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地理綜合題答題模式思路訓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地理綜合題答題模式思路訓練

資源簡介

高考地理綜合題答題模式訓練
一、綜合題正確的文字表達的基本要求
簡述——簡單扼要敘述,須把握要點
簡析——簡單分析,提出論點即可
寫出——對圖像或事實的主要內容予以呈現
概括——對文字材料或圖像內容予以概括要點等
描述——對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綜述——對事物的總體特征予以概括敘述
說明——對原理、成因、規律進行說明
分析——對地理事物或現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
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間的聯系等
對比(比較)——列表比較相同、相異、相反、相似,可先后
對比或并列對比;分析相同事物間的差別、不同事物間的聯系
評價——對地理環境、措施、對策、布局進行實施可行性評價或優勢與不足評價
二、講究答題步驟
⑴審題干(中心詞、修飾詞)
⑵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⑶究地點(考慮特殊的角度)
⑷細篩選(決定要點的去留)
⑸整語言(地理術語、要點順序)
三、綜合題建模用模訓練(每日一題:共80題)
(一)氣候專題
1、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⑴太陽輻射:緯度位置(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
⑵大氣輻射: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⑶地面輻射(下墊面):①地形狀況(迎風坡和背風坡、海拔高低、地形封閉狀況等);②洋流;③海陸分布;④植被;⑤水庫;⑥聚落(城市、郊區、鄉村)
(典型例題:2010屆泉州市質檢第八頁:試判斷7月份氣溫更高的地點,并分析其原因。)
學以致用題目:分析位于520S附近某地區的相關等值線圖,回答問題。

根據圖中資料分析A、B兩點氣溫差異及原因。
2、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氣溫日較差 影響因素 氣溫年較差
緯度 隨緯度增高而減小 緯度 隨緯度增高而增大(原因: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幅度增大)
海陸 陸地大于海洋 海陸 陸地大于海洋(隨大陸性增強而變大)
天氣 晴天大于陰天 天氣 少云雨區大于多云雨區
季節 夏季大于冬季 地形 平原大于山區
植被 裸地大于植被覆蓋地 植被 裸地大于植被覆蓋地
海拔 山區海拔越高氣溫日較差越小 海拔 山區海拔越高氣溫年較差越小
(典型例題:下題為2010年三明市區三校聯考試卷(試卷圖形模糊))
材料一 世界兩區域圖
與七月份相比,一月份m、n兩地的溫差較大,請分析兩地一月份溫差較大的原因。(4分)
答案:1月,太陽直射南半球,m 地比n 地正午太陽高度低、晝長時間短,獲得太陽輻射少。冬季風對m地影響大。
或答(更好理解):1月,太陽直射南半球,m、n兩地位于北半球,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幅度增大
學以致用題目一:閱讀下面資料,回答問題
(1)寫出四城市相對應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字母:廣州_______武漢_______北京_______哈爾濱_______ (4分)
(2)四城市中,氣溫年較差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1分)試分析形成氣溫年較差大的原因。(4分)
學以致用題目二:下圖為某世界知名汽車拉力賽2004年(a圖)和2009年(b圖)的比賽路線圖。讀下圖16,回答下列問題(10分)。
分析P地氣溫特征及主要原因。
3、氣候特征的描述
描述的基本內容 表達形式
氣溫特征 ①最高、最低月均溫;②氣溫年、日較差; “衡溫”型 熱 帶:終年高溫寒 帶:終年嚴寒
“變溫”型 亞熱帶:冬暖夏熱(夏季高溫,冬季低溫[溫和)溫 帶:冬冷夏熱(夏季高溫,冬季寒冷。)
降水特征 年降水總量、降水的季節或年際變化、雨季長短 年雨型 終年多雨,降水的季節分配均勻。
少雨型 終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節和年際變化大。
夏雨型 夏季降水集中,(高溫)多雨
冬雨型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學以致用題目:讀日本局部示意圖。
與我國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甲地的氣候有何特征?
