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運動和力第1節力一、力的介紹:1、定義:物體(施力物體)對物體(受力物體)的作用。2、表示:用字母F表示力。3、單位:牛頓/牛,符號:N4、注解:①2個雞蛋重約1N,中學生重約500N;②力不能獨立與物體而單獨存在,必須至少要兩物體;③可以不接觸(如重力);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②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2、注解:①形變包括形狀和體積的改變,形變可以是很明顯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②運動狀態改變包括:(a)速度大小發生改變(b)運動方向發生改變(c)兩者同時發生改變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兩個完全相同的力必須是三要素完全相同,缺一不可。)2、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理解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總是成對出現的!第2節彈力一、彈性形變塑性形變1、彈性:受力時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此形變稱之彈性形變。2、塑性:形變后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的性質,此形變稱之塑性形變。二、彈力1、定義: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后,由于要恢復原狀而對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2、產生條件:①必須接觸;②發生形變(即相互擠壓)3、彈力方向:與形變的方向相反!!4、常見彈力:拉力、壓力、支持力、推力等。三、彈簧測力計1、彈簧測力計認識:①結構:略②作用:測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量與拉力的大小成正比。2、彈簧測力的正確使用:第3節重力一、萬有引力宇宙中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大到天體,小至灰塵,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萬有引力。二、重力1、定義:地面及其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2、符號:G單位:N3、重力的施力物體都是地球,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是受重力。三、重力的三要素1、重力的大小:①定性:物體所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②定量:G=mg③g=9.8N/kg的物理意義:質量為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為9.8N。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①重力的等效作用點。②形狀規則、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在其幾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體上)③形狀不規則:用懸掛法找重心。第八單元運動和力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一、牛頓第一定律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理解:①“一切”適用于所有物體。②“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條件。③“總保持”一直不變,原來怎樣,現不變。④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3、實驗突破:A:實驗裝置:B:考查要點:①實驗中應控制小車的初速度相同,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具有相同的初速度,應使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②接觸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③如果運動的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將做勻速直線運動。④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出的。二、慣性1、定義: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這種性質叫慣性。2、相關理解:①任何物體任何時候都有慣性。②慣性有大小,物體慣性大小只跟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跟物體運動狀態及速度等無關。3、慣性現象及防護:加速后仰,減速前傾,右轉彎左倒,左轉彎右倒,汽車配安全帶及氣囊,汽車不能超載等。第2節二力平衡一、平衡狀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二、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判斷標準1、條件:同體等值反向共線2、二力平衡的意義:3、受非平衡力:合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做加速運動;合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做減速運動;4、判斷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①四個條件②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5、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差異①平衡力:同體等值反向共線②非平衡力:不同體等值反向共線三、簡單兩力的合成1、同向:合力F=F1+F2,合力方向隨F1或F2。2、反向:合力F=F1-F2,(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分力的方向一致。3、平衡力的合力為0,非平衡力合力不為0.四、二力平衡實驗1.當研究對象靜止時認為是平衡態,而不用勻速直線運動作為平衡態的標準/難判斷。2.要盡量減小摩擦力等因素對實驗的影響。3.通過改變兩邊的砝碼來改變兩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是否在同一直線上等條件。第3節摩擦力一、摩擦力的產生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者運動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2、產生條件:缺一不可①接觸面粗糙,不光滑,光滑摩擦力為0。②兩物體互相接觸且有壓力。③兩物體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3、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不一定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4、分類①滑動摩擦:兩物體間因發生相對滑動產生的摩擦力。②滾動摩擦:兩個物體表面發生滾動產生的摩擦力。③靜摩擦:有相對運動趨勢但未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A、實驗裝置:B、考查要點1、必須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塊。2、探究過程中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與粗糙程度關系時,應保持壓力不變。