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空白演示在此輸入您的封面副標題黃和對口曲《黃河大合唱》第四章樂曲簡介《黃河大合唱》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后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今天所學為第四章。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當時,冼星海僅用了6天時間,就譜出了全曲。結構介紹全曲由《序曲》(樂隊)、《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對唱、輪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等八個樂章組成。各個樂章都有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在表現內容、演唱形式和音樂形象等方面構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全曲又由表現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主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幾個基本音調始終貫穿于整個大合唱,在音樂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題、首尾合唱呼應、中間各樂章交替發展和末樂章的總結概括,以及每樂章之前的朗誦為先導等,使整個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解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合唱手法豐富多彩和樂隊的交響性發揮,全曲的宏偉規模和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構成了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藝術特色。《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杰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創作背景1938年9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后,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并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后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河邊對口曲朗誦詞: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但是,人們難道永遠逃亡?你聽聽吧,這是黃河邊上兩個老鄉的對唱。對唱、合唱:張老三,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里。我問你,在家里,種田還是做生意?拿鋤頭,耕田地,種的高粱和小米。為什么,到此地,河邊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無消息。張老三,莫傷悲,我的命運不如你!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鄉在何地?在東北,做生意,家鄉八年無消息。這么說,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騰如同黃河水!黃河邊,定主意,咱們一同打回去!為國家,當兵去,太行山上打游擊!從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從歌詞中我們能感受到什么情感?背井離鄉的痛苦堅決抗日的決心歌曲賞析西方音樂中有一種體裁,習慣上音譯為康塔塔,實際上就是由器樂曲、獨唱、重唱、合唱組成的一組套曲。巴赫創作了數以百計的康塔塔,是這方面的頂峰。而我們叫“大合唱”,《黃河大合唱》是我們這邊的頂峰。要說《黃河大合唱》的影響有多么大,我們可以舉一個有趣的例子。西洋音樂中常用的一種復調手法叫做“卡農”(我們叫“輪唱”),《黃河大合唱》當中《保衛黃河》一曲就用了這種卡農的手法。結果,抗戰之后的許多合唱歌曲,都喜歡來個卡農或叫輪唱,其實從音樂本身來講,那些歌曲的曲調并不適合使用這種表現手法。這件事從反面也說明了《保衛黃河》在普通群眾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邊對口曲.mp3 河邊對口曲.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