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考點:19、知道西周的政治制度,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爭霸和百家爭鳴 a(上P70-78)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牧野大戰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內容:作用:確立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2.宗法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3.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有什么作用?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者的統治;二、變革與爭霸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洛邑(洛陽),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時期鐵犁頭牛耕示意圖與春秋之前比較,它們有什么進步?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有什么意義?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勞動效率提高,生產發展周天子經濟實力衰落諸侯日益強大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種說法--是指春秋時期經過激烈競爭而成為霸主的諸侯。齊桓公首先稱霸的原因:策略高明——自然條件——雄厚實力——善于用人——直面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改革,富國強兵背山面海,資源豐富尊王攘夷歷史知識: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到今河南洛陽,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時間:公元前356年內容:1、廢除土地國有制。2、獎勵農耕。3、獎勵軍功。4、建立縣制。意義: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為秦朝一統奠定了基礎。三、百 家 爭 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發生的時期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一、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原因(背景)1、春秋戰國時期,原來壟斷在貴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擴展,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士階層,為百家爭鳴提供了人才。2、社會動蕩和變革,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解放。3、士人們為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四處游說、講學,他們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孔子、 孟子 老子 莊子墨子韓非子孫武 孫臏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二、主要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姓孔,名丘,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1、治國思想:“仁”的思想。(一)儒家:A、孔子(1)愛人,要求統治者關心和愛護百姓;(2)“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3)主張以“德” 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2、教育思想:(1)廣開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3)注重啟發式教育,強調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學思結合等。3、孔子學說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漢武帝接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之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諸子百家簡表學派 代表人物 時代 主要主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孔子春秋晚期“仁”、因材施教孟子戰國時期“仁政”“民貴”“君輕”老子、莊子春秋晚期、戰國一切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互相轉化、“無為”墨子戰國前期“兼愛”“非攻”韓非子戰國時期“法治”、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孫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國時期“事備而后動”孫臏百家爭鳴產生什么影響?三、諸子百家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哪家?儒家 儒家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沒有成為主流思想呢?孔子的學說被歷代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當時不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卻倍受統治者的青睞呢?因為:(1)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強化國君專制權力;(2)同時為應對戰爭,統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賦稅、徭役、兵役等,階級矛盾激化;(3)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當時社會形勢需要,所以受到青睞。古為今用* 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以德治國”“以法治國”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和平崛起……四、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異彩: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老子孫子尊敬師長,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廉正、廉潔、自律依法治國以不變應萬變了解市場行情,確定投資方向思想淵源“禮治” 、有教無類當今的思想觀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為而治法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