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試題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全卷共8頁,第Ⅰ卷1至5頁,第Ⅱ卷5至8頁。滿100分,考試時間70分鐘。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第Ⅰ卷(共4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常見的結構類型包括實體結構、框架結構和殼體結構。以下哪種結構的主體部分與其它三個不一樣?A、農業的塑料大棚 B、工地的腳手架C、桁架橋 D、天文臺的穹頂2、如圖所示,在使用螺栓連接兩塊木板時,當兩個力F作用于木板時,構件將有沿交界面發生相對錯動的趨勢。此時螺栓主要的受力變形形式是:A、受彎曲 B、受剪切 C、受扭轉 D、受拉3、如圖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主要為了提高結構穩定性的是:A、電風扇的底座設計得較重 B、兒童自行車后輪上加裝的兩個小側輪C、戶外廣告牌的三角形結構 D、A字形梯中間的拉桿A、 B、 C、 D、4、如圖所示為一款傳統的電熱水壺,它通電后依靠水壺內部的加熱裝置能很快燒開水。它的底部一般制成凹凸不平的形狀,這樣設計是為了A、增大受熱面積B、減小底部變形C、美觀D、制造方便小劉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可折疊木質掛鉤,安裝在墻上使用,最大展開至如圖乙所示位置。請回答5—6題。5、活動木條連接處的結構示意圖應當是6、活動木條與固定支架之間不適宜采用的連接方式是A、榫卯連接 B、螺栓連接 C、松鉚連接 D、銷釘連接如圖甲所示是一款多功能文具盒的草圖。請回答7——8題。7、以下對該方案的分析錯誤的是:A、文具盒的蓋子就是相框 B、支撐板與文具盒間可能是鉸連接C、兩邊凸起有利于文具盒豎放 D、支撐板與相框間是剛連接8、要實現該方案中的功能,若文具盒與相框連接處的結構如圖所示,則相框對應連接處的結構應選擇杭州灣大橋是一座橫跨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2008年通車時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請回答9~13題:9、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南端有高202米的A字形橋頭堡支撐,在大橋北端有兩座高187米的菱形橋頭堡支撐。如圖所示為鋼纜和立柱簡化的示意圖,則鋼纜和立柱受力時主要的變形形式分別是:A、受拉、受彎曲 B、受彎曲、受彎曲C、受拉、受扭轉 D、受拉、受壓10、在杭州灣大橋模型的風洞試驗中,我們發現材質相同,截面粗細不同的兩根鋼纜,在相同的風力作用下,遭受破壞的程度不一樣,細截面的桿件先被破壞,原因是:A、截面越大,桿件承受的內力越大 B、截面越小,桿件承受的內力越小C、截面越大,桿件承受的應力越大 D、截面越小,桿件承受的應力越大11、為了提高杭州灣大橋混凝土橋墩的強度,必須避免橋墩中的鋼筋與海水接觸,所以施工人員研制了一種特殊配方的混凝土,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這說明影響結構強度的主要因素是:A、結構的形狀 B、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C、結構所使用的材料 D、構件的位置12、杭州灣大橋橋墩建造中由于使用了特殊配方的混凝土,使得橋墩的使用壽命延長到100年以上,從流程優化的角度看,混凝土中特殊成分的添加主要是為了實現:A、質量優化 B、工藝優化 C、工期優化 D、技術優化13、在杭州灣大橋的修建過程中,為了準確安裝橋面箱梁的位置,工程師們分別設計了“天一號”起重船和640個輪子的“千足蟲卡車”,使得運輸橋梁配件的效率大大提高。從流程優化的角度看,這主要屬于:A、質量優化 B、技術優化 C、工藝優化 D、工期優化如圖是某報警中心處理事故的流程圖。當報警中心接到報警人報警,并決定出警時,原來需要先詢問各警車的位置再出警;現在各警車安裝了GPS定位裝置,報警中心可以隨時掌握警車的位置,直接指派就近的警車出警,請回答14—15題。14、安裝了GPS定位裝置后,對流程起到優化作用。有關該流程的優化目的錯誤的是A、準確定位事故地點 B、提高服務質量C、加快出警的速度 D、實現科學調度15、警車上安裝了GPS定位裝置,其在流程中發揮作用的主要環節是A、報警 B、指派 C、受理 D、回復根據汽車輪轂(俗稱鋼圈)的電鍍工藝流程圖,回答16~17題16、從汽車輪轂的電鍍工藝流程圖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經“前處理”環節處理后的所有毛坯都被送去浸鋅B、在“浸鋅”環節中“浸鋅”和“退鋅”各進行了兩次C、在“鍍鎳鉻”環節中“鍍鉻”和“鍍鎳”的時序可以顛倒D、“清洗”環節為后續工序提供了一個潔凈、活性高的鍍層表面17、關于輪轂電鍍工藝流程設計的目標,分析不合理的是A、保證輪轂電鍍的品質 B、高效、安全地完成輪轂的表面處理C、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 D、檢驗不合格的輪轂毛坯18、如圖所示為一零件,用長方形鐵塊制作,下列流程中合理的操作是19、如圖所示是一款六棱體樣沖。