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物理基本實驗儀器--11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基本性實驗——十一種測量儀器初中階段的基本性實驗主要是指8個基本儀器的使用,這8個基本儀器是:刻度尺、天平、彈簧測力計、量筒和量杯、溫度計、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包括電阻箱).這些實驗都要求掌握它們的原理、使用方法、讀數及注意事項.這類試題在中考中一般占分的比例在4~5分左右.可能出現在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中.對于這8個基本儀器的使用可以采取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進行復習掌握.一、刻度尺: 測量前:1.找出它的零刻度線2.觀察它的測量范圍;3.認清它的最小分度值.測量時:1.使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且使刻度線靠近被測物體,如果零刻度線磨損了,應從其他刻度線量起;2.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不可斜視;3.記錄時既要記錄準確值,又要記錄估計值,數值后面必須注明單位.二、量筒:測量前:觀察它的測量范圍.測量時:1.往量筒里倒人適量的液體,讀出液體的體積V1;2.將待測物體浸沒在量筒的液體內;3.讀出量筒內放人固體后液面的讀數為V2;4.固體的體積為V2 –V1;5.觀察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面的凹面(或凸面)相平.三、彈簧測力計:測量前:1.校零,使指針對準零刻度線;2.明確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和最小分度值.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內的彈簧伸長方向與所測力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四、天平: 測量前:1.將天平放在水平工作臺面上作水平調節2.橫梁平衡調節,包括(1)將游碼移至橫梁標尺左端零刻度線上(2)調節橫梁螺母,使指針對準標尺中央. 測量時:1.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里增減砝碼,配合調節游碼,使天平橫梁恢復平衡;2.被測物體質量等于右盤內砝碼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標示的質量值.五、溫度計: 測量前:1.觀察它的量程,估計被測物體溫度,選擇適當量程的溫度計;2.認清它的最小分度值.測量時:1.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不能碰及容器底或容器壁;2.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3.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視線要與溫度計液面齊平.六、電流表: 測量前:1.觀察電流表的兩個量程;2.對不同的量程,要認清刻度盤上的最小分度值;3.校零,使指針對準零刻度線. 測量時:1.電流表必須串聯在被測的那部分電路中,使電流從電流表的“+”接線柱流入,從“一”接線柱流出;2.通過電流表的電流不允許超過它的量程;3.禁止不經過用電器,將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七、電壓表:測量前:1.觀察電流表的兩個量程;2.對不同的量程,認清刻度盤上的最小分度值;3.校零,使指針對準零刻度線. 測量時:1.電壓表必須并聯在被測的那部分電路中,使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一”接線柱流出;2.所測電壓不得超過電壓表的量程.八、變阻器(電阻箱)測量前:1.觀察變阻器銘牌上標注的變阻器最大電阻值(即變阻的范圍);2.注意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 測量時:1.使用時先將變阻器的電阻調到最大值;2.連接時注意一上一下,將整個線圈連入電路中.九、秒表:測量前:轉動秒表上端帶滾花的手輪,上緊發條。測量時:分為開始 停止 秒表清零 三步: 1 第一次按下手輪,開始記時,指針開始走動;2 第二次按下手輪,停止記時, 指針停止走動,讀出時間, 讀數時視線應垂直于所讀刻度; 3 第三次按下手輪,秒表清零, 指針復位.十電能表、十一氣壓計初中物理實驗方法總結觀察法 觀察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然發生條件下所顯現的有關事物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是人們收集獲取記載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簡單的講觀察法就是看仔細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觀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腦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組織的感知活動。因此,亦稱科學觀察。實例:水的沸騰:在使用溫度計前,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刻度值。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的兩種情況,溫度計在沸騰前和沸騰時的示數變化;在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讓學生觀察小紙片在揚聲器中的運動狀態,觀察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觀察蟋蟀知了鳴叫是的情況,就會發現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除此之外還有光的反射規律;光的折射規律;凸透鏡成像;滑動摩察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二、比較法 比較法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都可以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差異點和共同點。比較是抽象與概括的前提,通過比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總結物理規律。利用比較又可以進行鑒別和測量。因此,比較法是物理現象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較法有三種類型:1異中求同的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同點。2同中求異的比較。即指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而找出其相異點。3同異綜合比較。即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的相同點相異點。 實例:象汽車輪船火車飛機它們的發動機各不相同但都是把燃料燃燒時釋放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裝置。而汽油機和柴油機雖然都是內燃機但是從它們的構造、吸入的氣體、點火方式、使用范圍等方面都有不同。再如蒸發與沸騰的比較兩者的相同點都是汽化過程。不同點從發生時液體的溫度、發生所在的部位及現象都不同。還可以用比較法來研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重力與壓力;電功與電功率等。 三、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是指討論多個物理量的關系時通過控制其幾個物理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物理量從而轉化為多個單一物理量影響某一個物理量的問題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實驗數據的表格上的反映為某兩次試驗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若兩次試驗結果不同則與該條件有關。