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生物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章知識點第一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地質學研究表明,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上的環境與現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如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2.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將甲烷、氨、氫、水蒸氣等氣體泵入一個密閉的裝置內,通過進行火花放電(模擬閃電),合成了氨基酸(氨基酸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一類有機物)。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機物。3.米勒和其他學者的實驗說明,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4.科學家推測,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后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5.原始的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6.原始地球為生命起源提供的條件(1)場所:原始大氣和原始海洋;(2)物質: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3)能量: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7.科學的推測:有一定的證據、有嚴密的邏輯、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1.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2.地層中生物化石的規律構成地球表面的巖石,先沉積的地層在下面,后沉積的地層在上面,所以下層地層的年代比上層古老。但地球表面的不斷運動,會使地層上升、下降、扭曲。一般來說,從地面垂直向下可分幾層地層,越向下的地層,年代越古老。注:越早期地層:古生物化石越簡單,越低等;越晚期地層:古生物化石越復雜,越高等。這種分布規律說明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也就是說生物的出現是有一定順序的。3.動物與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別越小,其與人類的親緣關系越近。4.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較法比較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通過對各個事物特征的比較,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對不同生物種類的形態結構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5.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6.生物進化的趨勢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環境:由水生到陸生。第三節生物進化的原因1.樺尺蠖的體色變化開始:淺色多深色少------山清水秀,深色是變異類型后來:淺色少深色多------工業環境開始:在非工業化地區的森林中,樹干長滿淺色的苔蘚,樺尺蠖長著灰色斑點的翅膀在這種樹干上不容易被發現,而黑色翅膀則容易被發現。后來:在工業化地區,樹干上的苔蘚被黑色的煤煙取代了,情形恰好相反,灰斑蛾容易被天敵發現,而黑蛾不容易。2.引起兩種樺尺蛾數量變化的原因(1)周圍環境變化,環境和鳥對樺尺蛾的選擇作用;(2)被污染的環境,使得淺色型樺尺蛾容易被鳥類捕食而處于選擇劣勢,黑色型樺尺蛾具有保護色而處于選擇優勢。3.保護色: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保護色的作用: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有利于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4.自然選擇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主要內容:(1)過度繁殖;(2)生存斗爭;(3)遺傳變異;(4)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意義:(1)說明物種是可變的,是進化的;(2)正確解釋了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不足:對遺傳和變異未能做出本質的闡明。結論:對生物進化的解釋(1)選擇材料——由變異提供(2)內在因素——遺傳和變異(3)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4)進化動力——生存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