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一、新課改與高考內容改革關于高考改革的方針政策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第13條“……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制度改革……”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第25條“……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內容,探索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推進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和選拔制度改革。…… ”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第15條“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內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二、考試說明的比較1.考試性質沒有變化:選拔性考試,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2.考核的目標:▲考核的四個方面沒有變化: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技能),描述和闡釋事物(規律和原理),論證和探討問題。▲具體要求上也沒有變化:今年地理說明也不再提學科外的綜合與滲透,依舊和去年一樣以單科科內綜合考試為主。3.考試范圍有明顯變化性質世 界 地 理內 容對復習備考的導向性新增海底地形使表述更完備,同時也為對海洋資源開發的考查提供了知識要求新增調整主要氣候要素及其影響因素氣候是自然地理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增加本內容凸顯了氣候的重要性將“不同尺度區域(如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征”調整為“不同尺度區域(如大洲、地區、國家)地形、氣候、河流等的主要特征”主要體現了區域地理特征的具體化,而且主要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方便了考生復習備考時具體目標的落實性質內 容對復習備考的導向性世界地理新增不同尺度區域(如地區、國家)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基本對策體現了人文地理知識在高考中考查比重的提升。也凸顯了地理學“人地關系”核心理念中 國 地 理新增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區既要從世界氣候類型的劃分角度來看中國的氣候類型,也要從溫度帶及干濕度的劃分角度來研究我國各個區域的氣候特點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新增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基本對策體現了人文地理知識在高考中考查比重的提升中 國 地 理性質內 容對復習備考的導向性新增刪除調整將“我國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調整為“我國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使表述更為完備。湖泊的特征主要考慮內流湖的水源補給特征、水量變化及生態功能等方面秦嶺——淮河一線等重要地理分界線及其地理意義凸顯該條界線在研究我國區域特征、區域差異方面的重要意義我國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區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對生產、生活和影響雖然在高考中降低了要求。但在備考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忽視該部分內容鄉土地理新增安徽省自然地理總體特征和主要自然災害。安徽省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基本對策主要著眼于安徽區域發展特征。考查方式基本上是以區域地理的研究來呈現。4.試卷結構:第Ⅰ卷由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的單項選擇題組成,共計128分。第Ⅱ卷由地理、歷史、思想政治三個科目的非選擇題組成,共計172分。地理學科:必修內容(含義教育地理課程有關內容)的分值約占90%,選修內容的分值約占10%▲組卷:試題排列,選擇題在后(按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依次排列)非選擇題在前(按地理、歷史、思想政治依次排列);同一題型中同一學科的試題相對集中。同一學科中的不同題目盡量按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三、考核目標解讀要求目標 Ⅰ Ⅱ Ⅲ(一)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獲取試題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 提煉地理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將所學地理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系 準確地運用地理知識和有關信息,認識和說明地理問題(三)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正確表述事物的地理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的闡釋 能從地理角度對時政熱點問題、身邊的現實問題作出正確的詮釋、評價、因地、因時制宜地提出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地理問題 在論證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2008文綜卷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包括從文本資料,統計圖表和地圖等信息載體中間獲取和解讀有用信息。本題中,從文本中獲取的關鍵信息是1月平均氣溫3℃ ,從統計圖表中間解讀出來的地理信息有:水稻和油菜的種植面積大幅下降,花卉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結合1、2兩小題,我們可以理解題目的主要意圖是考察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的。BA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2009年廣東地理) 本題的解答需要對文字材料和圖像信息進行綜合解讀。試題以一首唐詩和一幅等高線圖為試題情境,圖中的三條等高線沒有標注海拔,但可以利用“河流發育在山谷中,且流向與山谷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的原理來判斷河流流向及三條等高線的海拔遞變規律。BA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2008年文綜卷1)本題所給的兩幅圖不是要求提取信息的,而是要求我們調動已有的地理知識進行判別的。我們需要具備的知識有:我國三大產業的轉移情況。農業生產的基礎是土地,土地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農業產值的重心變化最小;工業生產是最容易發生轉移的,在國內的轉移方向是由沿海向內陸轉移;而第三產業則有向發達地區集中的趨勢。這些知識點是分散在教材各個地方的,需要在頭腦中間進行整合。