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0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最新考點 整體總覽 學科素養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政治認同: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堅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考點1|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1)從性質上說,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①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2)從過程上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②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1)從時間上說,社會意識有時會③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2)從性質上說,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④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⑤推動作用。 點撥: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中,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抹殺社會意識反作用的形而上學的機械論,又反對夸大這種反作用的歷史唯心主義。 [易錯分析] 1.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矯正] 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二者始終保持一致。 [矯正] 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但二者不總是一致的,社會意識可能超前或滯后于社會存在。 3.社會意識因預見社會發展趨勢而推動社會發展。 [矯正] 并非所有的社會意識都能正確預見社會發展趨勢,并非都對社會起推動作用。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最主要的內容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辯證 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示 提醒:(1)無論是科學的社會意識還是歪曲的、虛假的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也都會對社會存在起反作用,只不過反作用的性質不同。 (2)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中,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能認為二者相互決定,或后者決定前者。 (3)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而不是自然地理環境。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既不是“相互決定”關系,也不是“不可分離”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可以脫離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不能脫離社會存在。 (5)不能認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因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 (6)社會意識并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才能發生作用。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類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 區別 研究 對象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 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誰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對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歧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考點展示 全國卷5年4考 命題揭秘導航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020·全國卷Ⅰ·23 2020·全國卷Ⅱ·23 2017·全國卷Ⅲ·20 2017·全國卷Ⅲ·21 從具體題型上看,選擇題與主觀題均有。 從學科素養上看,以科學精神為主。 從考查方式上看,結合具體材料考查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理解。主要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結合社會領域的認識等的變化原因,考查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1.(2020·全國卷Ⅰ,23)廣西某山村有許多珍稀鳥類,但一直存在打鳥、捕鳥等現象。近年來,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鳥友”前來參觀,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這表明( ) ①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 ②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是落后的社會意識 ③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 ④社會意識能否推動社會發展取決于其是否反映社會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以前打鳥、捕鳥的村民成為愛鳥、護鳥的“土專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自覺守護者,表明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根源于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①符合題意;該村引導村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觀鳥基地,以護鳥觀鳥、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特色的產業蓬勃發展,表明社會意識能夠轉化為改變社會存在的物質力量,③符合題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錯誤;正確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發展,④錯誤。] 2.(2020·全國卷Ⅱ,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中馬克思主義產生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可知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①③正確切題;②表述錯誤,理論不僅能反映過去和當前經濟事實、而且還能預測未來;④觀點錯誤,來源于現實的理論不一定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正確的認識。] 結合具體事例、公民認識提高等素材,考查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3.(2020·山東卷,15)從“能吃飽肚子”,到“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再到“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然后是“干活挑著金扁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這體現了( ) A.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B.事物發展是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統一 C.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D.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 D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攀升”,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內容根源于社會存在,D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變化,A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未體現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連續性,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受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制約,而不是強調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C不符合題意。] 4.《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障香港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提供強大制度保障,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定海神針。這體現了( )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B.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適合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推動生產力發展 C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保障香港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體現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生產方式的決定作用,B不符合題意。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C正確。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D錯誤。] 考點2|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基本矛盾 辯證關系 基本規律 (任何社會都起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決定①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②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是什么:總趨勢是③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④曲折的。 (2)社會如何發展 根本 動力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⑤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階級 社會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⑥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 主義 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⑦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改革的性質和目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⑧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易錯分析] 1.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矯正]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但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必須充分發揮生產關系作為最革命因素對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 [矯正] 在社會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力,而不是生產關系。 3.上層建筑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矯正] 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4.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 [矯正] 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的。 5.當前,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發生變化。 [矯正]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即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化,因為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始終。 1.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內在關系 提醒: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正確理解不同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基本 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矛盾性質 對抗性(敵我矛盾) 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 解決方式 主要通過階級斗爭 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提醒:區分推動社會發展的各個動力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考點展示 全國卷5年4考 命題揭秘導航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017·全國卷Ⅲ·20 從具體題型上看,選擇題與主觀題均有。 從學科素養上看,以政治認同為主。 從考查方式上看,設置具體情境考查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在理解上難度很大。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2016·全國卷Ⅰ·22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2020·全國卷Ⅲ·23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2018·全國卷Ⅰ·40(1) 結合經濟領域的改革熱點,考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及規律 1.(2016·全國卷Ⅰ,22)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強調,推動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和發展,最大限度增加勞動關系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重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因為( ) ①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 ②勞動關系矛盾是制約生產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矛盾 ③勞動關系矛盾的解決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④正確解決勞動關系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它制約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正確解決勞動關系矛盾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故②④符合題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①說法錯誤;勞動關系矛盾的解決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勞動關系矛盾只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不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③說法錯誤。] 2.(2020·浙江7月選考,29)浙江省某縣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引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頭菇等“三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這說明( ) A.