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1明清帝國的興替 學習目標 1.掌握明清帝國的興替過程 2.了解明清統治者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統治措施; 基礎知識 明朝的興替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統治 (1)加強統治的措施及作用 方面 措施 作用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廢除丞相 、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 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 經濟 明初統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經濟恢復和發展 明朝中后期進步改革賦役制度 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鎮經濟高度繁榮 對外關系 明代前期,鄭和下西洋 開辟了亞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 (2)明朝強盛的表現: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強盛時期。明代前期,鄭和下西洋開辟亞非海上通道的壯舉,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 (3)滅亡: 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宦官把持政權,大臣結黨營私。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 ②皇室、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③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 時間 1627年 領導人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 口號 “均田免賦”“平買平賣” 規模 席卷陜西、河南等地,幾百萬民眾參與,持續了近二十年 結果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起義軍 明末農民起義能夠迅速發展并得到農民支持的原因:起義軍的做法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糧食的需求。 二、清朝的興替 1.清朝的建立 (1)清朝建立: 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 (2)清朝統一: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北京。 (3)清初統治 弊政 清初二三十年間,政府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反抗 興盛 統治者調整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及影響(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 抗清斗爭: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長江中下游和兩廣、福建地區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共同抗清。 影響: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 課堂檢測 1.下列有關明清歷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明朝后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崛起 B.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極在北京稱帝,改國號為清 D.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中國的統治 2.“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關于歌謠中的“朱皇帝”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建立明朝 B.定都長安 C.設立東廠 D.營建北京城 課后習題 1.明朝初年政治上鞏固統治的措施有 ①廢丞相、創內閣 ②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③ 獎勵墾荒、輕徭薄賦?④改革賦役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君主同情大臣 3.明清時期,我國邊疆相繼遭到外國侵略。下列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發生在明朝時期的是( )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郾城大捷 C.鴉片戰爭 D.戚繼光抗倭 4.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其措施不包括( ) A.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 B.推崇儒家學說 C.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D.大力發展牧業 5.下圖是某同學的歷史筆記,其內容所對應的歷史時期是( ) ● 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 ● 工商業市鎮興起 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6.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嚴重 B.陜西北部連年大旱,農民無法生活 C.賦稅徭役尤其沉重 D.刑法尤其殘酷 7.鄭和的足跡最遠到達了( ) A.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8.清朝前期經濟興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視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 C.重視農業生產 D.推行墾荒政策 5.1.1明清帝國的興替 學習目標 1.掌握明清帝國的興替過程 2.了解明清統治者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統治措施; 基礎知識 明朝的興替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統治 (1)加強統治的措施及作用 方面 措施 作用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廢除丞相 、創內閣、設廠衛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 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 經濟 明初統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使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經濟恢復和發展 明朝中后期進步改革賦役制度 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鎮經濟高度繁榮 對外關系 明代前期,鄭和下西洋 開辟了亞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 (2)明朝強盛的表現: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強盛時期。明代前期,鄭和下西洋開辟亞非海上通道的壯舉,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 (3)滅亡: 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宦官把持政權,大臣結黨營私。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 ②皇室、宦官、官僚、地主等瘋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③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 時間 1627年 領導人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 口號 “均田免賦”“平買平賣” 規模 席卷陜西、河南等地,幾百萬民眾參與,持續了近二十年 結果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起義軍 明末農民起義能夠迅速發展并得到農民支持的原因:起義軍的做法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糧食的需求。 二、清朝的興替 1.清朝的建立 (1)清朝建立: 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 (2)清朝統一: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北京。 (3)清初統治 弊政 清初二三十年間,政府大規模圈占土地、強制東南沿海居民內遷和威脅逼迫漢人剃發梳辮等弊政,激起民眾強烈反抗 興盛 統治者調整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4)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及影響(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 抗清斗爭: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在長江中下游和兩廣、福建地區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一些明末起義軍余部聯合南明,共同抗清。 影響: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促使統治者調整野蠻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會經濟的倒退逆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會經濟恢復發展。 課堂檢測 1.下列有關明清歷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明朝后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崛起 B.17世紀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 C.1636年,皇太極在北京稱帝,改國號為清 D.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中國的統治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因此C選項錯誤,符合題意;ABD選項表述正確,排除。 2.“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關于歌謠中的“朱皇帝”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建立明朝 B.定都長安 C.設立東廠 D.營建北京城 【答案】A 【解析】 歌謠中的“朱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A項符合題意,B項不符合題意。建立東廠和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的人是明成祖朱棣,不符合題意。 課后習題 1.明朝初年政治上鞏固統治的措施有 ①廢丞相、創內閣 ②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③ 獎勵墾荒、輕徭薄賦?④改革賦役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政治的措施”,結合課本所學,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加強君主權力,著手改革行政機構。在中央,廢除丞相,設置殿閣大學士,后來逐漸形成內閣制度。①項正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特務組織錦衣衛,對官吏和百姓進行嚴密的監視和偵察;后來明成祖朱棣又設立另一特務機構東廠,與錦衣衛合稱“廠衛”,成為皇帝倚重的耳目和工具。②項正確。A項符合題意;獎勵墾荒、輕徭薄賦;改革賦役制度是經濟方面的措施,③④不正確,BCD三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題意,故選擇A。 2.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君主同情大臣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以得出“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人監視大臣的言行”的結論,說明明朝君權的強化。故正確答案為A;BCD項都只是表面現象,并不是本質內涵,排除。故選A。 3.明清時期,我國邊疆相繼遭到外國侵略。下列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發生在明朝時期的是( )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郾城大捷 C.鴉片戰爭 D.戚繼光抗倭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屬于明朝時期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D正確;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清朝,A排除;郾城大捷是宋朝的史實,B排除;鴉片戰爭發生于晚清,C排除。故選D。 4.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其措施不包括( ) A.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 B.推崇儒家學說 C.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D.大力發展牧業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推行的政策是重農抑商,并非是大力發展牧業,D錯誤,符合題意;ABC均是清朝入關后的統治政策,不符合題意。故選D。 5.下圖是某同學的歷史筆記,其內容所對應的歷史時期是( ) ● 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 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 ● 工商業市鎮興起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得出,商幫出現于明清時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題意。 6.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嚴重 B.陜西北部連年大旱,農民無法生活 C.賦稅徭役尤其沉重 D.刑法尤其殘酷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末年,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再無法忍受下去,紛紛發動起義,反抗朝廷統治。B選項符合題意;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但是政治日益腐敗,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由此可知,ACD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題意。故選B。 7.鄭和的足跡最遠到達了( ) A.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答案】A 【解析】據所學知識,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船隊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故A選項正確,排除BCD選項。 8.清朝前期經濟興盛的原因不包括( ) A.政府的重視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 C.重視農業生產 D.推行墾荒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的三次高潮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安史之亂之后、兩宋時期,不是清朝,故B符合題意;清朝前期經濟興盛的原因是政府的重視;重視的三次高潮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