否則無關。反之,若要研究的問題是物理量與某一因素是否有關則應只使該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應相同。 實例:在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時,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變量法。即每次須挑選兩根合適的導線,測出它們的電阻,然后比較,最后得出結論。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系,應選用材料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應選用長度和橫截面相同的導線,為了研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的關系,應選用材料和長度相同的導線。`研究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研究動能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琴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粗細、松緊、長短的關系;研究物體吸收的熱量與物質的種類質量溫度的變化的關系;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研究電功或電熱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研究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四、等效替代法 所謂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變換成熟悉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維方法,它在物理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實例:研究串聯并聯電路關系時引入總電阻(等效電阻)的概念,在串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串聯起來,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長度,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串聯電阻都大,把總電阻稱為串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并聯電路中把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并聯電阻都小,把總電阻稱為并聯電路的等效電阻;在電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復雜電路簡化成為較為簡單的等效電路;在研究同一直線上的二力的關系時引入合力的概念也是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五、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 實例: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可證明一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可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霧的出現可以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影子的形成可以證明光沿直線傳播;月食現象可證明月亮不是光源;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指南針指南北可證明地磁場的存在;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鉛塊實驗可證明分子間存在著引力;運動的物體能對外做功可證明它具有能等。 六、類比法 所謂類比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從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較復雜的實驗和較難的物理知識。類比是一種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屬性、數學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來用類比推理。類比法是提出科學假說做出科學預言的重要途徑,物理學發展史上的許多假說是運用類比方法創立的,開普勒也曾經說過:“我們珍惜類比推理勝于任何別的東西”。 實例:電壓與水壓;電流與水流;內能與機械能;原子結構與太陽系;水波與電磁波;通信與鴿子傳遞信件;功率概念與速度概念的形成。在物理學中運用類比方法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有助于提出假說進行推測,有助于提出問題并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向。類比可激發學生探索的意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使學生成為自覺積極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類比是科學家最常運用的一種思維方法,由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在邏輯中卻富有創造性。 類比的事例很多這就需要平時多留心不斷地總結找到比較恰當的事例做類比。 七、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和形態用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說理論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問題。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不斷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舊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過程。 實例:研究肉眼觀察不到的原子結構時,建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研究光現象時用到光線模型;研究磁現象是用到磁感線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研究發電機的原理和工作過程用掛圖及手搖發電機模型;研究內燃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用掛圖及汽油機柴油模型。 八 理想實驗 所謂理想實驗又叫“假想實驗”“抽象的實驗”或“思想上實驗”它是人們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過程,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和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實驗,但它同所說的真實的科學實驗是有原則區別的,真實的科學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的活動,前者是可以將設計通過物理過程而實現的實驗,后者則是由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但是,理想實驗并不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首先,理想實驗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謂的理想實驗就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更深入一層的抽象分析。其次,理想實驗的推廣過程是以一定的邏輯法則為根據的,而這些邏輯法則都是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并為實踐所證實了的。