BC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2009年安徽省文綜)本題以安徽省的鄉土地理知識作為知識背景資料,考查的不是鄉土地理的具體內容,而是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原理和方法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AB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2009年安徽文綜卷)本題第(1)小題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第(2)小題是闡釋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并說明理由。(8分)(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3)簡述羅布泊的干涸對干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2008年文綜上海卷)本題第16、17小題是描述和闡釋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45○E90○E四、2010年高考復習應對策略1、回歸地理教材,夯實知識“雙基”▲識記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重要的地理數據▲識記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正確解釋和區分地理概念及其含義▲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掌握主要區域的地理特征和差異▲認識和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我國的國土開發及整治措施。2、研究《考試說明》,把握復習方向▲注意考點知識的能力拓展與延伸,這是高考命題不拘泥于“說明”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復習后期對《考試說明》所列內容以專題形式進行重新組合▲以將“說明”中考點內容按能力要求進行分類,如哪些需要識記,哪些需要理解、掌握,哪些需要大量的文字表述等等3、加強圖表訓練,提高地理能力▲對各類圖表進行分類、總結,并找出應對策略▲重視記憶地圖▲從圖表中提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思考。通過訓練,不僅能最大限度提取顯性信息,還要善于發現隱性信息▲注意試題的創新設計▲將地圖與思維、表述相結合,將教材知識結合到地圖中進行復習4、重視區域地理,探究相關問題▲利用局部放大的區域地圖,判斷地理位置和方位(根據經緯線、區域輪廓、特殊地理事物的分布、推斷季節和時間、計算距離的長短等 )▲利用重點區域或重點區域交界地帶的區域圖,對比區域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原因▲抓住典型區域的區域特征,評價區域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合理性,探討和研究解決區域發展的策略和措施▲應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和規律解決區域地理中的問題5、探索解題思路,完善文字表達▲歸納教材中的地理名詞、地理術語,形成文字表達的“地理性”▲答題時注意地理思維的滲透,體現思維的邏輯性和思想的清晰性▲經常鍛煉并列式、因果分析式、層次遞進式等答題方式▲訓練答案要點的點化▲在答題時注意要點的總與分,做到有總有分,以分為主專 題 設 置第一模塊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基本規律專題2 大氣環境(大氣運動、天氣與氣候)專題3 水圈環境(水循環和洋流)專題4 陸地環境(地質、地貌和板塊構造運動)專題5 生物圈(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專題1 地球、地圖及地球運動意義第二模塊 人地關系的基本理論專題6 交通與城市專題7 農業區位選擇與農業地域類型專題8 工業生產和地域聯系專題9 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三模塊 區域研究與熱點地區專題10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和區域資源綜合開發專題11 區域經濟發展與區際聯系專題12 世界區域地理與熱點地區專題13 中國區域差異與重點地區專題14 安徽鄉土地理第四模塊 地理技能專題15 地理計算能力及空間定位能力專題16 圖表判讀能力專題17 實踐探究能力專題18 熱點解讀能力專題19 答題套路速成與規范強化專題15 安徽鄉土地理一、安徽省自然地理概況:1、地理位置2、地形及地勢(結合全省地形圖分析)3、氣候(結合1月、7月及全省年均溫、年降水量圖進行分析)4、河流(水文特征及水系特征)5、土壤及植被(結合安徽省自然植被的分布圖分析)二、環境問題及自然災害:(可結合《安徽地理》教材環境問題表圖進行分析)三、區域經濟發展1、工農業生產狀況2、交通與城市3、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帶4、安徽省經濟狀況專題15 安徽鄉土地理一、安徽經濟地理新變局:合淮同城、滁馬向東、蕪安跨江安徽經濟地理新的變局,主要考量是:合淮同城,滁馬向東,蕪安跨江。合淮同城,雖是合肥市區與淮南市區之間的城市合作,但意味著淮南地區南下,劃入皖中地區。滁馬向東,指的是安徽環南京地區的滁洲、馬鞍山等地向東發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并明確為皖東地區。蕪安跨江,指的是蕪湖、安慶兩地,由沿江變成跨江。二、前瞻預測1.作為一個特定的區域,安徽鄉土地理知識的考查必須放在我國整體的區域發展背景下,來體現其獨特性、內涵性和差異性,同時涉及安徽與其他區域之間的聯系,如安徽如何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承接哪些產業,以及在承接產業轉移所需要注意的問題等。2.即使考查安徽的某個局部的或微觀的區域特點和發展問題,信息和材料一定是基于全省學生共有的認知水平背景,或者信息材料的給予必定詳實完備,目的是避免由于不同地域的差異而帶來的不公平。三、備考策略同學們要熟悉地圖,準確把握本省和其他地區的空間聯系。復習時,可以以某一個地理要素為中心,聯系其他地理要素;亦可以按“區域特征——區域問題——區域發展”,的思路展開復習等。積極關注與安徽有關的國內熱點大事,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分析現象,遷移運用,強化能力。專題16 圖表判讀能力一、基礎知識儲備:1、區域分布圖: 大區域分布圖;小區域分布圖2、統計圖:(1)坐標圖:分二維、三維與多維坐標圖(2)結構圖:包括扇形結構圖、餅狀結構圖、柱狀結構圖及矩形結構圖3、等值線圖:等高線、等震線、等太陽高度線等4、示意圖:包括剖面圖、分布圖、原理圖及地理過程示意圖5、關聯圖:自然要素聯系圖、生產聯系圖及自然與經濟發展聯系圖6、景觀圖及漫畫圖區域圖2009年海南卷第10題2009年海南卷第13題2009年海南卷23題2009年海南卷第24題2009年寧夏卷第6-8題2009年寧夏卷第36題① 阿特巴拉河 ▲ 4307山峰︿1500﹀等降水量線(mm|年) ~河流2009年全國卷第36題2009年四川卷第36題2009年重慶卷第36題坐標圖2009年海南卷第16題2009年海南卷第11題2009年海南卷第2-4題2009年江蘇卷第12題2009年北京卷第2題2009年北京卷第4-5題2009年寧夏卷第1-2題2009年全國卷第1-2題2009年全國卷第6-8題2009年全國卷第9-11題2009年四川卷第4-6題2009年重慶卷第3-5題2009年上海卷第17-18題2009年上海卷第31-34題等值線圖2009年江蘇卷第27題2009年全國卷第3-5題2009年四川卷第1-3題2009年上海卷第10-11題示意圖2009年海南卷第21題2009年江蘇卷第1題2009年北京卷第7-9題2009年北京卷第36題2009年四川卷第10題圖1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2009年重慶卷第1-2題2009年重慶卷第6-7題2009年重慶卷第8-9題2009年重慶卷第10-11題2009年上海卷第7-10題關聯圖2009年江蘇卷第5題2009年江蘇卷第9題錯題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