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_2022學年高中政治第2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教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_2022學年高中政治第2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教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3

資源簡介

第二框 文化創新的途徑








1.描述與分類:“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含義。2.解釋與論證:文化創新的途徑。3.預測與選擇:如何促進文化創新。4.辨析與評價: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是否矛盾。
1.政治認同:認同中華文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2.科學精神:立足于社會實踐,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3.公共參與:參加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文化交流活動;把繼承、發展和創新同交流、借鑒和融合統一起來。
一、文化創新的途徑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2)正確處理創新與繼承的關系: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必要性: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文化交流、借鑒、融合與創新的關系
①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④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3)對待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態度和原則
①態度: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原則: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判一判]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人民群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  )
(2)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
(  )
(3)文化創新表現在為時代精神注入傳統文化的努力之中。
(  )
(4)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二者之間是矛盾的。
(  )
[提示] (1)× (2)√ (3)× (4)×
二、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1.堅持正確方向: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關鍵在于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2.克服兩種錯誤傾向
(1)“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這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
(2)“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是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3.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1)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2)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3)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
(4)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連一連] 
文化創新的具體途徑
[創設情景]
漢族服飾文化是漢族人民通過儒教《十三經》、大唐《開元禮》和正史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今天,我們常以唐裝、旗袍、中山裝作為民族服裝得到承認時而感到自豪,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在著裝市場上它們已退居到點綴的地位,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西服、夾克、T恤衫、超短衣、牛仔服等純西式服裝。
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服飾文化的民族性不存在與國際性的相對地位問題,中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文化,多姿多彩,并在不斷地豐富著現實生活,唯獨漢族的服飾文化消失了。
[探究任務]
1.(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如何使漢族服飾文化回歸到漢族服飾的主導地位?
[提示] ①文化發展的實質是文化創新。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漢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要對幾千年的傳統服飾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根據社會實踐的發展,時代的要求,為漢族服飾文化注入時代精神,“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③理解人民群眾對服飾文化的基本需求,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作中的主體作用。
2.(描述與分類、公共參與)在借鑒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提示] 在文化創新中,必須大膽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使文化創新保持民族特色。
[探究總結]
1.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創新還必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交流、借鑒與融合: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②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我為主”就是在對世界文化精華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獨立性;“為我所用”就是要辯證取舍,擇善而從,批判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并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改造、整合和創新。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古人講:“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今天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起陶淵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們的千古名篇。這啟示文化文藝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  )
①立足當代現實,反映時代呼聲 ②繼承優秀傳統,奉獻文化精品 ③傳承經典文化,摒棄流行文化 ④弘揚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
未限定事件:
材料做法角度:給文化文藝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啟示
審材料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審選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大意是說,詩文創作要把握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實,這啟示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立足當代實際,反映時代呼聲,①符合題意;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到陶淵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們的千古名篇,說明這些經典著作和千古名篇既是偉大思想家和詩人反映當時時代的思想精華,又流傳千年經受住了歷史檢驗,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為后人繼承,這啟示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繼承優秀傳統,奉獻文化精品,②符合題意;流行文化從性質上看,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后的,因此“摒棄流行文化”的表述絕對化,③錯誤;材料強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④排除。故選A。
定答案
A
1.2020年國慶檔大片《奪冠》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廣大觀眾深受鼓舞。這給文藝工作者的啟示是(  )
A.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B.立足實踐,開拓創新
C.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D.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B [《奪冠》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故事,給文藝工作者的啟示是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B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不體現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也不體現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A、C、D與題意不符。]
2.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源于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并加以本土化改造,該節目采用評審背對著選手盲聽盲選的模式,讓觀眾眼前一亮,并迅速躥紅,成為當前最火爆的娛樂節目之一。《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有(  )
①文化創新需要對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②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就能實現文化創新
③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④文化的交流、借鑒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C [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可知,①不符合要求,②表述錯誤,③④符合題意。]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創設情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有待開發的重要“富礦”。繼承和挖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并不是故步自封、拒絕外來文化資源,而是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以中華民族的主體自覺,汲取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認認真真地深入社會生活,扎扎實實地開展實地調研,從實踐中獲取真知,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也才能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文化創新要堅持什么樣的方向?
[提示] 深入社會生活,立足實踐,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
2.(辨析與評價、公共參與)在文化創新中我們應克服哪些錯誤傾向?
[提示] 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既要反對否認繼承和挖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做法,又要反對故步自封、拒絕外來文化資源的做法。
[探究總結]
1.文化創新必須克服的錯誤傾向
(1)在對待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上,要克服固守傳統、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的錯誤傾向。
(2)在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上,要克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完全否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2.為什么要克服在文化創新時的錯誤傾向
無論是“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還是“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是不利于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必須予以克服,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
3.在文化創新時,如何堅持正確的方向
(1)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當今世界,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格局,西方借助現代傳媒和文化產品輸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發動“文化帝國主義”,造成其母語流失、文化傳統瓦解……對此我們必須
(  )
①克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②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對外來文化的影響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④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此角度:必須(措施)
審材料
西方借助現代傳媒和文化產品輸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審選項
西方借助現代傳媒和文化產品輸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我們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推動民族文化創新,克服“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①④符合題意;應反對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是反對外來文化的影響,②表述錯誤;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與材料中母語流失、文化傳統瓦解的問題沒有關系,③不符合題意。
定答案
B
1.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出席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在回顧深圳特區取得巨大“歷史性跨越”的同時,習近平也強調我們要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此,我們應(  )
①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汲取各種外來文化 
②尊重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認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要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此,我們應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故③④入選。汲取各種外來文化的說法錯誤,應該汲取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故①錯誤。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②錯誤。]
2.近些年,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等眾多“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當我們沉迷于這些西方節日的“瘋狂聚會”與“盛宴狂歡”時,也在慢慢地失去屬于自己的文化。材料表明(  )
①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要保持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的同時也要培育好、發展好自己的民族文化 ③必須抵制外來思想文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④必須反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在崇尚外來文化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啟示我們要加強文化繼承、克服“歷史虛無主義”,①④符合題意;②沒有突出材料主旨;③否認了文化交流、借鑒的重要性。]
[教師用書獨具]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1)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2)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立足實踐進行創新;用于分析繼承傳統進行創新)
3.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重要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表現: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3)要求: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在交流、借鑒的過程中進行文化創新)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要把握好兩對關系: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2)錯誤傾向:一種是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傾向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一種是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3)正確方向
①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
③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文化創新的正確做法;用于分析對待文化的錯誤做法)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具有深刻影響
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創新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同時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
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藝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1.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創新,就應把握好(  )
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②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③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④大眾傳媒與教育的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依據知識可知①②③符合要求,④不符合題意。]
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創作者要立足于我國極為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和生活實踐,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這體現了(  )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批判繼承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③文化創新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④文化創新必須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C [材料中“創作者要立足于我國極為豐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和生活實踐”可體現①;②表述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未涉及文化創新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材料中“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可體現④。故選C項。]
3.依據材料,聯系文化創新的途徑,簡要分析如何實現我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答案]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實現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必須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銳意創新。②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據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進行文化創新,以實現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③必須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堅持洋為中用、融會貫通,以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實現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PAGE
-
9
-第一框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1.描述與分類:文化發展的實質;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2.解釋與論證:文化創新的作用。3.預測與選擇:如何促進文化創新。4.辨析與評價: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還是文藝工作者。
1.政治認同: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創新,提高文化軟實力。2.科學精神: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3.公共參與:自覺投身社會實踐,推動文化創新;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
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創新的必要性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源泉: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2)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
(3)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
二、文化創新的意義
1.文化創新的作用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4.文化創造者的責任和基本要求: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
[判一判] 
(1)創造者的靈感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  )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  )
(3)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  )
[提示] 
(1)× (2)√ (3)×
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系
[創設情景]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藝術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提示]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文藝創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化生活依據是什么?