4、影響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1)位置:A緯度位置——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溫帶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B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通常大陸內部干旱少雨。
(2)大氣:主要包括大氣環流、鋒面、氣旋(反氣旋)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
① 大氣環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三圈環流中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其中低壓帶控制地區降水較多,高壓相反;西風帶內西岸降水多于東岸,信風帶內東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風環流中,夏季風降水多于冬季風。
② 鋒面:冷、暖鋒、準靜止鋒過境時都易產生降水。
③ 氣旋對應的是低壓,氣流上升多陰雨;反氣旋對應高壓,氣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會阻止水汽的進入。
(4)洋流:暖流流經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流經相反。
(5)植被和水文狀況: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以及湖沼、水庫周圍,空氣的濕度較大,相對降水較多。
(6)人類活動:城市濕島效應是城市多上升氣流易成云致雨;雨島效應是城市塵埃多,凝結核多,霧和低云比效區多。
學以致用題目:根據“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圖10及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簡要說明L1河上游地區降水豐富的原因。
5、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緯度、季節、地勢、氣候(天氣狀況)。
學以致用題目: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年日照時數是指太陽直接輻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以小時為單位。下圖是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
(1)請描述圖示區域年日照時數的分布規律。
(2)說出圖中甲、乙區域年日照時數的范圍,簡要分析原因。
氣候專題答案:
1、A點氣溫低于B點 兩點緯度相當,海拔相同,但B點降水較少,晴天較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故氣溫相對較高。(亦可答受焚風效應影響)
2、題目一:
(1)DH CG BF AE (2)哈爾濱 ①冬季,緯度高,白晝短,太陽輻射量小,又緊臨冬季風源地,氣溫較低。 ②夏季,雖然緯度較高,但白晝較長,氣溫較高
題目二:
特點:終年高溫,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2分)
原因:①地處低緯,太陽高度角大,終年高溫,年較差小
②地表為沙漠,又受副高控制,天氣晴朗,白天太陽輻射被削弱少,夜晚大氣逆輻射弱,故日較差大(2分)
3、甲地夏季氣溫比我國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地區低,冬季氣溫比我國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地區高;甲地年降水量比我國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地區多且降水更均勻。
4、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氣流上升,降水豐富;位于高原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
5、(1)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增(2分)
(2)3600小時<甲<3800小時(1分) 甲位于我國柴達木盆地中,該處海拔較高,空氣稀薄(1分);且深居內陸周圍為山地環繞,降水量極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1分) 2400小時<乙<2600小時(1分) 乙位于祁連山東南段,可受到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1分)降水較多,晴天偏少,日照時間較短。(1分)
(二)等值線專題
1、地形類型判讀:
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
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典型例題: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福建卷37(1)題)
學以致用題目:圖12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圖,回答下列問題。
閱讀下圖判斷該地的主要地形類型。
2、坡度問題
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故登山選擇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的地方,爬坡容易.
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 / 水平實地距離
學以致用題目:圖12(上圖)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圖,回答下列問題。
某中學兩組同學進行登山比賽,分別沿L、P線路攀登獅山和虎山。有人建議將出發點設在丙點,你認為是否合理?并簡述理由。
3、等溫線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⑴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
⑵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
⑶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⑷彎曲方向受海陸分布、寒暖流、山地(焚風效應)、盆地、地形起伏的影響;
⑸閉合狀:受山地垂直影響(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受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
學以致用題目一:古人在一篇游記中寫道:“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據此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描述圖中10℃等溫線的走向,并說明其原因。
學以致用題目二:讀圖回答問題。
圖中A處等值線向北凸出,說明了什么問題 簡要分析其原因。
等值線專題答案:
1、低山丘陵區
2、A:合理。理由:兩條路線的水平距離(實際距離)和相對高度(海拔高度)相近。
B:不合理。理由:L線路等高線比P線路高線密集,說明該線路的坡度較陡,攀登難度較大。
3、學以致用題目一:10℃等溫線東半段接近東西走向(與緯線平行),主要受緯度(太陽輻射)因素的影響;該等溫線西半段呈東北-西南走向,受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黃土高原東緣)影響。
學以致用題目二:說明A處河流封凍日數少于同緯度附近地區 A處位于大興安嶺東坡,冬季風的背風坡,冬季氣溫高于同緯度附近地區
(三)河流專題
1、河流水文特征(從徑流量-水量或水位、補給類型、汛期、凌汛、結冰期、含沙量等描述)
①徑流量大小:徑流總量取決于流域集水面積大小、流經氣候區降水量與蒸發量;
②汛期: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取決于主要補給水源的水量變化,主要還是要分析流經地區的氣候特點,當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較穩定,徑流變化較小;
③含沙量取決于過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蓋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④結冰期取決于氣溫的高低,一般氣溫低于0℃;
⑤凌汛一般多發于春秋季節,有結冰期且河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河段;
⑥航運價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較高,特別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緩,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通航價值大,當然水運的市場需求也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⑦水能資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豐富,峽谷地區適于筑壩;
(典型例題:⑴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福建卷37(2)題;⑵三明市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試26(1)題)
學以致用題目:讀下圖,回答問題。
試比較圖中河流R東、西兩岸支流的水文特征。
2、河流水系特征
從流向、流程長短、支流多少、流域范圍、河道狀況、河流性質等描述。
學以致用題目: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尼羅河流域與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數據比較。(如下表)
項目流域 長度(km) 流域面積(km2) 年徑流量(億m3) 三角洲面積(km2) 水能蘊藏量(萬千瓦) 已建或將建電站
尼羅河流域 6670 287萬 810 2~2.4萬 5000 7座
瀾滄一湄公河流域 4180 81.1 4633 4.4萬 4356 24座
材料二 尼羅河流域與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圖
比較分析兩河流下游的水系特征及原因。
3、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學以致用題目:讀我國某地等高線圖,回答問題。
分析A圖區域內水能豐富的原因。
4、河流航運條件評價:
(1)自然基礎(與氣候 地形相關):
①水系條件:河道寬深,水流速度平緩(平原或盆地地區);水系龐大且通航河道長.
②水文條件:汛期較長(水深),含沙量低(少淤),無冰期或冰期短(通航時間長).
(2)經濟條件:流域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能提供豐富的物產和廣大的消費市場.特別是人
工運河的開挖,進一步方便了區域內的聯系.江鐵聯運和江海聯運,減少了中轉環節,提高了效率,內河航運進一步擴大到國際。
(3)河道上方建設橋梁,必須考慮到河面到橋拱面的最小凈空高能否讓船只順利安全通過.