現在要用圓鋼制作,下列工藝流程中合理的是A、劃線→鋸割→淬火→銼削六棱→磨削圓錐B、劃線→鋸割→磨削圓錐→淬火→銼削六棱C、劃線→鋸割→銼削六棱→磨削圓錐→淬火D、劃線→鋸割→淬火→磨削圓錐→銼削六棱20、將電線接入普通插板的操作環節如圖所示。正確的操作流程是:第Ⅱ卷(共60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6個小題,共60分。請將答案填入試卷相應位置。)21、(6分)根據立體圖,完成下列問題。(1)補全俯視圖和左視圖中所缺漏的圖線。(2)圖中用于表示對稱中心線的線條叫做22、(6分)如圖所示是一款汽車上使用的兒童安全座椅,具有如下特點:①融入了人機工程學原理,適合兒童的體形;②采用全棉布料,柔軟舒適;③適合3歲以上的兒童使用;④采用三點式安全帶,保護兒童身體;⑤易于安裝,便于攜帶;⑥可以吸收沖擊力,減肥對兒童的傷害;⑦頭枕位置可調節,適合不同身高的兒童;請根據上述特點回答以下問題(在“ ”處填寫環節的序號 );(1)體現了人機關系安全目標的是: 、 ;(2)體現了人機關系舒適目標的是: 、 、 ;(3)體現了人機關系高效目標的是: 。23、(6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引入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采用了以下優化措施: ①主體建筑層疊出挑,“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要素;②主體建筑的挑出層,為下層空間遮陽節能;③大廳東西南北皆可通風,讓人感到有舒適的氣流;④觀景臺采用了太陽能薄膜,把陽光轉化為電能;⑤所有管線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筑體內;⑥外墻材料為無放射、光污染的綠色產品;⑦頂層有雨水收集系統,凈化后用于沖洗衛生間和車輛;⑧采用全息影像技術,記錄和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影像;⑨采用大型LED電子顯示屏,及時向觀眾發布信息。請對中國館的優化措施進行分析,回答以下問題(在“ ”處填寫合適的序號):(1)以便于信息交互為優化目標的措施有 、(2)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優化目標的措施有 、 、 、24、(7分)如圖所示為小車轉向輪的裝配關系示意圖。裝配車輪需要以下環節:①將軸裝入輪叉孔內,然后鉚接;②把彈性擋圈嵌入銷軸端部的槽中;③將軸套壓入車輪;④把車輪裝入輪叉后,將銷軸插入輪叉孔及軸套中。請分析車輪裝配工藝,回答以下問題。(1)補充完整裝配流程(在“ ”處填寫裝配環節的序號):①→ → → 。(2)為了縮短裝配時間,可將上述串行工序中的 和 環節改為并行工序(在“ ”處填寫裝配環節的序號)。(3)上述題目中把串行工序改為并行工序的流程優化方式屬于:A、質量優化 B、技術優化C、工藝優化 D、工期優化(4)軸套與銷軸之間的連接方式是 (在剛連接和鉸連接中選擇一種填在“ ”處)。25、(7分)周明在設計一簡易蹺蹺板時,需要用到如圖乙所示的零件,起支撐和連接蹺臂的作用。現用圖甲所示的厚鋼板加工該連接件,需要經過以下加工環節:①劃線;②銼削;③鉆孔;④鋸割;⑤彎折。請分析該連接件的加工工藝,回答以下問題。圖甲 圖乙 圖丙(1)為了使保證該連接件上的兩個孔能夠同心同軸,請思考并寫出它的合理的加工流程,_____→ _____→_____→ _____→ _____(在“_____”處填寫加工環節的序號)(2)周明在進行鋸割和銼削時都需要用到的器具是_____(從①手鋸;②絲錐;③臺虎鉗;④平銼中選出,并把序號填寫在“_____”上)。(3)如圖丙所示為該連接件與蹺臂、蹺蹺板配件的連接示意圖,請問該連接方式為_____。(在“剛連接”和“鉸連接”中選擇一項)26、(8分)通用技術課上,老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雨傘柜”用于放雨傘。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方案,其它同學對該方案進行了評價。請你補充完整其它同學的評價,在有“ ”處填上相應的內容。(1)草圖畫得比較工整,文字說明比較完整;設計了 ,方便雨水的收集;(2)考慮到長柄傘和折疊傘的不同規格,有利于 ;(3)采用無門結構,有利于 ;(4)因為圖上沒有 ,所以無法知道柜子的大小。27、(20分)如圖所示為一款木質起重機模型,要求確定它所用平衡塊的質量并測試該模型的起吊能力。現提供不同質量的鉤碼和平衡塊若干,請設計簡易的試驗方案,在給定的結構示意圖上表示試驗方法和說明主要步驟(不考慮模型的旋轉和重物的升降),并回答問題。(1)在沒有起吊重物的情況下,確定該模型平衡塊的最大質量。(用示意圖表示試驗方法并用文字說明主要步驟,5分。)(2)在已經安裝合適平衡塊的情況下,測試該模型的最大起吊質量。(用示意圖表示試驗方法并用文字說明主要步驟,5分。)(3)如果要提高該木質模型的穩定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寫出兩種具體措施,4分)(4)如果要提高該木質模型起重臂部分的強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寫出兩種具體措施,4分)(5)如果平衡臂加長,那么平衡塊的質量應該加大還是減小?(回答“加大”或“減小”,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