種子)
種子
常見種類:松、柏、杉、銀杏、蘇鐵等
植物
特征:種子有果皮包被(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被子植物
常見種類:牡丹、桃、楊樹、小麥、白菜、柳樹等
補充:1、被子植物---都能開花并結出果實和種子。
2、裸子植物---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種子裸露在外,沒有果皮包被。
3、大多數蕨類植物的莖都生長在地下,葉從莖處向上生長,莖向下生有不定根,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養料。蕨類植物葉背面有許多孢子囊,依靠孢子囊內的孢子進行繁殖。
4、苔蘚植物植株矮小,具有莖、葉,沒有真正的根,只有細絲狀的假根,假根主要起固著植物體的作用。苔蘚植物葉能進行光合作用,葉還能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無機鹽。
5.地面上的動物主要有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等幾類。
最高等的動物是哺乳動物,它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恒溫,體表被毛,用肺呼吸;哺乳動物的特有結構:體腔內有膈。舉例:鴨嘴獸、袋鼠、海豚、蝙蝠、猴、家兔、豬、老鼠等等
爬行動物身上有鱗或者甲,用肺呼吸,變溫,大多數卵生;舉例:蜥蜴、壁虎、蛇、龜、鱉、鱷等,它們屬于變溫動物,大多數有冬眠習慣。
6.家兔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5部分。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家兔盲腸發達,有利于消化植物纖維。恒溫、胎生。
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1.鳥類適應空中飛行生活結構:
具有流線型的體型,可以減少飛行時的阻力;
前肢演化為翼(飛行器官),體表被覆羽毛,絨羽保溫;
輕而堅固的骨骼和發達的胸肉,驅動雙翼上下扇動;
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雙重呼吸)。
2.氣囊作用:①輔助呼吸;②減小身體比重;③減小內臟器官間的摩擦;④散發體內過多的熱量等作用。
3.鳥類體溫恒定,卵生;直腸短,不能存儲糞便,可以隨時隨地將糞便排出體外;
舉例:企鵝、鴕鳥、雞、鴨、鵝,鷹等
鳥類可以傳播種子、傳遞信息、供觀賞、飼養的鳥類可以食用。森林是鳥類主要的棲息環境和取食場所。
4.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類群,身體分節,附肢分節;發達堅厚的外骨骼,有蛻皮現象。節肢動物包括:蝦、蟹的甲殼類,蜘蛛、蝎的蛛形類,蜈蚣、馬陸的多足類及蝗蟲、蝴蝶的昆蟲類等等。
5.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足和兩對翅,頭部有1對觸角、1對復眼和1個口器,善于跳躍和飛行。舉例:蝗蟲、蝴蝶、蜻蜓、蜜蜂、蒼蠅、螳螂、螞蟻等等
6.蝗蟲身體外面包著一層堅韌的外骨骼,可以支撐身體和保護體內的各種器官,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更好地適應陸地生活,但不能隨身體生長而長大,
所以有蛻皮現象。
頭部有1對觸角(有觸覺和嗅覺功能)、1對復眼(視覺器官)、3個單眼(感光作用);
胸部有3對分節的足(前足適于行走,
后足發達,適于跳躍)和2對翅(后翅很薄,適于飛翔);
蝗蟲通過腹部的氣管進行呼吸。滅蝗要在幼蟲期進行。
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
1.環節動物的特征身體有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舉例:蚯蚓、水蛭(螞蟥)等等
2.蚯蚓以土壤中有機物或者地面上碎葉等為食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縮和剛毛協助進行運動。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蚯蚓是分解者。蚯蚓前端有環帶。
3.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其中細菌數量最多,分布廣泛要;用高倍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細菌是單細胞個體,含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無成形的細胞核。舉例: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旋菌、霍亂弧菌等等。
放線菌是一種特殊的細菌,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具有放射狀分枝的絲狀體,菌絲分成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已發現的的抗生素大多來自放線菌。
真菌的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有單細胞個體(酵母菌),有多細胞個體(蘑菇、霉菌等);真菌的菌體沒有根、莖、葉。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腐生或寄生;舉例:酵母菌、匍枝根霉、青霉、香菇、平菇、靈芝等等。
4.微生物的利用:
1.參與食品的制作:用酵母菌制作面包和釀酒,用乳酸桿菌制作酸奶、泡菜,用醋酸菌釀醋等。
2.參與疾病防治,如:青霉菌(真菌)產生青霉素,利用放線菌生產氯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
第14章
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1.林奈提出一種生物命名法——雙名法。學名由兩部分組成,用斜體的拉丁文字,第一部分是屬名,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部分是種名,全部用小寫。如:
Prunus
persica
(水蜜桃),
Prunus是屬名,第一個字母大寫;persica種名,全部小寫。
2.生物分類系統主要有7個階層,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生物分類分類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種類越多;?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在增多。
3.地球上的動物分兩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無脊椎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蟲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4.地球的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
第15
章人體內平衡的維持
1.人體內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的運輸主要依靠血液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由血管、心臟和血液組成?!敖韺W之父”:哈維
2.人體有3種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動脈能夠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管壁最厚,管腔較大,彈性大,血流速度快,能夠摸到脈搏(脈搏是動脈的“跳動”)。
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處輸送回心臟,管壁較薄,管腔最大,彈性小,血流速度慢,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就是靜脈血管,注射的血管也是靜脈。
毛細血管是血液和(組織)細胞間物質交換的場所,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最小的靜脈之間,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最慢?! ?br/>3.
