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屆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九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課件+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部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屆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九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課件+學案含解析(6份打包)部編版

資源簡介

(共71張PPT)
思想政治
2022
第二十二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探究活動
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學習清單]
1.描述與分類:①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社會物質生活的要素、社會意識的形式。②社會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③人民群眾的內涵、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解釋與論證:①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③正確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主體。
3.預測與選擇:①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唯心史觀。堅定改革開放;相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②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4.辨析與評價:①透過社會歷史的現象,把握社會歷史的本質,對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進行批駁。②“共產主義遙遠論”的錯誤實質。③駁斥“英雄造時勢”的錯誤觀點。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科學精神: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公共參與: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的實踐,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2.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想一想】近年來,新詞語不斷涌現,如共有產權房、租購同權、灰犀牛等。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角度看,新詞語不斷涌現說明了什么?
提示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新詞語的不斷涌現,表明社會生活在不斷變化、發展。
解題妙法正確理解社會意識的反作用
(1)社會意識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有科學的社會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發展,不能認為社會意識都能推動社會發展。
(2)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
(3)不能夸大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如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些都是錯誤說法。
(4)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產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必須通過實踐。
易混易錯
1.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同步的。
提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提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提示×。社會存在能離開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不能離開社會存在。
[博聞廣積——提能力]
準確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性質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過程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時間
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性質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示
?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例題】
(2020·全國Ⅰ卷)廣西某山村有許多珍稀鳥類,但一直存在打鳥、捕鳥等現象。近年來,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鳥友”前來參觀,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這表明(  )
①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诓慌c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落后的社會意識 ③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 ④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某山村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表明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①符合題意;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促進了當地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表明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③符合題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但并不是所有與社會存在“脫節”的社會意識都是落后的,②錯誤;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發展,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在于其是否正確地反映社會存在,④錯誤。
解題指導
【命題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易錯點】錯誤理解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對點金題(2019·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長期以來,大運河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2019年2月,國家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對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
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分析國家出臺《規劃綱要》的哲學依據。
答案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針對大運河保護傳承存在突出問題,國家出臺《規劃綱要》。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兑巹澗V要》的出臺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具有重要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規劃綱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解析
本題綜合考查《哲學生活》與《文化生活》知識,檢驗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究問題等能力。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這一限定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所以分析材料是確定答案要點的唯一方法。依據大運河的現狀出臺《規劃綱要》,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規劃綱要》“對于大運河的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
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
(1)地位: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作用: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解題妙法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4.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正確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總趨勢
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實現
方式
(或
動力)
一般
意義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階級
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實現
方式
(或
動力)
社會
主義
社會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原因:①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②改革的性質和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想一想】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種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也會隨之改變。
易混易錯
1.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提示×。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提示×。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提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新時代,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提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5.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使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
提示×。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博聞廣積——提能力]
1.圖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2.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革
(1)改革的歷史唯物主義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但性質與階級社會不同,不再是對抗性的,因此可以通過改革來進行;社會發展中的其他矛盾,也要通過改革予以解決。
(2)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目的和意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因此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社會發展的實現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1)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2)社會主義社會:通過改革實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特別提醒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會發展過程總是前進的、上升的。
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并不意味著社會歷史的每一次運動都是向前的,社會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前進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總體上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4.圖示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關系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例題】
(2020·全國Ⅲ卷)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  )
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谏蠈咏ㄖ榻洕A服務,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凵蠈咏ㄖ淖兓l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 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題以民法典的制定為背景,考查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滲透法治意識和科學精神。民法典是一部基礎性法律,其制定是對上層建筑的完善,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變化有時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①錯誤;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時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錯誤;制定民法典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體現了公民權利的保護,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③④正確。
解題指導
【命題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易錯點】對兩種社會基本矛盾辨別不清。
對點金題(2020·山東卷)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這體現了(  )
A.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B.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D.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
答案
D
解析
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能力,滲透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社會意識的范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攀升,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故選D項;A、B、C三項表述正確,但在題干中未涉及。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
(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3)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4)作用: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二、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想一想】
(1)人民與公民這兩個概念相同嗎?
(2)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這種觀點對嗎?
(1)提示
不相同。公民是與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則是與敵人相對應的政治概念。
(2)提示
錯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這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提醒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易混易錯
1.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
提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2.人民群眾是創造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
提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3.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提示×。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提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范圍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特別提醒
①人民群眾不等于勞動群眾。
②不能認為人民群眾的內涵是固定不變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其具體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其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
③不能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領導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不等同于領導力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當時的領導階級是當時社會變革的領導力量。
2.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為基礎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杰出人物歷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賴人民群眾,才能有所作為。如果只承認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否認人民群眾的作用,就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觀。
3.全面理解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世界觀原理
人民
群眾
是歷
史的
創造

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
堅持
群眾
觀點
和群
眾路

群眾觀點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4.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依據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例題】
(2020·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
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解析
本題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背景,考查《生活與哲學》中的“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旨在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范圍,即《生活與哲學》的第四單元;然后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等方面結合材料組織答案。
解題指導
【易錯點】錯誤認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點金題(2019·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習近平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有機遇也有挑戰,大家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這個時候,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還在辛勤工作,我們要感謝這些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br/>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條往返1
208千米、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它是溝通藏區與內地的郵政主動脈,黨中央的聲音和各種郵件通過郵車送上雪域高原。
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郵件在!”的敬業精神,憑借精湛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出車經驗,克服缺氧、“風攪雪”、孤寂等困難,駕駛郵車奔馳在白雪皚皚的“生命禁區”,服務藏區30年,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給雪域高原的人們帶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拔抑皇且幻掌胀ㄍǖ泥]車駕駛員,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樣子,心里就開心?!?018年,其美多吉帶領班組的康巴漢子們安全行駛62.49萬千米,向西藏運送郵件41萬件,運送省內郵件37萬件。他們用奉獻、忠誠與生命鑄就了愛崗敬業、頑強拼搏的雪線郵路精神。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郵路被交通部命名為“其美多吉雪線郵路”。
其美多吉被評為“時代楷?!焙汀案袆又袊?018年度人物”。
以其美多吉為代表的雪線郵路勞動者的事跡,生動詮釋了“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的道理,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
?
答案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郵車駕駛員們是平凡的勞動者,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為藏區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出貢獻;用奉獻、忠誠和生命熔鑄的雪線郵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人們在平凡崗位建功立業。
解析
本題以習近平主席發表的2019年新年賀詞和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的優秀事跡為背景材料,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本問要求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屬于分析說明類試題。考生在解答此題時,從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等方面,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即可。
熱點引路
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2020年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他強調,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思維解碼]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正確的社會意識可以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同時,“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也必將深刻影響我國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因此,要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備考猜練]
1.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唯物史觀看,這是因為(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谏鐣v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是人民創造的?、蹐猿秩罕娪^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苋罕娪^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錯誤,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錯誤,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的原因是社會歷史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是人民創造的,堅持群眾觀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②③正確。
2.“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是因為改革(  )
①順應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狀況的規律?、隗w現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凼前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定力量?、苁巧鐣髁x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目的是順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②④正確,①說法有誤;③錯誤,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對此加以說明。
答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笆奈濉币巹澤婕敖洕鐣l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解析
該題以“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廣泛關注和體現民聲民意為背景,考查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可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第二十二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探究活動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學習清單
核心素養
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解價值觀的形成與時代和環境密切相關;解析價值觀差異與沖突產生的社會根源,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1.描述與分類:①社會生活的三大領域、社會物質生活的要素、社會意識的形式。②社會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③人民群眾的內涵、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解釋與論證:①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③正確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主體。
3.預測與選擇:①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唯心史觀。堅定改革開放;相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②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4.辨析與評價:①透過社會歷史的現象,把握社會歷史的本質,對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進行批駁。②“共產主義遙遠論”的錯誤實質。③駁斥“英雄造時勢”的錯誤觀點。
1.政治認同: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科學精神:遵循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公共參與: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的實踐,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社會歷史的本質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2.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想一想】近年來,新詞語不斷涌現,如共有產權房、租購同權、灰犀牛等。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角度看,新詞語不斷涌現說明了什么?