探究與壓力關系時,應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C、實驗結論: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①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物體所受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②物體所受壓力一定時,接觸面粗糙程度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③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其它因素沒關系,不要上當受騙呀!D:實驗改進:方案1操作難點在于很難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因此將實驗裝置加以改進如方案2,實驗中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不變,木板速度的變化不會導致木塊與木板間摩擦力(測力計示數)的改變。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無關且大小是變化的,只跟與之平衡的力大小相等。生活中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五、典型例題第九單元壓強第1節壓強一、壓力1、壓力的介紹2、壓力與重力說不清的關系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1、實驗設計:考查要點:①如何判斷壓力作用效果(轉化法的應用)?實驗選擇易變形的物體作為被壓物體,目的通過被壓物體的形變程度來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②控制變量法的應用: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的關系時,要保持受力面積相同,改變壓力的大小;研究與受力面積時,要保持壓力相同,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3、實驗結論:①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②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三、壓強1、引入壓強的目的: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2、定義: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3、公式:P=F/S4、單位:記兩壓強值:①一張紙平鋪對桌面的壓強為0.5Pa②成年人雙腳站立對地壓強1.5×104Pa5、變形公式:F=PSS=F/P知二求一6、公式綜合運用:四、增大和減小壓強第2節液體壓強一、液體壓強的特點: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5、?在液體密度相同,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二、液體壓強的計算1、公式推導:(需會推導)2、公式P=ρgh的理解①ρ為液體密度,h為所處液體深度。②根據公式可知,液體壓強只與ρ、h有關③與液體的質量、重力、體積以及容器的形狀,底面積等毫無關系!三、連通器1、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2、連通器原理: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個容器里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四、壓強公式P=F/S和P=ρgh適用范圍分析1、液體對底部的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①只能先根據P=ρgh求壓強;②再根據F=PS求壓力。2、固體對接觸面的壓力等于重力。①只能先根據F=G=mg=ρvg=ρshg求壓力;②再根據P=F/S求壓強。3、對于規則的固體或液體由于F=G兩公式可互換,即固體可用公式P=ρgh求壓強,液體可用公式P=F/S求壓強。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A、實驗裝置:B、考查要點:1、研究液體壓強的儀器——U形管壓強計2、檢查U形管壓強計是否漏氣,先用手按壓橡皮膜,觀察U形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是否變化,若不變,說明漏氣。3、轉化法的應用:利用兩管液面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4、控制變量法的應用①研究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各處、各方向壓強的特點時,應選用液體種類相同,金屬盒所處的深度相同,轉動金屬盒,使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②研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時,應選用液體種類相同,金屬盒所處液體中的深度不同;③研究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關系時,應使金屬盒所處的深度相同,選用密度不同的液體進行實驗。C、實驗注意事項:要換用密度不同的液體,多次重復實驗,才能得出規律。D、實驗見上面內容:第3節大氣壓強一、大氣壓的存在1、大氣壓:大氣會對處于其中的物體產生強。我們稱它為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2、產生原因:由于大氣受到重力,而且大氣具有流動性。3、大氣壓存在事例:馬德堡半球實驗吸盤吸管覆杯實驗等二、密閉容器的氣壓形成機制1、容積:容積增大,氣壓減小;2、質量:質量增加,氣壓增加;3、溫度:溫度升高,氣壓增大。三、大氣壓的測量1、準確測量數值的實驗:托里拆利實驗2、通常把等于760毫米高水銀柱的大氣壓的值叫做1標準大氣壓。3、標準大氣壓數值計算:P0=ρ水銀gh=13.6×103×9.8×0.76Pa=1.0129×105Pa≈1.013×105Pa4、標準大氣壓能支撐水柱高度約10.34米。ρ水gh水=P水=P0=ρ水銀gh水銀1×103×9.8h水=13.6×103×9.8×0.76解得:h水≈10.34米5、影響大氣壓的因素①大氣壓隨高度增大而減小②晴天比陰天高;冬天比夏天高。(水蒸氣密度比空氣小)三、沸點與氣壓1、氣壓越高,沸點就越高,高壓鍋就是利用這原理。2、涉及高壓鍋的計算題:S為氣孔的面積!第4節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液體1、流體:液體和氣體都具有流動性,統稱為流體。2、流體壓強:流體流動時產生的壓強稱作流體壓強。二、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速越大壓強越小三、飛機的升力1、結構流速壓強壓力壓力差升力2、上凸下平,下流速慢,壓強大,向上的壓力大,有向上的壓力差即飛機的升力。第十單元浮力第1節浮力一、浮力1、定義:浸在液體(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托力。2、施力物體:液體(氣體)3、方向:豎直向上二、稱重法測浮力1、步驟: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的重力G,再將物體浸沒液體中,讀出彈簧稱的拉力F’。2、公式:F浮=G-F’三、浮力產生的原因(壓力差法)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壓強差,向上的壓力差。2、公式:F浮=F向上-F向下=P向上S-P向下S=(P向上-P向下)S=(ρ液gh下-ρ液gh上)S3、由浮力產生的本質可知不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一定受到浮力。當物體和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即物體下部沒有液體。此時物體沒有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0,如橋墩等。例:正方體,圓柱體等底面平整,接觸容器底是下部沒液體浮力為0,其余例如球類,不能完全緊密接觸時浮力不為0。