心臟——血液運輸的動力(位于胸腔中央偏左下方).心臟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四個腔組成
(1)心壁:主要由心肌構成,心臟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①右心房
②左心室
(2)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
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
(3)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動脈瓣。
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4)生理: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
4.血液占體重的7%--8%。血液由血漿(水約占90%)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血漿中含有大量的水(約占血漿總量的90%),還有蛋白質、葡萄糖和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還含有一些體內產生的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血漿的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br/>名稱形態結構數量主要功能紅細胞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兩面凹的圓餅狀,(含血紅蛋白)最多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氧含量高時,血紅蛋白易與氧結合;反之,易與氧分離)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最少吞噬病菌,防御和保護血小板無細胞核,形狀不規則,最小
(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較多止血、凝血
注:1、滴加抗凝劑血液分為三成:血漿、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不加抗凝劑血液分為兩層:血清、血塊。
2、紅細胞或者血紅蛋白減少會出現貧血;出現炎癥或者患有白血病時白細胞增多。
例題:分析某同學的血常規化驗報告單:
檢查項目測定值參考值RBC(紅細胞計數)3.00×1012/L3.50~5.50×1012/LWBC(白細胞計數)4.80×109/L4.00~10.00×109/LPLT(血小板計數)140×109/L100.00~300.00×109/L
解讀:由于紅細胞的測定值3.00×1012/L低于參考值3.50~5.50×1012/L,所以患貧血。
5.人類具有ABO血型系統,它包括A、B、O、AB四種血型。
輸血時以輸同型血為原則,給A型血失血者輸A型血。
一次獻血200--400mL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如果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體內血量1200—1500ml以上,會危及生命?!?br/>6.動脈血含氧量高鮮紅色,靜脈血含氧量低暗紅色。(主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上下腔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肺動脈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流的是動脈血)
7.人體內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人體血液循環可以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中血液的流動途徑是:
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體循環在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處完成了血液和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將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
肺循環中血液的流動途徑是: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肺循環在肺部毛細血管處為血液補充了大量的氧氣,排出部分二氧化碳,將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
8.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叫做血壓。一般所說的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健康成年人血壓的收縮壓一般為12—18.7kpa(90—140mmHg),舒張壓一般為8--12
kpa(60—90mmHg)。
9.注意預防心血管疾?。?br/>心血管疾病又稱血液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癥等
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1、要保持健康的飲食。(少吃動物類脂肪,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運動,忌煙禁酒)
10.人體內廢物排泄途徑:
①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②皮膚:
汗液(尿素、水、無機鹽等)
③泌尿系統:尿液(尿素、水、無機鹽等)  
11.人體的泌尿系統主要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
其中腎臟是尿液的形成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
尿液由輸尿管輸送,暫時存儲膀胱經由尿道排出的體外?! ?br/>12.腎單位是腎臟的基本結構單位,
腎單位包括④腎小體和⑤腎小管兩部分。
④腎小體由③腎小球和③腎小囊組成。
13.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 ?br/>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球讓血漿中的水、葡萄糖、無機鹽、尿素等小分子濾過到腎小囊,到達腎小管中形成原尿,由于大分子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不能濾過,尿液中出現血細胞和蛋白質病變的部位是腎小球?! ?br/>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腎小管把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無機鹽重吸收到血液中。尿液中出現葡萄糖病變的部位是腎小管。
例題:下表是對比血漿、原尿、尿液的成分區別: 
成分水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尿素血漿907.000.100.720.03原尿990.000.100.720.03尿液950.000.001.502.00
14.及時排尿的意義:
a排出廢物;b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c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15.皮膚的結構包括真皮和表皮,汗腺在真皮中。
第16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1.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神經元的功能:1.接受刺激
2.產生興奮
3.把興奮傳導給其他的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
例題:甲、乙代表神經元
表示細胞核,
表示細胞體(細胞膜),
表示突起(樹突和軸突),
表示神經末梢.
