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框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學習目標】 1.明確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各界的最重要特點,漢族與少數民族是統一的命運共同體。 2.識記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3.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制度的優越性,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要求 4.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科學精神:宗教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其存在有歷史原因和自身發展規律,正確對待宗教發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3.法治意識:我國實行宗教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自主自辦原則。 4.公共參與: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要積極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統一的義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型民族關系、我國的宗教政策。 教學難點: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內容。 【教學方法】 采用視頻引導與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講授法與討論法結合 【教學過程】 目錄 0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02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 03 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 新課教學: 【視頻導入】 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者56個民族。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聚居形成的命運共同體。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重要特點。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集在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師: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我們偉大祖國的疆域,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在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就是這樣的歷史佳話。近代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少數民族的衛國英烈、建黨先驅、工農運動領袖、抗日英雄、開國將領,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的偉大轉變。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師:根據圖片內容及課本,談談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 【知識點撥】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 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都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統轄。 二、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 師:在我國56個民族中,與漢族相比,其他55個民族人口相對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師: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進行了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實踐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平等旗幟,致力于鏟除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賴。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族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為建設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1、民族平等: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备髅褡逯挥腥丝诙嗌俸桶l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我國各族人民都對祖國的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國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義務。 2、民族團結: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我國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民族的大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 3、各民族共同繁榮: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原因:根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①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不包括民族鄉)。 ②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不含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 【憲法原文】 第二條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第三條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自治機關為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第四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行使下設區、縣的市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行使自治權。 【知識點撥】 自治權: 1、民族立法權 2、變通執行權 3、財政經濟自主權 4、文化、語言文字自主權 5、組織公安部隊權 6、少數民族干部具有任用優先權 ①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③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 ④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師:根據材料,說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并說明如何繼續堅持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知識點撥】 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 要求: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 ②另一方面,必須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和有力回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 ③必須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三、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 【視頻展示】 師:根據視頻內容,談談你對我國宗教政策的理解? 師:我國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故事情景: 母親:好孩子,明天是大乘玉佛寺重新開放的好日子,你跟我一起去進香吧。 莎莎:媽,我不信佛教。 母親:傻孩子,信了教,菩薩就會保佑你的,你必須要信教,這件事由不得你了。 莎莎:我不想去,我們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神仙的,我勸你也不要信教,我不許你出門。 母親:怎么不能去?政府為了保證進香活動的安全進行,派出大量警察維持秩序,這說明國家保護一切宗教活動。 莎莎:我是共青團員,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大乘寺向廣大信徒宣傳無神論。 母親:那不行,大乘寺是燒香拜佛的地方,怎么能在那兒胡說八道呢?如果有機會,我去你們學校講講佛教教義,讓菩薩保佑你們。 材料中這對母女的觀點有哪些錯誤?我國的宗教政策有何內容和要求?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信與不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種類上: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 派別上: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 時間上: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①權義統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動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首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都不能干預國家行政和司法。我國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我國的宗教事務管理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的原則。 【知識拓展】 什么是邪教?根據高法高檢關于辦理組織和利用邪教組織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刑法第三百條中的“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①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②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 ③我國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嚴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滲透和發展,堅決打擊宗教極端思想的傳播,嚴密防范宗教極端行為的發生。 材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時刻關注疫情發展,盡己所能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2日,全國各地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已累計捐款捐物超過1.5億元人民幣。 根據實際情況,各地宗教活動場所紛紛發出公告,春節期間暫停對外開放,暫停法會、禮拜等集體宗教活動,積極引導信教群眾在家里開展祈福、禮拜等活動。 此外,多地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向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發出倡議,要求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和決策部署,增強防控意識,加強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普及,筑牢群眾健康防線;號召各宗教發揮“扶危濟困、利益人群”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慈善事業,自發捐款捐物,為全國人民的健康平安祈禱祝福,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貢獻力量。 四、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①含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宗教,用中華優秀文化浸潤宗教,不斷推進我國宗教的中國化。 ②要求: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他們從事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與各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 【板書設計】 【課堂練習】 1、某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在頒金節、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期間舉行多民族的聯誼活動,把少數民族風俗、民情等融入舞蹈、聲樂劇目之中,創建活動取得顯著成效。上述做法( ) ①促進了各民族的和睦共處?、谟欣谠鰪娭腥A民族的共同體意識 ③開創了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④是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教育文化事業的體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以下屬于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的是( ) A.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開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專項行動 B.湖北恩施州人大審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修訂草案)》 C.香港特別行政區積極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工作 D.湖北省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政府表彰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