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總復習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總復習知識點

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中考總復習
(八年級下冊)
第七單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
一、有性生殖
1.花的生殖
2.定義:由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而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受精卵最終會發育成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胚珠發育成種子,珠被發育成種皮;子房發育成果實,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3.好處:成活率高。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環境條件,也容易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到其他地方,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可以使后代具有父母雙方的基因,容易變異。
二、無性生殖(常見的無性繁殖的方式有:嫁接、扦插、壓條、分蘗、組織培養等等)
1.定義: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如:椒草用葉生殖,馬鈴薯用塊莖生殖等。
2.好處:節省時間和勞動力,效率高。
3.無性生殖的應用
⑴嫁接(蘋果、梨、桃):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時應當使接穗(帶芽的樹皮)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嫁接有枝接和芽接。
⑵扦插(甘薯、葡萄、菊、月季、紫背天葵):繁育優良品種。
⑶壓條(月季、牡丹等等)
⑷組織培養:利用無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好處:科技含量高,繁殖速度快。
例:1.下列植物的繁殖方式中,屬于有性生殖的是(
A

A.一顆葵花籽長成一株向日葵
B.紫背天葵的枝條長出了新的根系
C.椒草的葉片長成新植株
D.馬鈴薯塊莖發芽生根
2.在今年西湖花展上,有一株用嫁接方法培育出的桃樹,同時開出了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的花朵。這種繁殖方式屬于(
B
)?A.有性生殖??B.無性生殖???C.孢子生殖??D.分裂生殖
3.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來的,這種由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4.下列繁殖過程中,屬于無性繁殖的是(?C?)
①用土豆塊莖,培育出土豆幼苗②甜瓜依靠種子繁殖
③試管嬰兒的誕生④將甲兔的乳腺細胞核,融合到乙兔的去核卵細胞中,由該細胞發育成新個體;⑤嫁接的柑橘;⑥組織培養的麥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④⑤
5.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
C
),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A.生殖
B.遺傳
C.生殖和發育
D.發育
6.用嫁接的方法來繁殖果樹和花卉,成活的關鍵是(
B

A.接穗要保持濕潤??B.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在一起?
C.嫁接的時間要選擇好?D.接穗和砧木的選擇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形態結構
生活習性
幼蟲
身體柔軟,有環節,8對足
吃桑葉,吐絲,蛻皮(5次)

光滑,橢圓形
不吃不喝不動,羽化成蛾
成蟲
軟,有環節,8對足,光滑,橢圓形,有鱗毛
不吃不喝不飛,雌雄蛾交尾產卵后死去
一、
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的發育過程:蠶蛾產卵,幼蟲,蠶吐絲作繭,蠶蛹,蠶蛾羽化,雌雄蛾交尾。
2.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二、其他昆蟲的發育
1.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如:家蠶,蜜蜂,菜粉蝶,蠅,蚊等昆蟲。
2.不完全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發育。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
3.蝗蟲的體表有外骨骼(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蟬蛻就是“外骨骼”),外骨骼限制蟲體的生長,所以昆蟲就會出現蛻皮現象。蝗蟲的若蟲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要經過5次蛻皮。
例:1.夏秋季節,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可以見到蝗蟲。下列有關蝗蟲的敘述正確的是(
B

A.蝗蟲的發育過程與家蠶相同?
B.蝗蟲的發育過程屬于不完全變態
C.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熟的蝗蟲有明顯的差別
D.蝗蟲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2.很多古詩詞極其形象的描述了動物的行為,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詩句分別描述了這兩類昆蟲的(
C

A.防御行為、取食行為?
B.防御行為、遷徙行為
C.取食行為、繁殖行為?
D.遷徙行為、繁殖行為
3.家蠶的發育過程是(
C
)
A.受精卵→幼蟲→蠶蛾?B.受精卵→若蟲→蠶蛾?C.受精卵→幼蟲→蛹→蠶蛾?D.受精卵→蛹→幼蟲→蛾
4.蝗蟲的幼蟲與成蟲之間的主要差別是(
C

A.生活習性??B.能不能跳躍??C.生殖器官
??D.蛹
5.家蠶(蒼蠅、蚊子、蜜蜂、蝴蝶等昆蟲)的發育過程也經過_受精卵、幼蟲
、蛹

成蟲
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_完全變態發育_,而蝗蟲(蟋蟀、螻蛄、螳螂、蟬等昆蟲)的發育過程為_不完全變態發育_。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兩棲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雄蛙鳴叫(求偶)、雌雄青蛙抱對(受精)、產卵(黑色:吸收陽光中的熱量,減短孵化期)、蝌蚪(用鰓呼吸)、幼蛙、成蛙(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變態發育、體外受精);青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導致兩棲動物分布范圍和種類少的原因: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完成,幼體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環境變化對兩棲動物繁衍的影響:導致兩棲動物生殖和繁育能力下降(出現畸形蛙的原因是水體受到污染)。
2.為什么龜、鱷不是兩棲動物:①他們不是變態發育;②他們使用肺呼吸;③他們不是體外受精;④他們的卵,不需要在水中孵化;⑤他們的卵有堅硬的外殼。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①影響種族繁衍;②影響個體發育。
例:1.下列有關動物生殖、發育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D