2.神經元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中有細胞核,突起包括樹突(短而多分枝,數量較多)和軸突(長而少分枝,只有一根)。
3、人體的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三部分組成。
4.人體的腦由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組成。大腦分為左右兩大腦半球,左大腦半球控制著右側的身體活動,右大腦半球控制著左側的身體活動;大腦皮質上有許多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高級中樞,如運動中樞、視覺中樞、語言中樞等(語言文字中樞是人類特有的中樞);。
小腦協調全身肌肉的活動,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內有呼吸中樞、血液循環中樞等,因此有“生命中樞”之稱?! ?br/>5.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脊髓控制的反射也受大腦控制。 
6.神經元的細胞體密集的部位叫做灰質,神經纖維匯集而成的部位叫白質;
大腦的灰質在表層,白質在外;脊髓的灰質中央,呈蝶形,白質在外。
7.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
非條件反射活動是生來就具有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和縮手反射等),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調節方式,神經中樞多在脊髓。
條件反射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神經調節方式,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神經中樞多在大腦(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br/>例題:手收被針扎了一下,立馬縮回;這個反射活動屬于非條件反射;
生病時候,把手給醫生扎針;這個反射活動屬于條件反射;(區別在于大腦皮層是否參與)
8.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動需要完整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5個基本環節,缺一不可。
判斷反射弧方向:只有傳入神經上有神經節。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人具有語言中樞
實驗十一:探究參與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經結構—反射
B
1.反射弧組成:[1]感受器;
[2]
傳入神經
;[3
]神經中樞;
[
4
]
傳出神經
;[
5
]
效應器
神經沖動的傳導順序:
12345
2.膝跳反射屬于非條件
反射,它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
9.眼球的附屬結構對眼球具有保護作用。結膜襯在眼瞼的內表面,能分泌黏液潤滑眼球。沙眼和急性結膜炎的發病部位通常在結膜。預防沙眼和急性結膜炎應該做到:不要用手揉眼、不與別人合用毛巾和臉盆?!?br/>10.觀察眼球結構圖,
①晶狀體,對光線起折射作用
②角膜,是無色透明的
③虹膜,能夠調節瞳孔的大小
④視網膜,視覺感受器(形成物象)
11.
視覺的形成:外界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主要折射結構)→玻璃體→視網膜(形成物像)→視神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產生視覺)。
12.如果平時沒有良好的用眼習慣,就會增加晶狀體的負擔,導致晶狀體的凸度過大或眼球的前后徑過長,結果使物體形成的物像落在視網膜之前,造成視網膜上的物像比較模糊,人就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形成近視。
近視眼可以佩戴凹透鏡進行矯正。
遠視眼應佩戴凸透鏡進行矯正。 
13.耳朵的結構圖:
①耳廓和②外耳道屬于外耳,具有接受聲波的作用
鼓膜(聲音轉化為振動)
聽小骨(傳遞和放大振動)
鼓室

耳蝸--聽覺感受器(形成聽覺信息)
半規管和前庭(平衡感受器);咽鼓管:連通中耳與口腔
14.