學以致用題目: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歐洲某區域地形.水系分布示意圖
材料二 我國東部地區局部水網略圖
說明甲乙兩河的航運效益差異,并簡述差異產生的原因 。
5、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壩長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生態環境等問題。
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③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學以致用題目:讀廣西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并完成下列問題.
計劃建一座較大型的水庫,壩址宜選在A.B.C.中的 處(不考慮地質條件)說明理由。
6、水電基地選擇區位條件(與資源開發條件分析類似)
水電基地選擇有利區位條件:
①落差(大)、②水量(大)、③工程量(峽谷地形,工程量小,建壩容易,投資省)、④淹沒損失(小)、⑤遷移人口(少)、⑥市場距離(近)。
水電基地選擇不利區位條件:
①落差(小)、②水量(小,枯水期發電受限制)、③工程量(大,建壩不易,投資大)、④淹沒損失(大)、⑤遷移人口(多)、⑥市場距離(遠)。
學以致用題目:讀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各題。
你是否贊同在這一河段修建水電站,并提出你的理由。
7、三角洲形成的條件(類似題目:沖積扇形成條件,根據必修1“河流地貌的發育”歸納)
⑴河流向入海口輸送大量泥沙;
⑵近海水淺;河口區水流緩慢;
⑶河口地帶沒有強大的波浪和海流。
學以致用題目:讀圖6 ,完成要求。(2008高考全國卷)
指出G 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8、凌汛形成的條件
①河流有結冰期(月均溫在0℃以下);②河流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
學以致用題目:圖12示意我國某地區略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某同學認為圖示區域的甲河段有凌汛現象,你認為可信嗎 請說明判斷理由。
河流專題答案:
1、
支流 水量 含沙量 水位季節變化 落差
東岸 大 小 小 小
西岸 小 大 大 大
2、湄公河下游河湖眾多,水系發達,尼羅河下游支流少水系不發達
原因流經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豐富徑流量大,加上地勢低平;而尼羅河下游流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量少
3、降水豐富,河流流量較大;地形起伏較大,河流有較大落差。
4、差異:甲河航運效益優于乙河
原因:自然:甲河徑流比較穩定,水量豐富,通航里程長。
人文:甲河流域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經濟發達
5、A ①峽谷處建壩工程量小;②上游谷地寬廣,庫容量大;③淹沒農田和遷移居民少
6、贊同。①該河段水力資源豐富;②當地缺乏煤、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水能開發程度低;③該河段離藏南人口較集中、經濟較發達地區接近;④修建水電站有利于保護環境;⑤可有效扶貧,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反對。①在該河段修建水電站,會破壞峽谷生態環境(不利于保護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生態環境);②可利用當地豐富地熱能和太陽能替代水能;③距離我國經濟中心遙遠,群山阻隔,輸電投資大;④當地經濟落后,產業分布、經濟密度低,耗電量不大;⑤修建水電站的環境條件惡劣,施工難度大。
7、① 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積,因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② 入海泥流速較小,易于泥沙沉積;且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內熱帶雨林廣布(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較輕。
8、不可信。該河段從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不具備形成凌汛的條件。
(四)農業專題
1、農業發展有利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平坦廣闊,耕地面積廣);②氣候(光、熱條件好,降水豐富,雨熱同期);③水源(充足或條件好,灌溉便利)④土壤(肥沃)
(2)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需求大);②交通(便利);③勞動力(豐富);④科技水平(高);⑤機械化程度(高);⑥政策(鼓勵或優惠)。
學以致用題目:讀部分地區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
乙、丁兩地發展農業有哪些共同的有利條件?