A.家蠶的發育以屬于不完全變態
B.青蛙的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卵生
C.蝗蟲的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
D.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生殖發育的主要特征
2.一位同學在調查動物資源中發現,我們本地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比較多,那么,我們居住的環境是(A

A.溫暖多雨?
B.常年寒冷
?C.炎熱干旱?
D.工業化城市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一、觀察鳥卵的結構
早成鳥(出殼有毛、睜眼睛自己覓食)、晚成鳥(出殼無毛沒有睜開眼睛需要親鳥喂養)
1.鳥卵的結構:卵殼、卵殼膜、氣室、卵白、系帶、卵黃膜、卵黃、胚盤。
2.鳥的卵細胞實際上由:卵黃、卵黃膜和胚盤組成的;
3.胚盤是一個盤狀小白點,里面含有細胞核,是受精的部位,已經受精的卵,胚盤色濃略大,未受精的卵的胚盤色淺而略小,也是將來發育成雛鳥的部位;
4.卵黃和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氣室為胚胎發育提供氧氣。(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卵黃外面的卵白,也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卵殼上還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氣孔)。
二、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復雜的繁殖行為。
2.利于鳥類在陸地上繁殖后代的特點:體內受精,卵生(卵外有殼)。鳥卵即可貯存豐富的營養物質供胚胎發育需要,又有卵殼、卵殼膜的保護,能減少水分的散失。
例:1.右圖所示是鳥卵的解剖結構圖,據圖回答:
(1)填寫鳥卵各部分的結構:
1.胚盤
;2.卵殼膜;
4.系帶;5.
卵殼;6.氣室;7.卵黃;
8.卵黃膜;9.卵白。
(2)[1]里面含有細胞核,是進行胚胎發育的部位。
(3)[8]卵黃膜、[7]卵黃和[1]胚盤構成卵細胞。
(4)7(卵黃)是供胚胎發育的主要營養部分。9(卵白)除具有保護卵細胞的作用外,還能為胚胎發育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物質。6(氣室)為胚胎發育提供氧氣。
2.孔雀開屏屬于(
C

A.節律行為?B.遷徙行為
C.繁殖行為?
D.覓食行為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生物的性狀
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
2.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3.性狀就是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方式(先天性行為)等特征的統稱。
4.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
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基因決定了生物的性狀。但環境對性狀的表現有較大的影響。
轉基因超級鼠的獲得證實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在雌雄小鼠交配后,要從輸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精子進入卵細胞后,在精子核與卵細胞核尚未融合前,這種受精卵適宜轉入大鼠生長激素基因)。
2.將事先備好的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吸入顯微注射器中,在顯微鏡下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內的卵細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小鼠受精卵內的精子核和卵細胞核將融合成一個細胞核,其中攜帶著轉入的基因。
3.將已經導入了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輸卵管中去。這樣小鼠的輸卵管中就有了兩種受精卵,一種是導入了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種是輸卵管中原有的未轉基因的受精卵。
這項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狀是鼠的個體大小。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傳遞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2.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之間傳遞的“橋梁”。
一、基因、DNA和染色體(三者關系如右圖所示)
1.兩個基因決定一個性狀。
2.染色體=DNA+蛋白質(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構成的)
3.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DNA片段。是DNA的最小單位。生物遺傳下來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4.染色體是DNA的載體(DNA在染色體上)。
5.在生物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DNA、基因(除生殖細胞外)都是成對出現的。成對的基因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如:人有23對染色體,包含23對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1.1883年,比利時的胚胎學家比耐登發現馬回蟲的精子和卵細胞都只有兩條染色體。
2.1890年,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1891年德國動物家亨金對此進行了研究,證實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保證后代的每一對染色體都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基因也是一樣。
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是體細胞中的一半,不成對存在。
?
體細胞
精子
卵細胞
玉米
20
10
10
水稻
24
12
12

64
32
32

46條(23對)
23條
23條
3.無性生殖過程都不涉及性別,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參與,也沒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新生的個體是由母體直接產生的。通過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只具備母體的遺傳特性,所以,無性生殖的后代能夠較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個體之間十分相像,與染色體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狀況無關。
例:1.下列關于染色體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D

