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環境保護》核心考點總結 一、環境與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原因 ①人類向環境中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的再生速度——資源短缺。 ②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強度過大——生態破壞。 ③人類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污染。 (2)危害 ①對這個要素自身的影響。 ②對人的健康方面的影響。 ③對周圍地理事物的影響,尤其是對社會經濟方面的危害。 2.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資源短缺:水資源、土地(耕地、林地、濕地)資源、礦產資源和能源等。 (2)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漬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破壞等。 (3)環境污染: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噪聲、廢熱、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二、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資源問題: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2.產生的原因:供給減少,需求增多。 3.解決措施:促進更新與循環;節約使用;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 (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淡水資源短缺地區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東與非洲。我國主要是分布在華北與西北地區。 2.淡水資源短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 河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 ③降水總量較少。 (2)人為原因: ①淡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 ②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長快。 3.新加坡是熱帶雨林氣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國家,試分析其原因 (1)陸地面積小,地表徑流少。 (2)經濟發達,生產、生活用水量大。 4.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 (1)制約經濟發展。 (2)影響糧食生產安全。 (3)損害生態環境。 (5)損害人體健康。 (5)引發國際沖突。 5.我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 (1)時間: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2)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6.我國不同地區差異 (1)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多水帶―――水質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嚴重。 (2)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過渡帶,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 ①自然原因: a.降水量少,季節、年際變化大。b.流經本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小,季節、年際變化大。 ②人為原因: a.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 b.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3)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缺水帶――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帶來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7.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開源: ①修筑水庫。 ②開渠引水。 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 ④廢水處理再利用。 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2)節流: 農業: 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 ②發展節水農業。 工業: ①提高用水效率。 ②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③實行污水資源化。 ④發展清潔生產。 (3)生態: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 (4)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二)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世界可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 ②人口急劇增加,所需耕地越來越多。 ③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 2.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大。 ③非農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 ④中低產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嚴重,加劇耕地不足。 3.我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黑龍江、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4.耕地供需矛盾實質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此矛盾的關鍵。 5.我國在解決土地現狀與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時,采取的措施 (1)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措施。 (3)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耕地質量。 (4)土地退化的防治。 6.土壤侵蝕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 (2)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 (3)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飼養畜。 (三)我國草地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夠豐沛的地帶。 2.天然草地經濟價值:發展畜牧業的基地。 3.天然草地生態價值: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 4.草地概念區分: (1)草原——內蒙古草原、青海、甘肅的荒漠草原。 (2)草場:草場可以認為是已被人們進行開發利用的草地。 (3)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甸:濕潤條件下發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5)草地是一種泛指,草原、草場、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氣候干旱,生態環境脆弱 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 ③鼠害,蟲害嚴重。 (2)人為原因: ①過度放牧。 ②過度開墾。 ③亂采濫挖。 ④濫捕濫獵野生動物。 ⑤人工管理少。 ⑥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6.我國草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 ②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 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 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 ⑤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 ⑥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四)我國濕地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濕地的分布 (1)東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濕地之一的成因: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②凍土廣布,阻礙地表水下滲。 ③地勢低洼,排水不暢,易積水。 ④河流泛濫。 (2)青藏高原上有著世界海拔最高的濕地(三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哪三江?),對涵養水源、調節全球氣候變化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2.濕地的價值 (1)生態價值:調節氣候,調蓄水量,凈化水體,釋放氧氣,美化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2))經濟價值:提供豐富動植物產品,提供水資源,提供礦物資源、能源、水運。 (3)社會價值:觀光與旅游,教育與科研。 3.濕地減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時間漫長) ①沉積物充滿湖泊,沼澤。 ②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 (2)人為原因(時間短暫) ①土壤侵蝕,導致泥沙大量沉積。 ②圍湖圍海造田,導致湖泊和海濱灘涂面積縮小。 ③環境污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該向,導致水量減少。 4.我國湖泊面積減少 (1)主要原因:過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圍湖造田。 (2)產生的影響:調溫、減少洪水、動植物的棲息地等功能喪失。湖泊面積縮減、水面縮小還往往導致湖水礦化度增加。 (3)案例: ①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 a.泥沙淤積。 b.圍湖造田。 ②青海湖面積縮小的原因 a.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 b.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③中亞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a.全球變暖,氣候暖干化,降水減少,蒸發加劇。 b.飲水灌溉,匯入湖泊水量減少。 ④中國西部濕地比較少的原因:地處內陸,氣候干旱,降水少。 5.保護濕地措施 (1)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 (2)建立自然保護區。 (3)退耕還濕地,退耕還湖。 (4)基本建設,水利工程注意濕地保護。 (5)確定世界濕地日,國際合作。 (6)發放生態補助。 (五)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原始森林 (1)亞寒帶針葉林:存在于亞歐大陸北部、北美大陸北部。 (2)熱帶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東南亞等洲。 2.森林的生態價值 (1)調節氣候。 (2)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3)吸收噪聲,吸煙塵,釋放氧氣,凈化空氣。 (4)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5)保護農田。 (6)美化環境。 3.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2)沿海防護林------防御臺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3)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4)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噪聲,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5)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4.森林破壞的后果 生態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5.森林破壞的原因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 (3)商業性采伐。 (4)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 (5)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 (6)戰爭,森林火災。 6.我國森林保護有哪些措施 (1)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 (2)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 (3)計劃采伐,采育結合。 (4)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 (5)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 (6)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六)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1.一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 2.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3.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2)煤帶 ①世界 a.歐亞大陸煤帶:從我國的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直到英國。 b.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 c.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②中國 主要分布在華北,其中山西、陜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儲量最多,南方除貴州外,均嚴重缺煤。 (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 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地區經中東到印尼 中東,北非蘊藏量最豐富。 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西部、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部 塔里木、柴達木、準噶爾三大盆地及吐魯番----哈密盆地 4.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 (1)發達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高;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低。 (2)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僅次于美國(原因:人口多,利用率低),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 5.中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的原因 (2)總量雖豐富,而人均占有量低。 (2)富礦少,貧礦多,加之開采中采富棄貧,使礦產品品位下降。 (3)礦產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與生產力的布局不匹配。 6.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以煤炭為例 (1)開采:破壞地表,如露天開采會引發滑坡、崩塌,井下采煤會導致采空區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廢渣可能會自燃;礦山排水造成水土環境污染;等等。 (2)運輸與存放:運輸過程可能會污染空氣、水與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壞景觀,造成污染。 (3)利用會產生大量的CO、粉塵以及多種芳烴化合物,污染空氣;釋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溫;釋放SO2和氮氧化物,導致酸雨的形成,進而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并可能改變土壤性狀,危害農作物與森林生態系統。 7.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學方法開采化石燃料資源,提高資源的回收率,改變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礦產資源的現象,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嚴重耗損。 (2)在能源資源開發與使用中,環境保護措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 收、同時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種有機、無機污染物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進入大氣、水體、土壤,引起環境污染問題。 (3)在礦區生產中應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開采能源而擾動、破壞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時,由采礦者負責進行復墾,恢復到可利用狀態。 (4)對化石燃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發展煤炭洗選加工,實現脫硫,推廣潔凈煤技術等,減少在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5)實行能源結構改革,在化石燃料中盡可能使用天然氣,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資源。 三、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過程 (1)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態災難,例如氣候變化、重大災害造成的生態問題。 (2)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類過度向環境索取物質和能量,造成某一類要素減少,導致生態問題。 2.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是預防潛在的生態問題。(2)是積極治理已經出現的生態問題。 (3)是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生態環境。 (一)全球氣候變暖 1.危害: (1)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沿海低地國家及地區構成直接威脅。 (2)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3)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2.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氣溫處于波動上升期 (2)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質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②森林遭嚴重破壞,特別是熱帶雨林的破壞。 3.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②使用能新能源 ③保護森林、植樹造林 ④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二)臭氧層破壞問題 1.臭氧層遭破壞的危害 ①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增多,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皮膚癌、白內障患者增多)。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農產品品質下降、破壞森林、影響漁業生產等)。 2.應如何保護臭氧層 ①加強國際協作。 ②制定法律法規,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排放。 ③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世界上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和珊瑚礁。 3.物種滅絕的原因有哪些 ①物種本身有發生、發育、消亡過程(被自然環境淘汰)。 ②火山噴發、隕石橦擊地球、全球氣候變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來物種入侵。 ④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 ⑤人類活動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 ⑥工業化、城市化等帶來的大氣、水等環境的污染。 ⑦戰爭,核試驗。 ⑧人口增長。 4.人類社會不同時期導致物種滅絕的原因: (1)早期---狩獵和采集。 (2)現在---污染和破壞生態。 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 (2)遷地保護,建動物園,植物園。 (3)離體保護,建基因庫。 (4)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打擊和控制。 (四)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1)發生地——我國的云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亞熱帶濕潤,喀斯特地區)。 (2)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3)原因: 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 ②土層淺薄。? 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原因:①過度砍伐。 ②毀林開荒。 ③陡坡開荒。 2.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為例 (1)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2)原因 自然原因:①黃土土質疏松。 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原因:①破壞植被——農牧業方式的改易,營造宮殿,樵采,戰爭。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③開礦中不注意環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紅色荒漠 (1)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2)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強度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復雜,地表起伏大。 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原因:①毀林開荒。? ②濫砍濫伐,過度樵采。? ③人地矛盾突出。 4.荒漠化:西北地區為例 (1)外力作用------風蝕作用 (2)原因: 自然原因:①氣候干旱,降水少。 ?②地表疏松多沙質沉積物。 ? 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原因:①過度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農墾。? ④水資源的利用不當。? 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⑥人地矛盾突出。 5、土壤鹽漬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_??????_隨_???????°?_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_?????±???_。中國鹽漬土或稱_?????±???_的分布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總面積約1億hm2。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鹽堿土的可溶性鹽主要包括鈉、鉀、鈣、鎂等的硫酸鹽、_?°???????_、碳酸鹽和_é?????é?????_。硫酸鹽和氯化物一般為中性鹽,碳酸鹽和重碳酸鹽為堿性鹽。 原因:土地鹽堿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臨近地表使土地表層鹽分積累所致.如干旱、半干旱內陸地區較封閉,過度灌溉匯集后的水鹽沒有出路,導致下游平原的地下水位增高,地下水的礦化度加大,在地表蒸發的作用下,水散鹽留,形成鹽堿化.在海濱灘涂地區,則由于過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鹽堿化. 在嚴重缺乏淡水的地區,如:我國西北地區,由于淡水資源不足,與農業生產發展供需矛盾尖銳,采用低劣質水灌溉是人為造成的土地鹽堿化的重要原因.無計劃開墾荒坡地,濫砍亂伐,破壞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發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鹽堿化. 四、環境污染與防治 1.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或降解能力。 2.環境污染形成的危害 (1)是對這個要素自身的影響。 (2)是對人的健康方面的影響。 (3)是對周圍地理事物的影響,尤其是對社會經濟方面的危害。 3.環境污染形成的防治措施: ①控制、減少污染排放量,例如清潔生產,文明生活等。 ②處理污染物,做到污染物達標排放。 ③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使其資源化。 (一)大氣污染與防治 1.大氣污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 (1)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則易擴散。 (2)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氣溫、濕度、云況、輻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出現逆溫天氣,大氣層異常穩定時,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 (3)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2.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與危害 主要污染物 主要來源 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來自汽車尾氣 有毒 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車尾氣 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 碳氫化合物 汽車尾氣 與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學煙霧 氯氟烴化合物 制冷劑,發泡劑 破壞臭氧層,形成臭氧空洞 顆粒物 化石燃料的燃燒,汽車尾氣,采礦,建材,冶金等工業企業和人類的農耕活動(焚燒秸稈) 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燒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3.可吸入顆粒物污染 (1)可吸入顆粒物——直徑小于10微米 (2)空氣污染指數(API):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各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絕大多數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為可吸入顆粒物。 (3)可吸入顆粒物的利弊 利:刺激并鍛煉人的免疫機能。 弊:①如果顆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時,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危害健康。 ②顆粒物中如果含有較多病菌和病毒時,可能引發傳染病。 ③長期過量顆粒物,積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塵肺病”。 ④有些顆粒物沉積在肺部,還可能引起惡性病變。 4.大氣污染物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干燥,多大風,有些地區荒漠化嚴重,導致自然降塵多。 ②燃煤。 ③機動車尾氣。 ④建筑工地揚塵。 5.大氣污染物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的治理 ①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準,達標排放。 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筑工地控制揚塵。 ④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6.酸雨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為重酸雨。 (2)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 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3)污染源 ①自然污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②人為污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 (4)酸雨的危害 ①使河湖水酸化。 ②使土壤酸化,農作物減產。 ③腐蝕樹葉,毀壞森林。 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筑物損壞。 (5)我國酸雨類型: 以硫酸型酸雨為主(原因是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型酸雨。我國酸雨80年代出現在西南地區,90年代擴大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目前已擴展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6)酸雨南方比北方嚴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業發達,排放大量酸性氣體。 ②南方土壤為酸性,大氣中塵埃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燒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 ⑤南方陰雨天氣多。 (7)怎樣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 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 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 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 ⑤加強廢氣中二氧化硫的回收與利用。 7.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 (2)開發潔凈煤技術。 (3)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5)其它,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 (二)水污染與防治 1.