2、農業發展不利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崎嶇不平,地塊小);②氣候(光、熱不足,降水稀少,降水季節變化大,氣象災害頻繁);③水源(不足或條件差,灌溉不便);④土壤(貧瘠)
(2)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需求小);②交通(不便);③勞動力(短缺);④科技水平(低);⑤機械化程度(低)
學以致用題目:下圖是我國東南丘陵地區某縣某國營農場1978年和2008年農業生產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從自然條件方面分析該縣農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3、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原因及其措施
原因:人口增加;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土地退化。
措施:合理規劃建設用地;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節約用地,少占農田;注意培肥等,提高耕地質量,防治土地退化;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減少災毀耕地的數量;積極開展土地復墾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糧食單產;積極穩妥開發宜農荒地。
(典型例題:2010屆泉州市質檢第八頁)
學以致用題目一: 1996-2003年我國耕地數量的變化圖
1996-2003年,我國耕地數量總體上呈明顯的 趨勢。試分析我國耕地數量變化的原因。
學以致用題目二: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2005年度全國共減少耕地1002.4萬畝,其中建設占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退耕585.5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抵消掉同期土地整治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凈減少耕地542.4萬畝。目前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8.31億畝,離“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未來5年耕地保有量18億畝約束性指標僅剩3100萬畝。
面對我國耕地不斷減少的嚴峻形勢,針對材料中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為確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4、建立商品糧基地的條件
糧食生產條件和基礎較好;增產潛力大;人均占有糧食多,商品率高;國家政策的支持;有便利的水陸交通;有先進的機械化技術;有足夠的資金投入。
學以致用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長江中下游部分省市分布圖
試分析湖北省的江漢平原成為我國著名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的有利條件。
5、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⑴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⑵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⑶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典型例題:2010年三明市區三校聯考試卷第27題第(3)小題試述新疆番茄色紅、質優的重要自然原因。
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學以致用題目:讀圖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和法國有關專家經過考察,發現寧夏北部、賀蘭山東麓地區的小氣候十分適合優質葡萄的生長。
寧夏人民經過兩年的辛勤勞動,3萬畝葡萄基地和防護林的建設一起完成。他們引進法國優質葡萄品種、意大利的設備,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生產葡萄酒,現已開始銷往歐洲、香港等地區。
⑷試分析Q地區發展葡萄種植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6、對某一地農業發展方向的分析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1)產業結構是否要調整,是否發展了大農業。
(2)科技投入如何,綜合生產能力怎樣;
(3)抗災能力怎樣,農田基本建設怎樣,有無中低產田需要治理;
(4)產業化經營怎樣:農產品深加工、農工商一體化、訂單農業 ;
(5)是否是生態農業,是否做到循環生產,如何解決農民生活能源、土壤肥力。
典型例題:三明市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試第29題第(1)小題
學以致用題目:圖11示意我國某區域的水系分布。某學校研究性學習小組對圖11中的M地進行實地考察,并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近三十年來M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圖12示意M地的等高線分布,表1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讀圖表回答下列問題。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8% 4.9% 15.4% 4.9%
2008年 40.2% 44.1% 6.2% 1.3% 8.2%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請你就M地農業發展方向闡述自己的觀點。
1、氣候溫暖濕潤;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農業科技先進
2、有利條件:光熱條件充足,降水豐沛,復種指數高;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條件:易發生旱澇、臺風等自然災害;丘陵、山地地形為主,平原面積小,不利于農耕;土壤主要為酸性紅壤,屬中低產土壤,須進行改良
3、學以致用題目一:下降(1分) 城市交通建設用地;自然災害損毀;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答對其中三點即可得3分)
學以致用題目二:禁止盲目擴大建筑用地規模、濫占耕地(合理規模建設用地);(1分)大力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減少災毀耕地的數量;(1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實行間作套種)(1分)積極開展工礦建設中的土地復墾工作。(1分)
4、江漢平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2分),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2分);河流、湖泊眾多,灌溉便利;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5、Q地溫差大,光照強,有利于提高葡萄的品質;黃河提供了灌溉水源;冬季氣溫適宜葡萄過冬;勞動力廉價;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6、①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立體農業;②溝谷低洼地區發展養漁業;③緩坡土層深厚,發展種植業;④陡坡發展果林業;⑤發展觀光旅游農業;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⑦培育優勢農產品的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⑨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⑩種草種樹,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五)工業專題
1、工業區布局條件:
工業區布局有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②資源[礦產、農產品豐富,動力(充足)、水源(充足)、土地(平坦、面積大、地價便宜)]③交通(便利)④市場(廣闊)⑤勞動力(豐富或素質高⑥科技(水平高)⑦歷史(工業基礎雄厚或生產協作條件好)⑧農業基礎(好或農業發達)
工業區布局不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地處偏遠地區或地處內陸,對外聯系不便)②資源[礦產、農產品短缺,動力(不足)、水源(不足)、土地(面積小、地價昂貴)]③交通(不便)④市場(狹小)⑤勞動力(短缺或素質低)⑥科技(水平低)⑦歷史(工業基礎薄弱或生產協作條件差)⑧農業基礎(薄弱)
學以致用題目:閱讀下列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2005年7月3日,總投資64億元、產量150萬噸的首鋼冷軋薄板生產線在北京市順義區奠基。該項目是國務院批準的首鋼實施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方案的重要項目之一,它標志著首鋼整體搬遷啟動。
簡述首鋼在京發展鋼鐵企業的區位優勢。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學以致用題目:分析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的發展條件。
3、城市工業布局區位因素:
①主導風向――盛行風的下風地帶、與季風區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城市熱力環流之外;
②水源――產生污水工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
③距離城市的遠近――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布局遠離城區;
④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溫,廢氣不宜擴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業;
⑤設置防護帶――工業區與居民區之間設置防護帶減少對居民區的直接污染,美化環境;
⑥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圍,土地租金低;
⑦交通――沿交通線分布;
⑧環境――高科技工業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地區;
⑨資源――城市外圍盡可能靠近資源分布區(例如:鋼鐵靠近鐵礦、發電廠靠近煤炭基地);
⑩工業聯系――投入-產出聯系等。
典型例題:三明市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普通高中期末考試第28題第(3)小題
學以致用題目:圖7為某城市兩十工業區的分布示意圖,東部工業區包括冶煉廠、鋼鐵廠、石化廠等,西部工業區包括焦化廠、水泥廠等。該地盛行南風,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東部工業區的選址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2)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城區不斷擴展,要求西部工業區中的焦化廠、水泥廠搬遼的呼聲越來越大。為什么
4、航天基地選擇的條件
(1)盡量選擇緯度較低的地區。(緯度低,自轉線速度大,增加飛船的初速度,節省燃料)
(2)盡量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區。地勢高,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較大。
(3)氣象條件:盡量選擇惡劣天氣少,天氣晴朗,大氣污染輕、透明度高的地區。(發射窗口——晴天、風小,有利于地面跟蹤觀察)
(4)交通便捷。
(5)距航天科研中心近。
(6)人口密度小。
典型例題:2010年龍巖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質量檢查第37題第(1)小題
學以致用題目: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年日照時數是指太陽直接輻射地面時間的一年累計值,以小時為單位。下圖是我國某區域年日照時數分布圖。
材料二:酒泉深居內陸,有航天發射的諸多優勢,神州系列均在此成功發射。除酒泉、太原、西昌三大發射中心外,我國還將于2010年在海南文昌建設完成第四個航天發射中心。
分析酒泉、文昌建立航天發射中心的各自突出優勢?