A.同種生物的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目都比體細胞的少一半????
B.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同種生物的受精卵與體細胞的染色數目相同
D.不同種生物的細胞中都含有相同數目的染色體
2.第一例“試管嬰兒”的誕生,被稱為“繼器官移植之后的第二大醫學奇跡”。此項技術是解決不孕的有效手段。這種技術的特點是(
D

A.無性生殖、體外受精、體內發育???
B.無性生殖、體內受精、體內發育
C.有性生殖、體外受精、體內發育???
D.有性生殖、體外受精、體外發育
3.父方體細胞中的一對染色體AA,母方體細胞中一對的染色體aa,,則精子中染色體是
A
,卵細胞中染色體是
a
,受精卵中染色體是
Aa
4.親代的性狀能在子代出現,親代傳給子代的是(
B
)A.性狀
B.基因
C.相對性狀
D.血型
5.下列關于人的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比較中,說法錯誤的是(
B
)
A.兩種細胞中都存在染色體 
B.都有23對染色體
C.都有DNA?
D.都有決定性狀的基因
6.基因是通過親子間的“小橋”傳遞的,“小橋”指的是(C)
A.精子B.卵細胞
C.精子和卵細胞?D.體細胞
7.下列有關DNA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C
)①DNA就是染色體;②一個DNA分子中含有一個基因;③DNA與蛋白質構成染色體;④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像螺旋形梯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奧地利人。
2.基因有顯性(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稱為顯性基因)和隱性(控制隱形性狀的基因稱為隱形基因)之分,它們與性狀之間的關系:
(1)相對性狀有顯性形狀(第一代表現出來的性狀)和隱性形狀之分。
(2)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和隱性基因);表現為顯性性狀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3)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并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例如:基因是成對的,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當成對的基因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時,表現出顯性基因控制的顯性性狀,例如單眼皮、雙眼皮的遺傳。
(單眼皮與雙眼皮遺傳圖)
(白化病的遺傳圖)
二、禁止近親結婚
1.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以減少遺傳病的發生。
2.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如果一個家族曾經有過某種遺傳病,或攜帶有治病的基因,其后代攜帶該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緣關系的后代之間再婚配生育,這種遺傳病出現的機會就會增大。
常見的遺傳病:白化病、血友病、紅綠色盲、苯丙酮尿癥、多指(六指)等。
3.禁止近親結婚的意義:禁止近親結婚,有益于家庭的幸福、民族的興旺。
例:1.父親能卷舌(基因組成:AA),母親不能卷舌(基因組成:aa),他們的后代基因組成是A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中的A和a互不影響,都會繼續遺傳下去
B.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中A會繼續遺傳下去,a不會繼續遺傳下去
C.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中a會繼續遺傳下去,A不會繼續遺傳下去
D.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中的A和a
互不影響,它們控制的性狀同時表現出來??
2.番茄果皮紅色(D)對黃色番茄(d)為顯性,若將紅色番茄(Dd)的花粉授到黃色番茄(dd)的柱頭上,則黃色番茄(多個柱頭授粉)植株上所結種子的基因型及果皮的顏色分別是:(
A

A.種子的基因型為Dd
dd,果皮的顏色為紅色黃色
B.種子的基因型為Dd,
果皮的顏色為紅色
C.種子的基因型為Dd
dd,果皮的顏色為黃色
D.種子的基因型為Dd
dd,果皮的顏色為紅色?
3.有一對膚色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白化病的男孩,他們再生一個膚色正常孩子的幾率是75%
。請提出降低遺傳病發生幾率的建議:?禁止近親結婚?。
4.右圖是豌豆花色的遺傳圖解,請據圖分析回答問題:
(l)豌豆的親代都是紫花,而后代中出現了白花,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為變異;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遺傳學上稱為相對性狀。
(2)根據豌豆紫花和白花在親代與后代的表現規律可以判斷出白色是隱性性狀。
(3)若用B表示顯性基因,b表示隱性基因,則親代紫花的基因組成是Bb。后代白花的基因組成是bb。
(4)豌豆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形成生殖細胞時,染包體的數目要減少一半。
5.綿羊的白色(B)對黑色(b)為顯性,一只白羊與一只黑羊交配生了一只小黑羊。白羊和黑羊的基因組成分別是(
A

A.Bb與bb?
B.BB與BB?
C.bb與BB?
D.Bb與Bb
6.一對夫婦生出的正常兒子體細胞中的性染色體為(
B

A.XX??
B.XY??C.X??D.Y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發現每個正常人的前22對染色體都一樣,稱為常染色體,男人和女人的最后一對染色體不同,稱為性染色體;男性為:XY;
女性為:XX。
2.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把男性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分別稱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X染色體。體細胞中:男性: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XY(即22+XY);
女性:22對常染色體+1對性染色體XX(即22+XX)。
二、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1:1或者男女各占50%)
1.女人在兩次月經之間,會排出一個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男人在一次生殖活動中排出上億的精子,其中一種是含X染色體的精子,一種是含Y染色體的精子。卵細胞只有一種:22條常染色體+1條性染色體X。精子有兩種:22條常染色體+1條性染色體X(22+X),22條常染色體+1條性染色體Y(22+Y)。
2.一個卵細胞只能結合一個精子。兩種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為1:1。
例:1.下列關于人的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比較中,說法錯誤的是(
B

