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張PPT)長城謠創作背景《關山萬里》影片講述一位東北的京劇藝人,“九·一八”事變后,攜妻女流亡關內,在顛沛流離中,自編小曲,教育幼女牢記國仇家恨的故事。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樂家收養。后來,在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演唱會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長城謠》,這是音樂家根據幼女父親編的小曲譜成的。這首歌使他們父女團圓,卻仍然回不了家鄉。1937年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開始拍攝潘孑農編劇的《關山萬里》,潘孑農邀請劉雪庵為影片配樂。由于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影片沒有完成,但是劉雪庵把已經完成的影片插曲《長城謠》刊載在自辦的刊物《戰歌》上。很快《長城謠》被一些青年抗日宣傳隊的演唱。不久19歲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漢合唱團獨唱領唱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國留學,途經新加坡應百代唱片公司邀請,演唱灌制了《長城謠》唱片,這首歌曲更加廣為傳唱,感動了廣大僑胞,他們踴躍捐款、捐物,有的憤然回國參加抗戰,支援打擊侵略者。劉雪庵[ān]劉雪庵(LiuXuean1905一1985),原名廷玳,筆名有晏如、吳青、蘇崖,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四川銅梁(今重慶銅梁)人,主要作品有《何日君再來》,《流亡三部曲》、《長城謠》等。劉雪庵早年在成都美術專科學校學過鋼琴,小提琴,并學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國立音專跟蕭友梅、黃自等學作曲。1936年畢業于該校。抗戰開始,他立即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后曾在蘇州社教學院、蘇南文教學院、江蘇師范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任作曲系教授。學生時期寫有歌曲《飄零的雪花》、《采蓮謠》等。30年代寫了鋼琴曲《中國組曲》。潘孑(jié)農生于1909年逝世于1993年1月28日。20年代后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是當時著名的話劇編劇和導演。1937年,進入藝華影業公司,為其編寫電影劇本《花開花落》等。1948年,在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著名影片《街頭巷尾》。該片視角特別,聚焦于"慘勝"后淪落為三輪車夫的知識分子群體。上映時受到熱烈的歡迎,觀眾逾四十七萬。50年代后,其電影作品還有《彩鳳雙飛》等。抗日名曲《長城謠》是潘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上海創作的。彭麗媛[yuán]彭麗媛,1962年11月20日出生于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干部,正軍級待遇。彭麗媛是連續當選第八屆、九屆、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當選中華全國青聯聯合會副主席。2009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2012年升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彭麗媛現在是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歌劇研究會副主席,全國婦聯執委,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兼職教授。長城謠大家拼命保故鄉哪怕敵人逞豪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自從大難平地起奸淫擄掠苦難當苦難當奔他鄉骨肉離散父母喪沒齒難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鄉聽歌曲學歌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彭麗媛-長城謠.mp3 長城謠.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