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四單元 第一課 從封幫建國到一統天下---變革與爭霸(二)1、 課前學習【學習目標】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特點,商鞅變法的意義。【自主學習】1、“戰國七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秋晚期,出現了新興________階級,到了戰國時期,他們為確立統治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打著________________的旗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如________在魏國變法,________在楚國變法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________在秦國的變法。3、公元前________年,________開始實行變法。主要內容有:廢除________________制,承認_____________,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_____________,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獎勵____________,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________,把原來的居民聚落成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二、課堂學習【課堂收獲】周天子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知識結構】戰國七雄(位置口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戰國兼并戰爭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爭霸 變法旗號: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國:____________楚國:____________時間:____________各國變法 內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國: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變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程探究】2、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課后訓練】1、下列變法改革中,不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是( )A.商鞅變法 B.李悝變法 C.吳起變法 D.管仲改革2、“戰國七雄”中位于最西面的是( )A.楚國 B.燕國 C.秦國 D.秦朝3、在我國,郡縣制最早出現在(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實行商鞅變法B.更多地使用鐵農具C.農耕得到推廣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5、今天的陜西省在戰國時曾是下列哪個諸侯國的轄地?( )A.燕 B.趙 C.秦 D.魏6、下列國家中,既是春秋的霸主,又是戰國七雄的是( )①齊國 ②晉國 ③秦國 ④宋國 ⑤楚國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③④⑤ D. ①②⑤7、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請指出商鞅變法的哪項內容對后世行政制度影響最為深遠。(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B.建立縣制C.獎勵耕戰,廢除舊貴族的特權D.變“任人唯親”的世卿制為“任人唯賢”的官僚制8、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根本原因在于( )A.變法比較徹底,比較全面B.符合歷史發展潮流C.商鞅具有改革獻身精神和頑強毅力D.商鞅變法能夠使秦國強大起來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為了取信于民,在頒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門立了一根三丈的木桿,宣布:誰能夠把木桿搬到北門賞十金。民眾覺得此事容易,不相信真的發賞,沒有人嘗試。商鞅又把賞額提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木桿搬到北門,商鞅如數發賞。從此,人們相信商鞅說話算數。新法頒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必定能實行。想一想,這個故事在今天是否還有意義 10.材料一: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做霸主,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時期,諸侯國已經不再滿足爭當霸主,而是希望通過兼并戰爭,吞并其他諸侯國,一統天下。材料二:(1) 材料一中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征戰的主要特點、目的有何不同?(2) 材料二中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重大貢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5 頁 (共 5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44張PPT)_____戰國篇由戰國時期兵器可見當時戰爭頻繁。春 秋 時 期: (前770年—前476年) 戰 國 時 期: (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后期,晉國政權為卿大夫控制,戰國初年,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稍后,齊國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齊國政權,繼而取代原來的國君,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并立的局面。齊國:主要位于今天的山東省。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東北。齊國姜子牙立國。姜子牙為齊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尊重當地居民的習俗,再用周禮予以同化,使齊國由地薄民寡的一個小國一躍而成為經濟富庶、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齊威王稱霸戰國。這是齊國在戰國時期最強的時期。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出現了“諸侯并伐,國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虛心納諫,立即振作起來,下定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威王見鄒忌是個人才,三個月后就用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改革政治。而齊威王求賢若渴?!多u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齊威王。齊威王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楚國:七國中最南,處于長江流域 。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都城郢在今湖北荊州。楚國吳起變法前383年,吳起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祿,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楚國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后世把他和孫武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秦國:七國中最西,主要位于今天陜西省境內。都城咸陽在今陜西咸陽。商鞅變法秦孝公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后,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后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商鞅變法內容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獎勵軍功,立了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成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變法意義與其他各國相比,商鞅變法更加全面、徹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秦昭王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燕:七國中最北,今天的華北、東北一帶。都城薊在今北京燕都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荊軻刺秦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后太子丹并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后荊軻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趙,在今天的河北省,都城邯鄲就是今天河北邯鄲。修長城修長城是認為抵御邊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邊族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賴的陣線。趙國要想縱橫七國必須解除后顧之憂——匈奴的侵擾,以便騰出兵力進行南方的爭霸。所以,當時除了趙國外,秦國和燕國也修建了長城。圍魏救趙趙國被多個強國包圍,國勢很弱,經常不得不向秦、魏等割地求和,并不斷被林胡、樓煩騷擾掠奪。著名戰例包括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攻打趙國,趙王只得以新近占領的中山國許以齊國以求救兵。齊威王帳下大將田忌用軍師孫臏之計“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戰勝魏國。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參戰人數趙軍45萬人,秦軍保守估計也在百萬以上。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不出,雙方長久相持。秦軍散布廉頗要謀反的謠言,目的是讓趙王換掉廉頗。趙王果然上當,派趙括來代替廉頗。趙括只懂得紙上談兵,沒有多少實戰的經驗,輕敵出擊。秦國將領白起設伏兵包圍趙括軍隊,并截斷趙軍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拼死突圍,但仍然無法挽回敗局,趙括被射死,趙軍四十多萬向秦軍投降。魏國,在今河南,都城大梁就是今河南開封。戰國前期三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李悝變法戰國初期,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宰相,實行變法。第一,提出了“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國策,主張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 ?br/>第二,編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經》?! ?br/>第三,提出了“重農政策”,。第四,實行“平糴法”。在年成好的時候,政府以平價收購余糧食作為儲備,使糧食價不至于暴跌;荒年時再以平價出售,保證糧價不至于暴漲。用這種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機活動,保護農民利益。第五,精選武士。創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武卒”,使得“秦兵不敢東向”。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韓國。孫臏采取增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舍。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被殺。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后,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韓國:在今河南、山西一帶。都城鄭就是河南新鄭。韓國由于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末期的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茍延殘存; 公元前前230年,韓國軍隊屢戰屢敗,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韓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宗室貴族,是法家代表人物,發揚法家,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后得到秦始皇重用,遭李斯害死。活動:角色扮演周天子:我的地位越來越低,權力也越來越小。比起春秋霸主,戰國七雄已不再滿足于稱霸諸侯,做諸侯之長,而是要滅掉其他國家,自己一統天下。所以,與春秋爭霸相比,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殘酷。大臣:雖然戰國諸國混戰,但是仍然有可取之處,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地主階級出現了,各國以“富國強兵”的旗號,掀起變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知能點一:戰國七雄的名稱及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上中下知能點二戰國兼并戰爭的目的:滅掉其他國家,自己一統天下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戰爭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殘酷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有哪些表現?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知能點三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變法?A.商鞅變法B.李悝變法C.吳起變法知能點四商鞅變法變法內容及影響?內容:廢除土地國有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建立縣制。作用: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優質課展示《《變革與爭霸(戰國篇)》人教版_欒老師.flv 變革與爭霸(戰國篇).ppt 配套導學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