A.兩種細胞中都存在染色體 
B.都有23對染色體
C.都有DNA.?
D.都有決定性狀的基因
2.基因是通過親子間的“小橋”傳遞的,“小橋”指的是(
C

A.精子
B.卵細胞??
C.精子和卵細胞
D.體細胞
3.一對夫婦生出的正常兒子體細胞中的性染色體為:(
B

A.XX??
B.XY???C.X??
D.Y
4.在男性和女性的體細胞中相同的染色體有(
A

①22對?②22條?③一條X染色體?④一條Y染色體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
5.從親代到生殖細胞再到子代,細胞中染色體數量變化規律是(
D

A.2n---2n---2n?
B.
n---n---n
??C.n---2n---n
??D.2n---n---2n
6.小軍是個正常男孩,那么他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是(
C

A.22條+XY?B.XX?
C.44條+XY?D.XY
7.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近親結婚,因為近親結婚所生子女(
A

A.患遺傳病的可能性較大??B.不會患遺傳病?
C.一定會患遺傳病?
D.患遺傳病的可能性較小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一、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變異首先取決于遺傳物質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系,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如:正常男女生下先天愚型病子女)和不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如:小麥在肥沃的土壤生長,長勢良好,籽粒飽滿;同卵雙胞胎分別在城市和農村生活皮膚不同;甘藍在北京和西藏長勢不同等)。
2.變異取決于:①.遺傳物質(可遺傳的變異)
②.環境因素(不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但如果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也會遺傳。
二、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例如: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高產奶牛等)。
2.南橘北枳是環境條件的改變使性狀發生改變;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是可遺傳的變異。
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3.由于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后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后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4.通過雜交,低產抗倒伏小麥把抗倒伏的基因傳給了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組合到一起。
5.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例:1.有的人是單眼皮,有的人是雙眼皮,有的色覺正常,有的人是色盲患者。上述形態,生理特征叫做(
D

A.遺傳?
B.變異?
C.基因??
D.性狀
2.下列疾病中,屬于遺傳病的是(
A

A.白化病?
B.細菌性痢疾?
C.艾滋病?
D.肝炎
3.下面是四位同學對生物變異的認識,正確的是(
D

A.變異對生物生存都是不利的
B.變異對生物生存都是有利的
C.變異一旦出現,就可以遺傳給后代
D.有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有的變異則是由環境引起的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
2.地質學研究表明: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原始地球的條件: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大氣層包括: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3.1953年,美國青年學者米勒,用原始大氣合成了氨基酸(簡單有機物)。
4.1969年,人們發現了墜落在澳大利亞啟遜鎮的隕石中含有并非來自于地球的氨基酸。天文學家在星際空間發現了數十種有機物。
5.細胞是由核酸+蛋白質構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最小單位)
6.米勒和其他學者的實驗說明,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命的有機物。
7.科學家推測:后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是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
8.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大氣
簡單有機物
江河湖泊
原始海洋
高溫、紫外線、雷電
地球降溫降雨
流入
有機物間極其漫長的相互作用
原始生命
例:1.原始大氣和現在的大氣最主的區別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2.原始生命起源于(
B

A.原始大氣
B.原始海洋
C.原始陸地
D.原始森林
3.有關生命起源與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原始大氣的成分是水蒸氣、氨、甲烷、氧氣等
B.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同源器官的發現
C.“始祖鳥”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
D.1981年,我國科學家利用簡單的有機物,合成了核酸,它為生命起源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階段提供了有力證據。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一、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化石是研究生物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在越早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3.細胞色素C:可以通過比較生物體內的細胞色素C來判斷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二、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1.動物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

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單細胞→腔腸→扁形→線形→環節→軟體→節肢→棘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脊椎動物進化的歷程:古代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鳥類;
苔蘚
哺乳類
2.植物:藻類

蕨類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4.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有一些新的物種產生,也有一些物種滅絕,如恐龍。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例:1.“生物進化樹”可以簡明地表示出生物進化的規律,下列不符合生物進化規律的是(
D

A.由簡單到復雜?
B.由低等到高等
??C.由水生到陸生??
D.由胎生到卵生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1.生物進化的原因:遺傳和變異以及自然選擇。
2.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適者生存),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不利于個體的變異則容易被淘汰(不適者被淘汰),根本原因是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自然選擇的決定因素是自然環境,而人工選擇的決定因素是人。
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動物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所表現的一個方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二、自然選擇:
過程:
過度繁殖
、生存斗爭、
遺傳變異
、適者生存

