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年七年級地理下冊知識點總結(背誦)第五章中國的經濟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分布和發展一、農業的分布1.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部門。2.農業地位: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3.分布:(1)東西差異:以400mm等降水量線為界,以東以種植業為主,以西以畜牧業為主。(2)南北差異:以秦嶺—準河一線為界,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水稻為主。4.東部地區(1)以種植業為主,集中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丘陵。(2)東部地區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3)我國主要糧食產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4)東部地區有豐富的飲料來源,大量飼養生豬、奶牛、禽類等。糧食作物小麥冬小麥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平原春小麥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水稻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和東北部分地區經濟作物纖維棉花黃河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新疆(主要棉產區)油料油菜長江流域(我國最大的油菜產區)、西北部分地區花生山東、河南糖料甘蔗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甜菜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飲料茶葉南方丘陵、山地5.西部地區(1)有大面積的草場,以放牧牛、羊、馬等畜牧為主。(2)四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3)2008年開始北方糧食產量超過南方,增產糧食中一半來自黑龍江。歷史上南糧北運,改變為北糧南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1)自然條件:溫度、光照、地形、土壤、水分等。(2)社會經濟:交通運輸、市場狀況、政策導向、農業技術、風俗習慣個等。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全面考慮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適宜的農作物和牲畜種類養殖,才能促進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3.農業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他推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推進了農業技術現代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4.提高糧食安全的途徑: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變農業大國為農業強國。第二節工業的分布和發展一、工業的根本概念1.工業的定義:是指開采各種自然資源,加工各種原材料,制造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過程。2.工業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工業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二、工業的分布1.四大工業基地:遼中南(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2.傳統工業分布煤炭山西、內蒙、陜西等石油黑龍江、山東、河北、陜西、新疆等鋼鐵遼寧、河北、上海、湖北、山西、內蒙古、四川等機械和紡織集中在各大工業基地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1.定義:是進行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和技術服務的產業。2.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海洋探測技術等。3.分布: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4.成就:計算機和移動電話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玻璃纖維、超硬材料和特種不銹鋼等新材料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國是太陽能和風能大國。5.北京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注:影響工(產)業分布的因素: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海陸河交通便利性;水源;勞動力;人才、技術、資金等。第三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1.鐵道運輸和鐵路干線的分布(1)鐵路運輸主要承擔中、長距離的客運和大運量的貨運。(2)特點:運輸量大、連續性強、速度較快、運費較低,受天氣限制小。(3)鐵路是我國交通運輸業的主力。(4)北京是我國大陸地區鐵路運輸的中心。(5)我國初步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特點:速度快、運力強、環保)。(6)分布:南北干線京滬線北京--上海京九線北京--九龍京哈--京廣線哈爾濱--北京--廣州太焦--焦柳線太原--焦作--柳州寶成--成昆線寶雞--成都--昆明東西干線成渝線成都--重慶青藏線西寧--拉薩濱州--濱綏線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京包--包蘭線北京--包頭--蘭州隴海--蘭新線連云港--蘭州--烏魯木齊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貴陽--昆明上海--杭州--南昌--株洲-二、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運輸1.公路運輸是旅客和貨物短途運輸的主要方式。公路提供門對門服務,機動靈活,適應性強,但遇到雪天、霧天等限制。2.水路運輸分為內河運輸和海上運輸,適合大運量貨物的長距離運輸。運量大,運費低,但受風浪和結冰等限制。3.航空運輸主要承擔國內外各大城市之間快速客運和快速貨運。航空是最快捷的運輸方式,但受天氣和機場條件限制。4.管道運輸主要運送石油和天然氣,目前各油田、石油化工企業和港口都有管道連通。三、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1.