理想實驗在自然科學的理想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理想實驗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理想實驗只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它的作用只限于邏輯上的證明與反駁,而不能用來作為檢驗正確與否的標準。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然由觀察實驗的結果來檢驗。 實例:研究真空是否能夠傳聲;牛頓第一定律等。 九 放大法: 1、利用杠桿測量重物例如九年級課本一個老師用彈簧秤稱大象2、利用平面鏡觀察微小物體的變化3、音叉旁的通草球 十 圖像法:圖象是一個數學概念,用來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關系,很直觀。由于物理學中經常要研究一個物理量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因此圖象在物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實驗中,運用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探究內在的物理規律,具有獨特之處。如:在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和水的沸騰情況的實驗中,就是運用圖象法來處理數據的。它形象直觀地表示了物質溫度的變化情況,學生在親歷實驗自主得出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描點、連線繪出圖象就能準確地把握住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特點、液體的沸騰特點了。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模型法推理法轉換法等效法描述法類比法演繹法歸納法比較法疊加法(累積法)分類法理想實驗法理想模型法(假設法)觀察法一、運用控制變量法探究的實驗:1、 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2、 決定導體電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3、 研究液體蒸發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和上方空氣流速,另外還與液體的種類有關)4、 研究弦的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長短、粗細和松緊)5、 研究電流的熱效應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電流的大小、電阻的大小和通電時間長短)6、 研究電流做功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電壓的高低、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長短)7、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粗糙程度)8、 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探究實驗。(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9、 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10、決定液體壓強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液體的密度,物體所處的深度)11、決定浮力與物體浸沒時所處深度關系的探究實驗。(控制液體的密度與排開液體的體積不變)12、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切割磁感線方向,磁場方向)13、探究產生的感應電流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切割磁感線的速度,磁場的強弱)14、探究通電導體受力方向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電流的方向,磁場的方向)15、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斜面的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16、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物重,動滑輪重,往往不計繩重和機械間摩擦)17、決定動能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物體的質量,速度)18、決定重力勢能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物體的質量,被舉的高度)19、決定彈性勢能大小因素的探究實驗。(材料,彈性形變的大小)20、探究保溫材料的保溫性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應控制水的質量,水的初溫相同;周圍環境溫度相同)21、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電流的大小,線圈匝數的多少,有無鐵心)22、探究單擺擺動周期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與擺長,所處地理位置有關,而與質量、擺角大小無關)二、運用轉換法探究的實驗:1、探究響度與什么有關?通過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來表示振幅的大小。2、研究振震動可以發聲時,音叉被敲擊后,接觸水面,通過觀察濺起的水花來感知振動可以發聲。3、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來表示被測物體的溫度。4、摩擦起電:通過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感知物體帶電。5、小磁針靠近磁體時,發生偏轉,證明磁場的存在。6、小磁針放在桌面上,靜止時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證明地磁場的存在。7、通過燈泡發光發熱,證明電流的存在。8、焦耳定律:觀察煤油柱上升的高度來證明電阻產生熱量的多少。9、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觀察磁體吸引大頭針個數來表示磁性的強弱/10、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觀察沙子的凹陷程度來證明的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11、觀察玻璃瓶中細管水面上升的高度來證明玻璃瓶發生了形變。12、研究動能與什么因素有關:觀察木塊被推出的距離來感知動能的大小。13、壓強計:觀察U形管兩液面的高度差,來證明液體壓強的大小。14、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時,觀察物質溫度升高的多少,來證明吸熱能力的大小。15、擴散現象證明分子在不停的運動。16、鉛塊粘在一起,證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17、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如托里拆利實驗等。18、證明液體壓強存在實驗:如側壁有水流出等。19、通過紅旗的擺動證明空氣的存在。三、類比法1、用水波類比電磁波、水波。2、用水流類比電流。3、用水壓類比電壓4、用太陽系類比原子結構。5、用速度類比電功率(用運動的快慢類比消耗電能的快慢)。四、模型法1、用光線來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2、磁感線描述磁場的方向、強弱和分布。3、用力臂來研究杠桿平衡條件。4、力的示意圖來表示力的三要素。五、等效法1、電阻的串聯2、電阻的并聯3、力的合成六、推理法1、真空不能傳聲2、牛頓第一定律3、機械能守恒4、功的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