[提示]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學藝術創作者要自覺投身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3.(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文藝創作是否只有等待實踐變革才能有所創新?
[提示] 不是。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的發展有反作用,可以引導、制約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實踐的進步。
[探究總結]
1.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2)文化創新又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要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創建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3)圖示二者關系如下
文化創新的源泉≠文化創新的淵源
文化創新的源泉是人民群眾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淵源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二者不可混為一體。
2.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主體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目的之一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因此,文化創新必須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民族的吼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它以8首抗戰歌曲的創作歷程為線索,展現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抗戰記憶。材料表明
(  )
A.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B.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C.社會實踐是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創新促進傳統文化的繁榮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材料角度:表明
審材料
烽火連天的時代,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抗戰記憶
審選項
“烽火連天的時代”屬于社會實踐,“8首抗戰歌曲的創作”屬于文化創新,材料表明社會實踐是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C符合題意;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但材料信息與創造主體無關,A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社會實踐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繁榮,B、D不符合題意。
定答案
C
1.歐洲文化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神學壟斷時期。人跪拜于上帝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創新思想,文化發展極其緩慢。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大師們不滿于中世紀的沉悶、枯燥,轉向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以無比的創新激情創造出人類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時期。以上史實充分說明(  )
①文化創新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起決定作用
②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創新
③失去創新能力的文化,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④文化創新的過程也是文化交流的過程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A [“人跪拜于上帝面前,不能有任何的創新思想,文化發展極其緩慢”;這說明失去創新能力的文化,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大師們不滿于中世紀的沉悶、枯燥,轉向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尋找藝術創作的靈感,以無比的創新激情創造出人類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文化時期”,這說明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創新,②③符合題意。文化創新對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起促進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①說法錯誤。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交流,④不符合題意。]
2.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原生性信息資源大量涌現,出現了大量的“虛擬文化資源”,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虛擬藝術創作等,以網絡化為形式的當代信息革命,為人類豐富的社會實踐成果帶來了全面創新的形態——網絡文化。這說明
(  )
A.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B.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檢驗標準
C.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D.文化創作的靈感來自社會實踐
C [網絡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大量的“虛擬文化資源”的出現,產生了網絡文化,體現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檢驗標準、文化創作的靈感來自社會實踐,A、B、D都不符合題意。]
文化創新的作用
[創設情景]
2020年11月16日至22日,“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生平藝術展”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出。一套套華美的戲服、400余張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張君秋》,將這位京劇大師數十年的藝術生涯娓娓道來。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了繼梅、程、荀、尚之后京劇旦行的新流派——張(君秋)派京劇藝術,在中國京劇發展史和現當代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京劇唱腔上,張君秋以傳統唱腔為基礎,細心揣摩戲曲不同種類和流派的藝術風韻,并充分運用自己嗓音圓潤、音域寬闊的天賦特長,創造了大量的新腔。為探索傳統藝術扎根現實生活,張君秋參與了《蘆蕩火種》《年年有余》等現代戲的創作,并在《海棠峪》《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紅燈照》等劇目的唱腔設計中做出貢獻。在創新創作的過程中,張君秋對京劇現代戲的聲腔與表演進行了嘗試探索,同時也為京劇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如張君秋一般,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們為傳承、發展、弘揚京劇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京劇正展露著新風貌、新氣象,綻放出歲月精心打磨過的耀眼光華,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你看過張君秋的京劇劇目嗎?試談談張君秋唱腔的主要特點。
[提示] 看過哪些京劇劇目,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作答。張君秋先生則師古不泥古,移步不換形,緊緊圍繞情感意境,并結合時代特點及觀眾偏好,不拘一格,大膽開拓,創制的唱腔既契合戲劇情景和人物情感,又適應時代要求和觀眾愛好,既多姿多彩、清新華美,又順乎自然、不離傳統的基本規范,真可謂味濃而不落俗,新穎而不怪誕,通過守格到變格實現了唱腔旋律的成功創新。
2.(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結合材料,說說文化創新有哪些作用?
[提示] ①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探究總結]
1.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從社會實踐角度看: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2)從文化自身角度看: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正確理解文化創新的作用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的。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千余部紀錄片和專題片展播、“網絡達人”和青年偶像發起熱點話題、直播平臺邀請用戶分享自己手藝和非遺故事……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開展“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古老非遺在互聯網上的多樣“玩法”,無疑將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拓寬路徑。材料表明(  )
①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創新
②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④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角度:表明
審材料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審選項
文化和旅游部首次開展“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古老非遺在互聯網上的多樣“玩法”,無疑將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拓寬路徑。這表明文化創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同時也說明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②④符合題意。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服務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①錯誤。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③觀點錯誤。
定答案
D
1.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的文化機制創新邁出了新的步伐,實現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改革合力。對“文化機制創新”認識正確的是(  )
A.文化機制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B.文化機制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C.文化機制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D.文化機制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繁榮文化
A [在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實現文化機制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A項正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B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D項錯誤。]
2.某餐飲企業憑借無微不至的服務成了近年來中國餐飲行業的神話。它的成功在于多年經營中的理念創新,確立了“雙手改變命運”的核心理念。這說明(  )
①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 ②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③追求利潤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④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該企業的理念創新源于多年的生產經營,說明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①符合題意;它的成功在于多年經營中的理念創新,說明了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符合題意;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③表述錯誤;材料沒有強調文化對綜合國力的作用,④不符合題意。]
[教師用書獨具]
1.文化創新的原因和意義
(1)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
(2)文化創新的必然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3)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4)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文化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于分析文化創新對文化發展和實踐進步的作用)
2.文化創新的要求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依靠人民群眾: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立足社會實踐進行文化創新;用于分析依靠、為了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新)
我國茶葉輸出量位居全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費僅為世界第六。茶葉在年輕人當中幾乎沒有市場。國內茶業的文化基調都是基于傳統茶文化的延續,沒有自我改變以迎合當代年輕消費群體渴望輕松、時尚的心理訴求,中國茶業缺的并非延續傳統文化的行業自覺,中國茶業缺的是迎合陌生市場需求的自我革新。提取中國文化的“舊”,結合市場需求的“新”。以創造變新為契機,去掉現代茶業冗余的保守、禮節的煩瑣。一身輕松步履輕健的向前,本土茶業必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國內茶業文化沒有自我改變以迎合當代年輕消費群體渴望輕松、時尚的心理訴求
傳統文化只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茶業缺的是迎合陌生市場需求的自我革新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社會實踐的發展需要文化不斷創新
一身輕松步履輕健的向前,本土茶業必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1.我國茶文化的創新應(  )
A.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修補
B.徹底擯棄傳統模式
C.張揚世界性,弱化民族性
D.突破傳統,形成獨特的風格
D [據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可知,A、B說法都是片面的,C說法明顯錯誤,排除。]
2.中國茶文化的創新要以現代創意“激活”傳統茶文化的精華。這表明(  )
A.必須以全面肯定的態度保護和弘揚傳統茶文化
B.傳統茶文化的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中心工作
C.必須根據新時期的需要重新解讀和構建傳統茶文化
D.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創新弘揚傳統茶文化的方式
D [A、B兩項說法明顯錯誤,排除;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對其的正確態度是批判繼承,重新構建傳統茶文化是錯誤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排除C。]
3.我國茶文化的創新應該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忘古”的原則。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①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的必要前提 ②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 ③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 ④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C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與動力,②說法錯誤;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③。]
PAGE
-
8
-第二框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1.描述與分類:文化繼承、文化發展的含義。2.解釋與論證: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3.預測與選擇: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4.辨析與評價:文化傳承與文化繼承是不是一回事。
1.政治認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2.科學精神: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3.法治意識:依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4.公共參與:通過參與教育活動,做好文化傳承與發展,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一、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1.文化繼承的含義: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2.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3.處理好文化繼承與發展關系的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想一想] 圖中傳承國學“磕頭拜師”對我們繼承與發展文化有什么啟示?