意義: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1.達爾文于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該書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論,被贊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長頸鹿的祖先有頸長和頸短之分。這是變異現象。
3.在缺乏青草的時期,頸長的長頸鹿能夠吃到高處的樹葉,容易得到食物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是有利的變異。
4.在缺乏青草的時期,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高處的枝葉,生存下來的機會就比較小,這是不利變異。
5.環境的不斷選擇使頸長的長頸鹿被保留下來,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長頸鹿。
6.由于生物的過度繁殖,使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為了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斗爭。
7.生存斗爭包括:同種個體和不同種個體之間的斗爭,以及生物與自然條件之間的斗爭。
8.自然選擇:在生存斗爭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
9.人工選擇: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不斷選擇和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叫做人工選擇。
10.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對野生動植物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
例:1.夏天用殺蟲劑消滅蚊子是常用的方法,但明明的媽媽使用某種殺蟲劑時發現,開始時效果還不錯,但長期使用后,發現滅蚊的效果越來越差。分析這種現象敘述不正確的是(?A
)
A.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B.能抵抗殺蟲劑的蚊子存活下來,且大量繁殖
C.殺蟲劑造成蚊子基因變異,使之產生抗藥性
D.蚊子的變異是不定向的,但它是朝著有利于蚊子生存的方向進化的
2.請結合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完成下列問題:
(1)對于樺尺蛾本身就存在著差異,有深色的和淺色的之分,這是一種變異現象(填“遺傳”或“變異”
)。
(2)在工業污染區,深色樺尺蛾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并逐代通過繁殖得以加強,數量越來越多;反之,淺色的樺尺蛾數量則減少,這就是達爾文理論中的自然選擇。
(3)通過上述事實說明,樺尺蛾的變異方向是朝著有利于樺尺蛾的生存,而選擇是必然的。
(4)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環境中生活著的樺尺蛾,保護色是不同的。根據達爾文理論,保護色的形成是(?C
)的結果。A.長期煙熏?
B.長期捕食這種顏色的食物
?C.長期自然選擇
D.人工選擇
(5)由于真菌感染而使這片森林中所有樹干的顏色都變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顏色的蛾類最可能的變化結果是變成灰白色

(6)樺尺蛾的幼蟲對樺樹的危害很大,但目前對它的防治仍然是以噴灑藥劑毒殺為主。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往往會傷及其他昆蟲和以這些昆蟲為食的鳥類,這不利于
生態平衡。
第八單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傳染病: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
流行性感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空氣傳播。當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噴嚏時,會將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散布于空氣中,如果這些帶有飛沫的空氣被周圍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傳染他人。老人和小孩體質差,抵抗傳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將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開,目的是將甲肝患者遺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與健康人隔離開,這樣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飯館的餐具要嚴格消毒,這樣做可以將餐具上的細菌和病毒殺死,避免顧客染上傳染病。
一、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傳染病的特點是:傳染性和流行性;
1.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群所經過的途徑。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易感人群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
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是艾滋病病毒(HIV)。易感人群:所有人。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的簡稱,按其英文字音(AIDS)譯為“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結構上很相近似的一組病毒,這組病毒被統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此病毒能攻擊并嚴重損傷人體的免疫功能,特別是損傷T4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從而使人體免疫功能缺損。
對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攜帶者應具有的態度?
每年的12月1日都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年的艾滋病日都有一個主題。2002年的主題是“相互關愛,共享生命”。在這一天里,全世界關心艾滋病的人舉行各種集會,宣傳艾滋病的有關知識,呼吁關心和幫助艾滋病病人。善待與寬容,是人類的美德。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攜帶者是病人,不是罪人,無論是什么原因使他們感染了艾滋病,都不可能是他們自己的意愿,特別是那些無辜的孩子和由于獻血和輸血過程中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如果以某個人有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傷害為理由,而對艾滋病患者采取歧視和冷漠的態度,那么,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失去存在的理由。
關愛艾滋病病人,不僅僅需要善待與寬容,更需要的是實際的幫助,哪怕只是一個善意的微笑。我國有關法規規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不受歧視,他們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和社會福利。
對學生而言,能夠做到的是:不歧視和不孤立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與他們和諧相處;給他們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幫助。
二、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控制傳染源(隔離傳染病人)
切斷傳播途徑(噴灑消毒液、開窗通風、透氣、打掃衛生等)
保護易感人群
(戴口罩、勤洗手、講衛生、注射疫苗、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居家隔離等)。