5、航天器返回基地選擇的條件
(1)地勢平坦開闊(2)人煙稀少(3)無大片森林,無大河湖泊。(4)氣象條件良好,以晴朗天氣為主。(5)地質構造穩定。
工業專題答案:
1、交通便利;市場廣闊;接近煤礦產地;科技力量雄厚;勞動力資源豐富。
2、有利條件:(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
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3、(1)合理。國為該工業區(三個工廠)分布在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廢氣對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經河流下游;不會對城市用水產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線(鐵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線,交通運輸方便。
(2)兩廠都屬于(大氣)污染較重的工廠,僅次于與盛行風向垂直的老城區郊外,較為合理;現已完全被新城區包圍,污染城區,影響居住環境(人們環境意識增強),需遷出城區。
4、酒泉:降水少,全年晴天多,年日照時數長達3000小時左右,大氣能見度高,利于發射。
文昌:緯度低,自轉線速度快,利于航天器發射,節省燃料;海上運輸方便,可以運輸大型火箭;四面環海,飛行更安全。
( 六)城市專題
1、城市(或城市群)區位分析模式:
影響因素 具體分析的參考方向
自然因素 氣候 氣溫、降水狀況對人口分布和居住的影響
地形 平原、山谷或河谷地區是城市分布的有利位置
河流 城市多出現于河流航運起點、干支流匯合處或河口位置
人文因素 自然資源 礦產基地易發展為礦業城市
交通 交通干道沿線,或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地
政治、軍事、宗教 國家或區域的政治中心、軍事要塞或重要宗教活動場所
科技、旅游 因高新技術產業或旅游開發和發展而興起
注:低緯度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區的原因:低緯平原地區濕熱,不適宜人類生存;高原地區氣溫適中,適宜人類生存。
沖積平原形成聚落稠密區的原因:不僅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而且河網密布,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適宜聚落發展。
河谷地區河漫灘平原形成聚落的原因:河谷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河漫灘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比較適宜聚落的發展。
兩河交匯處容易發育成城市的原因:兩河交匯處水運便利,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轉;河流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周圍地形開闊平坦,便于農耕和基建,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學以致用題目:讀廣東某區域圖,回答問題:
(1)該地區在“十一五”規劃中,為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擬設立一個建制鎮。鎮駐地應設在居民點 (填代號),并說明理由。
2、影響城市內部分布的區位因素:
(1)主導因素——經濟因素(城市地租)
等地租線: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線向四周遞減,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達度和距離市中心距離遠近不同的影響。一般城市中心地價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地租從市中心向外波狀下降,高峰為市中心,次高峰為放射線與環線交叉點。不同功能在城市不同地域的付租能力不同,即經濟地租不同,地租高峰處布局商業區,最高峰為中心商務區,次高峰為一般商業區。地租最低區為工業區。
(2)社會因素——影響住宅區分布
①收入,影響住宅區,形成高級和低級住宅區。②種族和民族,形成特殊住宅區。
(3)行政因素——各種開發區。 (4)歷史因素。
(5)交通發展:隨著現代交通發展,駕車購物增多,市中心商業區,由于交通擁擠,缺乏停車場,傳統的中心商業區出現衰落,大型商業區和超級市場多配置在城市邊緣交通條件優越的地區。
學以致用題目一:第29屆夏季奧運會于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舉行。讀“北京
市略圖”,完成下列問題。
圖中①處為北京的CBD,指出它沒有分布
在市中心的影響因素。分析②處布局居民
區的原因并指出居民區布局在此的有利因素。
學以致用題目二:左圖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局部地區等租線由中心向外凸出的因素是什么?