[提示] ①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②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3.思想運動: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
(1)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①傳遞文化: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②創造文化: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③作用加強: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判一判] 
(1)思想運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  )
(2)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和發展。
(  )
(3)思想運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4)科學技術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
(  )
(5)任何思想運動都能促進文化發展。
(  )
[提示] (1)× (2)√ (3)× (4)× (5)×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創設情景]
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使得《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作詞者用“素胚”“仕女”“漢隸”等詞描繪了傳世青花瓷的古樸風采,加上演唱者唱腔柔情古樸,略帶江南戲曲雛形,再混合復古音樂,構成佳作。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瓷》的創作繼承了什么?發展了什么?
[提示] 古箏、牙板、琵琶、青花瓷、“素胚”“仕女”“漢隸”、江南戲曲等,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絕妙填詞配復古音樂,用現代技術演繹古典的愛情主題等,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結合材料,請從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角度,說明應如何促進傳統文藝的發展。
[提示] 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藝。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要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中國傳統文藝要結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探究總結]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繼承
發展
原因
傳統文化中有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同時也有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
隨著社會生產力、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內容也相應地發生變化
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需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革除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聯系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觀點體現了(  )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②拋棄民族文化會迷失文化發展的方向 ③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繼承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作為觀點分析類的選擇題,關鍵是把握觀點中信息的主要指向性
審材料
材料觀點強調拋棄傳統的危害,說明拋棄民族文化會迷失文化發展方向;材料觀點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本,說明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
審選項
③說法與題意無關;④錯誤,經濟和政治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①②符合題意。
定答案
A
1.針對時下的古詩文教學,有專家指出,古詩文進課堂,傳遞給學生的核心,不應該是那些分崩離析、被量化的“知識點”,而應該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與熱愛、對民族精神和主流價值觀的認同。該觀點強調(  )
A.古詩文應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古詩文應成為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C.古詩文教學應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D.古詩文教學應注重傳統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C [材料強調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認同,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強調讓古詩文成為傳統文化的標志,A不符合題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素養的核心,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傳統文化的相對獨立性,D與材料無關。]
2.胡姬花花生油傳承近百年古法榨油技藝,經歷了不斷的改良和提煉,凝聚著民間無數代工匠師傅們的智慧結晶,歷經數代創新,誕生了具有濃郁熟炒花生香的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這是非遺技藝與合理商業模式的良好結合,其生產性保護方式值得學習。這說明(  )
①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其次是發展 ②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和經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 ④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胡姬花花生油傳承近百年古法榨油技藝,歷經數代創新,誕生了具有濃郁熟炒花生香的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這說明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②符合題意。胡姬花花生油傳承近百年古法榨油技藝,誕生了具有濃郁熟炒花生香的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是非遺技藝與合理商業模式的良好結合,體現了文化和經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③符合題意。對待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先繼承再發展,①錯誤。新的文化形態不一定就是新文化,因此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不一定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④錯誤。
]
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創設情景]
書寫是我國歷史上儒家的“六藝”之一,是一門歷史十分悠久的藝術,幾千年來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可日常生活中因為有了計算機,人們習慣了敲鍵盤而淡化了用筆用紙書寫,許多人發現一些常用字也不會寫了,更不要談書寫的藝術了。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藝術素養,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重視書寫,特別是中小學生更應該加強書寫訓練,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探究任務]
1.(辨析與評價、科學精神)“羲之不再練書法”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提示]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計算機的普及,使得漢字文化的傳播更為迅速,內容更加豐富。②放棄手工書寫,依賴電腦打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漢字的藝術魅力,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2.(辨析與評價、科學精神)有人認為,當前加強書寫訓練,提高書寫質量,要靠書法教育。試分析其合理性。
[提示]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書法教育有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承。
3.(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分析手工書寫、訓練書法的意義。
[提示] ①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②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愉悅心情。③有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探究總結]
1.全面認識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2.不同的因素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程度不同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巨大。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導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因此,對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書籍的印刷、傳播、保存卻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從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現在的激光照排、電子存儲,書籍走進了千家萬戶,對文化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書籍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B.文化發展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C.史書典籍見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D.科技進步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從材料中
角度:看出
審材料
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現在的激光照排、電子存儲都作出貢獻
審選項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書籍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現在的激光照排、電子存儲使書籍走進了千家萬戶,對文化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說明科技進步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D符合題意;材料強調在書籍發展的過程中,每一次進步都是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發生的,A、B、C均不符合題意。故選D。
定答案
D
1.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百家爭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集中反映了(  )
A.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發展
B.科學技術推動文化發展
C.思想運動促進文化發展
D.教育活動影響文化傳承
C [材料強調“百家爭鳴”對文化發展的貢獻,而“百家爭鳴”屬于思想運動,故選C;A、B、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2.近年來,圓明園持續開展園內文物數字化存檔工作。目前該園正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遭到多次破壞的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建筑開展全面記錄,形成虛擬三維影像在網上展示,游客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掌上觀展”,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這表明(  )
①科技進步使文化資源儲存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 ②恢復文化遺址的歷史原貌能使游客受到更深刻的感染 ③依托網絡技術才能讓現代人感受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 ④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存檔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材料中,該園正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遭到多次破壞的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建筑開展全面記錄,形成虛擬三維影像在網上展示,游客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掌上觀展”,這表明了科技進步使文化資源儲存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存檔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①④正確。材料中闡述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形成虛擬三維影像,而不是恢復文化遺址的歷史原貌,排除②。依托網絡技術更加有利于讓現代人感受傳統建筑的藝術特色,“才能”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③。]
[教師用書獨具]
1.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內涵
(1)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2)文化發展: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1)內容: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2)要求:把握好二者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對傳統文化的辯證繼承;用于分析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3.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
①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②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從事文化創造。
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文化發展的原因;用于分析推動文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舜帝被后人譽為百孝之首、道德之祖和文明之元,同時也被尊稱為“德圣”“孝祖”。舜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代表的五教理念和以明德思想為代表的德政思想是舜文化的基本內涵。這些重要思想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五教理念和德政思想
傳統思想的繼承
舜文化的重要思想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舜文化的重要思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借鑒
成為自覺的文化繼承者和享用者
1.“孝”是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了數千年的言行與禮儀。這不能直接表明(  )
A.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B.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C.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
D.傳統文化具有發展性
D [“延續數千年”表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繼承性,“中國傳統家國天下”表明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可排除A、B、C。傳統文化具有發展性在材料中未體現,D當選。]
2.在新世紀新階段,正確對待“孝”文化應該(  )
①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②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使其決定文化發展方向 ④借助思想運動,促進社會變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文化發展方向,③錯誤;④與題意不符。]
3.請就“孝”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①孝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②傳承“孝”文化,一方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另一方面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孝”文化自覺的傳承者和享用者。
PAGE
-
8
-第一框 傳統文化的繼承








1.描述與分類: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特點。2.解釋與論證:繼承傳統文化的原因。3.預測與選擇: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及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4.辨析與評價: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
1.政治認同: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科學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3.法治意識:依法保持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4.公共參與:閱讀經典名著,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作用
1.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傳統文化的表現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3.傳統文化的特點
(1)繼承性: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得以延續。
(2)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3)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4.傳統文化的作用
(1)積極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連一連] 
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
(1)對民族、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對個人: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1)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保持、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3)改造、剔除: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對待中華傳統文化要堅持科學分析
對于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判一判] 
(1)歷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
(  )
(2)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  )
(3)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是一成不變的。
(  )
(4)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  )
(5)必須尊重和認同傳統文化。
(  )
[提示] (1)× (2)× (3)× (4)× (5)×
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作用
[創設情景]
從20世紀50年代的幾尺花布,到改革開放后的“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再到如今一些地方用百元鈔票“稱斤論兩”,國內一些地方不斷加碼的“彩禮”正在將一些普通父母壓得喘不過氣來。其中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不僅彩禮翻了番,房子、汽車等也成了結婚標配。天價彩禮各地都有,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彩禮都是一年一個漲幅,多少家庭都在一場婚事中直接再次陷入貧困,還有一些家庭由于實在承受不了而逼得父母自殺。其實天價彩禮的出現在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被放大了。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男方在迎娶時要給女方一些彩禮,但是在傳統文化中,彩禮只是象征意義,寓意著新婚男女的美好生活。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彩禮”涉及傳統文化的哪種表現形式?其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傳統習俗。
(2)①傳統習俗世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性。②傳統習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取決于哪些因素?