解題妙法正確理解社會意識的反作用
(1)社會意識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有科學的社會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發展,不能認為社會意識都能推動社會發展。
(2)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
(3)不能夸大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如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些都是錯誤說法。
(4)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產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必須通過實踐。
易混易錯
1.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社會存在的變化是同步的。
提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提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
提示×。社會存在能離開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不能離開社會存在。
博聞廣積——提能力
準確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性質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過程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時間
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性質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示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例題】(2020·全國Ⅰ卷)廣西某山村有許多珍稀鳥類,但一直存在打鳥、捕鳥等現象。近年來,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鳥友”前來參觀,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這表明(  )
①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 ②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落后的社會意識?、凵鐣庾R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苌鐣庾R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指導【命題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易錯點】錯誤理解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對點金題(2019·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長期以來,大運河面臨著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傳承利用質量不高、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2019年2月,國家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對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
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分析國家出臺《規劃綱要》的哲學依據。
考點二 社會歷史的發展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
(1)地位: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作用: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解題妙法正確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辨別材料考查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還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關鍵是準確把握兩者的基本內涵。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政治體制改革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解放等則屬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4.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正確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總趨勢
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實現
方式
(或
動力)
一般
意義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階級
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
主義
社會
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原因:①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②改革的性質和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想一想】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種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易混易錯
1.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提示×。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2.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提示×。我國政府加快推進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等“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符合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3.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提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新時代,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提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5.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使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
提示×。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博聞廣積——提能力
1.圖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2.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革
(1)改革的歷史唯物主義依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但性質與階級社會不同,不再是對抗性的,因此可以通過改革來進行;社會發展中的其他矛盾,也要通過改革予以解決。
(2)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目的和意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因此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社會發展的實現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
(1)階級社會: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2)社會主義社會:通過改革實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特別提醒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會發展過程總是前進的、上升的。
社會發展的過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并不意味著社會歷史的每一次運動都是向前的,社會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在前進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總體上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4.圖示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關系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例題】(2020·全國Ⅲ卷)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  )
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凵蠈咏ㄖ淖兓l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苌蠈咏ㄖ欢ㄒm合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指導【命題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易錯點】對兩種社會基本矛盾辨別不清。
對點金題(2020·山東卷)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這體現了(  )
A.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B.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D.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
考點三 社會歷史的主體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
(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3)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4)作用: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二、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想一想】
(1)人民與公民這兩個概念相同嗎?
(2)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這種觀點對嗎?
提醒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易混易錯
1.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
提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2.人民群眾是創造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
提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3.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提示×。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提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范圍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3)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特別提醒①人民群眾不等于勞動群眾。
②不能認為人民群眾的內涵是固定不變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其具體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其主體部分是勞動群眾。
③不能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領導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不等同于領導力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當時的領導階級是當時社會變革的領導力量。
2.杰出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為基礎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杰出人物歷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賴人民群眾,才能有所作為。如果只承認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否認人民群眾的作用,就會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觀。
3.全面理解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世界觀原理
人民
群眾
是歷
史的
創造

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續 表
方法論要求
堅持
群眾
觀點
和群
眾路

群眾觀點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4.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依據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例題】(2020·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事異時移,法隨時變。這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民為邦本,法系根基。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破解高空拋物墜物難題,維護小區業主合法權益……民法典聚焦百姓關切,強化保護人民權利,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法治保障。
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理解。
解題指導【易錯點】錯誤認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點金題(2019·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習近平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有機遇也有挑戰,大家還要一起拼搏、一起奮斗……這個時候,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還在辛勤工作,我們要感謝這些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br/>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條往返1208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它是溝通藏區與內地的郵政主動脈,黨中央的聲音和各種郵件通過郵車送上雪域高原。
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郵件在!”的敬業精神,憑借精湛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出車經驗,克服缺氧、“風攪雪”、孤寂等困難,駕駛郵車奔馳在白雪皚皚的“生命禁區”,服務藏區30年,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給雪域高原的人們帶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郵車駕駛員,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樣子,心里就開心?!?018年,其美多吉帶領班組的康巴漢子們安全行駛62.49萬千米,向西藏運送郵件41萬件,運送省內郵件37萬件。他們用奉獻、忠誠與生命鑄就了愛崗敬業、頑強拼搏的雪線郵路精神。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郵路被交通部命名為“其美多吉雪線郵路”。
其美多吉被評為“時代楷模”和“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以其美多吉為代表的雪線郵路勞動者的事跡,生動詮釋了“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的道理,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2020年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他強調,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
思維解碼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正確的社會意識可以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笆奈濉睍r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作出新規劃;同時,“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也必將深刻影響我國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的發展。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因此,要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備考猜練
1.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唯物史觀看,這是因為(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谏鐣v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是人民創造的?、蹐猿秩罕娪^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④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十四五”期間,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是因為改革(  )
①順應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狀況的規律?、隗w現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凼前l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定力量?、苁巧鐣髁x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對此加以說明。
第二十二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想一想提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新詞語的不斷涌現,表明社會生活在不斷變化、發展。
例題
B 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某山村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表明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①符合題意;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促進了當地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表明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③符合題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但并不是所有與社會存在“脫節”的社會意識都是落后的,②錯誤;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推動社會發展,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在于其是否正確地反映社會存在,④錯誤。
對點金題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針對大運河保護傳承存在突出問題,國家出臺《規劃綱要》。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規劃綱要》的出臺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具有重要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兑巹澗V要》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哲學生活》與《文化生活》知識,檢驗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究問題等能力。社會歷史觀的知識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這一限定涉及的知識范圍很廣,所以分析材料是確定答案要點的唯一方法。依據大運河的現狀出臺《規劃綱要》,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規劃綱要》“對于大運河的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表明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考點二
想一想提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也會隨之改變。
例題
D 本題以民法典的制定為背景,考查社會發展的規律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滲透法治意識和科學精神。民法典是一部基礎性法律,其制定是對上層建筑的完善,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變化有時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①錯誤;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時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錯誤;制定民法典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體現了公民權利的保護,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③④正確。
對點金題
D 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能力,滲透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社會意識的范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攀升,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故選D項;A、B、C三項表述正確,但在題干中未涉及。
考點三
想一想(1)提示不相同。公民是與外國人(包括無國籍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則是與敵人相對應的政治概念。
(2)提示錯誤。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這并不否認個人的作用,個人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或大或小、或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例題答案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民法典的出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為解決時代面臨的新問題提供重要法治保障。
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法典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民法典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
解析本題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背景,考查《生活與哲學》中的“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旨在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范圍,即《生活與哲學》的第四單元;然后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等方面結合材料組織答案。
對點金題答案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郵車駕駛員們是平凡的勞動者,他們用辛勤的勞動為藏區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出貢獻;用奉獻、忠誠和生命熔鑄的雪線郵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人們在平凡崗位建功立業。
解析本題以習近平主席發表的2019年新年賀詞和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的優秀事跡為背景材料,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本問要求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加以說明,屬于分析說明類試題??忌诮獯鸫祟}時,從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等方面,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即可。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備考猜練