規律:短途客運走公路,遠程客運走鐵路和航空;長途貨運大運量走鐵路,小運量走公路;沿海、沿江運輸走水路,石油和天然氣走管道。2.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點缺點鐵路運輸量大,連續性強,速度較快,受天氣影響小,運費較低修筑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短途動輸成本高,有些地方不到達高速鐵路速度快,動輸能力強,節能環保投資大公路速度較快,靈活性強,通達地方較廣,受地形限制較小修筑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短途動輸成本高,有些地方不到達水路運輸量大,運費低,投資少速度較慢,連續性差,受天氣、水流等條件影響大航空速度最快,機動性強運費高,受天氣和機場等限制大管道運量大,損耗小,費用低,不易泄漏投資較大第六章中國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第一節地方文化特色民居、服飾和飲食的地方特色1.民居四合院北京(華北地區)房屋磚墻較厚,多青磚灰瓦。冬暖夏涼,環境安靜。南窗較大,利于光照。吊腳樓湖南、貴州居住在山區,順山坡地勢蓋起(受地形影響),依山、臨河,木質結構,空氣流通,防潮、防洪。蒙古包內蒙古(蒙古族)易于拆裝,搬運方便,適用于游牧民族經常搬遷的流動生活。窯洞黃土高原地區拱形,無梁柱,冬暖夏涼竹樓云南(傣族)底層架空,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是家人居住。石砌碉房西藏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堅固、耐久、實用,冬暖夏涼。泥磚平頂房新疆(西北地區)墻厚、窗少、平頂(降水少,風大)2.服飾(1)服飾成為我國各少數民族的重要的文化標志。(2)分類及特點蒙古族蒙古袍寬大、厚實騎射、御寒藏族藏袍長袖、寬腰、大襟,多以牦牛和藏羊皮毛為原料適應高原溫差大、氣溫相對較低的環璄傣族婦女: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肥大的長褲。輕、薄、軟穿脫方便、涼爽舒適3.飲食(1)中國“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2)川菜:以麻辣為主,有防潮濕作用。(3)其他:山區—野味和山珍;海邊—海鮮;東北—貯藏大白菜和腌制酸菜;山西—醋(受水質影響)。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1.民居影響因素(1)降水、氣候:南方降水多,氣溫高,屋頂坡度大,利于排水;窗戶較小可減少陽光照射、降低室內溫度。北方降水少,屋頂坡度小,窗戶較大,利于在冬季獲取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2)地形:在山區蓋房時,要考慮坡向、坡度等因素,如貴州和湘西的吊腳樓。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住房布局較為規則,如北京的四合院。(3)就地取材:黃土高原的人們利用黃土建造窯洞;傣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樓。相互聯系民居服裝作物飲食偏好考慮追求原料北方冬季御寒厚重土石抵御寒冷小麥面食南方夏季通風寬敞通透竹木吸汗透氣稻谷大米飯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分類旅游資源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名山秀水、奇峰異洞、流泉飛瀑、陽光海灘、森林景觀等。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園林藝術、著名工程和建筑群、革命紀念地、民族風情、風味佳肴和購物娛樂等。自然旅游資源桂林山水廣西黃山安徽三亞海南武陵源湖南石林云南人文旅游資源八達嶺長城北京故宮北京兵馬俑陜西承德避暑山莊河北布達拉宮西藏我國眾多旅游資源中,有55處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地方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地方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對旅游業的發展有潛在的推動的作用。能充分體現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的景觀,都有一定的旅游價值。大院文化山西平遙古城、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土樓福建佛教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地域差異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綜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生產和文化特色等不同特點,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800MM年等降水量線:秦嶺--淮河一線。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第一、二階梯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1.南方與北方分界線。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3.1月0℃等溫線。4.水田與旱地分界線。5.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6.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7.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8.南方豐水帶、多水帶與北方平水帶分界線。三、自然資源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農業產生生活方式四大地理區域作物熟制主要農作物居民及特點飲食出行北方地區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小麥、玉米、溫帶水果磚瓦、泥土為原料,墻壁厚實,防寒保暖面食為主旱路南方地區一年兩熟或三熟水稻、棉花、茶葉等及亞熱帶、熱帶水果以竹木為原料,屋頂坡度大,墻體薄,通風散熱米飯為主水路青藏地區高寒牧區適宜放牧牦牛和藏綿羊等牲畜;河谷和盆地種植青稞、小麥和豌豆等農作物主要為木房、碉房、帳篷,墻體厚喜食糌粑,喝酥油茶西北地區草原高山草場適宜放牧;綠洲種植糧食和瓜果窯洞和蒙古包少數民族同胞喜吃手扒肉、喝奶茶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和農業發展1.位置、范圍東臨渤海和黃海,與俄羅斯朝鮮相鄰,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平原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的北部。2.自然環境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東北平原被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環繞。