[提示] (1)傳統文化的性質(既有精華,也有糟粕)。
(2)是否能夠因時而變,與時俱進。
3.(預測與選擇、公共參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你認為應如何解決“天價彩禮”問題以引導婚姻風俗回歸健康理性?
[提示] “天價彩禮”屬于陳規陋習,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刪除。
[探究總結]
1.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含義和表現
含義
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表現
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傳統文化不等于古代文化
(1)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針對文化的時代劃分的;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性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2)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繼承傳統就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是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對傳統,都是錯誤的認識。
2.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一方面,是指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是不變的;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3)認為“傳統文化一成不變”是錯誤的,是對其相對穩定性的片面理解。
3.具體分析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影響
(1)從傳統文化自身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深遠持久的影響。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
(2)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石,是一個民族共同生存的精神紐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3)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才能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比較文化的作用和傳統文化的作用
(1)從性質上看,文化有優秀和腐朽之分。
(2)從時效上看,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別。
(3)從國別上看,文化可以分為中華文化與外域文明。
(4)從時間上看,又可分為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
(5)從層次上看,有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之分。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來談治國理政,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明確為政者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以“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這樣的“習式風格”為世人所稱贊的原因是(  )
①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③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影響當代的價值觀 ④傳統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習式風格”為世人所稱贊角度:原因
審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來談治國理政的例子
審選項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來談治國理政道理的“習式風格”為世人所稱贊,其原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相對穩定性,說明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影響當代的價值觀,①③正確。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見證,②錯誤。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④錯誤。
定答案
B
1.閱讀下面兩塊牌匾。這兩塊牌匾的內涵,主要表現了傳統文化中的(  )
A.傳統習俗
B.傳統建筑
C.傳統思想
D.傳統文藝
C [該題考查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屬于傳統思想的范疇,C符合題意,排除A、B、D。]
2.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組織結構中,人們重視家庭的團聚、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和諧。受其影響,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濃厚的“尚圓”思維,講究圓滿、圓融、圓通,花好月圓、團團圓圓等也成為中國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見(  )
①傳統文化對社會變革有深刻影響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③傳統文化促進社會與人的發展 ④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題主要考查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組織結構中,人們重視家庭的團聚、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和諧,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②符合題意;中國傳統哲學有著濃厚的“尚圓”思維,花好月圓、團團圓圓等也成為中國人的美好追求,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響,④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傳統文化對社會變革的影響,①不符合題意;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③說法錯誤。]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創設情景]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總書記對家風建設的一席話,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家訓、家譜、家書……曾幾何時,這些一代代相傳不輟的“傳家寶”沉睡在老家的箱底,止語于祖祠的垣壁。隨著建在毓賢街的揚州家風展示館對外開放,古今揚州“好家風”越來越多從塵封走出,打開電視看家風,親友聚會談家風,論壇發帖曬家風,揚州家風文化建設正在形成新風尚。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談談為什么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提示] ①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傳統家風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預測與選擇、科學精神)對于“家風”文化,我們全盤繼承下來會怎么樣?
[提示] 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個人的進步,進而阻礙整個社會的發展。
3.(預測與選擇、公共參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根,需要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家風”文化?
[提示] “家風”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面對傳統家風,我們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合理成分,剔除或改造不合理因素。
[探究總結]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古為今用
區別
內涵
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在文化繼承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將傳統文化與實踐相結合 
實質
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發揮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聯系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古為今用”強調“取其精華”后應有利于實踐
2.從傳統文化的作用角度理解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對待外來文化:要堅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要反對盲目排外主義,又要抵制“全盤西化”。
(3)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辯證否定是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共同要求: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可能是“精華”“糟粕”并存,都需要結合時代發展或具體實踐,進行辯證繼承或辯證借鑒。
 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從古至今贊成的有,反對的也不少。有人認為,儒家文化是財富,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也有人認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這兩種觀點都(  )
A.看到了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B.看到了傳統文化已不符合時代的特點
C.違背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D.違背了傳統文化要因時而變的原則
[思維建模]
審設問
要求對題干中的兩種觀點進行認識或評價,需要將兩個觀點結合起來分析
審材料
前一觀點對儒家文化進行全面肯定,后一觀點對儒家文化進行全面否定,兩者都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即沒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審選項
A、B兩項都分別對題干中的一個觀點進行分析或評價,不符合要求;D項觀點正確,但偏離題意指向;C項觀點是對題干兩種觀點的正確分析。
定答案
C
1.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孝”的會意字,由兒子牽著老人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動困難,應由子女扶持。歷經數千年智慧凝結,“孝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曾在修身養性、調適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但也曾表現出愚民性、不平等性等消極的一面。對此我們應(  )
A.全盤吸收 
B.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C.移風易俗
D.全盤否定、全部拋棄
B [傳統孝文化中“修身養性、調適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是精華,但表現出來的愚民性、不平等性等是糟粕,因此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故答案選B。]
2.傳統節日應恢復一些對現代有積極作用的千年古俗,也要擴充新的內涵,如在春節宣傳振興中華的內容,在清明節提倡植樹和緬懷親人與先烈,在中秋節宣傳和諧,在重陽節宣傳敬老愛老等。這啟示我們(  )
A.傳統文化都可為我所用,要全部繼承
B.傳統文化都不符合時代特點,要全部拋棄
C.否定舊的文化傳統,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態
D.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D [本題考查學生提取、解讀信息的能力,依據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可知,A、B、C表述錯誤,D符合題意。]
[教師用書獨具]
1.傳統文化的特點
(1)相對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其基本特征;同時,其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2)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用于分析文化的中外比較)
2.傳統文化的影響
(1)若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則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若一成不變,則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看: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從個人看: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辯證繼承傳統文化;用于分析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徽商是一支賈儒結合型的商幫,其“賈而好儒”的特點使其推崇“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的商德,這種以儒經商的良好商業道德至今仍是現代商業所推崇的準則之一,但徽商也存在著“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及“農本位”“官本位”“有商無工”等弊病。在沉寂了100多年之后,一脈相承了吃苦耐勞、勇于開拓的“徽駱駝”精神的新徽商,在繼承徽商“誠信、好儒、重義”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在時代的經濟領域縱橫馳騁,創造出了“奇瑞”“江淮”“海螺”“豐源”“洽洽”等知名民族品牌,以嶄新的姿態重新登上了中國商界舞臺。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以儒經商的良好商業道德至今仍是現代商業所推崇的準則之一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
推崇“以誠待人”等商德,也存在著“小富即安”等弊病
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
一脈相承了吃苦耐勞、勇于開拓的“徽駱駝”精神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在時代的經濟領域縱橫馳騁,以嶄新的姿態重新登上了中國商界舞臺
傳統文化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1.徽商求商德、尚誠信的處世風格,幫助徽商創下中國商界不朽的傳奇,誠信價值和真諦也得到歷史的驗證。這表明傳統文化具有(  )
A.因時而變的特性 
B.較強的保守性
C.相對穩定性
D.鮮明的民族性
C [從古到今中華民族都倡導“誠信”,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穩定性,故選C。A、B、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2.“以誠待人”“以信接物”是傳統徽商文化中的精華,那么我們對待優秀傳統徽商文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古為今用 
③繼續保持和發揚 ④自覺地加以改造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A [要解好此題,首先要認真讀題,題干要求回答對待優秀傳統徽商文化的態度,①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④是對傳統徽商文化中糟粕的態度,不符合題意。]
3.結合材料,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古代徽商的商業觀念。
[解析] 古代徽商的商業觀念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答案] ①古代徽商的商業觀念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對于古代徽商的商業觀念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其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PAGE
-
10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描述與分類:文化傳播的含義、途徑和手段。2.解釋與論證: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3.預測與選擇: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4.辨析與評價:加強文化交流不會弱化文化多樣性。
1.政治認同:認同中華文化,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2.科學精神: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3.法治意識:傳播虛假有害信息是違法行為,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4.公共參與: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促進文化交流傳播,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
1.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2.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1)商業貿易。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的交換交流蘊含在商品中的豐富文化,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3.傳媒及其發展
(1)傳媒的含義: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播媒介,簡稱為傳媒。
(2)發展形態: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
4.大眾傳媒及特點
(1)含義: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2)出現的標志:印刷術的推廣。
(3)特點: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想一想] “一帶一路”建設對文化交流傳播有什么重要作用?