1.C?、馘e誤,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錯誤,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的原因是社會歷史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是人民創造的,堅持群眾觀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②③正確。
2.D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目的是順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②④正確,①說法有誤;③錯誤,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答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笆奈濉币巹澤婕敖洕鐣l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建言獻策,推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順應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解析該題以“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廣泛關注和體現民聲民意為背景,考查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可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主體的知識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
18
-(共64張PPT)
思想政治
2022
第二十三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探究活動
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習清單]
1.描述與分類:①價值、人的價值、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具體要求。③區分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客觀條件與根本途徑。
2.解釋與論證:①人的價值的內涵、價值觀的作用。②闡釋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的原因。③闡釋價值與勞動、價值與奮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預測與選擇:①倡導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堅持“兩個標準”做好人生的規劃與設計。③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創造價值。
4.辨析與評價:①討論“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對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的科學性。②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原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進行駁斥。③正確認識客觀條件對于人生價值實現的意義,防止夸大或忽視客觀條件的錯誤。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奮斗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2.科學精神: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誤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堅定理想信念,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從而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一 價值與價值觀
一、人的價值
1.哲學上的價值
(1)內涵: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
(2)特征: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就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2)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①人生活在社會中,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回報社會、滿足他人的需要。(即為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
②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了自我的滿足。(即為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3)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
注意正確理解人生價值的內涵
人生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但并不意味著實現人生價值必須放棄個人利益。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但貢獻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礎。
注意如何分清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
比較
人的價值
物的價值
構成
雙方
都是人,涉及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
一方是人,另一方是物
滿足主體需要
的方式
以個人創造出的物的價值來滿足主體的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
以自身因素或屬性來直接滿足主體需要,是被動的、無意識的
價值
關系
復雜,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滿足他人的需要,又有自身的需要
單一,是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
注意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這是人的價值與一般物的價值的最根本區別。
二、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含義: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提醒價值觀都有導向作用,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價值觀。不同性質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同,正確價值觀起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價值觀起消極的導向作用。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易混易錯
1.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
提示×。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2.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提示×??茖W的、正確的價值觀才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3.獲得的回報越多,人生價值越大。
提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不在于回報的多少。
4.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與索取的統一。
提示×。人生價值是貢獻與索取的統一,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5.價值觀具有正確導向作用。
提示×。正確的價值觀才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6.價值觀念決定人的行為選擇。
提示×。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對認識、改造世界的活動和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指導而非決定作用。
7.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與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是一回事。
提示×。哲學上的價值與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而不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8.人只是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的享受者。
提示×。人為了維護生存與發展,首先必須為社會創造財富。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所以,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同時,人的活動會得到社會的承認,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人還是價值的享受者。
[博聞廣積——提能力]
1.要從“關系”上理解價值的概念
理解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系”,是事物以它自身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的一種“滿足關系”。事物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它就有價值;滿足的程度大,它的價值就大;滿足的程度小,它的價值就小;不能滿足,甚至對主體有害,它就沒有價值。
2.全面理解人的價值
(1)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
①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作為社會的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
②人是價值的享受者:作為個體的人,又要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
(2)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關系
關系
社會價值
個人價值


含義
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地位
居于首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
居于從屬地位
聯系
一般情況下,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社會價值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地實現其自我價值。同時,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目標和歸屬,社會應盡可能地為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各種條件
3.人生價值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實現人生價值并不否認個人利益,人生價值兩個方面內容的要求:既要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也不能否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
4.全面把握價值觀的本質與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本質: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2)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從領域來看,表現在對認識和改造世界、人生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從性質來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具有消極的導向作用。
5.理解價值觀要注意的事項
(1)價值觀具有多樣性,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主體、不同時代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既受到自己所在階級立場的影響,也受到個人具體生活環境的影響。
(2)從性質上講,價值觀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錯誤的價值觀的引導會導致失敗,使人誤入歧途。
(3)價值觀對人的認識評價、實踐活動和人生道路選擇具有導向作用,但不能說是決定作用。
(4)價值觀導向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2)方法論: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例題】
(2020·全國Ⅰ卷)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因為(  )
①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決定于其行為選擇 ②青年學生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不變?、蹆r值觀教育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苷_價值觀是青年學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推理和論證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笔且驗閮r值觀教育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正確價值觀是青年學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導,③④符合題意;價值觀影響其行為選擇,而不是決定,①夸大了價值觀的作用,排除;價值觀是社會意識,會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②說法錯誤。
解題指導
【命題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易錯點】不能正確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對點金題(2019·北京卷)清掃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區勞動,果蔬種植、木工制作、機床操作等學農學工實踐,“醫生”“博物館講解員”等職業體驗……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讓同學們在不一樣的學習中收獲成長。開展勞動教育,旨在引導學生(  )
①了解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谔岣邉趧蛹寄?促進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蹣淞⒙殬I平等觀,推動社會分工的細化 ④樹立正確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知識,考查準確描述試題所涉及的學科基本概念、觀點和原理的能力。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①④正確且符合題意,故B項應選;材料未涉及提高勞動技能和職業平等的就業觀念,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
(2)產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3)要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點
(1)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意義: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
②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影響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因素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
(3)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衡量標準
(1)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2)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
(1)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2)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3)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易混易錯
1.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
提示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所以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提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往往因人而異,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其客觀標準,其客觀標準在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只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提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兩條標準,一是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只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而忽視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會導致“好心辦壞事”。
4.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標準是最高的價值標準和價值追求。
提示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的價值標準,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價值追求。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正確把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
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要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價值選擇。二者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顛倒順序。二者的關系如圖:
2.全面認識和把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
特征
社會歷史性
主體差異性
內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價值沖突(差異性):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
側重點
強調的是縱向變化
側重于橫向的差異
特征
社會歷史性
主體差異性
原因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②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①面對同一問題,人們不同表現體現出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②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標準
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不能因人而異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評價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的客觀性。對同一問題,是有其客觀標準的,那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
特別提醒
(1)不能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固定不變的。當條件發生變化時,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與時俱進。
(2)不能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兩大標準是矛盾的。二者是統一的,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必然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之,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例題?】
(2020·江蘇卷)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抗擊疫情過程中,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我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我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說明(  )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趦r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蹆r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軐崿F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生價值、價值觀,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表明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①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排除②;材料沒有體現實現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排除④。
解題指導
【命題點】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易錯點】錯誤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實質、關系和特點。
對點金題1(2018·全國Ⅰ卷)在高鐵時代,我國仍不惜虧損運營81對“慢火車”,2016年運送旅客約3
000萬人次。運營近半個世紀的5633、5634次列車仍然運行在大涼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學,為當地鄉親出行提供便利。這種做法反映的價值觀道理有(  )
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利益的差異?、诎l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③正確的價值選擇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前提 ④價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材料中我國政府的做法,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屬于在正確價值判斷基礎上做出的正確價值選擇,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故C項應選;利益的不同影響到價值觀的差異,①錯誤;價值選擇依賴于價值判斷,④錯誤。
命題點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例題?】
新中國成立后,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六連在戰爭年代鑄就出來的“硬骨頭精神”支撐下,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戰備執勤、老山輪戰、搶險救災等一系列重大任務,被國防部正式授予了“硬骨頭六連”的榮譽稱號?!坝补穷^六連”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  )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 ②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蹆r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芤驹谧顝V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價值選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硬骨頭六連”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價值選擇,②④符合題意;題目沒有涉及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①排除;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③錯誤。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三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一、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
1.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2)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
2.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3.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三、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易混易錯
1.只要個人努力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人生價值的實現,既包括主觀條件,又包括社會歷史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社會提供的一定的客觀條件,僅僅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這個觀點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片面夸大了個人努力的作用。
