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1、生物學——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生活的環境稱之為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 范圍:海平面以下11000m海平面以上10000m。包括:大氣圈下層、整個水圈以及巖石圈的上層。 3、生物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生物種類的繁多 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同一物種有多個不同個體。是物種多樣性的基礎。 生態系統多樣性 4、生物的基本特征: (1)應激性 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時能夠作出的規律性反應,叫做應激性。 如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吃話梅分泌唾液等。 生長 一株幼苗長成一棵大樹,生長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種特性。 (3)繁殖 生物產生后代的過程,叫做繁殖。如蜻蜓點水、孔雀開屏、植物開花結果等。 (4)新陳代謝(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如汗液、 尿液、二氧化碳等)、植物光合作用。 動、植物的遺體,枯枝落葉等不是生物,因為它們不具有上述生物的幾個基本特征。 5、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形態、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之間彼此的相互影響。(生物間爭斗、捕食、寄生、共生、競爭等) 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土壤、溫度、濕度、水分等 6、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生物能夠適應環境,并能夠影響及改變環境。 第二章 探索生命 1、生物學發展史: ①生物學的提出—拉馬克(法) ②生物分類及命名—林奈(瑞典、分類學之父)生物分類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由大到小) ③生物進化論、《物種起源》—達爾文(英) ④血液循環—哈維(英、實驗法) ⑤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美)沃森、(英)克里克 ⑥人類基因組計劃——美德法英日中 2、生物學研究對象: 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理、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 3、響尾蛇捕食獵物: 通過注射到獵物體內的毒液氣味來追尋獵物。用中毒死亡老鼠和未中毒老鼠形成對照實驗。 4、實驗法研究的一般步驟: a 發現并提出問題 b 收集與問題相關的資料 c 作出假設 d 設計實驗方案 e 實施實驗并記錄 f 分析實驗現象 g 得出結論 5、生物學研究方法: 實驗法(重要)、觀察法、調查法、比較法、文獻法等。 6、制定探究實驗方案時,一般只設一個變量因素,每個變量因素應該設置對照。 細胞 1、除病毒以外的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2、生物根據細胞數量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只有一個細胞(如衣藻、草履蟲、變形蟲、眼蟲)和多細胞生物。 3、顯微鏡的結構及使用 a 取鏡安放:兩只手、略偏左、留邊沿 b 對光:低倍鏡、大光圈、看目鏡、調反光、至雪亮 c 放置玻片:后插入、向前推、對準孔 d 觀察物象:側面看、粗螺旋、緩向下、留三兩;看目鏡、粗準焦、徐向上、物象現、即停止;細準焦、像清晰。 e收放:升鏡筒、取玻片、降鏡頭、至最低、反光鏡、直立放。 4、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 目鏡無螺紋,物鏡有螺紋;目鏡的放大倍數與鏡身長度成反比,物鏡的放大倍數與鏡身長度成正比。 光線過強時:小光圈,平面鏡;光線過弱時:大光圈,凹面鏡 。 (3)放大倍數:目鏡×物鏡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細胞個數越少,細胞個體越大。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越亮,細胞個數越多,細胞個體越小。 (4)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5) 物象位置調整: 顯微鏡下物像移動的方向與標本的移動方向相反,物與實,像相反;左偏左調、右偏右調,往哪偏向哪調。 低倍換高倍,先居中后放大(先調節物象至視野中央,再換高倍物鏡) 5、動植物細胞玻片制作: a、實驗:觀察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操作步驟:擦 → 滴(生理鹽水,作用是保持細胞形態)?→ 刮 → 涂 → 蓋(蓋片時要防止裝片上出現氣泡) → 染(用碘液,作用是便于觀察)→ 吸 b、實驗: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操作步驟:擦 → 滴(清水)→ 撕 → 展 → 蓋(蓋片時要防止裝片上出現氣泡) →染(用碘液,作用是便于觀察)→ 吸 6、動植物細胞結構及功能: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進出(進行物質交換)。 細胞質(由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組成,可流動):生命活動 動物體 的主要場所 細 胞 細胞核:儲存遺傳物質,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 線粒體:是細胞呼吸作用場所(分解有機物,能量轉換器,動力車間)。 細胞膜:保護細胞,控制物質進出(進行物質交換)。 細胞質(由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組成,可流動):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 細胞核:儲存遺傳物質,控制細胞的生命活動 植物體 線粒體:是細胞呼吸作用場所(分解有機物、能量轉換器, 動力車間)。 細 胞 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 葉綠體: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合成有機物,使光能變成化學能。 (能量轉換器) 液 泡:內有細胞液,儲存糖分、色素等多種物質。 