[提示] “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通過商業貿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傳播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傳播中華文化,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世界文化發展。
二、中外文化交流
1.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1)對世界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對中國文化: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岀了貢獻。
2.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引進來:倡導交流互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2)走出去: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判一判] 
(1)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  )
(2)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手段。
(  )
(3)大眾傳媒的發展將會促使舊的傳媒的消失。
(  )
(4)文化傳播手段即文化傳播的途徑。
(  )
(5)文化交流就是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
(  )
(6)我們熱烈歡迎世界各國文化在中國傳播。
(  )
[提示] 
(1)√ (2)× (3)× (4)× (5)× (6)×
文化傳播的途徑與手段
[創設情景]
材料一 民工潮是傳播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年終風塵仆仆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回到農村時,不僅帶來了打工的收入,更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也帶走了本地的風俗習慣。
材料二 唐詩有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但是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或網絡來實現,年輕一代對“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尤其是手機微信已成為人們傳情達意最快捷的方式之一,被視為繼報紙、書籍、廣播影視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五媒體”。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材料一中的城鄉文化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除此之外,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還可以借助哪些途徑?
[提示] 人口遷徙和流動。人口在遷徙和流動的過程中,帶來了外地的先進文化,也將本地的風俗習慣帶到外地,從而使文化得到傳播。除此之外,文化傳播的途徑還包括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甚至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結合材料二,談談傳播媒介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大眾傳媒為什么能夠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提示] 傳播媒介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探究總結]
1.文化傳播與文化活動
(1)文化傳播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即文化傳播的途徑。
(2)文化傳播的內涵相當豐富,凡是與文化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屬于文化傳播。
(3)文化傳播具有社會性、目的性、創造性和互相性等特點。
(4)文化活動對于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途徑。文化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主要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2.文化傳播的途徑與手段
途徑
手段
區別
內涵及側重點
指的是與人們文化傳播相關的方式、行為。主要強調的是文化怎樣傳播的問題
指文化傳播所借助的媒介或載體。主要強調的是文化靠什么傳播的問題
具體形式
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此外還有留學、訪問、聚會、旅游等
大體出現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形態
聯系
①其作用都是促進文化交流、傳播②文化傳播的途徑往往需要借助文化傳播的手段
3.文化傳播與傳媒
文化傳播
傳媒
區別
含義
文化交流的活動和過程
即傳播媒介,是文化傳播借助的物質手段
途徑或方式
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
有各種文化傳播方式,口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其中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稱為大眾傳媒
聯系
①文化傳播總要借助一定的傳媒手段,文化傳播離不開傳媒②傳媒手段直接影響文化傳播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1)文化交流,側重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文化傳播側重文化走出去,被其他文明所吸收。
(2)文化借鑒,側重一種文明吸收其他文明成分;文化融合,側重不同文明之間融匯、產生新的特質的文化。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在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如今“一帶一路”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充分體現了(  )
①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③文化交流應認同本民族文化為世界最優秀文化
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這角度:體現
審材料
古代通過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如今“一帶一路”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審選項
古代通過絲綢之路發展經濟,傳播文化,充分體現了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如今“一帶一路”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體現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②不符合題意;文化交流應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各民族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③表述錯誤。
定答案
B
1.對于我國的客家文化,黃遵憲的《己亥雜詩》以詩證史:“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這說明(  )
A.商業貿易能夠帶來文化的交流傳播
B.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人口的不斷遷移
C.只有大規模人口遷徙才能傳播文化
D.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D [黃遵憲的《己亥雜詩》對于我國的客家文化的來源進行了考證,認為客家文化來自于中原地區,這說明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D符合題意。黃遵憲的《己亥雜詩》強調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不體現商業貿易帶來文化的交流傳播,A與題意不符。人口的不斷遷移帶來了文化的傳播,B錯誤。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傳播文化還可以通過商業貿易、教育等途徑傳播,C錯誤。]
2.近幾年,每逢春節,人們紛紛通過發紅包、發微信、發視頻等方式為親朋好友送去祝福。隨著先進的通訊工具和技術的普及,人們之間的信息傳遞、情感交流在方式上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這給我們的啟示有
(  )
①文化傳播的手段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②人們青睞便捷、快速、人性化的文化傳播手段
③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是大眾傳媒
④舊的傳媒不適應時代潮流應全部淘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本題考查大眾傳媒。通過發紅包、發微信、發視頻等方式為親朋好友送祝福,便捷、快速、充滿人性化,是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①②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強調大眾傳媒的地位和作用,排除③;④否認了舊傳媒的積極作用。]
文化交流的意義與要求
[創設情景]
2020年11月9日至11月24日,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時,以“攜手同心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如約而至,來自全球5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86
000余名師生參與,活動首次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借助互聯網平臺優勢、聚集各方優質資源,通過科技學習、科教論壇、大師報告、科技工作坊與科學秀、各國文化日等一系列精彩線上內容,為師生們打造一場線上國際科技文化嘉年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明互聯互通,交流互鑒,加強各層次文化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闡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明為什么要開展“互聯互通、互學互鑒”,加強各層次文化的對話與合作?
[提示]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加強文化的對話與合作有利于發展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學習、交流借鑒,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國如何繼續推進中外文明互學互鑒?