2.人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客觀條件。
提示×。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具備相應的主客觀條件。
3.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提示×。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4.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滿足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說明滿足了主觀條件,但缺少客觀條件仍然不能實現人生價值。
5.人生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定會成為現實。
提示×。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但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6.有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就一定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良好的社會條件有利于實現人生價值,但實現人生價值還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
7.理想會自動轉化為現實。
提示×。理想是一種意識,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和主觀努力才可能轉化為現實。
[博聞廣積——提能力]
1.全面理解人生價值的實現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1)從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看,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2)從個性發展的角度看,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
(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2.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
相互區別
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
相互依存
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
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
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有機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
3.遇到諸如“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的相關設問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4)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5)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錘煉道德修為,打牢道德根基。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人生價值的實現
【例題】
(2018·全國Ⅱ卷)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這是因為(  )
①奮斗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趭^斗能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蹔^斗能讓理想擺脫條件制約而變為現實?、軍^斗有助于克服不利條件影響而獲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實現人生價值。奮斗意味著勞動與奉獻,這是克服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的過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②錯誤,①④正確;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社會條件,③錯誤。
解題指導
【素養點】本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學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背景,考查奮斗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引導我們在奮斗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核心素養。
【易錯點】奮斗是主觀條件,可以克服困難但不會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條件制約,奮斗雖然能使人有效利用客觀條件,但卻不能擺脫客觀條件的制約。
對點金題(2019·江蘇卷)“軟世代”是近年來出現的青年群體,意指在發達的消費社會,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個人的身心都綿軟無力。如果讓你去勸導他們,下列道理比較合適的是(  )
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诿撾x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軐崿F人生價值必須利用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有關知識,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針對題意強調的“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可以運用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的道理勸導他們,①符合題意;針對題意強調的“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可以運用“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钡牡览韯駥麄?③符合題意;②④不符合題意。
熱點引路
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以國之名,致敬英雄
在歷經8個多月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之后,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國有難,召必至。耄耋之年,星夜逆行奔武漢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是中國抗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說:“中國的醫生從來都是好樣的,越到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候,越能看出一個醫生的本色?!边@位精神煥發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工作在一線,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全力推進建設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對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讓病人轉危為安,是醫者的幸福。敢醫敢言,不是簡單的勇氣,這四個字是院士的專業,是戰士的勇猛,也是國士的擔當。
面對記者提問,張伯禮說:“我是平常人,干的也是平常的事,夠不上英雄?!彼€表示,大疫當前,醫生必須沖在前面,這是職責所系。“我最敬佩的是在武漢奉獻的志愿者們,他們是英雄!武漢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為全國積累了經驗,為世界爭取了時間,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作為一名漸凍癥患者,張定宇自疫情發生以來,處處身先士卒,率領全院600多名干部職工夜以繼日撲在一線。他說:“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陳薇,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員,曾經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病毒等關鍵時刻作出過重要貢獻。抗疫期間,她帶領團隊又出現在武漢,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鋒。
[思維解碼]
(1)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疫情中的英雄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沖在最前線,維護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從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選擇正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3)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等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人生觀不同,人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
(4)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自己的價值選擇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幸福結合在一起。
(5)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抗疫英雄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為抗疫成功作出犧牲,為社會、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危險面前堅定理想信念,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用過硬的專業技能戰勝疫情,挽救生命。
[備考猜練]
1.在抗疫過程中,廣大醫務人員英勇奮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勇挑重擔,科技工作者協同攻關,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新聞工作者、志愿者堅守崗位,快遞員、環衛工人、抗疫物資生產運輸人員不辭勞苦,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堅忍不拔,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捐款捐物。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這就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從唯物史觀看,他們之所以是最可愛的人,是因為(  )
①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和真正英雄 ②勞動者在勞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才是對社會的貢獻 ③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決定著抗疫的成敗 ④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科技工作者還是快遞員、環衛工人等,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和真正英雄,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④正確;勞動者創造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對社會的貢獻,②表述不當;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有助于抗疫的勝利,但不能起決定作用,排除③。
2.國有難,召必至。耄耋之年的鐘南山院士至今仍工作在一線。對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讓病人轉危為安,是醫者的幸福。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上述材料表明(  )
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前提 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人生價值實現的標志?、蹅€人對社會的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 ④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的事跡表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③④符合題意;①正確但在材料中未體現;人生價值實現的標志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②錯誤。第二十三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探究活動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學習清單
核心素養
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描述與分類:①價值、人的價值、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正確反映并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具體要求。③區分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客觀條件與根本途徑。
2.解釋與論證:①人的價值的內涵、價值觀的作用。②闡釋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的原因。③闡釋價值與勞動、價值與奮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預測與選擇:①倡導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堅持“兩個標準”做好人生的規劃與設計。③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創造價值。
4.辨析與評價:①討論“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對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的科學性。②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原理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進行駁斥。③正確認識客觀條件對于人生價值實現的意義,防止夸大或忽視客觀條件的錯誤。
1.政治認同: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奮斗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2.科學精神: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誤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堅定理想信念,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從而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價值與價值觀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人的價值
1.哲學上的價值
(1)內涵:是指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
(2)特征: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價值
(1)人的價值就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2)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①人生活在社會中,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回報社會、滿足他人的需要。(即為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
②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實現了自我的滿足。(即為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3)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
注意正確理解人生價值的內涵
人生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但并不意味著實現人生價值必須放棄個人利益。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但貢獻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礎。
注意如何分清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
比較
人的價值
物的價值
構成
雙方
都是人,涉及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系
一方是人,另一方是物
滿足主
體需要
的方式
以個人創造出的物的價值來滿足主體的需要,具有主觀能動性
以自身因素或屬性來直接滿足主體需要,是被動的、無意識的
續 表
價值
關系
復雜,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滿足他人的需要,又有自身的需要
單一,是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
地位


注意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這是人的價值與一般物的價值的最根本區別。
二、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含義: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提醒價值觀都有導向作用,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價值觀。不同性質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同,正確價值觀起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價值觀起消極的導向作用。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易混易錯
1.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在于享受價值,在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
提示×。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2.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提示×。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才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3.獲得的回報越多,人生價值越大。
提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不在于回報的多少。
4.人生的真正價值是貢獻與索取的統一。
提示×。人生價值是貢獻與索取的統一,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
5.價值觀具有正確導向作用。
提示×。正確的價值觀才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6.價值觀念決定人的行為選擇。
提示×。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對認識、改造世界的活動和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指導而非決定作用。
7.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與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是一回事。
提示×。哲學上的價值與具體領域事物的價值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而不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8.人只是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的享受者。
提示×。人為了維護生存與發展,首先必須為社會創造財富。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所以,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同時,人的活動會得到社會的承認,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人還是價值的享受者。
博聞廣積——提能力
1.要從“關系”上理解價值的概念
理解價值本質上是一種“關系”,是事物以它自身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的一種“滿足關系”。事物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它就有價值;滿足的程度大,它的價值就大;滿足的程度小,它的價值就小;不能滿足,甚至對主體有害,它就沒有價值。
2.全面理解人的價值
(1)人的存在具有雙重性
①人是價值的創造者:作為社會的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
②人是價值的享受者:作為個體的人,又要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
(2)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關系
關系
社會價值
個人價值


含義
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地位
居于首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
居于從屬地位
聯系
一般情況下,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社會價值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個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地實現其自我價值。同時,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目標和歸屬,社會應盡可能地為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各種條件
3.人生價值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實現人生價值并不否認個人利益,人生價值兩個方面內容的要求:既要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也不能否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
4.全面把握價值觀的本質與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本質: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2)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從領域來看,表現在對認識和改造世界、人生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從性質來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具有消極的導向作用。
5.理解價值觀要注意的事項
(1)價值觀具有多樣性,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主體、不同時代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既受到自己所在階級立場的影響,也受到個人具體生活環境的影響。
(2)從性質上講,價值觀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錯誤的價值觀的引導會導致失敗,使人誤入歧途。
(3)價值觀對人的認識評價、實踐活動和人生道路選擇具有導向作用,但不能說是決定作用。
(4)價值觀導向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2)方法論:要求我們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正確的價值觀。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例題】(2020·全國Ⅰ卷)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因為(  )
①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決定于其行為選擇 ②青年學生的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穩定不變?、蹆r值觀教育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苷_價值觀是青年學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指導【命題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易錯點】不能正確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對點金題(2019·北京卷)清掃街巷、修剪花木等社區勞動,果蔬種植、木工制作、機床操作等學農學工實踐,“醫生”“博物館講解員”等職業體驗……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讓同學們在不一樣的學習中收獲成長。開展勞動教育,旨在引導學生(  )
①了解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谔岣邉趧蛹寄?促進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蹣淞⒙殬I平等觀,推動社會分工的細化?、軜淞⒄_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點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稱為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稱為價值選擇。
