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3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一)課標要求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二)學科素養政治認同:通過了解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激進的觀點,認同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科學精神:通過對兩種激進觀點的評析,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法治意識:在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過程中,樹立法律意識。公共參與:爭做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在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借鑒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三)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激進的觀點,理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通過正反兩方面事例,理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四)議題設置總議題: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什么要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分議題:在發展中國文化過程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教學難點: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六)教學過程1、習語誦讀——導入新課①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這個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②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③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一個模式了,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也太無趣了!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④中印都是有著璀璨歷史文化的國家,中印兩國應開展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交流,共同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2018年4月,習近平在湖北武漢會見印度總理莫迪時的講話2、習語堂間——活動設計總議題: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什么要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分議題:在發展中國文化過程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探究一:批判兩種激進的觀點。教師活動:設置問題:學生活動:通過課前搜集的資料,思考并回答探究問題。結論一:近代以來,對待外來文化,中國文化界曾有過兩種激進的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歷史和實踐證明,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探究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教師活動:設置問題:學生活動:課前搜集的資料,思考并回答探究問題。結論二: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探究三:為什么要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教師活動:設置問題:學生活動:課前搜集的資料,思考并回答探究問題。結論三: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探究四:如何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教師活動:播放視頻:《【維為道來】中國文化強在學習,西方的優點我們可以“化西為中”》設置問題: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結論四: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課堂小結及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利用本課所學,以小論文的形式說明中學生如何面對不同的文化。3、習語生聲——升華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后果。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這個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一個模式了,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也太無趣了!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4、資源鏈接1.視頻:《【維為道來】中國文化強在學習,西方的優點我們可以“化西為中”》(來源:東方衛視)https://www./video/av786433062.《習近平用典第二輯》(來源:學習強國)3.《習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來源:人民網)http://world..cn/n1/2019/0506/c1002-31066334.html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