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振動)
→聽小骨→耳蝸
(聽覺感受器)
→聽覺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15.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或閉嘴堵耳保護鼓膜。(鼓膜兩端都打開或兩端都關閉,維持鼓膜兩側大氣壓的平衡)。
形成視覺、聽覺的部位都是大腦皮質的神經中樞  
16.人體的各種內分泌腺組成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進入腺體的毛細血管,再由血液循環運送到身體各處發揮作用。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17.常見的內分泌腺有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胸腺(分泌胸腺激素)、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等)、胰島(分泌胰島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等)、睪丸(分泌雄性激素等)等。    
18.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俗稱“甲亢”),
嬰幼兒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引起呆小癥。
缺碘會使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導致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防治方法:食用加碘鹽以及常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
19.嬰幼兒時期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巨人癥,
生長激素分泌過少會導致侏儒癥。  
20.胰島素能降低血糖的濃度;分泌不足易患——高血糖、糖尿病。
中國是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國家,這個蛋白質是牛胰島素。
21.腎上腺素能夠促使人興奮,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br/>22.人體是通過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協調統一體內各項生命活動和適應外界環境的?! ?br/>第17章
動物的運動與行為
1.人體的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
(在運動中:骨相當于杠桿,骨骼連結是支點,骨骼肌是動力)人體的骨骼由206塊骨組成,包括頭骨、軀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2.骨根據其形態各異,但是結構卻很相近,長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內有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成骨細胞對骨的生長和再生作用。
骨質有骨松質和骨密質之分,骨松質結構疏松,能承受一定的壓力,骨密質致密堅硬,抗壓力強;
紅骨髓終身具有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紅骨髓會轉變為黃骨髓。
例題:右圖為長骨結構示意圖
(1)
②骨松質
③骨密質
(2)④骨髓:幼年時的骨髓呈紅色,具有造血功能。
(3)
⑤骨膜:人體發生骨折,成骨細胞能使骨愈合、再生;
3.骨連結有3種形式:不活動的連結(腦顱骨)、半活動的連結(脊椎骨)和活動的連結(髖關節、腕關節等)。其中活動的連結又叫做關節。
關節結構包括關節囊、關節腔、關節面。
(1)①關節囊,②關節腔,④關節軟骨
(2)⑤關節窩和③關節頭合稱關節面.
(3)進行運動時如果用力過猛,就可能導致③關節頭從⑤關節窩滑脫出來,造成脫臼。
  
4.人體大約有600塊骨骼肌。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肌腱在兩端分別依附于不同的骨上,肌腹在中間呈紅褐色,主要由肌細胞組成,外面包有結締組織膜,里面有許多血管和神經?! ?br/>5.骨骼肌受到刺激,就會收縮,牽動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產生各種運動。
  
6.骨骼肌群在運動中受到神經系統的支配,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某項活動。如:
①肱二頭肌群,②肱三頭肌群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
自然下垂,同時舒張;手提重物,同時收縮。
7.動物的行為按照對動物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為覓食行為、爭斗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和社群行為等?! ?br/>8.
覓食行為如:獅子捕食斑馬等;爭斗行為如:兩只羚羊為爭奪配偶等。
防御行為如:逃跑、靜止不動、釋放臭氣、集體防御等。  
繁殖行為如:孔雀開屏,雌雄蛙的抱對,螢火蟲發光等。  
社群行為如:蜜蜂、螞蟻螞蟻彼此分工協作、狼群首領負責保護和指揮群體的活動等?! ?br/>9.從動物行為獲得過程來看,動物的行為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兩大類。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一種行為。
如鳥類的遷徙、筑巢、孵卵,蜘蛛織網,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雞撫育小貓等;
后天性行為是動物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所以又稱為學習行為;
如人聽到鈴聲走進教室,蚯蚓爬迷宮、猩猩學會拿高處香蕉,鸚鵡學舌,小狗會做數學題、獅子鉆火圈、猴子騎自行車、鸚鵡說話等行為。
動物的行為使其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存活和繁衍的機會?!?br/> 
 

18章
生態系統的穩態
1.蒸騰作用:水分以氣體的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90%以上)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
春季植樹時,移栽的樹苗常要剪去一些枝葉,主要是為了減少樹木的蒸騰作用
,減少水分散失,提高樹木成活率。
2.