有病原體
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異的病原體
流感病毒(流感),結核桿菌(肺結核),HIV(艾滋病),肝炎病毒(肝炎),蛔蟲卵(蛔蟲病),淋球菌(淋病)
有傳染性
傳染病能在人群中通過不同的途徑相互傳播
流感和肺結核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肝炎和蛔蟲病主要通過飲水和食物傳播
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節性
①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傳染病可呈爆發、流行以至大流行;②有的傳染病只限于在某地區流行;③有的傳染病受氣候影響,只在一定的季節發病。
①流行性感冒;②血吸蟲病;③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
有免疫性
人們在患過某些傳染病并痊愈后,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在一定時間內不再受該病的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
可以預防
只要做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這三方面的工作,傳染病是可以預防的。
見教材第75頁圖8-3
我國早在宋朝真宗時期(998—1022年)就已采用接種人痘的方法,即采用將輕癥天花病人的痘漿接種于健康人的方法來預防天花,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這種方法預防天花的國家。到17世紀,不但我國廣泛使用人痘苗來預防天花,而且隨著當時的國際交往,這種方法也傳到了俄國、土耳其和英國等國家。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兩大洲。1796年,英國醫師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1749—1823),觀察到了擠牛奶的工人感染了牛痘(牛痘是牛的一種天然輕型傳染病)病毒后,不再得天花的現象,并且用牛痘苗進行實驗,發明了牛痘接種法。從此,牛痘接種法逐步取代了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或異物等)
(移植到人體內的器官相當于抗原)
如果人的免疫功能過強,人就會有過敏反應,預防過敏反應的措施是找出過敏原,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生來就有的,對各種病原體都有預防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經過長期與病原體作斗爭,逐漸形成的一種抵抗力。它可以通過遺傳而來,人人都有。它的作用是對多數病原體而不是針對某一種特異的病原體,所以稱為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點是出生以后才產生,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免疫。(特異性免疫是人體在出生以后的生活過程中,受到病原體的作用,通過與病原體作斗爭而獲得的一種免疫力。這種免疫力具有特異性,如患過傷寒只獲得對傷寒桿菌的免疫力,而對痢疾桿菌無免疫力,所以稱為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這種免疫力不是遺傳帶來的,也不是人人都有,只是與該病原體斗爭過的人才有)。
二、免疫的功能
1.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指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健康.
2.免疫的三大功能:①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
②抵抗抗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產生;
③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免疫系統會對異體器官產生排斥。(器官移植遵循原則)
過敏和預防:(食物、藥物過敏,暈車、暈船等等)
三、計劃免疫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種于人體后,可產生相應的抗體.
2.計劃免疫: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簡稱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第二章
用藥和急救
“是藥三分毒”,凡是藥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要注意安全用藥;
藥物分為:處方藥(Rx)和非處方藥(OTC).
一、安全用藥
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和服用時間等方面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盡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藥物可以分為處方藥(Rx)和非處方藥(OTC)。處方藥是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并按醫囑服用的藥物。非處方藥是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藥物。非處方藥適于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小傷小病,簡稱OTC.
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之前,都應該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藥物的名稱、主要成分、作用與用途(功能與主治)、適應癥、禁忌癥、不良反應(副作用)、注意事項、用法與用量、制劑與規格、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藥安全。
二、急救:
1.
緊急呼救(當遇到有人呼吸、心跳停止等情況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緊急撥打“120”急救電話;(2)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3)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心肺復蘇)。
2.心肺復蘇包括: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進行心肺復蘇時先做30次心臟按壓,并保持氣道暢通,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復進行。人工呼吸常用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
3.出血和止血:
出血和止血
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和外出血。內出血是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診斷,如懷疑有胸部、腹部等內出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
外出血是指體表的出血(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在送往醫院之前,應該先做必要的止血處理。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三種。最常見的是毛細血管出血,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緩慢而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動脈出血時,血液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若不及時止血,患者會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
一、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虛弱。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3.調節自己的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選擇合適的方式宣泄煩惱;自我安慰。
4.“生活方式病”或“現代文明病”: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2.探究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低濃度的酒精(低于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20%有致死作用)對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
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促進作用,濃度越高,促進作用越強。
3.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于過度興奮或麻痹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4.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煙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5.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6.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養配餐好,堅持體育鍛煉,按時作息,不吸煙、不喝酒,拒絕毒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第八單元習題
一、選擇題
1.禽流感期間,將在發現禽流感區域的家禽全部殺死,這一措施屬于(?A

A.控制傳染源??
B.消滅病原體??
C.切斷傳播途徑???
D.保護易感人群
2.下列預防傳染病措施中,屬于切斷傳播途徑的是(?D

A.隔離傳染病患者?
B.給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
C.對艾滋病人進行隔離
D.停止進口瘋牛病區加工的牛肉制品
3.為了防止艾滋病傳入我國,我國政府停止進口一切外國的血液制品,這是采取(?D

A.消滅傳染源????
B.消滅病原體??
C.控制易感人群??
D.切斷傳播途徑
4.下列不屬于傳染源的是(?D

A.帶狂犬病毒的狗???
B.帶甲型肝炎病毒但未發病的人
C.體內帶有瘧原蟲的蚊子???
D.腸道內有豬肉絳蟲成蟲的人
5.食用不潔的毛蚶會患甲型肝炎,這種不潔的毛蚶是甲肝流行的(?A?

