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映山紅歌曲《映山紅》是影片《閃閃的紅星》的插曲,那優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詞,表達了人們對紅軍的熱愛,對英雄的崇敬。歌曲簡介《映山紅》由陸柱國作詞,傅庚辰譜曲,歌曲發行于1974年10月1日,該歌曲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2006年1月28日,該歌曲登陸2006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這首歌卻是一首計劃外的作品。1973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傅庚辰寫完了《閃閃的紅星》劇本中所有的歌曲,完成了全部樂隊伴奏總譜,回到北京后準備開始錄制。就在這時,傅庚辰卻在音樂組一次開會的辦公室里發現了《閃閃的紅星》文學劇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詞寫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親人回,嶺上開遍映山紅。”這幾句話讓傅庚辰怦然心動。最終他下決心舍掉已經寫好的《手捧紅星盼紅軍》和《熱血迎來紅旗飄》,改寫《映山紅》。擴展資料:《映山紅》第一段是潘行義隨部隊轉移后,潘冬子和媽媽在山里盼望紅軍回來時所唱,歌詞是:“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為了鼓勵潘冬子,媽媽告訴他,到了春天,映山紅開了,紅軍和爸爸就會回來的!在媽媽心里,春天就是斗跨所有的胡漢三,勝利花開的時候。潘冬子還明白,這一天不是等來的,是靠斗爭贏來的!《映山紅》歌詞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嶺上開遍喲映山紅(共11張PPT)嘉陵江上創作背景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重慶北碚夏壩的復旦大學教書。他同他的東北老鄉、名聲十分響亮的妻子作家蕭紅,每天傍晚沿嘉陵江邊散步,見悠悠江流思鄉之情涌起,提筆寫道:“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這一切的悲情都是因為日寇的鐵蹄,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難,國恨家仇,一股腦兒熱血激蕩胸間,詩人繼寫道:“我必須回到我的故鄉……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散文詩《嘉陵江上》由此誕生。時年賀綠汀39歲,早在1937年他便參加革命,從此廣泛接觸大眾革命.創作也開始變得成熟,創作了多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拿到這首散文詩后他開始嘗試多種譜曲方法,均不理想。最后,他背熟歌詞,獨自徘徊在長江邊上,反復輕聲朗誦,終于抑揚頓挫的語勢中摸索到相應的旋律,寫出了這首接近于歌劇詠嘆調的獨唱曲。作者簡介端木蕻(hòng)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學讀書。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加入"左聯",發表小說《母親》。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1960年5月與鐘耀群結婚。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鐘耀群合著)出版。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歲。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風景》《大江》,散文《土地的誓言》,短篇小說集《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影響卓著,為世人所流傳。同時,散文《土地的誓言》被錄用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7課和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6課。作曲家賀綠汀(1903年7月-1999年4月27日),男,原名賀楷、賀安卿,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湖南邵東九龍嶺人。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先后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弦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并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嘉陵江上(歌詞)那一天,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泥土的芳香,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江水每夜嗚咽地流過,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我必須回到我的家鄉,為了那沒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餓瘦了的羔羊。我必須回去,從敵人的槍彈底下回去,從敵人的刺刀叢里回去,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共13張PPT)小提琴協奏曲《樓臺會》何占豪 ——根據小提琴協奏曲填詞梁祝——化蝶劉周 花謝花開無時盡,年年花間覓仙蹤; 瑤池淚灑化蝶恨,天上人間儂伴君;此生不與知音共,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許,樓臺再會訴衷情; 可憐十八送別時,君豈知儂是女兒身, 未解儂癡情;樓臺依依不忍分,君死何忍我獨存; 魂魄在天已化蝶,雙飛愿爭萬世春。 樂曲簡介《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部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并對封建禮教進行憤怒控訴與鞭笞,反映人民群眾反封建思想感情的愛情悲劇。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同時,作者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并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概述特征主題思想--愛情主題、封建勢力主題、反抗主題風格特征--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音樂形象--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銅管樂器代表封建勢力。曲式結構--奏鳴曲式結構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臺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淺析以音樂表現情節呈示部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后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后,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愿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這樣發展了下去。)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展開部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采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臺為女子也得知祝英臺的痛苦,二人樓臺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用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恰如梁祝二人的低低私語。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臺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梁山伯歸家后不久病故,祝英臺得知后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并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當她出嫁路過墳墓時,她縱身一躍飛入墳墓。)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臺縱身投墳的場景。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后,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而催淚的“愛情主題”。欣賞《樓臺會》欣賞越劇《樓臺會》片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映山紅》課件.pptx 上海樂團管弦樂隊-樓臺會.mp3 劉秉義-嘉陵江上.mp3 嘉陵江上.pptx 樓臺會.pptx 趙麗娜-【越劇】樓臺會.mp3 阿魯阿卓-映山紅.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