6、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細胞壁 沒有 有 細胞膜 有 有 細胞質 有線粒體,沒有液泡和葉綠體 有線粒體,有液泡,綠色部分有葉綠體 細胞核 有 有 7、細胞分裂 (1)細胞核一分為二(遺傳物質先翻倍,后平分) (2)細胞膜向內凹陷,使細胞從兩細胞核之間一分為二 (3)細胞質一分為二,每部分含有一個細胞核 (1)細胞核一分為二(遺傳物質先翻倍,后平分) (2)兩細胞核之間形成新的細胞膜、細胞壁 (3)細胞質一分為二,每部分含有一個細胞核 細胞分裂的意義:繁殖,生長,更新衰老死亡的細胞 第四章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細胞的分化: 細胞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多種多樣細胞的過程。 區分:分裂——細胞數量的增多 分化——細胞種類的增多 2、組織、器官、系統的形成: 組織:許多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 器官: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順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所形成的。 系統: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 3、 上皮組織:保護、分泌功能。 結締組織:分布范圍最廣,支持、保護、連接、營養等功能。 動物基本組織 包括骨、血液、肌腱、皮下脂肪等。 肌肉組織: 由肌細胞組成,具有收縮、舒張等功能。 神經組織:接收刺激,產生并傳導神經興奮。 分生組織:有很強分裂增生能力,可不斷分裂分化產生新細胞 植物基本組織 保護組織:植物體外表面,起保護作用。 營養組織:細胞壁薄,液泡大,貯存有營養物質。 輸導組織: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死細胞)以及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4、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5、動物八大系統: 消化、呼吸、泌尿、循環、運動、神經、生殖、內分泌。 6、動植物體結構層次: 動物: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 生物體 植物:細胞 組織 器官 植物體 第五章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1、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①海爾蒙特——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 ②普利斯特利——綠色植物能凈化空氣 ③英格豪斯——綠色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產生氧氣 ④瑟納比埃——植物在光下釋放氧氣時吸收二氧化碳 ⑤索緒爾——綠色植物在光下還要消耗水分 ⑥薩克斯——綠色植物在光下還能合成淀粉等物質 (2)概念: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光照條件下,于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貯存能量并釋放氧氣的過程。 (3)原料:二氧化碳、水;產物:有機物(主要為淀粉)、氧氣;條件:光、葉綠素;場所:葉綠體。 (4)反應式: 兩種變化:一是物質轉變,即把簡單的無機物轉變成復雜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二是能量轉化,即把光能轉化為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化學能)。 (5)實質: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 (6)葉片結構: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無色透明,外壁有角質層。起保護、透光和保水作用 保衛細胞:成對存在,圍成氣孔,可進行氣體交換。細胞內有葉綠體 柵欄組織:接近上表皮,細胞呈圓柱形,排列較緊密和整齊,含葉綠體較多 海綿組織:接近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排列較疏松,含葉綠體較少 具有支撐作用 導管:輸送水和無機鹽 篩管:輸送有機物 (7).光合作用實驗: 暗處理——消耗有機物;半遮光——探究光照影響,設置對照; 水浴加熱——溶解葉綠素;帶火星木條——檢驗氧氣;碘液——檢驗合成淀粉;銀邊天竺葵等——檢驗葉綠體中進行; 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溶液——檢驗需要二氧化碳;( 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8)光合作用的意義及應用: 意義:生物圈生命生存的基礎,生物體生命活動的來源,維持大氣中碳氧平衡。 應用:合理密植、立體種植 2、呼吸作用: (1)將燃燒的蠟燭放進裝有萌發種子的瓶子中,蠟燭立即熄滅了,說明瓶里缺少氧氣。證明種子呼吸時吸收氧氣。 (2)甲瓶中裝有萌發的種子,把瓶中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甲瓶里的氣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證明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 (3)裝有萌發種子的保溫瓶里的溫度,比裝有煮熟種子的保溫瓶里的溫度高,這證明種子呼吸時會產生熱量。 (4)概念:綠色植物吸收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能量的過程。 (5)反應式: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 (6)實質: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7)呼吸作用意義及應用: 意義: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為各種生命活動提供動力,一部分轉化為熱量散失。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能量) 應用:新疆瓜果甜且大,原因:晝夜溫差大,白天光合作用旺盛,貯存有機物,夜晚呼吸作用微弱,消耗有機物少。 (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與聯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區 別 部位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活細胞 條件 光 有光無光均可(任何時候)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氣 產物 有機物、氧氣 二氧化碳、水 物質變化 合成有機物 分解有機物 能量轉換 儲存能量 釋放能量 聯系 相互依存 3、吸收作用: (1)水在植物體內的作用:①水是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②水可以使植物保持狀態③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體吸收、運輸和利用。