四、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1.物體浸在液體的體積越大,浮力就越大。2.物體浸在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第2節阿基米德原理一、阿基米德原理1、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液體的重力。2、數學表達式:F浮=G排3、用于計算的導出式:F浮=G排=m排g=ρ液V排g(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密度,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及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等因素無關。)4、適用范圍:液體和氣體二、探究物體所受浮力與其排開的液體所受重力的大小關系A實驗裝置:B考查要點:稱重法測浮力:F浮=G-F’溢水杯的正確使用或自制溢水杯3、測量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重力的方法4、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5、改變實驗條件多次進行實驗的目的6、誤差分析:物體在浸入液體之前,溢水杯中必須裝滿液體,否則會使所測出的G排偏小;先測G總,再測G桶,會使G排的測量值偏小。C實驗結論見上面第3節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一、浮沉條件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兩過程三狀態上浮:ρ物<ρ液m物G物漂浮:ρ物<ρ液m物=m排液G物=F浮懸浮:ρ物=ρ液m物=m排液G物=F浮下沉:ρ物>ρ液m物>m排液G物>F浮沉底:ρ物>ρ液m物>m排液G物>F浮二、浮沉的應用1、輪船工作原理:空心化,增大浮力。2、潛水艇工作原理: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的。3、氫氣球工作原理:是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4、熱氣球和飛艇工作原理:改變體積來實現升降的。浮力的解題思路1、浮力解題思路綜合:漂浮解題思路綜合:浮力:F浮=G物=m排g=ρ液V排g=ρ液shg;重力:G物=m物g=ρ物V物g=ρ物shg;ρ液<ρ物V物>V排F浮=G物=m排g=ρ液V排g=ρ液s液h液g;G物=m物g=ρ物V物g=ρ物s物h物g;3、漂浮時物體和液體的密度關系:四、補充內容---密度計第十一單元功和機械能第1節功一、力學中的功1、做功: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①F: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S: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3、不做功的三種典型情況①有F無S,有勞無功;②有S無F,不勞無功;③有F有S,但F,S垂直。二、功的計算2、1J的物理意義:1N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1m距離做的功為1J。3、求力或距離的變形公式:F=W/SS=W/F4、公式中的s為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而非路程。如上樓梯克服重力做功,s是上樓梯的高度,而非上樓梯的長度。第2節功率一、功率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2.功率定義: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如果在t這么長的時間內電流做功為W,那么電功率P為:公式、單位及理解4.1W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在1秒內做功為1焦耳。5.附加說明:①功率的常用單位:KW、MW1Mw=103Kw=106w②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指標,而非做功多少,做功多的不一定快,反之也是。二、功率的計算1、功率的定義式:P=W/t2、計算功和時間的公式:W=Pt和t=W/P3、功率推導式:4、P=Fv的應用:在功率P一定時,F與v成反比。所以汽車上坡時,通過減速,以獲得較大的動力。第3節動能和勢能一、能量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2、單位:能量的單位與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J)。二、不同形式的能量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2、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3、彈性勢能: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4、勢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三、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A、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質量不同的兩個小球、木塊。考查要點1、斜面的作用:控制小球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2、判斷小球動能大小的方法:小球推動木塊移動的距離(轉換法)C、控制變量法應用1、探究動能與質量的關系時,應讓不同質量的小球從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靜止流滾下;2、探究動能與速度的關系時,應讓同一小球從斜面的不同位置由靜止滾下。D、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四、影響勢能的因素1、重力勢能的大小與高度、質量有關。①質量相同時,高度越大,重力勢能越大;②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2、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形變程度及材料有關。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第4節機械能及其轉化一、機械能1、機械能:動能、勢能統稱為機械能。2、物體具有機械能的總量等于動能、勢能兩種能量之和。二、機械能轉化及其守恒1、動能和勢能能夠相互轉化。即物體在運動或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中,動能與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都可以相互轉化。2、在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時,機械能總量并不是總保持不變的。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包括彈性勢能)相互轉化時,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即機械能守恒。即當發生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化時,只有重力做功,當發生動能與彈性勢能的轉化時,只有彈力做功,其他力均不做功,則系統的機械能守恒。機械能守恒是一種理想化情況,題目中會有相關詞語說明(如不考慮摩擦力、光滑的等)。3機械能不守恒的情況①受阻力(摩擦力)作用如有阻力,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就要對外做功,自身的機械能將會減小,不會守恒。②有自身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對物體做功如有自身重力(彈力)以外的外力對物體做功,自身的機械能將會增加,不會守恒。