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C.生產力的發展遲早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 D.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 B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屬于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使該縣農民增收致富,體現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B應選。A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作用,C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D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均不符合題意。] 結合民法典的出臺等熱點,考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及規律 3.(2020·全國卷Ⅲ,2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個方面全力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 ) 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 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 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推動作用 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民法典是一部基礎性法律,其制定是對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完善,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變化有時先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故排除①;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時,才促進生產力發展,故排除②;制定民法典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體現④;民法典的制定體現了公民權利保護,堅持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這說明了③。] 4.(2021·江蘇省南通市檢測) 2020年5月,“兩會”審議討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備受國內外關注。《民法典》貼近百姓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反映新時代需求,是維護公民各項權利的一部百科全書。《民法典》的制定( ) ①是對上層建筑的完善,有利于鞏固經濟基礎 ②可以彌補生產關系的缺陷,適應生產力發展 ③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④是由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決定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A [《民法典》的制定是對上層建筑的完善,有利于鞏固經濟基礎,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①③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生產關系的完善,②不符合題意。《民法典》作為上層建筑的改革,是由我國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與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沒有直接關系,④不符合題意。] 以我國當前的改革熱點話題為背景,考查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和實現措施 5.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期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推進改革。我國不斷推進改革的哲學依據是( ) ①改革是解決我國對抗性矛盾的主要途徑 ②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③經濟基礎一定要適合上層建筑發展狀況的規律 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通過矛盾的不斷解決來實現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D [我國之所以不斷推進改革,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通過矛盾的不斷解決來實現的,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②④符合題意;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①錯誤;③說法錯誤,正確的應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6.當前正在不斷深化的全面改革,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實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沒有放松銀根和擴大赤字,而是保持定力,并強力推動改革,這種“微刺激”加“強改革”的經濟調控方式,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有利于經濟健康發展。這說明( ) ①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②通過改革可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實現社會發展 ③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的矛盾 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事物的向前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本題借助改革的舉措考查改革的作用。這種“微刺激”加“強改革”的經濟調控方式,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有利于經濟健康發展,體現了①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③說法錯誤;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事物的變化和發展,④表述不科學。] 考點3|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 (1)內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①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2)外延: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點撥:(1)人民群眾與勞動群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勞動群眾屬于人民群眾,但人民群眾不只包含勞動群眾。 (2)人民群眾是個歷史概念。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具體內涵不同。在我國現階段,主要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它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表現:人民群眾是社會③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④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⑤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3)方法論要求 a.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b.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發揮人民的⑥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⑦學習。 (2)群眾路線 a.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b.地位: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⑧根本工作路線。 c.要求: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⑨根本宗旨,就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要真正讓⑩人民來評判各項工作。 (3)重要作用: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易錯分析] 1.守護英雄就要認同英雄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矯正] 守護英雄的確要認同英雄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但這一作用不是決定性的,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 2.人民群眾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矯正] 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但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3.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領導者作用。 [矯正]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但不是領導者。 4.堅持群眾路線,是因為每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矯正] 堅持群眾路線需要發揮每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性質上和大小上都是有差別的。 1.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 區別 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 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何者是第一性(根本區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能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偉大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歷史是由偉大歷史人物創造的 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規律 社會歷史領域有著固有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人類社會是沒有規律、不可捉摸的,社會歷史僅僅是個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 提醒: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2.如何全面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關系 比較 區別 聯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杰出人物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為基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是產生杰出人物歷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終地依賴于人民群眾,才能有所作為 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 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對歷史發展起著重大推動作用的偉大人物 考點展示 全國卷5年4考 命題揭秘導航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017·全國卷Ⅰ·40(2) 2016·全國卷Ⅲ·22 2019·全國卷Ⅱ·40(1) 2019·全國卷Ⅲ·39(1) 從具體題型上看,選擇題與主觀題均有。 從學科素養上看,以政治認同為主。 從考查方式上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考查重點,也常采用主觀題的形式,綜合考查歷史唯物主義或正確認識社會的有關知識。 結合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文化創造、改革推進中的作用,考查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解 1.(2016·全國卷Ⅲ,22)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中央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講述實現中國夢征程中勞動者的故事,謳歌中國工人的精湛技藝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從唯物史觀看,之所以謳歌勞動者,是因為( ) ①勞動者是創造歷史的社會主體和真正英雄 ②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在勞動創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勞動者的知識結構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優化 ④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強調了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地位,①符合題意;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符合題意;“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作用的融合”“勞動者知識結構的優化”都不是“謳歌勞動者的原因”,排除②③。] 2.(2021·浙江五校聯考)輝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壯闊“十四五”又將啟航。新華網自2020年8月16日起開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征求活動。這體現了( ) ①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②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的要求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④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在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啟航“十四五”規劃,這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①符合題意。一切依靠群眾,屬于群眾路線的要求,②錯誤。“征求意見”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③符合題意。材料不能體現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④排除。] 以我國民生領域的熱點問題為背景,考查對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解 3.我國基層治理體系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反映出( ) ①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④每個人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反映出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①②符合題意。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的標志,③錯誤。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每個人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說法錯誤,排除④。] 4.“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這句古語啟示我們工作中必須( ) 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②充分發揮社會意識的積極推動作用 ③堅持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 ④調整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狀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正確。“茍周于事,不必循俗”強調要堅持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③正確。社會意識的作用具有雙重性,②錯誤。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④錯誤。] 11 / 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