實驗十二:觀察植物葉表皮氣孔
B
(1)植物體散失水分以及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是②氣孔
。
(2)控制氣孔開啟的是兩個③保衛細胞,
(3)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打開;
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3.蒸騰作用意義:①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②促進無機鹽的吸收和運輸;③降低葉表面的溫度。
4.維持大氣中碳—氧平衡的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P80)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燒)
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斷地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環著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1)動植物的呼吸作用(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燃料的燃燒。
例題:右圖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的相關圖解:
(1)①是分解作用,微生物分解動植物遺體產生二氧化碳。
(2)②是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③④是呼吸作用,動物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5.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其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在由草
田鼠
貓頭鷹組成的食物鏈中,若消滅貓頭鷹,鼠數量會先上升后下降。
生態系統結構越復雜的,動植物種類數量越多,其自我調節能力越大。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大于草原生態系統。
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的因素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主要的。
第19章
植物的生殖和發育
1.綠色開花植物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出果實和種子
精子與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叫作受精
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是雙受精。
2.受精的過程:
(1)花粉落在雌蕊柱頭上,在柱頭上分泌出的黏液的作用下,花粉萌發,生出花粉管;
(2)花粉管沿著花柱,進入子房,直達胚珠;
(3)花粉管頂端破裂,釋放精子,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將來發育成胚,另一個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將來發育成胚乳。這就是植物的雙受精現象。
3.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花萼、花冠、雄蕊、柱頭、花柱全凋落。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
子房壁
———————————————
果皮
子房
珠被
—————————
種皮
果實
胚珠
卵細胞+精子
→受精卵
→胚
種子
極核+精子
→受精極核
→胚乳
4.營養繁殖和植物的組織培養都屬于無性生殖。
營養繁殖:用根、莖、葉進行繁殖的方式,后代可保持母體的優良遺傳性狀。如:山芋、甘薯用塊根;馬鈴薯用塊莖;落地生根用葉;蘋果用嫁接的方法;月季用扦插的方法等等。
5.植物的組織培養(無性生殖):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種優良性狀;防止病毒的侵害。如:用花藥進行培養小麥、水稻、煙草等等。
6.
實驗十三:觀察種子的結構
A
寫出圖中編號所表示的蠶豆種子的結構名稱:
胚根
②胚軸

子葉
2.
蠶豆種子具有的結構是
種皮


;
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2片子葉)
蠶豆種子結構圖
蠶豆種子貯存營養的結構是③
子葉(遇到碘液會變藍)
3.
寫出圖中編號所表示的玉米種子的結構名稱:
④胚乳
⑤子葉
⑥胚軸
⑦胚根
4.玉米種子具有的結構是
種皮
、


胚乳
;
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1片子葉);
玉米種子貯存營養的結構是
④胚乳(遇到碘液會變藍)。
5.
胚可以發育成新的植物體,是種子的主要部分;
玉米種子結構圖
種子萌發時胚根最先突破種皮發育成根。胚軸將發育成連接莖和根之間的部位。
胚芽將發育成莖和葉。
7.
黃豆、花生等種子結構與蠶豆種子結構相同,都有(2)片子葉;
小麥、高粱等種子結構與玉米種子結構相同,都有(1)片子葉。
8.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內界條件是:完整的、活的胚。
例題:右圖是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對照實驗,實驗裝置放在20℃左右的環境,幾天后現象:1號和3號種子不萌發,2號種子萌發;
1號和2號種子對照實驗,說明種子萌發需要水;
3號和2號種子對照實驗,說明種子萌發需要空氣。
9.葉芽的發育:葉芽發育成枝條(枝葉)
(1)生長點可以使④芽軸不斷伸長,芽軸發育成莖;
(2)①葉原基發育成②幼葉,幼葉發育成葉;
(3)③芽原基發育成側芽。
第20章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大多數動物(包括我們人類),是通過有性生殖繁衍后代的。由雄性個體與雌性個體各提供一半遺傳信息,結合為一個新個體
2.受精方式:體內受精(昆蟲、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
體外受精(魚類、兩棲動物)。
3.生殖方式:
卵生:受精卵母體外孵化發育成新個體:如昆蟲、鳥、魚類等。
卵生動物的胚胎營養來自卵黃。
胎生: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個體:如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和人,
胎生動物的胚胎營養來自胎盤
4.動物的無性生殖:克隆羊多利。
5.鳥卵的結構:卵殼、氣室、卵白、卵黃、胚盤等。
其中胚盤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發育成雛鳥的結構。
卵黃提供豐富的營養,卵白提供養料和水分,氣室提供發育所需的氧氣。
6.實驗十四:觀察鳥卵的結構
A
鳥卵的結構中,[②]
胚盤
是胚胎發育的部位;
能夠為胚胎發育提供水分和養料的是[①]
卵白

能夠為胚胎發育提供豐富營養物質的是[

]卵黃
;
貯存空氣的是[③
]
氣室
。
7.雞卵在孵化的過程中重量會減少。
雞、鴨、鵝大雁是早成鳥;家鴿、燕子、麻雀是晚成鳥(需要親鳥喂養)。
8.不同動物發育方式可能不同。
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相似,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差別大。
青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是變態發育。
家蠶的發育過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為完全變態發育(蜜蜂、蚊、蒼蠅、蝴蝶等也是完全表態發育)。
蝗蟲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若蟲→成蟲,為不完全變態發育(蟋蟀、蟑螂等也是不完全變態發育)。