④水參與植物的各種生命活動,如光合作用、蒸騰作用 (2)概念:吸收作用: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 (3)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區根毛細胞。 根毛利于吸收特點:a 數目多 b 細胞壁薄,細胞質少,液泡大,利于吸收。 (4)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當細胞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細胞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 吸水: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失水:根毛細胞液濃度<土壤溶液濃度(造成“燒苗”) (5)植物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 缺失特點:缺氮枯黃,缺磷矮小暗綠,缺鉀易倒伏。 無土栽培: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的無機鹽的種類、數量和比例配制營養液,用營養液來栽培植物。 4、蒸騰作用: (1)概念:溫暖有陽光照射時,植物體內水分以水蒸氣形式通過氣孔散失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植物體吸收的水分絕大多數用于蒸騰作用。 (2)意義: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降低葉面溫度,避免灼傷。 (3)應用:樹木移栽大多在陰天以及傍晚,并要做好防曬工作。 5、運輸作用: 所在部位 運輸物質 運輸方向 組成細胞 導管 木質部 水、無機鹽 自下而上 死細胞 篩管 韌皮部 有機物 自上而下 活細胞 (1)導管和篩管的區別: (2)枝瘤的形成:樹枝受到傷害后,樹皮內韌皮部中的篩管被切斷,有機物堆積,周圍的細胞有大量營養物質,所以大量分裂生長,從而形成突起的枝瘤。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 1、種子的結構及功能 種皮:保護種子的內部結構 雙子葉植物 胚芽:發育為莖和葉 (大豆) 胚軸:發育為根與莖之間的連接部分 胚根:發育為根 子葉:兩片,貯存養料 果皮和種皮:保護種子的內部結構 單子葉植物 胚乳:貯存養料 (玉米) 胚芽:發育為莖和葉 胚軸:發育為根與莖之間的連接部分 胚根:發育為根 子葉:一片,吸收運輸營養物質 區別: 相同點 不同點 大豆種子 都有種皮和胚 無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子葉里,子葉兩片。 玉米種子 有胚乳,營養物質貯藏在胚乳里,子葉一片 有發育成熟而完整的胚 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儲備 有生活力、停止休眠 適量的水分 充足的空氣 適宜的溫度 3、營養器官(根莖葉)的生長 (1)根系的分類: 直根系:主根長而粗,側根短而細。如:蠶豆、豌豆、蘿卜等的根系。 須根系:主根不發達,主要由不定根組成。如:小麥、玉米等的根系。 (2)根系的向性生長: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 (3) 根冠:保護 分生區: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 伸長區: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成熟區: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按位置分:頂芽、側芽 按發育分:葉芽、花芽、混合芽 生長點(分生組織 ):使芽軸不斷伸長, 發育為頂芽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芽原基:發育成側芽,側芽發育為側枝 幼葉:發育成葉 芽軸:發育成莖、節間 4、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的生長 兩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單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分為雄花和雌花 無性花:一朵花中既無雄蕊又無雌蕊 (2) 花柄:支持作用 花托:花的各部分著生的地方 花萼:由若干萼片組成,保護作用。 花冠:由若干花瓣組成。保護及吸引昆蟲傳粉 花藥:內有花粉 花絲:支撐花藥,運輸營養 柱頭:接受花粉 花柱:連接柱頭和子房 子房:內有胚珠,受精后形成 果實和種子 (3) 傳粉:花藥里散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傳送到雌蕊的柱頭上。 受精:花粉 柱頭 長出花粉管 子房 胚珠 受精卵 (含精子) (含卵細胞) 傳粉方式:自花傳粉、異花傳粉(風媒、蟲媒) 雙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被子植物所特有的) (4)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受精后,花萼、花冠、雄蕊、柱頭、花柱 凋落 子房壁 果皮 珠被 種皮 果實 受精卵 胚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 1 1、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為絕大多數生物生存和發展提供必需的物質和能量。所以,綠色植物是生產者。 (2)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的作用,從而為人類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條件。 (3)綠色植物能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蒸騰作用)。森林涵養的水分一部分供給植物生長需要,一部分則成為地下水。 2、保護綠色植物對維持生物圈的動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3、覆蓋地表而有規律的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叫植被。我國的植被主要有: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等類型。 (銀杉,被譽為植物界的“大熊貓”。水杉,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珙桐,也被稱為“鴿子樹” ,也是著名的“活化石”之一。) 4、我國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5、“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十大生態建設工程的第一個巨大植物造林工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