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生物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知識點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2.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3.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生理特性及行為方式等稱為性狀。4.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5.生物的性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也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并非都能遺傳。有些性狀可見,有些性狀難以觀察到。6.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遺傳下去的不是性狀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基因。7.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來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第二節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1.生物體的各種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2.性狀的遺傳實質上是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基因傳遞給了子代。3.基因在細胞里大多有規律地集中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而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4.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的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如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5.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如人的體細胞中23對染色體就包含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6.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片段(一條染色體包含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包含許多基因)。7.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1.生物的某些性狀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成對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顯性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2.當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只有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Dd)。若這對基因都是顯性(DD),則表現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若這對基因都是隱性(dd),則表現為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3.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之父,遺傳學的奠基人。4.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5.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因此表現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6.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并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7.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原因: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后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1.人類體細胞中染色體23對(46條),表示為男性44+XY,女性44+XX;其中44條是常染色體,最后2條是性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在人的生殖細胞中,性染色體有1條。2.男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簡稱XY。因此,男性生殖細胞有兩種(22+X或22+Y),分別含X染色體和Y染色體。3.女性體細胞中性染色體:都是X染色體,簡稱XX。因此,女性生殖細胞僅一種(22+X):都含X染色體。4.X染色體較大,Y染色體較小。5.女人在兩次月經之間,會排出一個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男人在一次生殖活動中排出上億的精子,這些精子從含有的性染色體來說只有兩種,一種是含X染色體的,一種是含Y染色體的。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且是隨機的。若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男孩(XY),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則生女孩(XX)。6.不能對孕婦作胚胎性別診斷,因為如果單純追求男孩或女孩,就會打破生育的自然規律,導致性別比例失調,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7.人的性別決定主要與性染色體有關,也與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第五節生物的變異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2.不同種類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3.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就不會遺傳給后代。4.變異的類型:(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基礎改變而引起的變異。(2)不遺傳的變異:單純由環境而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3)有利變異:對自身有利。(4)不利變異:對自身不利。5.生物變異的意義: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動物和植物的新品種。6.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7.變異的應用:(1)太空椒:基因突變。(2)高產抗倒伏小麥:基因重組。(3)高產奶牛:人工選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