第21章
人的生殖和發育
1.人的生殖系統: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睪丸(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卵巢(產生卵細胞和雌性激素)
精子是男性的生殖細胞,卵細胞是女性的生殖細胞。
精子和卵細胞在母體的輸卵管中相遇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標志著新生命的誕生。
胚胎發育的場所:子宮;
胎兒與母體物質交換的器官:胎盤
2.胚胎發育到第八周末,已露出人的雛形,從這時起一直到出生前的胚胎叫作胎兒。胚胎在子宮經過280天的生長發育,胎兒就可以出生了。嬰兒從母親陰道排出。
3.新個體發育包括:胚胎發育和胚后發育。
(
胚胎發育:受精卵→胚胎→胎兒(妊娠280天)→新生兒
)
(胚后發育
:嬰兒出生發育到個體成熟)
4.青春期的變化:
身體變化:明顯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突出特征:性器官發育和性功能的成熟
心理變化:自我意識增強;
女性月經、男性遺精等現象的出現,注意個人的衛生
5.男女兩性生殖器官的差異叫第一性征;進入青春期后,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還促使男女之間出現了除性器官以外的各自特有的特征叫作第二性征(青春期出現),如男性的長胡須、喉結突出,聲音低沉,肌肉發達。女性乳房的發育骨盆變寬等。
6.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女孩比男孩早1-2年。
第22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1.遺傳和變異(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遺傳的概念:生物體的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的現象叫生物的遺傳。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泵枋龅亩际巧锏倪z傳現象。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通過生殖和遺傳維持種族的延續。
變異的概念:生物界,每一物種的生物體在許多性狀上都會有一些差別。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叫變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描述的就是生物的變異現象。
2.說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1)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主要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
(2)每種細胞的細胞核中都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形態
、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體,每條染色體上一般只有1個DNA分子,每個DNA上有無數個基因;
(3)基因是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上有DNA,DNA上有很多的基因。
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舉例:紅色番茄和黃色番茄(番茄顏色的性狀有兩種變現類型紅色或者黃色)、玉米的高莖與大豆的矮莖、家兔的白毛與家兔的長毛、人的雙眼皮與單眼皮等。
4.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1)基因控制生物性狀:
顯性基因(大寫字母表示)控制顯性性狀,如顯性基因A控制人的卷舌性狀(卷舌就是顯性性狀);
隱性基因(小寫字母表示)控制隱性性狀,如顯性基因a控制人的不卷舌性狀;(不卷舌就是隱性性狀)。
(2)控制性狀的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生殖細胞中成單存在(這句話最重要)
基因通過生殖細胞(精子或者卵細胞)傳給后代的。
(3)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是隨機的。
例題:人的卷舌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卷舌性狀由顯性基因(A)控制,不卷舌性狀由隱性基因(a)控制。
(1)①的基因組成是Aa
(2)這對婦夫生出不能卷舌孩子的可能性是50%
(3)基因AA、Aa決定是卷舌,基因aa決定不卷舌。
5.解釋人類的性別決定
(1)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23對(46條),其中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
,
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
。
(2)在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23條,男性能產生兩種類型的精子:含X
染色體的精子和含Y染色體的精子;女性只能產生一種類型的卵細胞: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
(3)生男生女機會相等且都是50%
6.描述預防遺傳病的措施
預防遺傳病的措施為:禁止近親結婚、遺傳咨詢、婚前檢查等
常見的遺傳病包括:鐮刀型細胞貧血病、血友病、白化病、色盲等
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后代發生隱性遺傳病的幾率大大
7.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生物的變異現象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可以遺傳給后代,稱為可遺傳的變異。
如:太空育種、正常綿羊生下短腿安康羊、轉基因棉花等都屬于可遺傳變異。只有可遺傳的變異在育種中才有價值。
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影響到遺傳物質,叫不遺傳的變異,是不能遺傳給下一代的。
如:孿生的兄弟,生活在城市的哥哥皮膚較白,生活在農村的弟弟皮膚較黑;
同種的小麥在肥沃的土壤里長的健壯,在貧瘠的土壤里長的瘦弱。
8.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轉基因技術: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遺傳物質中,培育出可以表現該基因所控制的性狀的生物,使其發生可遺傳變異。
常見的轉基因產物:轉基因小鼠,轉基因番茄,轉基因煙草,轉基因彩棉等。
第23章
生物的進化
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原始大氣成分:水蒸氣、氫氣、氨、甲烷等氣體。與現在大氣成分的主要區別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原始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終于演變出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誕生于36億年前。
生命起源目前較為認同的觀點是化學起源說:
簡單無機物——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是原始海洋。
④米勒的實驗證明:在原始地球環境條件下,無機物可以形成簡單的有機物。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化石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