A.傳染源??
B.病原體??
C.傳播途徑???
D.易感人群
6.經診斷,某人得了某種傳染病,醫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
(1)給病人吃藥打針進行治療(A)
(2)不讓病人家屬外出,也不讓外人探望(B)
(3)對病人的用具進行消毒(B)
(4)給附近的居民進行預防注射(C)
A.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
C.保護易感人群??
D.A和C
7.我國政府規定,入境人員都要進行檢疫。其目的是(?B

A.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
C.保護易感人群
D.計劃免疫
8.勤洗手勤換衣,不隨地吐痰等衛生習慣,可以有效的預防傳染病。這些行為屬于( B )
A.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
C.保護易感人群??
D.殺死病原體
9.缺少下列哪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D?)
A.傳染源??
B.傳播途徑??
C.易感人群????
D.A、B、C中任何一個
10.下列敘述與免疫無關的是(?B?)
A.患過麻疹的人不會再患麻疹?????
B.吃感冒藥可預防感冒
C.天花病毒的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D.吞噬細胞可以吞噬侵入人體的病原體
11.下列各項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是(?B
)
A.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菌感染?????B.新生兒從母體獲得抗體
C.患過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D.淋巴細胞吞噬侵入人體的病菌
12.患過麻疹的人不會再患麻疹的原因是(?B
)
A.患過麻疹的人體內產生了抗原??????B.患過麻疹的人體內產生了抗體
C.患過麻疹的人不容易再接觸麻疹病毒?
D.A和C二項
13.嚴重燒傷的病人植皮時,要用自己的健康皮膚,不能用別人的皮膚,原因是(?C
)
A.植自己的皮膚顏色相同?
B.植自己的皮膚時體內不會產生抗體
C.植自己的皮膚時體內不會產生排異現象???
D.B和C兩項
14.皮膚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容易被細菌感染,其原因是(?B
)
A.特異性免疫能力降低???
B.非特異性免疫能力降低
C.由于失血過多,白細胞數量急劇減少,特異性免疫力降低
D.由于皮膚真皮內的血管大部分被破壞,導致酶的活性降低
15.皮膚能防止病菌侵入人體,與這種免疫屬于同種類型的是(?C

A.青霉素的過敏反應?
B.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
C.吞噬細胞清除病原體?D.得過麻疹后不再患此病
16.劉麗同學不小心被狗咬了手指,母親立即帶她到防疫站注射了藥物。你認為其中運用的生物學原理和注射的藥物分別是(A

A.特異性免疫,抗體
B.非特異性免疫,抗體
C.特異性免疫,抗原
D.非特異性免疫,抗原
17.下列哪一組全為遺傳病?(?A

A.白化病、色盲、血友病??
B.侏儒癥、呆小癥、血友病?
C.糖尿病、色盲、傷寒???
D.白化病、血友病、感冒
18.表現型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血友病男孩,再生一個不是血友病男孩的幾率和生女孩是血友病的幾率各是(?B

A.50%、25%??B.25%、0???
C.0、0???
D.25%、50%
19.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是一種顯性遺傳病,雙親中一個是基因組成為Ee的患病者,另一個表現正常。那么,他們的子女發病的可能性是(?B

A.25%?
B.50%??C.75%??
D.全部
20.有一個男孩是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色覺正常。該男孩色盲基因的傳遞過程是(?B
)A.祖父→父親→男孩?B.外祖父→母親→男孩?
C.祖母→父親→男孩??D.外祖母→母親→男孩
21.早在10世紀中葉,我國就有人將輕癥天花病人的痘漿接種到健康人身上,來預防天花。豆漿所起的作用和人體獲得的免疫分別屬于(?A

A.抗原
特異性免疫?
B.抗原
非特異性免疫??
C.抗體
特異性免疫?
D.抗體
非特異性免疫
22.某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疾病。開始的時候患病的人數不多,但卻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這些患者都有直接或間接相互接觸的病史。對此,下列看法不正確的是(?A