(2)產生: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3)要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點
(1)內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2)意義: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
②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二、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影響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因素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
(3)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衡量標準
(1)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2)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關系
(1)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2)當個人的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3)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易混易錯
1.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
提示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所以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提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往往因人而異,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其客觀標準,其客觀標準在于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是否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只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提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兩條標準,一是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只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而忽視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會導致“好心辦壞事”。
4.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標準是最高的價值標準和價值追求。
提示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最高的價值標準,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價值追求。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正確把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
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要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價值選擇。二者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顛倒順序。二者的關系如圖: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
 (認知)
 (行為)
2.全面認識和把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征
特征
社會歷史性
主體差異性
內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價值沖突(差異性):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
側重點
強調的是縱向變化
側重于橫向的差異
原因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②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①面對同一問題,人們不同表現體現出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②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標準
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不能因人而異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評價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的客觀性。對同一問題,是有其客觀標準的,那就是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
特別提醒(1)不能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固定不變的。當條件發生變化時,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與時俱進。
(2)不能認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兩大標準是矛盾的。二者是統一的,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必然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之,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例題?】(2020·江蘇卷)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抗擊疫情過程中,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里,我們看到了“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我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說明(  )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 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 ④實現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題指導【命題點】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易錯點】錯誤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實質、關系和特點。
對點金題1(2018·全國Ⅰ卷)在高鐵時代,我國仍不惜虧損運營81對“慢火車”,2016年運送旅客約3
000萬人次。運營近半個世紀的5633、5634次列車仍然運行在大涼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學,為當地鄉親出行提供便利。這種做法反映的價值觀道理有(  )
①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人們的利益的差異?、诎l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壅_的價值選擇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前提?、軆r值判斷的正確性依賴于價值選擇的合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題點二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
【例題?】新中國成立后,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六連在戰爭年代鑄就出來的“硬骨頭精神”支撐下,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戰備執勤、老山輪戰、搶險救災等一系列重大任務,被國防部正式授予了“硬骨頭六連”的榮譽稱號?!坝补穷^六連”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  )
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谌说恼嬲齼r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蹆r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芤驹谧顝V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價值選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點三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
1.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2)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二、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
2.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3.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三、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易混易錯
1.只要個人努力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人生價值的實現,既包括主觀條件,又包括社會歷史條件。實現人生價值離不開社會提供的一定的客觀條件,僅僅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這個觀點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片面夸大了個人努力的作用。
2.人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客觀條件。
提示×。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具備相應的主客觀條件。
3.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提示×。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4.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滿足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說明滿足了主觀條件,但缺少客觀條件仍然不能實現人生價值。
5.人生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定會成為現實。
提示×。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但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6.有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就一定能實現人生價值。
提示×。良好的社會條件有利于實現人生價值,但實現人生價值還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
7.理想會自動轉化為現實。
提示×。理想是一種意識,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和主觀努力才可能轉化為現實。
博聞廣積——提能力
1.全面理解人生價值的實現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續 表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
(1)從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看,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2)從個性發展的角度看,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
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
(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2.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
相互區別
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
相互依存
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
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
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有機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
3.遇到諸如“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的相關設問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3)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
(4)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5)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錘煉道德修為,打牢道德根基。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 人生價值的實現
【例題】(2018·全國Ⅱ卷)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這是因為(  )
①奮斗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趭^斗能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 ③奮斗能讓理想擺脫條件制約而變為現實 ④奮斗有助于克服不利條件影響而獲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指導【素養點】本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學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背景,考查奮斗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引導我們在奮斗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核心素養。
【易錯點】奮斗是主觀條件,可以克服困難但不會減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條件制約,奮斗雖然能使人有效利用客觀條件,但卻不能擺脫客觀條件的制約。
對點金題(2019·江蘇卷)“軟世代”是近年來出現的青年群體,意指在發達的消費社會,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個人的身心都綿軟無力。如果讓你去勸導他們,下列道理比較合適的是(  )
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诿撾x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 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軐崿F人生價值必須利用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以國之名,致敬英雄
在歷經8個多月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之后,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國有難,召必至。耄耋之年,星夜逆行奔武漢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是中國抗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說:“中國的醫生從來都是好樣的,越到最艱苦、最困難的時候,越能看出一個醫生的本色?!边@位精神煥發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工作在一線,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全力推進建設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對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讓病人轉危為安,是醫者的幸福。敢醫敢言,不是簡單的勇氣,這四個字是院士的專業,是戰士的勇猛,也是國士的擔當。
面對記者提問,張伯禮說:“我是平常人,干的也是平常的事,夠不上英雄?!彼€表示,大疫當前,醫生必須沖在前面,這是職責所系?!拔易罹磁宓氖窃谖錆h奉獻的志愿者們,他們是英雄!武漢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為全國積累了經驗,為世界爭取了時間,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br/>作為一名漸凍癥患者,張定宇自疫情發生以來,處處身先士卒,率領全院600多名干部職工夜以繼日撲在一線。他說:“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br/>陳薇,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員,曾經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病毒等關鍵時刻作出過重要貢獻。抗疫期間,她帶領團隊又出現在武漢,成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鋒。
思維解碼
(1)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疫情中的英雄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沖在最前線,維護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從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選擇正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3)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等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人生觀不同,人民在面對公義與私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出的選擇也不同。
(4)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自己的價值選擇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幸福結合在一起。
(5)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抗疫英雄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為抗疫成功作出犧牲,為社會、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危險面前堅定理想信念,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用過硬的專業技能戰勝疫情,挽救生命。
備考猜練
1.在抗疫過程中,廣大醫務人員英勇奮戰,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勇挑重擔,科技工作者協同攻關,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新聞工作者、志愿者堅守崗位,快遞員、環衛工人、抗疫物資生產運輸人員不辭勞苦,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武漢人民、湖北人民堅忍不拔,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捐款捐物。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這就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從唯物史觀看,他們之所以是最可愛的人,是因為(  )
①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和真正英雄?、趧趧诱咴趧趧又袆撛斓奈镔|財富才是對社會的貢獻?、蹆|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決定著抗疫的成敗?、軇趧诱叩纳a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國有難,召必至。耄耋之年的鐘南山院士至今仍工作在一線。對他而言,同病人在一起,讓病人轉危為安,是醫者的幸福。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鐘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上述材料表明(  )
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前提?、谏鐣€人的尊重和滿足是人生價值實現的標志 ③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軆r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單元整合素養升華 
網絡化·體系構建
實踐化·創新應用
生活在線
2020年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群體對網絡流行文化較為敏感,追新逐潮;網絡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言語和行為;青少年群體在網絡流行文化熱點事件中的參與度高。藍皮書建議,應該從更宏大的視野認知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意義,高度關注網絡流行文化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呼吁青少年摒棄和遠離不健康的網絡流行文化,警惕網絡流行文化背后資本市場等運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損失。
圖1 生活中使用網絡用語的頻率(2020)
圖2 生活中模仿網上行為的種類(2020)
藍皮書指出,青少年文化不僅僅影響青少年個體成長體驗和經驗,不僅會成為儲存于個體大腦中的用以指導行為的東西,而且具有公共性、集體性與行動屬性。互聯網流行文化體現出了明顯的全球化和跨文化的特征,比如:二次元、同人文化、彈幕文化、粉絲文化等等都具有明顯的全球性,而且大家的交流互動很多也是通過互聯網跨越實際的國家地理邊界。因此,網絡流行文化必然價值多元、表現多樣,這些對于青少年拓展視野、認知世界、包容多元大有裨益,但是也要意識到多元文化和價值觀下的沖突,這種沖突既包括青少年同輩間不同文化和價值的沖擊,也包括青少年與成年人之間價值文化的可能沖突,還包括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
視點聚焦
(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互聯網治理,強調“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臺”。請你為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提出兩點合理化建議。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某中學向全體同學發出“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文明健康網民”的倡議書。
親愛的同學們: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碑斍?互聯網已是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場域,網絡文化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我們明辨是非曲直,文明健康上網,具有重要意義。
……
請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幫助該校續寫完倡議書。
要求:①圍繞主題,形成總論點和分論點,內在邏輯一致。②論據充分。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④字數在200字左右。
知識再現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
(3)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探究指南
(1)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努力,可以從政府、媒體、個人等不同主體角度提出建議和措施。
(2)可以圍繞主題,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意義以及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做法等。
答案?
?
?
?
?
?
?
?
?
第二十三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例題
D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推理和論證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笔且驗閮r值觀教育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必修課,正確價值觀是青年學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向導,③④符合題意;價值觀影響其行為選擇,而不是決定,①夸大了價值觀的作用,排除;價值觀是社會意識,會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②說法錯誤。
對點金題
B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知識,考查準確描述試題所涉及的學科基本概念、觀點和原理的能力。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①④正確且符合題意,故B項應選;材料未涉及提高勞動技能和職業平等的就業觀念,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
考點二
例題?