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規律是: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越新近的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始祖鳥化石證明了鳥類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
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億萬年進化的結果,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
植物進化的歷程是:(八下P29)
藻類植物
蕨類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苔蘚植物
注意:蕨類和苔蘚植物都是由古代藻類植物進化而來;
植物界最高等的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是:藻類植物。
④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
魚類
兩棲類
爬行類
鳥類
哺乳類
注意:鳥類和哺乳類都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
最高等的動物是:哺乳動物。
最低等的脊椎動物是:魚類;最早成為真正的陸生生活的脊椎動物是:爬行類。
3.生物進化的原因
1.人工選擇:根據人們的需要和愛好,對生物發生的變異進行不斷選擇,從而形成生物新品種的過程;人工選擇則保留的是對人類有利的變異。
2.自然選擇:自然界中說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者生存下來,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自然選擇是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的。
自然選擇一般來說保留的是對生物生存有利的變異
3.達爾文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
英國有一個小山村,村外的樹林里棲息著兩種顏色的樺尺蛾,樹林里的小鳥以樺尺蛾為食。這個小山村變成工業城市后,工廠排放的黑煙把樹干漸漸染成了黑色。下圖表示工業生產前后兩種樺尺蛾的數量變化。能解釋兩種樺尺蛾數量改變原因的理論是自然選擇學說。
4.概述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哺乳動物中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長臂猿與人類的形態結構最相似與,與人類的血緣關系也很近,所以被稱為類人猿??茖W研究表明:人類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人類祖先的直立行走是從古猿進化到人類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姿態改變。人類進化的階段為: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腦容量增大——產生語言。
24章
人類對疾病的抵御
1.免疫及免疫功能
人體免疫系統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異己物質等,對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道防線組成是:皮膚和消化道、呼吸道等管道黏膜
功能:阻擋病原體進入,清掃異物和殺菌作用。
如:淚液中溶菌酶。
人體的三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組成是: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功能:殺死和吞噬侵入人體的各種病原體。
如:血液中白細胞
第三道防線組成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功能是:產生抗體消滅抗原
2.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物質。
人體的免疫器官主要是: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它們能產生免疫細胞。免疫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
當病原體侵入人體以后,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產生一種抵抗這種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這種特殊蛋白質叫抗體。特定的抗體只能對特定的抗原發生作用。抗體能留存在人體內一段時間,有的很短,有的終生留存。
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毒、細菌等異物)叫抗原
3.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
人體抵抗疾病的第一、二道防線是人生來就有的,對多種病原體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叫做非特異性免疫。
人體的免疫細胞在病原體(抗原)進入人體后會產生抗體,消滅抗原。這種免疫功能是后天獲得的,通常一種抗體只能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所以叫做特異性免疫。
4.免疫的功能
(1)免疫對人體的功能是:1、抵抗病原體的侵害;2、及時清除體內損傷或衰老細胞;3、發現并殺傷體內出現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或移植的細胞)
(2)免疫也會對人體起負作用:如:免疫系統會排斥移植的異體器官;過敏反應。
5.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疫苗是由被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把這種病原體接種到人體后,可以使人在不發病的狀況下,產生抵抗這種病原體的抗體,增強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不再患有這種病原體引起的疾病。
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就是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當今世界預防傳染病的最經濟、方便、有效的措施。每年的4月25日被定為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過敏原。找出過敏原,并且避免再次接觸該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6.關注癌癥的危害(P52)
癌癥是由于癌細胞繁殖失控,在繁殖過程中不斷地破壞健康組織而一起一種疾病。癌癥通常也叫做惡性腫瘤。
7.傳染病并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傳染病是指由致病的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常見的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等。(如:腳癬是由真菌引起的傳染?。化懠彩茄褐懈腥玖睡懺x引起的)。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
人類的傳染病大約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毒的特點有:1.是比細菌還小的生物
(用電子顯微鏡觀察)。2.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的外殼和里面的遺傳物質核酸組成)。
3.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活細胞中
常見的傳播途徑有:接觸、飲水、食物、空氣和生物。
傳染源:傳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患該病的人或動物