第十二單元簡單機械第1節杠桿一、杠桿1、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2、關于杠桿的五要素①支點:杠桿可以繞其轉動的點O。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④動力臂:從支點O到動力F1作用線的距離L1⑤阻力臂:從支點O到阻力F2作用線的距離L23、力臂的畫法①根據杠桿的使用特點找支點。②過力的作用點畫力的作用線。③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段,其長度就是力臂。二、杠桿的平衡條件1、杠桿平衡: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或緩慢轉動)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2、杠桿的平衡條件:A:實驗裝置:B:考查要點:實驗前調節螺母使杠桿在水平平衡的目的: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調節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的方法:將兩端螺母向杠桿翹的一端移動。實驗時保持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便于測量力臂。4、設計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5、實驗數據的處理:比較F1l1、F2l2的大小。6、多次測量的目的: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7、實驗的評估:怎樣避免得出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這一片面結論。做法:將一端的鉤碼換成彈簧測力計,斜拉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如圖所示,此時F1·OA≠F2·OB,說明上述結論不具普遍性。C:實驗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F1l1=F2l2三、杠桿的分類1、省力杠桿:省力但費距離特點: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動力臂越大,越省力,同時就越費距離。舉例:起子鋼絲鉗鍘刀角錘動滑輪等2、費力杠桿:費力但省距離特點: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動力臂越小,越費力,同時就越省距離。舉例:鑷子筷子釣魚桿船槳理發剪等3、等臂杠桿:即不省力也不費力特點:動力臂等于阻力臂舉例:天平、定滑輪。4、總結:省力就費距離,省n倍力就費n倍距離。費力就省距離,費n倍力就省n倍距離。四、典型習題之畫最小動力切記:支點和動力作用點兩點確定的線段是最長力臂,此時最省力,力應與這線段垂直,標上相應方向(點、點、線)。第2節滑輪一、定滑輪1、定滑輪:工作時,軸不隨物體移動的滑輪2、實質:等臂杠桿3、特點: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4、相關公式:F=GS=h1、F代表動力,G本質代表所有阻力。2、如豎直拉重物,阻力應是物體的重力G物和滑輪的f輪,F=G物+(f輪)。3、如水平拉物體,阻力應是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f物及滑輪的f輪,F=f物+(f輪)。二、動滑輪1、動滑輪:工作時,軸隨物體移動的滑輪2、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桿3、特點:能省力,但費距離且不能改變力的方向。4、相關公式:S=2h豎直:2F=G物+G動+(f輪)水平:2F=f物+(f輪)三、滑輪組1、滑輪組: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組合。2、特點: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費距離的。3、相關公式:S=nh豎直:nF=G物+G動水平:nF=f物+(f輪)4、綜合理解:①定滑輪n=1②動滑輪n=2③滑輪組n≥2第3節機械效率一、w有、w額、w總的含義1、w有:直接對物體所做的功(工作目的)2、w額:由于機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響,而不得不做的功(無用付出)。3、w總:對機械所做的功(實際付出)。W總=W有+W額4、結論:使用任何機械不省功。二、w有、w額、w總的計算1、w有的計算①定義法:w有=Gh(豎直提升物體)w有=fs物(水平拉動,f為物受到的摩擦力)②w有=w總-w額③公式法:w有=ηw總2、w額的計算①定義法:w額=G動h(G動為動滑輪自重)②w額=w總-w有③公式法:w額=(1-η)w總3、w總的計算①定義法:w總=FS②w總=w有+w額③公式法:w總=w有/ηw總=w額/(1-η)三、機械效率理解1、定義: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2、公式:η=w有/w總只有理想情況下,即不計各種摩擦和機械自重,才有w有=w總,η=1,即效率為100%;其它情況η<1.3、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提升重物為例)①減小摩擦力可提高機械效率。②物重一定,動滑輪越輕,機械效率越高。③動滑輪重一定,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高。④機械效率與移動的距離、速度無關。四、機械效率計算1、滑輪組豎直放置(不計摩擦力)(w有=G物h,w額=G動h,w總=FS)2、滑輪組水平放置物體與水平面間的摩擦力f物,物體移動的距離L,拉力F,拉力移動的距離為S,η=(S=nLw有=f物L,w總=FS)斜面機械效率η=(w有=G物hw額=fSw總=FSFS=G物h+fS)杠桿機械效率(w有=G物h物w額=G桿h桿w總=FSh物≠h桿)五、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A、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刻度尺、滑輪組、釣碼、鐵架臺、和細繩。考查要點:1、實驗原理:2、實驗中的有用功和總功:用滑輪組提升釣碼時,克服釣碼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用公式W有=Gh計算;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子末端所做的功是總功,用公式W總=FS計算。3、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釣碼的重力G,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釣碼上升的高度h,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4、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子的方式:勻速、豎直拉動。5、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①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時,應用同一滑輪組吊起不同數目的釣碼。②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的關系時,應用不同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吊起數目相同的釣碼。實驗結論:①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關,同一滑輪組,物重越大,機械效率越大.②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有關,所掛重物相同時,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小.D、實驗結論的應用: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①減小摩擦力②盡可能增加滑輪組所掛重物的重力③減輕動滑輪的重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