[提示] 我們要倡導交流互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探究總結]
1.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角度
內容
一般意義
開展文化交流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對中國的意義
①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②有利于中華文化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對世界的意義
①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國家間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政治上的相互理解
2.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態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任務
倡導交流互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途徑
創新文化傳播途徑,通過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文化交流和發展
手段
借助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交流
要求
①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②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③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博采眾長。④克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3.準確把握與文化交流相關的問題
文化交流的過程
文化交流,是學習和借鑒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
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尊重文化多樣性,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從而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繁榮世界文化,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交流的特點
①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既包括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②文化交流的作用是雙重的。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有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繁榮;文化交流違背平等原則,推行文化霸權則不利于文化的發展
 《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顯示:近兩年中國話語在國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漢語拼音“中為洋用”正在成為英語圈國家的一種新現象。“春節”“氣功”等中國傳統文化類詞匯知名度排前,“高鐵”“支付寶”“網購”等新興詞匯、“中國夢”“一帶一路”等新時代政治詞匯獲得較高關注。這說明
(  )
①文化的價值取決于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發展
④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文化影響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這角度:說明
審材料
近兩年中國話語在國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漢語拼音“中為洋用”正在成為英語圈國家的一種新現象
審選項
近兩年中國話語在國外的認知度大幅提升,漢語拼音“中為洋用”正在成為英語圈國家的一種新現象。這說明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發展,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強文化影響力,③④符合題意;①中的“取決于”說法錯誤;中國文化傳播的內容既包括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今天的先進文化,主要內容應是先進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②說法錯誤。
定答案
D
1.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13日在廣東省汕頭考察時指出,潮汕僑胞心系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潮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海外謀生的過程中創造的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體現了以海洋文化為主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新時代要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加強文化交流,使潮汕文化傳播地更深更遠。這啟示我們要(  )
①消除民族差異,做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
②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發展
③堅持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④堅持文化多樣性原則,在交流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B [消除民族差異表述錯誤,①排除。潮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海外謀生的過程中創造的潮汕文化,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體現了以海洋文化為主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體現堅持文化多樣性原則,在交流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發展,②④正確。融入世界主流文化說法錯誤,③排除。]
2.某市出境旅行社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宣傳文明旅游出行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社會服務承諾等,倡導游客積極參與,切實踐行“做文明游客,為中國加分”等理念。出境旅游(  )
①能夠領略異國他鄉的文化韻味
②需要我們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③借助文化滲透削弱別國文化的影響
④反映出我國的文化生產力迅速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出境旅游可以領略異國他鄉的文化韻味,①符合題意;踐行“做文明游客,為中國加分”等理念,需要我們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②符合題意;出境旅游作為文化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應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不是借助文化滲透削弱別國文化的影響,③表述錯誤;出境旅游反映不出我國的文化生產力迅速發展,④不符合題意。]
[教師用書獨具]
1.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和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
2.大眾傳媒
(1)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2)地位: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對外經濟活動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用于分析現代科技手段對于文化傳播的作用)
3.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意義
①文化交流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2)要求
①倡導交流互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
②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文化交流、借鑒的原因;用于分析推動文化交流、傳播的具體措施)
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海博會)在廣東省東莞市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海博會設立“特色優勢產品貿易合作區”,集中展示廣東家電電子、家居用品、禮品飾品、服裝鞋帽、食品飲品等知名產品,6
000多家境內外知名采購企業云集,1.5萬多名專業買手參會,全力助推企業走出去發展;并設立旅游文化合作展區,集中展示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廣東特色旅游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游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文化傳播的途徑
設立特色優勢產品貿易合作區
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設立旅游文化合作展區
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1.“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文化傳播之路。這種文化傳播途徑是(  )
A.外出旅游 
B.人口遷徙
C.商業貿易
D.教育活動
C [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絲綢之路屬于商業貿易,所以C項正確。]
2.假如你作為某商會代表參加了旅游文化合作展區的參展活動,在活動中應該(  )
A.堅持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原則
B.積極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
C.堅持相互尊重、日漸趨同原則
D.尊重、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A [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知識、探究論證問題的能力。依據知識分析,開展文化交流,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故選A;B表述不科學,應為促進不同國家優秀文化的交流融合;C錯在“日漸趨同”;D沒有體現出“文化往來”這一設問角度,故不選。]
3.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交流方面的哪些知識?
[答案] ①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②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商人進行貿易活動,不僅通過商品的交換交流蘊含在商品中的豐富文化,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文化。③要倡導交流互鑒,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PAGE
-
9
-第1框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邏輯脈絡:本單元著眼三個方向、突出三大主題:一是從國際視野看,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及其交流、傳播;二是從歷史角度講,闡述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三是面向未來,分析文化創新的意義和途徑。本單元知識是學習三、四單元的理論鋪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都是文化建設的具體體現,其原因和措施在本單元都能找到依據。
知識結構:本單元通過對文化的傳播、繼承與創新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文化自身傳承、發展及借鑒、交流、融合的過程,理解文化傳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文化傳播和繼承、發展的過程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
素養要求:
政治認同:理解我國促進文化交流、借鑒、傳播的相關政策;支持推動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具體舉措;認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文化創新的政策取向。
科學精神:理解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明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原則,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分析文化交流傳播的意義和措施,區分傳統文化與歷史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征和作用,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把握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和途徑。
法治意識:樹立依法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傳承。
公共參與:自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文化交流傳播;辯證繼承傳統文化,積極推動文化創新。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描述與分類:文化多樣性的含義、表現。2.解釋與論證: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3.預測與選擇:民族節日與文化遺產的意義。4.辨析與評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政治認同:認同中華文化,維護好、發展好中華文化。2.科學精神:尊重文化多樣性,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3.法治意識:依法保護文化遺產,破壞文化遺產是違法行為。4.公共參與:體會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參加保護文化遺產的宣傳活動。
一、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
1.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
(1)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2)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地位和意義
(1)民族節日
①地位: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②意義: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遺產
①地位: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意義: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3.文化多樣性的含義、地位
(1)含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4.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1)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個性: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3)關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
[判一判] 
(1)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  )
(2)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  )
[提示] (1)× (2)√
二、尊重文化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意義
(1)對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對世界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3.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連一連]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創設情景]
中國人以往比較戀家,過的節日也是戀家的節日,節日思親想家的感情爬上心頭。中國的節日是戀家的、內斂的節日。西方的有些節日可不一樣,尤其情人節及平安夜。西方的節日充滿著奔放與對感情的大膽表白,是開放的、追求的節日。傳統的節日的源頭就是廟會,所謂廟會是古代中國祭神祭祖的追祖思源的活動、對神的膜拜。西方的節日源頭就是亞當夏娃的傳說,滲透著愛情,滲透著浪漫。
[探究任務]
1.(描述與分類、科學精神)透過東西方節日的不同,可以看出世界文化有何特點?