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之間是太行山脈。黃土高原南面是秦嶺。3.氣候北方地區大部分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4.農業發展北方地區是我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之一,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耕作歷史悠久,東北平原有大片肥沃的黑土,是我國主要農產區,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的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林區。北方地區的農作物主要以旱地作物為主。長城以南主要種植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和甜菜等。長城以南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谷子等。北方地區盛產溫帶水果,如蘋果、梨、桃、杏和葡萄等。北方林區特產豐富,有著名的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等。能源礦產和工業基地1.北方地區是我國煤炭的主要產區,除了直接向南方缺煤省份輸送煤炭外,還利用煤炭就地發電,通過西電東送線路輸出電力。山西的煤炭產量長期居全國首列,大同、西山、陽泉、兗州、開灤、鶴崗等煤礦是我國的大型煤礦。2.北方地區還是我國石油、天然氣的主產區,大慶、勝利,遼河、等油田是我國國的大型油田。3.陜西北部的天然氣儲量也非常豐富,長慶氣田通過西氣東輸管道,供應北京等地。4.京津塘工業基地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色冶金,煤炭,石油化學機械制造工業比較發達。5.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鋼鐵、煤炭、石油和木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以及機械制造、汽車、造船等工業長期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遼中南工業基地是我國的的重工業基礎。6.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煤炭、石油、木材、鋼鐵等資源儲備的不斷減少,以及設備老化和技術落后的狀況日益明顯,是傳統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現在農業和服務業優化原材料工業和特色輕紡工業。三、環境問題的防治(選學)1.水土流失(1)原因自然因素:植被:地表裸露,植被破壞;土壤:黃土結構疏松;氣候:夏季多雨;地形:支離破碎。人為因素:開礦、修道破壞植被和穩定的地貌;過度放牧、毀林毀草。(2)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2.農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1)原因:過度開墾、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鹽堿化嚴重(2)措施:使用有機肥,生物殺蟲等。四、黃土高原1.黃土高原位于長城以南、太行山脈以西、秦嶺以北,西高東低,邊緣和內部分布著高度不同的山地,沿黃河及其支流分布著面積不等的谷地和盆地。2.黃土高原的黃土高厚度為50—80米,部分地區超過100米,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厚的地區。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形成了塬、墚、峁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3.氣候冷熱變化大,干旱少雨,但夏秋高溫,雨熱同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農耕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冬小麥和棉花產區。4.黃土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不僅儲量大,質量優,而且開采條件好。黃土高原最北部與內蒙古高原接壤的地區,分布著世界上罕見的大型煤田,煤炭儲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1/4,著名煤礦有大同、平朔、神府、陽泉等,主要依靠鐵路外運煤炭。五、華北平原1.華北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等河流沖積而成,因此又稱為黃淮海平原,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2.華北平原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春季:旱災多發;夏季:多暴雨,易造成河水泛濫,引發洪澇災害;秋季:多寒潮。3.華北平原農業以旱地耕作為主,是我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等農作物,盛產蘋果、梨、棗等。4.華北平原有豐富的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有開灤、徐州、淮南、淮北等煤礦,有大港、勝利、華北、中原等油田。天津的渤海沿岸和江蘇北部的黃海沿岸,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區。六、首都北京1.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2.北京東南距離渤海約150km,東與天津和河北省毗鄰,北、西、南與河北省交界,位于華北平原西北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是廣闊的平原,西部和北部是山地,平原和山地的過渡地帶是起伏不大的丘陵。3.北京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春季多風,氣溫回升快,晝夜溫差大,夏季高溫多雨,秋冬冷暖適宜,晴朗少雨,冬季較漫長,寒冷干燥,多風少雪。4.北京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和北運河,位于潮白河上的密云水庫和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其中密云水庫有“北京的一盆凈水”的美譽。5.北京是古都,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這里是中原地區通向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北京是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的交融的地方,政治、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遼、金等朝代把這里作為政治中心之一,元朝定都大都以后,北京就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明、清時代,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6.