1控制傳染源(包括: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隔離)
④預防傳染病的措施
2切斷傳播途徑(包括:加強衛生管理和消毒等)
3保護易感人群(包括:鍛煉身體,預防接種疫苗等)
血吸蟲的生活史:人體內受精卵隨糞便排入水中—發育成毛蚴—進入釘螺—發育成尾蚴—水中—人體內
8.描述艾滋病的危害和預防措施
艾滋病(AIDS)中文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艾滋病的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攜帶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淚液等體液中。
艾滋病的危害是:艾滋病病毒能攻擊和殺傷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使人體的免疫功能缺損。
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

控制艾滋病的蔓延以預防為主。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25章
現代生活與人類的健康
1.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
(2)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擁有愉快的心情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采取的方法:改變認識、轉移注意、控制意志、合理宣泄等
(3)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該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努力做到飲食營養均衡,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科學的鍛煉身體,養成正確的坐立行走姿勢,不吸煙、不喝酒。
2.酗酒、吸煙和吸毒的危害
香煙中含有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能損傷人體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長期吸煙甚至引發癌癥。青少年吸煙不僅影響肺發育而且會引發咳嗽和支氣管炎。每年的5月31日為世界無煙日
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對肝臟損害最嚴重,可引起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過量飲酒,會使腦處于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起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成年人來說,少量飲酒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對于心腦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吸毒的危害: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降低人免疫力。讓人成癮生理功能發生紊亂等。毒品禍害家庭,滋生犯罪、危害社會,傳播艾滋病等傳染病。

拒絕毒品:6月26日國際禁毒
23.食品保存:食品腐敗變質,與食品所含的水分,侵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食品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等因素有密切關系。(低溫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1
)體重指數=體重/身高2
(正常體重指數在18—24之間)
(2)搶救傷者的最佳方法是撥打120急救電話
(3)學會緊急止血法:指壓止血—靜脈出血;止血帶止血—動脈出血
恢復呼吸急救—人工呼吸;恢復心跳急救—胸外心臟擠壓。
靜脈出血—在遠心端止血;
動脈出血—在近心端止血。
(4)藥品分類: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購買;
非處方藥,簡稱(OTC)不需要憑執業醫師處方購買
第26章
留住藍天碧水
1.人類面臨的危機:
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人口過度增長,會出現糧食短缺、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水資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眾多人口的生產和生活對環境帶來污染和破壞越來越嚴重,由此引發饑荒、疾病和瘟疫、
保護環境:6月5日世界環境日;
作為中學生環保做到:不亂丟垃圾、節約紙張、節約水電。
3.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機:入侵物種打亂食物鏈、伐林墾荒導致棲息地喪失
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P99):
依法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立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
采取遷地保護的措施、用人工養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搶救瀕危物種
其中最佳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
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鳥類、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丹頂鶴、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金絲猴、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藏羚羊、江蘇大豐自然保護區—麋鹿。
5.自然資源的分類:取之不盡的(風能);可以更新的(生物、水);不可更新的(礦產)。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做到:節約資源,合理開發,重視再生,防止污染損害生物資源(探尋清潔能源、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杜絕污染物的隨意排放)
生活垃圾分類:(1.可回收垃圾
如金屬、玻璃,2.廚余垃圾如瓜果皮殼,3.有害垃圾如電池、過期藥品。)
6.建設美好家園主要做到: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城市。
生態農業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充分利用太陽光能和土壤資源,提高廢棄物的再循環率是區別于普通的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
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如:隨手關燈、不坐電梯爬樓梯、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塑料袋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呈贡县| 南通市| 漠河县| 潍坊市| 浏阳市| 西华县| 闽侯县| 大洼县| 河北区| 达孜县| 仁怀市| 巨野县| 玉田县| 慈利县| 吴忠市| 扶绥县| 天水市| 扶绥县| 郓城县| 马关县| 华池县| 措美县| 白沙| 靖边县| 伊宁县| 泽州县| 顺昌县| 大安市| 泾源县| 元朗区| 南昌市| 嘉定区| 四会市| 新巴尔虎左旗| 桐庐县| 林口县| 珲春市| 江山市| 牙克石市|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