[提示] 民族節日的不同,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透過多姿多彩的民族節日,可以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2.(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各國節日有何異同,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導致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探究總結]
1.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的關系
民族節日
文化遺產
區別
地位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意義
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態度
要挖掘民族節日的文化內涵
為了使不同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免遭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并給予保護
聯系
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集中表現≠全部表現: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集中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還會通過衣食住行、法律道德等得以體現。
2.“文化是世界的”與“文化是民族的”的關系
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民族的
表現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共性和普遍規律
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差異,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規律
各民族間存在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
辯證關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過文化的民族性表現出來
錯誤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規律。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異
差異≠優劣:各民族文化有差異,但沒有高低貴賤和優劣之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文化多樣性
(1)文化有內容、形式的差異,也有性質、層次、功能的區別,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2)文化多樣性除了可以體現在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也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理論思想、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僅是文化多樣性的突出體現。
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
(1)文化多樣性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方面來說的。文化內容的差異、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2)文化多元化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方面來說的。各種文化性質上的差異,是強調文化的多元化。
(3)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2019年3月23日,在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中國和意大利雙方代表交換關于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返還的796件(套)文物,有馬家窯文化紅陶罐、漢代繭形壺、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這是承載民族記憶的寶貴遺產。流失文物返還中國的啟示是(  )
①保護文化遺產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護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 ④保持文化多樣性是促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流失文物返還中國角度:啟示
審材料
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
審選項
社會實踐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③說法錯誤;文化多樣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④說法錯誤。故選A。
定答案
A
1.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大同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云岡石窟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是一部有著1
560年歷史的“石頭的史書”。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云岡石窟(  )
①承載了中華文明兼容并包、多元共享的獨特魅力,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②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③見證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中華優秀文化的歷史進程,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云岡石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②④符合題意。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①③錯誤。]
2.2020年10月14日,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啟動,以線上線下聯動形式,服務首都市民和廣大文學愛好者。本屆活動首次在英國倫敦設立海外分會場,突破疫情阻隔,以文學連接世界。此次活動(  )
A.充分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B.帶動他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尊重
C.彰顯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遵循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C [突破疫情阻隔,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倫敦設立海外分會場,以文學連接世界,這說明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C應選。題干不涉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體現遵循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A、D與題意不符,不選。可以帶動他國對中華文化的尊重,不能說認同,認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B不選。]
尊重文化多樣性
[創設情景]
2020年9月27日,2020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開幕,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位專家學者、嘉賓,以線上、線下方式出席,深入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積極響應聯合國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倡議,共同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徑。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蔓延,引發人們對全人類的未來發展做更加深入的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倡議的重大價值愈發凸顯,在全世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贊同和支持。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展思想文化交流、推動不同文明對話,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堅定不移推動世界朝著開放、包容、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將加快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探究任務]
1.(解釋與論證、科學精神)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乃至“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倡議在全世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贊同和支持的原因。
[提示] 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推進文化交流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預測與選擇、公共參與)如果你是與會專家之一,你準備怎樣就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徑分享自己的經驗?
[提示] ①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②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探究總結]
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1)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依據: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樣性既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4)重要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2.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原則
態度
內容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因
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原則
內容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原因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世界各國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1)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是不同的
①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態度是“認同”,指的是總體認同,不排斥“去其糟粕”的可能。
②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是“尊重”,既可以是“兼容并蓄”,也可以是“求同存異”。
(2)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將其他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同等對待。發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中,要學習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3)反對錯誤傾向
①認同本民族文化。不搞“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不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既要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不足,更要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創新,將本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搞“封閉主義”,不盲目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個性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③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要在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以實現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
 英國首相夫婦訪問上海期間,倒舉起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象征的“福”字向大家展示。
有英媒嘲諷道:“你們福字拿倒了!”孰不知中文“倒”和“到”是諧音,將“福”字倒貼,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一事件表明(  )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各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③人們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
④應加強交流,增進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維建模]
審設問
知識:未限定事件:這一事件角度:表明
審材料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象征的“福”字英媒不懂“福”字倒貼的象征意義
審選項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象征的“福”字,表明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英媒不懂“福”字倒貼的象征意義,表明應加強交流,增進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①④符合題意;各民族文化之間既存在著差異,也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②表述錯誤;材料沒有強調社會交往方式的差異,③不符合題意。
定答案
B
1.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發生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以一種文化去否定另一種文化,或者認為一種文化優越而另一種文化低劣,從而鄙視、恥笑另一種文化的情況,就屬于文化歧視現象。這啟示我們
(  )
①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必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③必須承認各國文化有優劣之分 ④要將其他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同等對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本題考查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原則。反對文化歧視,必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①②正確;③說法明顯錯誤;不能把其他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同等對待,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④說法錯誤。]
2.“2020絲綢之路周”活動于2020年6月19日至24日在杭州舉行,本次活動周的主題是“互學互鑒、促進未來合作”。通過展示絲路文化,深挖其時代價值,講好絲路故事,這一活動舉辦(  )
①有利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②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之間的認同
③成為推動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④可以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以“互學互鑒、促進未來合作”為主題的“2020絲綢之路周”,通過展示絲路文化,深挖其時代價值,講好絲路故事。這一活動舉辦有利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可以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①④正確。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錯誤。舉辦以“互學互鑒、促進未來合作”為主題的“2020絲綢之路周”并不是推動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實踐,③錯誤。]
[教師用書獨具]
1.文化多樣性的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用于分析促進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民族的
①表現: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②原因:各民族間存在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
(2)文化是世界的
①表現: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
3.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
(1)要求: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意義: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4.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應用示例:用于分析文化交流中的正確做法;用于分析推動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山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目前,全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73項,省級名錄751項,市級名錄2
990項,縣級名錄9
369項。現有國家級傳承人51名,省級傳承人296名,市級傳承人2
063名,縣級傳承人5
916名。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山東省開展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舉辦15期培訓班,培訓650名傳承人。還規定,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月”,集中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活動。
信息提取
知識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活動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促進文化傳播、發揮文化作用
1.精湛絕倫、底蘊深厚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琴瑟齊鳴、管弦和諧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青睞。不過有人認為,一些面臨失傳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對此,正確的態度是(  )
A.反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贊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特定的階級和階層服務
C.反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感