北京古城中間有一條貫穿全城南北的中軸線,中軸線兩側是棋盤式的街巷胡同,分布著特色的民居四合院,反映出我國天人合一、和諧有序的傳統文化思想。7.北京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莊重和諧、雅俗共賞、悠閑自在的京味文化。8.新中國成立以后,北京從一個消費型城市轉變為生產型城市,工業以鋼鐵,煤炭,石油化學機械等部門為主,但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源,造成環境污染。改革開放以后,北京把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工廠停產外遷,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業生產轉向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與保護生態環境和旅游觀光相結合。9.為落實北京城市戰略定位,疏導非首都功能,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延續古都歷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北京要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10.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北京十分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城市風貌的塑造。北京正朝著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11.北京主要的環境問題及措施:(1)環境問題:水資源短缺、風沙危害嚴重、環境污染、霧霾等。(2)水資源短缺原因:降水少,地表徑流少,人口稠密,經濟發達,需水量大,水資源污染嚴重,浪費嚴重。(3)措施:調整工農業生產結構;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跨流域調水;開發雨季蓄水等。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和農業發展1.位置: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橫斷山脈以東;東臨黃海、東海、南臨南海2.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鄂、湘、皖、贛、蘇、浙、滬)、南部沿海地區(閩、粵、桂、瓊、臺、港、澳)、西南地區(川、渝、滇、貴)。3.地形特點南方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還有南嶺、武夷山脈等。4.氣候南方地區大部分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部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一月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熱量充足,降水充沛,水熱條件優越,夏長冬短,耕作時間長,是我國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之一。主要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選學)南方地區是我國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區,治理酸雨需要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大幅度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長江三角洲1.長江三角洲有長江和錢塘江等河流沖積而成,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2.長江三角洲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夏季容易出現洪澇災害。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水稻,油菜,棉花、桑蠶等多種商品的農業基地,還以家禽、乳牛、水產養殖、蔬菜、瓜果種植為主的城郊農業。4.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科技教育發達,人口眾多,農產品豐富,是長江三角洲工業發展的優越條件。5.滬寧杭工業基地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這里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6.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也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珠江三角洲1.珠江三角洲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南臨南海,由珠江及其支流西江、北江、東江沖積而成,地勢地平。終年溫暖濕潤,高溫季節與多雨季節同期,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2.珠江三角洲是我國亞熱帶水果、水產品、生豬、家禽、鮮蔬菜和花卉的商品化生產基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人口稠密,是著名的僑鄉。深圳和珠海屬于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廣州是我國最早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目前珠江三角洲已成為我國經濟最發展,最快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香港和澳門1.1997年7月1日,我國恢復對香港實行主權,1999年12月20日,我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香港和澳門仍實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與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共存,稱為一國兩制。2.香港特別行政區位于珠江口東側,與深圳經濟特區相連,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香港是一個世界自由貿易港,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航運中心。澳門特別行政區位于珠江口西側,與珠海經濟特區相連,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澳門是一個長期以來旅游業為主的城市,旅游業加工業,對外貿易和建筑業是澳門目前的支柱產業。臺灣省1.臺灣省包括臺灣島,澎湖列島,綠島,藍嶼,彭佳嶼和釣魚島等島嶼。