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復習提綱(2012年)一、春秋、戰國時期 時代特點: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社會的開端政治:西周: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齊桓公首霸 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軍政,發展生產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東周 春秋爭霸 晉文公稱霸 城濮之戰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了種種災難,出現了疆域較大的國家有了統一的趨勢。①“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②混戰: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無力抗秦背景:春秋以來,出現了地主和農民,地主階級要求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戰國七雄 ③商鞅變法 內容 獎勵耕戰前356年 根據軍功授予爵位,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秦孝公 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國富兵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④封建社會的形成:戰國后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經濟:①鐵農具的使用:春秋時出現,戰國時擴大②牛耕的推廣: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時進一步推廣, 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③ 水利興修:都江堰 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于成都平原(天府之國)3、科技文化①文字 甲骨文比較成熟的文字,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秦朝:小篆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封建正統思想⑤思想: 孔子 大教育家,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因材施教,要謙虛好學《論語》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認為事物都有對立面,能相互轉化老子 《道德經》墨家:墨子,“兼愛、非攻”戰國 儒家:孟子,“仁政”,反對一切戰爭,有“可持續發展”思想“春秋無義戰”道家:莊子,“無為而治”百家爭鳴 法家: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被秦國國君所欣賞春秋 兵家:孫武,《孫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兵書)二、秦漢時期時代特征: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次統一和強盛時期。1、政治:秦朝:前221-前207,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軍政大權創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縣制鞏固統一 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后來推廣隸書。“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北擊匈奴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發嶺南修靈渠2、對外關系加強與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張騫出西域(漢武帝) 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作用 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亞—歐洲 意義:有利于促進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3、秦漢文化造紙術 發明:西漢早期,世界最早;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改進:東漢蔡倫,“蔡侯紙”數學名著:東漢《九章算術》科技 地動儀:東漢張衡,世界公認最早的測定地震方向的地震儀器華佗:“麻沸散”;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五禽戲”醫學家(漢朝)張仲景:“醫圣”,《傷寒雜病論》宗教 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作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 內容: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評價: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史書的典范,又是優秀的文學著作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代特征:政權分立北方民族大融合1、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北人的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背景 統一黃河流域后,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孝文帝遷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鼓勵與漢族聯姻北魏 孝文帝改革 措施 采用漢族官制、律令學漢禮,尊孔,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北方封建化進程2、魏晉南北朝文化數學: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后第7位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科技 農學:賈思勰(北朝)《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地理:酈道元 《水經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書法:“書圣”王羲之(東晉) 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四、隋唐時期 時代特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1、大運河,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開通大運河 中心、起止:洛陽; 涿郡、余杭 (P3地圖)(隋煬帝)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唐太宗“貞觀之治”措施政治:戒奢從儉,合并州縣,任用賢才,虛心納諫,發展科舉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唐玄宗“開元之治”措施:重視吏治;任用賢臣(姚崇); 提倡節儉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武則天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誕生: 隋文帝:開始:分科考試(隋) 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唐太宗:大大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隋唐科舉制 完善: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唐玄宗:詩賦成為考試內容改善了用人制度影響: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消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廢除: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被廢除2、開元盛世政治上:唐玄宗“開元之治” 任用賢臣(姚崇)重視吏治 提倡節儉經濟上:農業:水稻育秧栽培江南地區是主要糧食產地 蔬菜有許多新品種,大都從西域傳入;飲茶之風盛行。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商業 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3、民族關系加強邊疆管理:唐太宗和武則天設管轄西域的機構太宗時,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吐蕃(藏)中宗時,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結合4、對外關系中日:日本來華:遣隋使、遣唐使;唐人赴日:高僧鑒真最有影響中印:唐朝稱印度為天竺,唐杰出的使者是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記》5、文化建筑:隋朝李春營建趙州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 李白:“詩仙”杜甫:“詩圣”;白居易:詩歌要反映現實書法:顏真卿五、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時代特征: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民族關系進一步融合政治:政權由并立到統一南宋的建立 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后定都臨安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世祖)都:大都1276年,元統一全國,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對西藏和琉球的管轄2、民族融合(第二次高潮)漢族人外遷,開發邊疆①表現 邊疆各族內遷契丹、女真等族漢化元朝時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②影響:大規模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3、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從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自然條件較好;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表現引進推廣占城稻,提高了糧食產量農業 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有了很大發展:絲織業 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手工業 棉織業 海南島興起的棉織業,南宋時發展到東南沿海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制瓷業 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北宋景德鎮后來發展成瓷都造船業 宋朝的造船業局世界首位,廣州、泉州較發達商業都市:最大的是開封和杭州(南宋時改名為臨安)商業 大商港:廣州、泉州;中國商船活動范圍:近至朝鮮、日本遠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貨幣: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活躍。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的發展完成: 經濟重心南移: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到南宋最后完成3、文化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比歐洲早四百年科技 指南針 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火藥 唐中期:記載火藥配方唐末年: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廣泛用于戰爭史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內容:從戰國到五代;體例:編年體通史宋詞:宋代主要文學形式; 代表人物:李清照、辛棄疾、蘇軾六、明、清(前期)時代特征:君權進一步加強,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政治(1)明朝1368——1644在中央:廢丞相,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改革行政機構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設廠衛特務機構——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加強君權 實行削藩政策:削奪藩王的權力,進一步強化君權八股取士: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讀書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鄭和下西洋 概況:1405至1433年前后共七次,到過亞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鞏固國家對外措施 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時間:明中期戚繼光抗倭(日本)重要戰役:臺州九戰九捷結果:東南沿海倭寇被平息(2)清朝1636——清朝前期(1840年)雍正帝設軍機處,標志我國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加強君權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 后果:加強思想控制,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人才,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明朝后期,荷蘭侵占臺灣收復臺灣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 1684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清朝加強對臺控制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鞏固國家對外措施 結果:清政府取得勝利雅克薩之戰 影響:迫使沙俄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海防抗擊沙俄 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的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確立中央政府冊封西藏首領達賴、班禪的制度,并設駐藏大臣(順治、康熙)鞏固國家對內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乾隆)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乾隆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明清經濟農業:明朝引進高產農作物 玉米、甘薯(原產南美洲)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棉紡織業:由南 北推廣手工業 絲織業中心:明代蘇州、清代南京制瓷業:景德鎮(全國制瓷中心),青花瓷商業 全國性商貿城市:北京、南京主要原因: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 時間:明朝中期以后地點:蘇州、松江典型表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機工的關系:雇傭與被雇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經濟政策,穩定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原因 天朝大國的淺見陋識;西方殖民者的擴張,對中外交往的畏懼閉關鎖國 表現:海禁。只開廣州一處為通商口岸,設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易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影響 弊大于利: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3、明清文化建筑:北京紫禁城(今故宮);長城:東起嘉峪關西至鴨綠江醫學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著有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明末宋應星,寫成《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百科全書”小說 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四大名著)全國軍政大權都集中到皇帝手里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