A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生價值、價值觀,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表明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①③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因人而異的,排除②;材料沒有體現實現人生價值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排除④。
對點金題
C 本題考查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材料中我國政府的做法,為百姓出行提供便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屬于在正確價值判斷基礎上做出的正確價值選擇,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故C項應選;利益的不同影響到價值觀的差異,①錯誤;價值選擇依賴于價值判斷,④錯誤。
例題?
C “硬骨頭六連”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價值選擇,②④符合題意;題目沒有涉及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①排除;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③錯誤。
考點三
例題
B 本題考查實現人生價值。奮斗意味著勞動與奉獻,這是克服不利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的過程,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②錯誤,①④正確;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社會條件,③錯誤。
對點金題
B 本題考查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有關知識,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針對題意強調的“一些年輕人缺乏進取心和意志力”“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可以運用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的道理勸導他們,①符合題意;針對題意強調的“甚至寧愿宅在家里打游戲、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可以運用“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的道理勸導他們,③符合題意;②④不符合題意。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備考猜練
1.B 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科技工作者還是快遞員、環衛工人等,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和真正英雄,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①④正確;勞動者創造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對社會的貢獻,②表述不當;億萬普通勞動者默默奉獻有助于抗疫的勝利,但不能起決定作用,排除③。
2.D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的事跡表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③④符合題意;①正確但在材料中未體現;人生價值實現的標志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②錯誤。
單元整合·素養升華
答案示例(1)政府加強網絡管理,引導輿論方向;媒體遵守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依法經營,增強社會責任感;個人提高鑒別力,文明上網等。
(2)略。
-
20
-(共71張PPT)
思想政治
2022
第二十一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探究活動
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
[學習清單]
1.描述與分類:①實踐的含義、實踐的基本特征。②真理和謬誤兩個概念,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三個表現。
2.解釋與論證:①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②闡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分析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
3.預測與選擇:①立足實踐,獲取真知,提升素養。②崇尚真理,為追求真理不懈奮斗。
4.辨析與評價:①辨析“公理是衡量科研成果是否有意義的標準”。②評析“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合理性。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真理只有一個,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科學精神: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地尊法、守法、護法。
4.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一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的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1)感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2)理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3.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4.實踐的形式: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5.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想一想】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而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這一觀點對嗎?為什么?
提示
對。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實踐具有社會性,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等于單個人的實踐活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可以采取集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提示
(1)實踐具有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的特點。一方面,實踐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
(2)實踐過程是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的?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易混易錯
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提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社會活動是不存在的。
提示×。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并不排斥所有單個人的活動。
3.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提示×。實踐提供的認識工具有利于推動認識的發展,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親自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
4.認識的發展推動實踐的發展。
提示×。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推動實踐的發展。
5.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也是一種實踐活動。
提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而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表現,不是實踐活動。
6.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提示×??茖W理論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但不能據此認為科學理論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準確理解實踐的含義
(1)實踐是一種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是人所特有的;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不是整個世界。
(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所謂“改造”,即必須使客觀對象發生改變。
(4)“物質性活動”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2.實踐的特點
客觀
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
(1)實踐的基本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是客觀的
(2)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主觀
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
(1)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2)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
(3)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社會
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1)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
(2)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特別提醒
①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②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
③實踐≠改造世界的活動。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實踐活動;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是認識活動。
3.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區別
①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相對于人的主觀認識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因為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和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②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相對于其他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其原因在于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
(2)聯系
①二者是辯證統一、互相滲透的。意識的目的性、創造性都是以客觀物質性為基礎的,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又滲透著主觀能動性。
②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則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關系會導致唯心主義或者機械唯物主義。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認識作為一種反映,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進行并獲得的結果
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個人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學習他人所知獲得間接經驗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為認識發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認識能力的發展和認識工具的完善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這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為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提供唯一的判別尺度
科學理論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但不能據此認為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或者說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與認識的目的是不同的
特別提醒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
注意不能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起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最終都來源于實踐??梢?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不同的。
5.正確理解認識的來源、基礎、目的、獲得途徑、對象、認識規律及檢驗標準
(1)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基礎和認識的目的都是實踐。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堅持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認為認識可由人腦憑空產生則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2)認識的獲得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從根本上講都來源于實踐,要真正地理解間接經驗的獲得必須通過實踐。
①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通過親自參加實踐而獲得認識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實踐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要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區別開來。
②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因特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資源在人們獲得認識的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獲得間接經驗并通過實踐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認識。
(3)客觀事物是人們認識的對象,也是人們實踐的對象。認識客觀事物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認識的目的。
(4)認識的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相比較地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
(5)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例題?】
(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边@告訴我們的是(  )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诳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壅胬淼谋拘栽谟谥饔^和客觀相符合?、懿灰岳碚摓橹改系膶嵺`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考查一切從實際出發、真理。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能力,滲透科學精神。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都以主觀脫離客觀、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故選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錯誤;題干告訴我們要堅持真理,發揚科學精神,故選③;以錯誤理論為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錯誤。
對點金題1(2020·江蘇卷)“鄉野路,田地旁,幫扶隊員不辭忙;東家奔,西家訪,不落一個送芳香?!边@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②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 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芪幕哂袧撘颇奶攸c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這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表明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體現了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既沒有涉及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也沒有體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排除①④。
命題點二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例題?】
(2020·全國Ⅲ卷)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诳茖W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芸茖W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題以門捷列夫周期律為背景,考查真理、認識與實踐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滲透科學精神。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其推斷和預言被實驗證實,體現了②③;科學發現源于人的實踐活動,①錯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錯誤。
解題指導
【易錯點】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對點金題2(2019·全國Ⅲ卷)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一位“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經過反復試驗,研制成無水清洗的廢舊塑料自動化生產線,臟兮兮的廢舊塑料進入生產線,變成了“新鮮、干凈”的塑料顆粒。這表明(  )
①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 ②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塾^念創新決定著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苣芊駪糜趯嵺`是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創新的知識,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的“困擾”推動人們積極思考和實踐,體現了①;轉變思路,反復試驗,最終成功,表明了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②觀點正確。觀念創新不起決定作用,③觀點錯誤;實踐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④觀點錯誤,排除。
[精梳細理——重基礎]
考點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屬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想一想】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種觀點對嗎?
提示
錯誤。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客體分別來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發展
(1)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2)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易混易錯
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觀的。
提示×。真理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2.認識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
提示×。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謬誤,但每一真理相對于它存在的條件來講是確定的、客觀的,并不包含謬誤的成分。
3.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所以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就是主觀性。
提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
4.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說明真理以謬誤為基礎。
提示×。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這說明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
5.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復性。
提示×。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認識具有反復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復性。
6.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提示×。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7.認識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提示×。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實踐與認識的順序不能調換。
8.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
提示×。(1)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2)“有用”的認識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9.“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
提示×?!叭收咭娙?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
10.真理不斷發展意味著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
提示×。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在運動變化中發展真理,這正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但不能由此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
11.追求真理永無止境,是否意味著人們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
提示×。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獲得真理性認識。
[博聞廣積——提能力]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兩點:
第一,真理是一種認識,也就是說,真理是屬于思想意識領域的東西。
第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認識。
屬性
理解
真理是
客觀的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真理是
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
真理是
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2.正確理解真理的屬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只有一個,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是確定不變的,這可以看出真理是絕對的;但真理又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并不斷向前發展和進一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3.真理和謬誤的區別和聯系
關系
真理
謬誤
區別
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和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
聯系
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
特別提醒
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形式是主觀的,屬于認識的范疇。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觀實在。
4.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范疇,與物質相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范疇,與實踐相對應。意識與認識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2)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真理是一種認識,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的認識。
(3)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體系,就形成了科學理論,所以科學理論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學理論。
5.正確理解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特點
理解
原因
方法論
認識
的反
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認識
的無
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認識
的上
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特別提醒
真理不斷發展≠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
(1)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在運動變化中發展真理,這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
(2)但不能由此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著錯誤的內容,或真理已經被推翻了。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使用條件和范圍內,永遠是真理。
6.運用圖示法巧辨認識發展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含義:通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若干次反復和提高,當認識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時候,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才算結束
圖示:實踐→認識……實踐
認識(對一事物的認識)



含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實踐活動是無限的,人類認識無限發展
圖示:
?