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污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 污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2.水體富營養化: 指的是水體中氮、磷等營養鹽含量過多而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在淡水水體,稱為“水華”;發生在海洋,稱為“赤潮”。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2)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 ②水質變壞 ③湖泊變沼澤 3.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開采、加工和運輸,海上油輪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①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導致海鳥、海獸的毛、皮喪失防水和保溫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覺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并阻礙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棲動物則還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響。 ②間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過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會間接地對生物造成危害。 (4)常發區域:世界的主要港灣、主要航線附近、海上油井周圍。 (5)海洋石油污染怎樣清除石油 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 ②沉降:撒粉狀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麥稈等吸收石油,在靜水環境。 ④圍欄:小面積油污,靜水環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燒:油層達2mm,造成大氣污染。 4.水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3)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 (4)制約工業的發展。 (5)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 (6)造成經濟損失。 5.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 ①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 ②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③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絡。 (2)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 ①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 ②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 ③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④城市廢水的防治的防治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⑤在缺水地區應積極將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與城市廢水資源化相結合。 (3)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 ①發展節水型農業。 ②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藥。 ③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與防治 1.固體廢棄物:(通常稱為垃圾)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 2.城市垃圾的特點 (1)數量大。 (2)品種多。 (3)變化大。 3.固體廢棄物的危害 (1)污染大氣。 (2)污染水體。 (3)污染土壤。 (4)占用耕地。 (5)影響環境衛生。 (6)危害人體健康。 4.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 (1)固體廢物減量化 ①對城市固體廢物:逐步改變燃料結構,凈菜進城、減少垃圾生產量,加強產品的生態設計,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搞好產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環。 ②對工業固體廢物:推廣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物質循環利用工藝。 (2))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綜合利用 ①物質回收利用,如從廢棄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紙,重金屬等。 ②物質轉換利用,如廢渣生產建筑材料、水泥,進行堆肥,產生農肥,取代某種工業原料等。 ③能量轉換利用,如能有機廢物的焚燒處理回收熱量、發電,利用垃圾厭氧消化產生沼氣。 (3)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五、模板的應用 1.解答有關環境問題的基本思路 (1)從題目所給的圖表、文字等資料判斷出環境問題是什么,屬于那種類型(資源短缺、生態破壞或環境污染),它的表現特征、分布等。 (2)分析成因。環境問題的產生包括自然原因和認為原因,一般說來,要著重分析認為原因,環境問題多數是因為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視自然原因,明確成因,有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 (3)分析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一般從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去進行分析。 (4)解決的措施和建議。要針對環境問題的原因、危害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環境保護和治理措施的分析 (1)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制定環保法律,加強行政管理,嚴格執法。 (2)經濟手段:包括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以及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3)技術手段:加大對環保的技術投入。 (4)公眾的積極參與: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5)針對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根據原因找措施是尋求措施的重要方法和原則,不同的環境問題的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應不同。 六、【知識拓展】 1. 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原則和實施途徑分別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注意:物質而非能量!) 【內涵】①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②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③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原則】①資源輸入減量化原則;②資源再利用原則;③使廢棄物再生資源化原則。 【途徑】工業——清潔生產;農業——生態農業。 2.發展清潔生產的好處有哪些?(清潔生產的核心是從源頭削減污染以及對生產和服務的全過程實施控制) 【環境效益】在生產過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減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負荷,節省大量環保投入,提高企業防治污染的效果。 【經濟效益】能改善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通過循環或重復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 【社會效益】可以改善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以促使企業不斷改進工藝和設備,改進操作技術和管理方式,改善員工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 3、關于PM2.5: (1)PM2.5一般指細顆粒物,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PM2.5。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 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2)來源:自然源和人為源 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顆粒物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 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在室內,二手煙是顆粒物最主要的來源。 4、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屬半干旱干旱草原區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 濕地萎縮 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屬濕潤低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 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 土壤侵蝕(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 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 屬半干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 _21?????????è?????(www.21cnjy.com)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