D.贊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C [本題考查文化遺產的作用。題眼是“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青睞”“應當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被歷史淘汰”。材料中的觀點明顯忽視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持有的態度應當是反對,直接排除B、D兩項;A中“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的說法錯誤,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相悖;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能夠增強民族的文化認同感,C符合題意。]
2.結合材料,說明山東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
[解析] 本題考查保護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可從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分析說明。
[答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山東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山東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山東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PAGE
-
11
-第2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自我校對:
①人口遷徙 ②立足于社會實踐 ③社會實踐 ④繼承傳統 ⑤面向世界 ⑥文化遺產 ⑦一律平等 ⑧取其精華 ⑨批判繼承
[學思心得]                                    
                                    
                                    
                                    
                                    
一、關于文化多樣性的思維誤區
影響因素≠決定因素
【剖析】 環境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文化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社會實踐。
【運用1】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種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這體現了(  )
①區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③不同地域決定不同文化的發展 ④區域文化相互借鑒,漸趨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依據材料中“不同區域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這一信息可知,區域文化各具特色,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依據“三種文化底蘊深厚、影響深遠”這一信息可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①②正確切題。③說法錯誤,④與題意不符,均不選。]
文化平等≠同等對待各民族文化
【剖析】 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能將其他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同等對待。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運用2】 在進行文化比較時,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義。文化中心主義容易產生偏見,使文化僵化,不能適應時代變遷。這啟示我們(  )
①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必須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③必須承認各國文化有優劣之分 ④要將其他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同等對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反對文化中心主義,必須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①②正確。③錯誤,沒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④中“同等對待”說法錯誤。]
區分文化交流與文化傳播
【剖析】 文化傳播是文化“走出去”影響他國文化的過程,文化交流是文化之間相互借鑒的過程。
【運用3】 近期,中國某電視劇在坦桑尼亞熱播,讓坦桑尼亞老百姓了解到中國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
但是該劇在翻譯成斯瓦西里語時,“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稱呼只能簡單處理為“哥哥、姐姐”。
這表明(  )
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④文化交流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中國電視劇讓坦桑尼亞老百姓了解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體現了大眾傳媒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②應選。該劇在翻譯成斯瓦西里語時,對中國親人間的一些稱呼只能作簡單處理,體現了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③應選。材料體現的是文化差異,沒有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①不選。④與題意無關。]
區分文化傳播的手段與途徑
【剖析】 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商業貿易、教育、人口遷徙等;文化傳播的手段主要是書信、大眾傳媒等。
【運用4】 隨著孔子學院這個中華文化品牌在海外號召力的不斷增強,申請建立孔子學院的國家越來越多。自創辦第一家海外孔子學院以來,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中國各駐外使館報回的情況表明,目前還有50個國家170多所大學申請建立孔子學院。從孔子學院在全球的迅速發展可以看出(  )
①它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②是我國國際影響力擴大的具體體現 ③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關鍵 ④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本題考查文化交流與傳播。①混淆了文化傳播的手段和途徑;孔子學院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屬于文化傳播的途徑之一,④符合題意;孔子學院在全球迅速發展,體現了②;綜合國力的關鍵是經濟和科技,③錯誤。]
文化交流、借鑒不等于文化趨同
【剖析】 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的交流、借鑒、融合不等于文化的趨同。
【運用5】 文化的差異是導致一切差異的基礎,如果東方與西方能夠在文化方面做到認知與寬容,以至于欣賞,在政治、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流才更容易順暢。這啟示我們(  )
①文化交流要求同存異,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個性
②東西方文化間要相互交流、借鑒、趨同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④加強文化交流,消除東西方文化差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東方與西方在文化方面做到認知、寬容和欣賞,是尊重民族文化個性、文化交流求同存異,文化發展博采眾長的表現,①③符合題意。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異或趨同的說法都是錯誤的,②④排除。]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剖析】 我們吸收、借鑒的是外國的優秀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是認同本民族文化;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同一。
【運用6】 《詩經·小雅·鶴鳴》說“它山之石,可以為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意是說:借助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來提高自己的見識,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訴我們(  )
A.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B.繼承傳統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C.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需要兼收并蓄
D.“歷史虛無主義”是錯誤的
A [材料強調了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發展的意義,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文化繼承,B與題意無關;C沒有涉及借鑒外來文化的意義,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材料沒有涉及“歷史虛無主義”問題,排除D。]
二、關于傳統文化的思維誤區
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的含義和作用
【剖析】 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區別在于是否保留在現代生活中。分析任何精神現象的作用,都要看到其兩重性。
【運用7】 海峽兩岸“中秋祭月”民俗活動在蘇州古城盤門舉行。蘇州傳統的祭月儀式、放水燈祈福、昆曲藝術表演,一起展現出蘇州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
A.傳統文化就是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
B.傳統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C.傳統文化隨時代發展而發展
D.要結合時代需要,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D [A混淆了傳統文化與歷史文化;B忽視了傳統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傳統文化既可能隨時代發展而發展,也可能落后于時代,C錯誤;D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做法。]
三、關于文化創新的思維誤區
正確認識文化創新的主體
【剖析】 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運用8】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該詩句可以體現(  )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
③文化具有繼承性 ④文化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答本題可采用排除法,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是由人創造的,②說法顯然縮小了文化創造的主體,排除。]
正確認識文化創新的源泉和途徑
【剖析】 任何主觀性的事物,其源泉都是客觀的實踐,文化創新也是如此。
【運用9】 新舊“二十四孝”內容的對比,說明
(  )
①立足民族傳統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不同時代對“孝”文化理解不同 ③對“孝”文化既要傳承又要發展 ④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排除①;新舊“二十四孝”的對比,說明了文化的繼承與發展,②③符合題意;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④錯誤。]
正確認識文化創新的原則
【剖析】 文化作為特殊產品,其社會效益始終是第一位的。
【運用10】 新編京劇《赤壁》自啟動伊始就秉持市場化、商業化、國際化的道路,取材歷史、全面創新,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這啟示我們文化創新要
(  )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關注大眾的文化需求 ④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途徑。《赤壁》堅持國際化道路,體現了①;取材歷史、全面創新,體現了②;堅持市場化道路,體現了③;文化發展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④錯誤。]
正確處理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剖析】 文化創新要處理好與借鑒、融合的關系。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要做一分為二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運用11】 魯迅先生在談到如何對待外來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時說:“此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較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段話告訴我們對外來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必須(  )
A.堅持拿來主義,全盤吸收
B.堅持排外主義,全盤否定
C.辯證對待,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D.區別對待,吸收傳統文化,排除外來文化
C [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全盤否定,故A、B、D三項錯誤,只有C項正確。]
發揮中醫獨特優勢 助力阻擊新冠疫情
【背景材料】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荊楚大地。這次疫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國各地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捷報頻頻!各地經過中醫藥參與治愈的案例,給了中央很多信心,在這種效果下,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出通知:要求2月3日24時前,確保所有患者服用中藥。湖北省副省長楊云彥表示,目前在不斷完善診療方案,堅持中西醫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對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加大中醫藥診治的力度,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發出通知強調:各定點救治醫療機構要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要求成立中醫藥防治專班,由分管中醫藥工作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專家組成,加強對中醫藥臨床使用的組織實施,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優勢。
【知識鏈接】
1.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的發展就會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加強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患者臨床使用的組織實施,發揮了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優勢。
2.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賦予傳統中醫藥文化以新的時代要求。
3.中醫藥文化的發展還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中西醫結合,不斷完善診療方案。
4.要堅持文化自信,繼承發展創新中醫藥文化。
【創新演練】
1.近年來,某市發掘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源,堅持“以藥立市”,大力推動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現已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形成了涵蓋中藥材種植,中藥研發、生產、流通,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現代中醫藥產業體系。該市大力發展現代中醫藥產業的文化意義在于(  )
①發揮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優勢 ②開創了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新局面 ③推動傳統中醫藥文化走向全世界 ④促進中醫藥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②錯誤,該市大力推動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與傳承中醫藥文化發展無直接關系。③過于夸大發展現代中醫藥產業的文化意義。該市堅持“以藥立市”,大力推動現代中醫藥產業發展,形成了涵蓋中藥材種植,中藥研發、生產、流通,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現代中醫藥產業體系,其意義在于發揮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優勢,促進中醫藥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①④入選。]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需要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要立足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在維護人民群眾基本健康權益的同時,優化中醫藥文化產業結構,培育知名品牌和企業,逐步形成中醫藥文化產業鏈。要堅持中醫與西醫的取長補短,促進中西醫結合,在開放中發展中醫藥。要依托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領域的領軍(后備)人才、骨干人才和師資;還要加強輿論引導,讓全社會形成尊重和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重視和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
結合材料并根據文化生活的知識,就如何發展中醫藥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①要堅持發展公益性文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并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醫藥的發展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同時,要注重自身產業結構的優化,形成中醫藥文化的產業鏈。②要在實踐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醫藥既要繼承和發展傳統中醫藥理論,也要在交流、借鑒與融合中不斷創新,汲取西醫的有益成分,讓中醫藥在創新中永葆生命力。③教育在文化傳承中具有選擇、傳遞、創造的特定功能。中醫藥的發展要通過教育來加快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和保護。④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需要加強中醫藥知識的宣傳,讓全社會尊重和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形成重視健康的社會風氣。
PAGE
-
6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赞皇县| 酒泉市| 宜川县| 平昌县| 吉首市| 双桥区| 佛教| 盐源县| 唐山市| 丹棱县| 大冶市| 油尖旺区| 长宁县| 通河县| 茂名市| 平乡县| 柘荣县| 翁源县| 台南市| 克拉玛依市| 怀化市| 安乡县| 固镇县| 河东区| 贵定县| 云霄县| 交口县| 靖边县| 三亚市| 山东省| 沙河市| 沂南县| 西畴县| 尚义县| 五大连池市| 资溪县| 惠来县| 普宁市| 上栗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