含義:從深度上講——認識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講——認識不斷向前推移
圖示: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
【例題?】
(2020·全國Ⅱ卷)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鄙鲜稣摂嗵N含的哲學道理是(  )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诶碚撝荒芊从钞斍敖洕聦崱、劾碚摽偸鞘艿娇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辯證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表明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①③正確;②錯誤,理論不僅能反映過去和當前的經濟事實,而且還能預測未來;④錯誤,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正確的認識,來源于現實的理論不一定就具有真理性,還需實踐檢驗其同客觀是否相符合。故選B項。
解題指導
【命題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命題點二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例題?】
(2020·全國Ⅰ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例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解析
本題考查認識論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推理和論證、探究與建構等方面的能力,滲透公共參與和責任擔當的學科素養。本題從認識論切入,要求分析“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解答時要解讀和提煉診療體系的各方面內容,采用演繹思維方式,先準確闡述認識論原理,然后扣住原理,依據診療方案的變化,闡釋人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
對點金題(2020·天津卷)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D項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A項錯誤;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真理與謬誤的關系,C項不選。
熱點引路
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三期試驗啟動
2020年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啟動儀式在中國北京、武漢、阿聯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阿聯酋衛生部部長向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頒發了臨床試驗批準文件。這是中國原創的疫苗首次在國際上開展Ⅲ期臨床研究,開啟了新冠疫苗國際合作新篇章,對于推動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造福人類,邁出了關鍵一步。9月5—9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拿出了研制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特異免疫球蛋白,引來全場乃至全球關注!據悉,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開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均已進入最后的Ⅲ期臨床試驗階段,樣本人群現已覆蓋115個國家,各方面進展均全球領先。
而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卻無視中國在抗擊疫情和疫苗研發方面的成績,在病毒源頭上無端甩鍋中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此,有國際輿論指出:“某些國際政客甩鍋中國的行為,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制造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br/>[思維解碼]
(1)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我們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某些國際政客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的行為是荒謬至極的,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其實質是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混淆視聽。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中國對病毒的認識不斷深化,疫苗研發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并通過臨床試驗檢測其效果,最終是為了抗擊疫情,造福人類。
(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人類進行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過一個反復多次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備考猜練]
1.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人們期待新冠病毒疫苗盡早研發成功,為人類提供保護。但新冠疫苗的研發,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新冠病毒是過去18年里第3種通過跨物種傳播導致人類大規模感染的冠狀病毒,是一種高度糖基化的RNA病毒,這意味著它容易變身,導致疫苗失效。不過,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進展順利。2020年6月23日,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啟動,這是中國新冠疫苗在海外開展的第一個臨床試驗,為推動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造福人類,邁出了關鍵一步。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說明(  )
①探究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谡J識對象的具體形態的復雜性決定了人類認識的反復性?、凼挛锇l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認識過程隨著實踐的成功走向終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①說法錯誤;新冠病毒的復雜性決定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多次反復的過程,②符合題意;雖然新冠疫苗的研發,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但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進展順利,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符合題意;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沒有終點,科學沒有頂峰,④說法錯誤。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本來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吹哨國,中國是第一個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國家,中國是第一個發布新冠病毒基因系列的國家!面對新冠病毒對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嚴重威脅,當務之急是團結合作、戰勝疫情。但是個別國家無視這些信息,耽誤疫情應對和拯救生命,卻反稱被中國“延誤”,在病毒源頭上無端甩鍋中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新冠病毒是人類未知的新病毒,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進行研究,基于事實和證據得出科學結論,有國際輿論指出:“某些國際政客甩鍋中國的行為,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制造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br/>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客觀性原理,對某些國際政客企圖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的行為加以批駁。
答案
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我們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②某些國際政客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是荒謬至極的,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其實質是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混淆視聽。我們絕不容許隨意甩鍋、抹黑中國,正告某些國際政客要尊重科學,服從真理,把精力放在國內抗疫上面。同時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團結世界人民一道抗擊疫情,彰顯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第二十一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探究活動落實素養 
課標要求
學習清單
核心素養
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
1.描述與分類:①實踐的含義、實踐的基本特征。②真理和謬誤兩個概念,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三個表現。
2.解釋與論證:①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②闡釋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分析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
3.預測與選擇:①立足實踐,獲取真知,提升素養。②崇尚真理,為追求真理不懈奮斗。
4.辨析與評價:①辨析“公理是衡量科研成果是否有意義的標準”。②評析“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合理性。
1.政治認同: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真理只有一個,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科學精神: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法治意識: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地尊法、守法、護法。
4.公共參與: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的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
(1)感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
(2)理性認識的含義與形式: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
(3)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3.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4.實踐的形式: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5.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想一想】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而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這一觀點對嗎?為什么?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2)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的?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易混易錯
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提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此,單個人的社會活動是不存在的。
提示×。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并不排斥所有單個人的活動。
3.認識工具是認識的重要來源,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
提示×。實踐提供的認識工具有利于推動認識的發展,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親自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
4.認識的發展推動實踐的發展。
提示×。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推動實踐的發展。
5.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也是一種實踐活動。
提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而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表現,不是實踐活動。
6.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提示×??茖W理論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但不能據此認為科學理論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只有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博聞廣積——提能力
1.準確理解實踐的含義
(1)實踐是一種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是人所特有的;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不是整個世界。
(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3)所謂“改造”,即必須使客觀對象發生改變。
(4)“物質性活動”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2.實踐的特點
客觀
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
(1)實踐的基本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是客觀的
(2)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主觀
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
(1)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2)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
(3)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社會
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1)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
(2)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特別提醒①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②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
③實踐≠改造世界的活動。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實踐活動;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是認識活動。
3.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區別
①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相對于人的主觀認識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因為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和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
②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相對于其他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其原因在于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
(2)聯系
①二者是辯證統一、互相滲透的。意識的目的性、創造性都是以客觀物質性為基礎的,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又滲透著主觀能動性。
②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則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關系會導致唯心主義或者機械唯物主義。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強調認識作為一種反映,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進行并獲得的結果
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個人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即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和學習他人所知獲得間接經驗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為認識發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認識能力的發展和認識工具的完善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續 表
表現
側重點
誤區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這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為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提供唯一的判別尺度
科學理論作為一種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但不能據此認為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或者說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與認識的目的是不同的
特別提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
注意不能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起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最終都來源于實踐。可見,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不同的。
5.正確理解認識的來源、基礎、目的、獲得途徑、對象、認識規律及檢驗標準
(1)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基礎和認識的目的都是實踐。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堅持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認為認識可由人腦憑空產生則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②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2)認識的獲得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從根本上講都來源于實踐,要真正地理解間接經驗的獲得必須通過實踐。
①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通過親自參加實踐而獲得認識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實踐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要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區別開來。
②書本知識是間接經驗的重要表現形式,隨著因特網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資源在人們獲得認識的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獲得間接經驗并通過實踐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認識。
(3)客觀事物是人們認識的對象,也是人們實踐的對象。認識客觀事物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認識的目的。
(4)認識的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相比較地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
(5)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例題?】(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  )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诳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壅胬淼谋拘栽谟谥饔^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對點金題1(2020·江蘇卷)“鄉野路,田地旁,幫扶隊員不辭忙;東家奔,西家訪,不落一個送芳香?!边@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  )
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诎l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 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題點二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例題?】(2020·全國Ⅲ卷)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廴魏慰茖W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芸茖W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題指導【易錯點】混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對點金題2(2019·全國Ⅲ卷)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一位“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經過反復試驗,研制成無水清洗的廢舊塑料自動化生產線,臟兮兮的廢舊塑料進入生產線,變成了“新鮮、干凈”的塑料顆粒。這表明(  )