3、解決城市環境污染措施:
①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污染的技術措施;
②廣種花草樹木,綠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合理規劃城市道路。
4、改善城市環境的措施: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學以致用題目:下圖為我國華北地區某城市1980年和2009年城市功能區分布圖.比較兩幅圖,回答有關問題。
為預防或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該城市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5、商業中心的形成條件:
①在它周圍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有一個穩定的商品來源區和銷售區;
②有便利的交通。
6、商業網點效益的影響因素:
①商品生產地與銷售地距離;
②交通運輸技術、冷藏包裝技術的發展。
6、商業中心的區位分析模式
⑴城市內部商業中心的區位選擇:
具體分析的參考方向
市場最優原則 城市幾何中心 ①城市中心,交通通達度高,消費人口集中②街角路口,交通便利,人口流動量大,顧客購物方便
街角路口
交通最優原則 城市環路邊緣、市郊高速公路沿線 ①交通便捷,有利于節省運費,加快貨物流通速度,提高經濟效益高;②位于城市邊緣,地價低廉,有利于降低成本
⑵商業城市發展的區位分析:
區位要求 典型案例
商品生產力 本身具有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工業發達) 上海(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北京、武漢等。
經濟腹地 擁有發達、廣闊的經濟腹地
交通區位 交通便捷
學以致用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中 (字母)為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城市專題答案
1、D村 地形相對開闊和平坦;位于河流交匯處;臨河臨海,有鐵路通過,水陸交通便利;處多個居民點中間位置,方便與其他居民點聯系。
2、學以致用題目一:因素:歷史。原因:疏散中心城區過密的人口。有利因素:交通便利。
學以致用題目二:等地租線由中心向外凸出說明該地地租偏高,影響因素主要是交通通達高。
4、加強道路建設,修建高速公路;建設中央廣場和森林公園;建設居民小區,將重污染工業遷向西南郊區。
6、F 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經濟發達的廣闊腹地;海陸空交通便利。
(七)交通專題
1、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區素;科技因素——保障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② 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一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③ 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④ 水文:河流分布狀況、水文變化以及河谷、峽谷區位
⑤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人為因素:
①合理布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②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③ 資金——盡量減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④人口分布——盡量聯系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⑤ 污染——干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跡等。
⑥ 政治:京九線—一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一加強援藏,鞏固國防等。
⑦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筑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學以致用題目:從影響鐵路建設的區位因素考慮,致使南昆鐵路至今才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有哪些?
3、交通線建設意義:
①合理布局交通網,緩解運輸緊張狀況,活躍整個路網;
②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沿線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區域優勢產業的形成和狀大,以及相關產業的形成;帶動革命老區脫貧致富);
③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
典型例題:青藏鐵路、南昆鐵路的制約因素:
制約因素 社會經濟意義
青藏鐵路 ①高寒缺氧;②多年凍土;③生態脆弱。 ①完善交通網絡,提高交通通達度;②促進青藏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發展;③促進民族團結;④鞏固國防安全。
南昆鐵路 ①暴雨集中,多泥石流、滑坡;②喀斯特地貌發育廣泛,地質條件復雜;③地表崎嶇,河流密布,山高谷深;④少數民族集中,經濟技術落后。 ①完善了西南的交通網絡;②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沿線經濟發展,③促進民族團結;④鞏固國防安全。
學以致用題目:以長江為軸線的沿江地帶與貫穿南北的沿海經濟地帶,以及西部廣大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格局(圖13)。圖14是江蘇省鐵路分布圖。表3是上海經濟腹地層次表。
綜合分析新建鐵路B和在建鐵路A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4、公路選線的分析方法:
(1)國道選線的一般原則:路線基本方向以直達運輸為主,并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盡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時間。
(2)地方性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地方性公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為主,可以盡量多地通過當地的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
(3)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與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思路基本一致):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學以致用題目:讀華北某區域圖回答:
說出公路在A、B兩處彎曲是否合理,
并說明理由。
4、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思維模式
(1)起止點之間的運輸特點(有否最佳的運輸條件、距離)
(2)貨物屬性(對運輸時間要求、性質)
(3)五種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追求成本低,運輸量大、速度快的最佳效益)
學以致用題目:讀圖11~12,回答下列問題。
比利時、荷蘭、挪威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進口天然橡膠,請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并說明理由。
5、港口區位條件
港口發展有利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
①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入港航道有足夠的深度和寬度,不凍不淤;海灣背風、避浪,港區水域港闊水深岸陡,有利于船舶的停靠和停泊;(注:港闊水深、風平浪靜、不淤不凍)
②筑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設備。
(2)經濟社會因素:
①腹地范圍廣,經濟發達;②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高效率運作服務;③陸路交通便利;④有大城市依托; ⑤政策條件:自由貿易港,對外開放港口 。
港口發展不利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①入港航道沒有足夠的深度和寬度;②三角洲坡度極緩,河流分叉多,泥沙容易淤塞航道;③港區大風大浪、水淺、水域面積小,不利于船舶的停靠和停泊。
(2)經濟社會因素:①腹地范圍小,經濟不發達;②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效率低;③陸路交通不便;④沒有大城市依托。
注:對港口來說,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著港口的興衰。
典型例題: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第37題第(1)小題);2010年龍巖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質量檢查第40題海洋地理第(2)小題。
學以致用題目:圖14為兩個半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簡要分析影響A、B兩港口的共同區位因素。
6、汽車站區位條件: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地說,要考慮以下4個要素:①道路通暢度(如路寬);②工程量;④與市內外交通聯系;③人口密度;⑤經濟發展水平。
7、航空港:
⑴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
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避洼地、盆地)
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③氣候條件:少云霧。跑道與風向平行。
⑵社會因素: ①人口稠密;②人流、物流頻繁;③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周圍不能有高層建筑等障礙物。
⑶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學以致用題目一:下圖是黃河中下游位于第二亞歐大陸橋的某城市平面圖,該城市人口在40萬以上。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計劃在A、B、C三地中選擇建大型飛機場。你認為最合理的是哪一處?并說明理由。
交通專題答案:
1、答案參考課本必修2第五章第一節
2、完善鐵路網,緩減鐵路運輸緊張的狀況;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和蘇南、蘇北地區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沿江開發戰略的實施
3、A處合理 公路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B處不合理 應走直道,選擇最短路線。
4、都為沿海國家,距離較遠,有海運的條件;天然橡膠對運輸時間要求不高 ;海運成本低,運輸量大
5、沿海地勢平坦;位于海灣,水深避風;陸上交通配合較好;經濟腹地廣闊。
7、A 處 地形開闊,遠離高層建筑物;交通發達,離市區不遠。
(八)人口專題
1、人口年輕化問題:導致人口增長過快,人口持續增長,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增長,最終會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凈能力。
2、人口老齡化問題:
①造成勞動力短缺;
②國防兵員不足;
③社會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養老等的費用增加;
④老年人生活困難和孤單等問題。
3、人口遷移的影響:
(1)對遷出區:
A、有利影響:
①減輕人口壓力;
②加強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聯系,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B、不利影響:
①人才流失;
②青壯勞動力減少。