臺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嶼,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2,臺灣島東部、中部是南北向延伸的山脈,西部是沿海平原,島上河短流急,多東西走向,城市多分布在沿海的河口附近。臺灣島屬于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植被四季常綠。3.臺灣島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和甘蔗,以及多種熱帶、亞熱帶水果。4.臺灣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分布在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貫穿的西部弧行地帶,臺北、新竹、臺南和高雄等城市主要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心。青藏地區藏族文化的發源地1.青藏地區處于祖國西南邊陲,地廣人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5%,人口數量不足全國人口的1%。青藏地區是藏族的聚居地。2.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等接壤。二、世界屋脊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我國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的高大山脈,有祁連山脈,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等。其中,珠穆朗瑪峰等是世界最高峰,達8844.43米。2.青藏高原是我國冰川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亞洲許多大河都發源于青藏高原。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咸水湖。三、高原氣候和農牧業1.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東北部的湟水谷地是重要的農業區,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和蔬菜等。2.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高寒區,有面積廣大的高寒牧場,畜牧業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農業部門,主要牲畜有牦牛和藏綿羊等。四、能源和礦產(選學)1.青藏地區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谷地。羊八井有全國最大的地熱蒸汽田,現已建成發電站。2.雅魯藏布江水能蘊藏量僅次于長江,居全國各江河的第二位,僅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峽谷河段水能儲藏量就達四千萬千瓦。3.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豐富,盆地中有盛產鉀鹽的察爾汗等鹽湖。五、三江源地區1.青海省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稱為三江源地區或大河源頭地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50%,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源于這里。2.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三江源地區冰川不斷消退,湖泊數量不斷減少,沼澤面積逐漸縮小,直接威脅著大河的供給。2003年,國家設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采取退耕還林、休牧育草、全面禁止采金等措施,保護地區的水源、草場和動植物,逐步恢復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西北地區多民族聚居的廣闊地域1.位置:位于長城-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以北。2.范圍:新疆、內蒙古大部,甘肅、寧夏、河北省北部部分地區。3.地形特征: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是內蒙古高原,西部是昆侖山、祁連山、天山和阿爾金山等高大的山脈,以及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準格爾盆地和我國地最低點所在的吐魯番盆地(“三山夾兩盆”: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昆侖山脈)。西北地區還有廣闊的沙漠和戈壁。4.西北地區民族眾多,主要有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哈薩克族等,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之一。溫帶大陸性氣候區1.西北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小,冬寒夏熱溫差大。吐魯番盆地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小和夏季最熱的地方。2.受氣候等因素影響,內蒙古東部分布著典型的草原,西部分布著荒漠草原,內蒙古最西部、甘肅大部和新疆各大盆地則是大片的荒漠。三、灌溉農業和畜牧業1.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黃河沿岸統稱河套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名。黃河以西、祁連山脈以北的一片狹長的平原,被稱為河西走廊。2.塔里木河沿岸地勢不平,引水方面,新中國成立以后,大批軍墾戰士在這里安家落戶,在新建了許多大型農場。3.吐魯番盆地的綠洲以盛產葡萄,哈密瓜等水果而聞名,當地居民利用坎兒井引水灌溉。【夏季氣溫高,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積累,因此這里的瓜果特別甜】四、能源基地(選學)1.新疆、內蒙古的煤炭預測儲量超過1萬億噸,寧夏和甘肅也有大量的煤炭儲量。2.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以上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都是我國重要的油氣產地。3.西北地區天然氣以及來自中亞的天然氣,通過管道運輸至我國的中、東、南部,實現了西氣東輸。4.內蒙古的風力發電居全國之首。5.內蒙古的白云鄂博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礦儲量,約占全世界稀土總儲量的36%。包頭依托這一寶貴資源,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和科研基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