①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谂行运季S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塾^念創新決定著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苣芊駪糜趯嵺`是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點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精梳細理——重基礎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屬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想一想】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種觀點對嗎?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客體分別來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發展
(1)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2)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易混易錯
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觀的。
提示×。真理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
2.認識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
提示×。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謬誤,但每一真理相對于它存在的條件來講是確定的、客觀的,并不包含謬誤的成分。
3.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所以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就是主觀性。
提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
4.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說明真理以謬誤為基礎。
提示×。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這說明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
5.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真理具有反復性。
提示×。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表明認識具有反復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復性。
6.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提示×。認識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7.認識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提示×。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實踐與認識的順序不能調換。
8.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
提示×。(1)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2)“有用”的認識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9.“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
提示×?!叭收咭娙?智者見智”表明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
10.真理不斷發展意味著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
提示×。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在運動變化中發展真理,這正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但不能由此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
11.追求真理永無止境,是否意味著人們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
提示×。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獲得真理性認識。
博聞廣積——提能力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如下兩點:
第一,真理是一種認識,也就是說,真理是屬于思想意識領域的東西。
第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認識。
屬性
理解
真理是
客觀的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③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真理是
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
真理是
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
2.正確理解真理的屬性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只有一個,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是確定不變的,這可以看出真理是絕對的;但真理又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并不斷向前發展和進一步深化,真理又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3.真理和謬誤的區別和聯系
關系
真理
謬誤
區別
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和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
聯系
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
特別提醒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形式是主觀的,屬于認識的范疇。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觀實在。
4.意識、認識、真理、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范疇,與物質相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范疇,與實踐相對應。意識與認識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2)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真理是一種認識,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的認識。
(3)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體系,就形成了科學理論,所以科學理論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不一定是科學理論。
5.正確理解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特點
理解
原因
方法論
認識
的反
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認識
的無
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認識
的上
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特別提醒真理不斷發展≠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
(1)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在運動變化中發展真理,這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
(2)但不能由此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著錯誤的內容,或真理已經被推翻了。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使用條件和范圍內,永遠是真理。
6.運用圖示法巧辨認識發展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含義:通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若干次反復和提高,當認識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時候,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過程才算結束
圖示: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一事物的認識)



含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實踐活動是無限的,人類認識無限發展
圖示:
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世界的認識)
  



含義:從深度上講——認識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講——認識不斷向前推移
圖示:
實踐→認識……實踐→認識……(對一事物或世界的認識)
微研深究——明方法
命題點一 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
【例題?】(2020·全國Ⅱ卷)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鄙鲜稣摂嗵N含的哲學道理是(  )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劾碚摽偸鞘艿娇陀^現實的制約?、軄碓从诂F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指導【命題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命題點二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例題?】(2020·全國Ⅰ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例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對點金題(2020·天津卷)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背景材料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三期試驗啟動
2020年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啟動儀式在中國北京、武漢、阿聯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阿聯酋衛生部部長向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頒發了臨床試驗批準文件。這是中國原創的疫苗首次在國際上開展Ⅲ期臨床研究,開啟了新冠疫苗國際合作新篇章,對于推動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造福人類,邁出了關鍵一步。9月5—9日在北京舉辦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拿出了研制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特異免疫球蛋白,引來全場乃至全球關注!據悉,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開的兩款新冠滅活疫苗均已進入最后的Ⅲ期臨床試驗階段,樣本人群現已覆蓋115個國家,各方面進展均全球領先。
而與此同時,個別國家卻無視中國在抗擊疫情和疫苗研發方面的成績,在病毒源頭上無端甩鍋中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此,有國際輿論指出:“某些國際政客甩鍋中國的行為,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制造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br/>思維解碼
(1)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我們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某些國際政客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的行為是荒謬至極的,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其實質是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混淆視聽。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中國對病毒的認識不斷深化,疫苗研發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并通過臨床試驗檢測其效果,最終是為了抗擊疫情,造福人類。
(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人類進行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過一個反復多次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備考猜練
1.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人們期待新冠病毒疫苗盡早研發成功,為人類提供保護。但新冠疫苗的研發,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新冠病毒是過去18年里第3種通過跨物種傳播導致人類大規模感染的冠狀病毒,是一種高度糖基化的RNA病毒,這意味著它容易變身,導致疫苗失效。不過,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進展順利。2020年6月23日,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啟動,這是中國新冠疫苗在海外開展的第一個臨床試驗,為推動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造福人類,邁出了關鍵一步。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說明(  )
                
①探究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谡J識對象的具體形態的復雜性決定了人類認識的反復性?、凼挛锇l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苷J識過程隨著實踐的成功走向終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本來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吹哨國,中國是第一個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國家,中國是第一個發布新冠病毒基因系列的國家!面對新冠病毒對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嚴重威脅,當務之急是團結合作、戰勝疫情。但是個別國家無視這些信息,耽誤疫情應對和拯救生命,卻反稱被中國“延誤”,在病毒源頭上無端甩鍋中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新冠病毒是人類未知的新病毒,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需要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進行研究,基于事實和證據得出科學結論,有國際輿論指出:“某些國際政客甩鍋中國的行為,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再次制造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br/>結合材料,運用真理的客觀性原理,對某些國際政客企圖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的行為加以批駁。
第九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二十一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考點一
想一想提示對。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實踐具有社會性,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等于單個人的實踐活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可以采取集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想一想提示(1)實踐具有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的特點。一方面,實踐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
(2)實踐過程是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例題?
A 考查一切從實際出發、真理。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能力,滲透科學精神。唯心論和形而上學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都以主觀脫離客觀、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故選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錯誤;題干告訴我們要堅持真理,發揚科學精神,故選③;以錯誤理論為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錯誤。
對點金題1
C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這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表明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體現了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既沒有涉及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也沒有體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排除①④。
例題?
C 本題以門捷列夫周期律為背景,考查真理、認識與實踐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辨識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滲透科學精神。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其推斷和預言被實驗證實,體現了②③;科學發現源于人的實踐活動,①錯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錯誤。
對點金題2
A 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創新的知識,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的“困擾”推動人們積極思考和實踐,體現了①;轉變思路,反復試驗,最終成功,表明了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②觀點正確。觀念創新不起決定作用,③觀點錯誤;實踐是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④觀點錯誤,排除。
考點二
想一想提示錯誤。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例題?
B 本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辯證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表明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①③正確;②錯誤,理論不僅能反映過去和當前的經濟事實,而且還能預測未來;④錯誤,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正確的認識,來源于現實的理論不一定就具有真理性,還需實踐檢驗其同客觀是否相符合。故選B項。
例題?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解析本題考查認識論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推理和論證、探究與建構等方面的能力,滲透公共參與和責任擔當的學科素養。本題從認識論切入,要求分析“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解答時要解讀和提煉診療體系的各方面內容,采用演繹思維方式,先準確闡述認識論原理,然后扣住原理,依據診療方案的變化,闡釋人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是怎樣發展的。
對點金題
D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皬狞h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D項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A項錯誤;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真理與謬誤的關系,C項不選。
熱點引路·知能訓練
備考猜練
1.C 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①說法錯誤;新冠病毒的復雜性決定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歷多次反復的過程,②符合題意;雖然新冠疫苗的研發,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但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進展順利,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符合題意;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沒有終點,科學沒有頂峰,④說法錯誤。
2.答案①真理是標志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我們要堅持真理,反對謬誤。②某些國際政客將新冠病毒甩鍋中國是荒謬至極的,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其實質是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混淆視聽。我們絕不容許隨意甩鍋、抹黑中國,正告某些國際政客要尊重科學,服從真理,把精力放在國內抗疫上面。同時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團結世界人民一道抗擊疫情,彰顯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
19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抚州市| 文化| 呼伦贝尔市| 九龙城区| 涟水县| 南木林县| 宁都县| 斗六市| 铜川市| 宜州市| 乐安县| 阳城县| 田阳县| 泰州市| 日喀则市| 萍乡市| 长武县| 辽宁省| 岳阳市| 察隅县| 怀安县| 庐江县| 卢氏县| 清远市| 遵义市| 璧山县| 锦屏县| 天等县| 蕉岭县| 文昌市| 安乡县| 灵璧县| 故城县| 大姚县| 庆云县| 黄龙县| 扎兰屯市| 凤翔县| 阜平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