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當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生活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7.4 學習目標 0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了解) 02 人類社會的變化 (了解) 相關史實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于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開始時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2.核心 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了飛機和火炮,猛烈轟炸對方軍事目標。要想打得準,必須精確計算并繪制出"射擊圖表"。經查表確定炮口的角度,才能使射出去的炮彈正中飛行目標。但是,每一個數都要做幾千次的四則運算才能得出來,十幾個人用手搖機械計算機算幾個月,才能完成一份"圖表"。針對這種情況,人們開始研究把電子管作為"電子開關"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許多科學家都參加了實驗和研究,終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起名為"埃尼阿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3.條件 (1)19世紀科學革命的巨大成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2)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和平條件下的激烈國際競爭,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強有力的刺激因素和巨大杠桿。 (3)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各國政府有組織的大規模投入和有計劃的開發,為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4.發展領域 電子計算機、空間科學技術、生物技術。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1)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自電子計算機誕生后,世界各國都在持續不斷地研制功能更強大、效率更高的計算機。計算機的體積日益輕巧,存儲容量不斷增大,運行速度更是大大提升。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20世紀40年代中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工系由莫利奇和艾克特領導,為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研制了一臺用于炮彈彈道軌跡計算的“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這臺叫做“埃尼阿克”的計算機占地面積150平方米,總重量30噸,使用了18000只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只電阻,10000只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40千瓦,可進行5000次加法/秒運算。這個龐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舉行了揭幕典禮。這臺計算機的問世,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與當下常用的計算機體積相差很多。 當時的電腦運用真空管構成的集成電路實現計算,而存儲器的存儲介質是一種打孔卡片。 所以,電腦的發明是一群科研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但其中數學家馮·諾依曼的設計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馮·諾依曼被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 約翰 馮 諾依曼 相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2)信息技術的發展: ①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 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和數字通信的發展,人們的活動范圍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③今天,互聯網絡遍及全球,人類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信息時代的到來 (3)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興的信息產業,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生長點。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提升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重要目標。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空間技術的發展 (1)表現:20世紀50年代以來,空間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實現了飛向太空的夢想。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 (2)影響:這些探索不僅發展了空間科學技術,也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空間技術的發展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已經制成由蘇聯發射成功。運送衛星的火箭使衛星獲得了每秒八千公尺左右的必要的軌道速度。據計算,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鐘,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 人造地球衛星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空間技術的發展 東方號是前蘇聯研制的一系列載人航天運載工具,包括宇宙飛船。1961年4月12日,“東方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送入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后安全返回地面。這次飛行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 東方號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2.空間技術的發展 1981年世界上第一架載人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終于出現在航天發展歷史舞臺,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航天飛機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3.生物技術 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高科技之一。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標志著生物技術新時代的來臨。 多莉在1996年出生,一生都待在羅斯林研究所。她沒有父親,但有三個母親,一個提供DNA,另一個提供卵子,還有一個負責代孕。 基因母親:一只芬蘭多塞特白面綿羊 線粒體母親:一只蘇格蘭黑臉羊 生育母親:另一只蘇格蘭黑臉羊 多莉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元朝疆域范圍 多莉早夭 綿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歲,它的早夭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克隆動物是否會早衰的擔憂。克隆動物的年齡到底是從0歲開始計算,還是從被克隆動物的年齡開始累積計算,還是從兩者之間的某個年齡開始計算?就多莉本身而言,它剛一出生時是6歲還是0歲或者是中間的某個歲數,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正值壯年的多莉死于肺部感染,而這是一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疾病。據維爾穆特透露,以前多莉還被查出患有關節炎,這也是一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疾病。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和非物質消費,其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2.促進了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首先,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其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最后,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拓展提升 革命評價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使得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學術上,出現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參透的新特點,新的學術與科技思潮不斷涌現。 當今的國際競爭主要是以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出現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面臨了嚴峻的挑戰。 課堂探究 1.人類歷史上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響不包括( ) A.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B.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C.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D.把人類帶入“電氣時代” 課堂探究 【解析】 把人類帶入“電氣時代”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類帶入了信息時代。 課堂探究 2.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我們當前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B.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在數字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C.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 D.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開始嶄露鋒芒 課堂探究 【解析】 第四次工業革命始于世紀之交。 練一練 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興起于( B ) A.蘇聯 B.美國 C.德國 D.日本 練一練 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孕育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條件的是( D ) A.19世紀科學革命的巨大成就提供了理論基礎 B.各國政府有組織的大規模投入和有計劃的開發 C.激烈的國際競爭 D.資產階級革命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 練一練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體現了我國( B )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 ②綜合國力的增強 ③空間技術的發展 ④人民生活的改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練一練 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進入了( C ) A.第一次科技革命時期 B.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期 C.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 D.第四次科技革命時期 謝謝 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學課件 講課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