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說課稿 ? 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下面我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六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說教學理念 1.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達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目的。 2.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3.以資料分析為載體,以問題為切入點,鼓勵學生質疑. 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第三章中的第一節內容, 中心問題有三個: 1、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 呼吸道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 3、空氣質量的好壞與人體健康有什么關系? 本節內容是為進一步學習《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打基礎,做好知識鋪墊的。所以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環保意識;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如何預防呼吸道疾病。 (四)教學難點 ?????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與總結。 說學情 針對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引用資料、圖片,利用多媒體,聯系貼近生活的事例,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和體驗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學策略: 運用啟發、觀察、分析、體驗等方法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實現聲、像、圖、文相統一。 ? ?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剛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嗎?讓我們共同感受那一時刻.嬰兒伴隨著啼哭聲降生到這個世界,從此就開始了呼吸。讓學生感覺生命世界如此美麗。嬰兒出生時為什么會啼哭?啼哭與呼吸有什么關系?人體的呼吸是怎樣完成的?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地導出本節課的課題及主要內容。 (二)閱讀觀察 探究新知 關于呼吸系統組成這部分內容,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結合人體呼吸系統圖,指導學生如何識別圖的方法和技巧。學生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小組討論基礎上 ,填出呼吸系統組成的器官名稱,我及時給予鼓勵,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再用多媒體展示呼吸系統的組成.通過視頻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加深理解,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到識記知識點的目的。 (三)體驗感受 提出質疑 我設計三種體驗方式,學生體驗后產生疑問:嘴也可以呼吸,那么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區別?鼓勵學生談各自的觀點,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四)提出問題??? 合作交流 關于《呼吸道的作用》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三道討論題,用問題喚起學生的思維. 1:呼吸道有什么結構能保證氣流通暢? 2:呼吸道除了保證氣流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呢?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 3: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為什么? 并結合圖片和文字資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分析、探究問題、討論交流。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更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從而讓學生理解呼吸道能使進入肺部的氣體清潔、濕潤、溫暖。明確了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衛生的道理,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接下來我利用氣管和氣管壁縱切圖,讓學生了解痰的形成過程,聯系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不要隨地吐痰的原因,從而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共道德教育及如何預防呼吸道疾病。 (五)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 我出示漫畫圖片,學生通過觀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在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為了讓學生理解會厭軟骨的作用,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我展示呼吸與吞咽關系的摸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從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當發生沙塵暴或有揚塵天氣時,我們通常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少塵埃的吸入呢?問題提出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又創生出許多新的問題.例如:口罩的種類很多顏色也很多,戴哪一種口罩防塵效果更好?戴口罩時應注意些什么?學生們帶著問題走進了課堂,又帶著問題走進了生活,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問題意識 . (六)暢談收獲??? 感悟提升 由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談體會、收獲。 ?教學反思 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生們的探究活動還遠沒有停止,同學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我尊重學生個性.學生創生出新的問題,例如關于選擇口罩的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感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你善于挖掘,給學生提供一個發展的平臺,學生就能盡顯才華,創造一個精彩的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