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科素養1.政治認同: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堅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實踐創造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2.科學精神: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原理,幫助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明確實踐確立實踐是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目標◆理解認識的含義,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理解實踐的含義與特點。◆理解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列舉生活實例,根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確立實踐是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觀點。(四)議題設置總議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分議題:1.如何理解認識與實踐?2.實踐與認識有什么關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實踐的含義和特點教學難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教學過程習語誦讀——導入新課①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力的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把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2004年7月,習近平在浙江省委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浙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專題學習會上的講話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新形勢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③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只要我們善于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夠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2017年10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④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2018年5月,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⑤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2018年3月,習近平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習語堂間——活動設計總議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一部分:認識與實踐分議題1:如何理解認識與實踐?材料1:老子提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勝任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荀子提出,沒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認為人的知識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學習積累而成。柏拉圖提出“認識及回憶”,認為存在一個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識來源于對其中“理念”的回憶。學生活動:探究1:上述三種關于認識的觀點有何不同?教師總結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區別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合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聯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材料2:人造林—三北防護林偉大的改革開放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學生活動:探究2:(1)是誰創造了這些豐功偉績?(2)人們改造的對象是什么?(3)這些活動是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教師總結2: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學生活動:探究3:(1)上述三項活動由哪些要素構成?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2)為什么要進行上述三項活動?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3)這三項活動的開展是一人之功嗎?說明實踐有何特點?(4)這三項活動的開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3:(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區別于人的純主觀活動。(2)實踐具有能動性——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區別于舊唯物主義的實踐觀。第二部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分議題2:實踐與認識有什么關系?材料3:你還敢用花露水嗎? 一個三歲男孩小浩在涂抹了花露水后,疑似被一米開外正在玩打火機的哥哥“點燃”,造成了嚴重燒傷。網友說:看了這則消息后,我再也不敢使用花露水了,怕一不小心把自己給點燃了。學生活動:探究4:(1)花露水是否可燃,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家里是怎樣驅蚊的,為什么?(3)網友的觀點正確與否是通過什么檢驗的,它為什么能成為檢驗標準?(4)為什么我們要實驗花露水是否可燃?教師總結4: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力的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把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2004年7月,習近平在浙江省委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浙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專題學習會上的講話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習語生聲——升華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2018年12月,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2018年12月,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我們要勇于在艱苦奮斗中凈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奮斗是長期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偉大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斗。奮斗是曲折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我們要始終發揚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2018年2月,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總結: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4、資源鏈接①講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第二十九講: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來源:人民網)②書籍: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③書籍:歐陽康《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④視頻:《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七集《絕知此事要躬行》(來源:央視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2013年12月,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習語堂間——活動設計總議題:如何正確看待歷史問題及評價歷史人物?分議題1:正確看待歷史問題及評價歷史人物應該遵循哪些基本原理?材料1: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作了經典論述,他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997年,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發表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一文,闡發了他對《<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獨到見解。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同時,他援引《<政治經濟學皮片>序言》中的一段話,來充分論證和闡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始終把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的重要性。學生活動:探究1:閱讀材料,談一談馬克思闡述了哪些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哲學原理?教師總結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它們的共同作用構成整個社會的矛盾運動。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于這個目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觀點,我們黨提出了群眾路線,并把它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2013年12月,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決定著人民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構成二者的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歷史是人民群眾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書寫者和創造者。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分議題2:為什么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材料2: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的旗號,裁剪事實,曲解歷史真相,消解神圣,解構崇高,反對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歷史研究,其實質是虛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光榮歷史,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成就。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黃繼光、羅盛教、雷鋒......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然而,近年來有的人在網上肆意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人物,其言行混淆了部分民眾的視聽,嚴重抹黑英雄人物形象,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甚至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清代龔自珍在《定庵續集》中寫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學生活動:探究2:(1)分析肆意丑化、褻瀆英雄人物等錯誤言行的實質。(2)結合龔自珍的話,思考歷史虛無主義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大危害。教師總結2: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010年7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我們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3、習語生聲——升華“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2015年9月2日,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的講話總結: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只爭朝夕,不負韶華。4、資源鏈接①視頻:《理響中國第3季》第一期:馬列來了(來源:山東學習平臺)②視頻:《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中國》(來源:共青團中央)③視頻:《馬克思靠譜》第四集《歷史的正確打開方式》(來源: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④文章: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來源:《求是》2020年第2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