(2)對遷入區:
A、有利影響: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有利于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
B、不利影響:增加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帶來就業緊張、交通居住擁擠、社會治安管理困難、原住居民的歧視與排斥等。
(九)能源專題
1、核電站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2、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①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④ 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
⑤ 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⑥ 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3、調整措施(開源節流):
① 采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
②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產量;
④ 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
⑤ 穩妥發展核電;
⑥ 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
⑦ 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
⑨ 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4、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① 哈薩克斯坦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斯坦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② 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于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5、(近年)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卻出現能源緊張原因:
① 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
② 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6、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 對西部的意義:
a. 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
b.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
c. 增加就業機會;
d. 有利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② 對東部地區: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
③ 對區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東、西部協調發展
7、西電東送
南線;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廣西、云南、貴州三省交界處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開發調往廣東,以水電為主,火電為輔;
中線:將三峽、金沙江干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以水電為主;
北線:黃河上游水電和山西、內蒙坑口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
(十)“問題地理”原因分析及措施:
1.農業問題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農業地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地理答題,主要從森林、草原植被和濕地、湖泊對氣候、水源、土地及生物多樣的保護和改善作用來回答。
如:生態退耕導致耕地減少,但從長遠的意義來看,生態退耕有利于改善環境的質量。簡要分析生態退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4分)
答:①、(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區)生態退耕擴大森林、草原面積,在干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4分)②、(南方暴雨山區)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護水土。(4分)
③、(河流中下游洪澇區)生態退耕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水循環活躍,(4分)④、(人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2分)
2.工業問題
①廢氣:礦物燃料燃燒 →CO2→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礦物燃料燃燒 → 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調大量使用致冷劑 →氯氟烴→破壞臭氧層
②廢水:污染水源、土壤、核電站排放大量熱水
③廢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
3.工程建設問題
①地下水開采過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質變壞
②水庫:淹沒農田城鎮、文物景觀;后靠移民導致環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礦物質減少→耕地肥力下降、漁業受影響;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線后退(泥沙堆積減少、海浪侵蝕);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某些物種消失→生態破壞;水庫地震。
③道路建設(鐵路、公路):破壞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環境污染 ④開礦: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
4.旅游活動問題
①環境污染;②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③對背景環境的破壞;④對文物古跡的破壞;⑤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5.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區、云貴高原、東北地區;
② 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黃土土質疏松;
人為原因:a植被的破壞;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c開礦。
③治理的措施:a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b植樹造林;c小流域綜合治理;d增施有機肥,培育綠肥,秸桿還田;
④治理的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
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①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②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b全球變暖,蒸發旺盛。
(★影響干旱的因素(參考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的筆記))
人為原因:a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b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③治理措施:(參考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
④治理意義: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有利于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
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干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b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a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b水污染嚴重;c浪費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地理答題,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角度來表述:(開源節流)a南水北調;b修建水庫;c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d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f發展節水農業;采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g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4)土壤鹽堿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華北平原鹽堿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節干旱,蒸發量旺盛 c土壤中鹽分向地表積聚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鹽;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農田覆蓋;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漬化
①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②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鹽漬化,水質惡化。
③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實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調水
(6)赤潮
①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溫暖季節,風和日麗;洋流緩慢,水溫較高;封閉海灣。(這是赤潮發生的外因);
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工業廢水、農業生產中的廢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無機鹽;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流入江河、湖泊,匯入大海,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造成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發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發生赤潮的區域:珠江口、渤海、杭州灣、長江口、南海的海口灣等。
③易發生赤潮的時間:赤潮易發生的時間段為5—10月。
④帶來危害:a 海水富營養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魚類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體健康, c 影響海洋旅游業。
(7)咸潮
①咸潮多發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區,以冬季最為嚴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氣候) a冬季降水少,氣候干旱,河流正處枯水期,流量較小;b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勢地平,河汊縱橫;(天文)d天文大潮加劇了咸潮。
人為原因:a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無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發生時可能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帶來危害::a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b對企業生產造成威脅,生產設備容易氧化、腐蝕,鍋爐容易積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內的鹽度升高,危害到當地的植物生存。
④從長遠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強監測,建立預警機制;b采取調水以淡壓咸;c對河流水資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強統一調度、統一管理;d節約用水
(8)溫室效應問題:
①溫室氣體: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烴等
②對全球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國家、地區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溫度升高而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 ②極地增溫強烈,部分極冰融化
B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發生變化,導致各國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a干旱地區將變得更干旱
b溫帶耕作業發達的地區,因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會變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c亞寒帶某些地區,因氣溫升高,熱量條件有所改善,適應溫帶作物生長
③產生原理:CO2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而使大氣溫度增高,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
產生原因:①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減少,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多
④解決措施:
A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量于
B植樹造林、保護植被
C推廣使用綠色能源。
(9)森林減少問題(參考地理必修三“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10)濕地日益減少(參考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問題研究“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
①濕地形成的條件
②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十一)海洋地理專題(自己根據課本歸納)
1、影響海岸線進退的因素有哪些
2、描述海岸的主要類型及其判斷依據,并指出各種海岸類型的開發利用方式
3、讀圖說明海底地形的分布規律
4、運用海底擴張說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5、比較海底地形巖石年齡的大小,并說明原因
6、分析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并納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
7、分析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并歸納海水鹽度分布規律
8、河流入海口在枯水季節和豐水季節等鹽度線分布有何特點,并說明原因
9、分別說明波浪潮汐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10、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分別說出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部、中美洲熱帶雨林氣候形成的原因。
(2)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①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②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③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④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3)洋流對海上交通的影響
(4)洋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影響海洋輸入大氣熱量的因素有哪些?
12、運用圖表,分析海-氣水熱交換的基本方式與過程。
13、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14、舉例說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15、灘涂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6、分析海南島發展海洋旅游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17、海洋資源的類型
18、從工業、農業兩方面舉例說明海洋水的利用方式。
19、海水灌溉可能帶來哪些環境問題?
20、評價海水談化的可行性。(課本第53頁第一段)
21、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①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于蒸發
②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22、海洋能的特點
23、潮汐電站的區位條件
24、波浪能的優點
25、舉例說明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26、修建跨海大橋的不利條件
27、說明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對策
28、海洋自然災害的類型
29、分析風暴潮、海嘯的成因,說明其危害及應對措施
活動題:孟加拉彎是風暴潮的多發區
30、海洋環境問題的類型
31、說明海洋污染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32、舉例說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導致海洋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33、說明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34、有關海洋權益的幾個概念
其它知識小專題:
1、區域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應明確經濟部門包括那些。地區應發展的經濟部門主要包括工業(礦業、農礦產品加工業、出口加工業、新興工業等)、農業(農林牧副漁業)、旅游業等。
典型例題:2010年龍巖市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質量檢查第37題第(4)小題
讀廣東某區域圖,回答問題:
根據當地的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試述該地區經濟發展方向。
2、旅游資源開發條件:
(參考高考教練)
典型例題:2010年泉州市質檢第40題海洋地理第(2)小題
3、分析有關地形地貌
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要點:①是否在板塊生長或是消亡邊界;②內力作用是否形成褶皺和斷層③在哪個地理背景,主要是何種外力
舉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怎么樣形成的?
答:板塊擠壓隆起抬升,地勢高;雅魯藏布江深刻侵蝕下切。
4、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描述: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如地中海氣候分布規律說明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的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典型即可。上海市分布在哪里?——上海市分布在長江三角洲,黃浦江畔兩岸。
①、“點”狀分布一般有“眾星拱月狀”,“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
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②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又如“我國一月0℃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于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③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
5、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6、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②水文特征 (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干流汛期長,水量大。)
③氣候特征(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7河流大壩建成以后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參考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8、
10、自然地理特征的思維模式
從自然地理特征的五大要素考慮(氣候、地形、土壤、生物、水文)
答案:
1、利用光熱充足、降水充沛的氣候資源優勢和低山、丘陵地形發展立體農業;
利用臨海以及陸地河流、水庫等水域面積廣優勢,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淡水養殖;
利用臨近發達地區和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生產、農副產品加工;
利用勞動力充足和地價較低、交通便利優勢吸引外商投資建廠,興建現代工業區;
利用依山傍海景色優美和交通便捷優勢,發展生態旅游。
建議地理必修三的復習以第一輪復習的筆記為主
b


40°

70°
60°
40°
M
N
A
B
C
P
a
4165
6960
達喀爾
瓦爾帕萊索

圖12
公路
水稻
花卉
飼料作物
蔬菜
魚塘
住宅
河流
1978年
2008年
圖11
圖12 M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
表1 M地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圖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泽县| 昂仁县| 两当县| 鹿邑县| 奈曼旗| 米林县| 桃园县| 石景山区| 瓦房店市| 抚远县| 宣城市| 新昌县| 健康| 峨眉山市| 敦煌市| 肥城市| 苏尼特左旗| 右玉县| 东明县| 简阳市| 当雄县| 三江| 抚顺县| 沙河市| 迭部县| 灵山县| 铜鼓县| 海兴县| 满城县| 安乡县| 固镇县| 柳河县| 稻城县| 利川市| 沁源县| 乌审旗| 呼图壁县| 阜新| 天全县| 桑植县|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