A.可能是一種遺傳病??????
B.這種病可能是由病原體引起的
C.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D.應設法立即將患者隔離
二、理解與應用
1.生物學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把抗生素當成了治療感冒、咳嗽的靈丹妙藥。但有時使用抗生素治療流行性感冒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引發流行性感冒的病原體是流感病毒,而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是細菌。
(2)當人被狗咬傷后,應立即到衛生防疫部門注射狂犬疫苗,這屬于特異性免疫。
(3)白血病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頑疾之一,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骨髓移植,其原理是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4)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如果發生病變,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若人的大腦皮層的右側軀體運動中樞受到損傷,會出現左側軀體半身不遂的癥狀。某患者能聽見別人講話的聲音,但聽不懂話的含義,估計病變的部位是語言中樞。
2.根據農業部統計,自2005年初至2006年3月,我國共發生35起禽流感疫情。已知該病的病原體是H5N1型禽流感病毒,科學家已經研制出疫苗。疫苗在廣泛應用之前必須進行動物實驗:將未感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的小雞分為A、B兩組,實驗過程和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有關問題:
(1)構成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學成分是DNA、RNA;
(2)A組小雞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雞體內的抵抗病原體細胞就會產生相應的抗體,其作用是預防傳染病;
(3)在圖示的動物實驗中,設置B組小雞的作用是設置對照組;
(4)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區周圍3㎞2以內的家禽必須全部捕殺。這種做法屬于預防傳染病的哪種措施?切斷傳播途徑。
3.調查三對夫婦白化病遺傳的結果如下表,請根據下表答題。
組合序列



親代性狀
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
正常×白化
子代表現性狀
正常
2
1
1
白化
0
1
1
(1)第二組夫婦正常,但孩子既有正常者,也有白化病患者,這在遺傳學上叫性狀分離。
(2)根據第

對夫婦及其子女的表現性狀,可判斷白化病為隱形性狀。
(3)若有許多對夫婦的基因組成和第二對夫婦的基因組成相同,他們的孩子中患白化病與正常的數量比應接近1:3。
(4)表中第三對夫婦的基因組成分別是:正常者Aa,白化病患者aa,屬于測交實驗的組合。
三、資料分析
1.約二百年前,很多人死于天花這種傳染病,天花病人皮膚會長出很多小水泡,英國醫生詹納發現擠牛奶的女工經常染上一種類似天花但病癥輕微的疾病(牛痘),而患過牛痘的女工一般不會染上天花。于是詹納提出假設:“……”。為了檢驗假設,詹納做了以下兩個實驗:
實驗一:從牛痘病人的水泡中取出膿液并涂刮到一名健康但易染天花的男子皮膚上,結果此男子染上了牛痘,但幾天后即痊愈。
實驗二:從天花病人的水泡中取出膿液并涂刮到患過牛痘的男子的皮膚上,結果此男子沒有染上天花。
(說明:上述實驗是在受試男子事先知情并自愿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
問:(1)詹納提出的假設是:牛痘病人的身體中有一種能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質嗎?
(2)實驗二的結果表明,患過牛痘的男子體內已經產生了針對天花病毒的抗體。詹納通過人工牛痘的方法使該男子獲得了對天花的免疫力,這對免疫叫做特異性免疫。
2.閱讀下列有關炭疽病的敘述,回答下列問題: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牛、馬、羊等草食牲畜最易得此病,主要癥狀為高熱、粘膜紫黑、呼吸困難等,常不及醫治而死。尸體應燒毀或深埋。健畜每年接種減毒的炭疽桿菌菌苗。由于接觸病畜的皮毛或進食未煮熟的病畜肉類可引起人類炭疽病,以皮膚炭疽為常見。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對炭疽病等進行過深入研究,發明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和預防接種,從而使免疫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1)經物理、化學等方法處理后,病原體毒性減低,稱為疫苗,它不具備感染性,經注射、口服、鼻吸等方法進入健畜體內,使健率體內產生相應的
抗體
,從而獲得免疫,這種免疫類型屬于
特異性免疫

(2)帶菌的牛羊等對健康人來說是
傳染源
,健康人可稱為
易感人群
,病畜尸體燒毀或深埋屬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
(3)按傳播途徑分,炭疽病是一種
體表
傳染病。
四、實驗與探究
1.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病時,利用綿羊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實驗的方法和過程如下表所示:
?
第一次處理
10天后第二次處理
方法
結果
方法
結果
甲組綿羊
注射脫毒病菌
沒有患炭疽病
注射強毒病菌
沒有患炭疽病
乙組綿羊
不注射脫毒病菌
沒有患炭疽病
注射強毒病菌
患炭疽病
請分析回答:(1)甲組綿羊第二次注射后沒有發病,是因為第一次處理后,體內產生了抗體,獲得了免疫。
(2)乙組綿羊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對照
.
(3)為防止炭疽病在人群中流行,美國衛生部加強了對郵件等物品的檢疫,從預防傳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的這一措施屬于
切斷傳播途徑
.
2.已知人的有耳垂受顯性基因R控制,無耳垂受隱性基因r控制,現有一對夫婦,丈夫是無耳垂(基因組成為rr),妻子有耳垂(基因組成為Rr)。請根據下圖所示的遺傳圖解分析回答問題。
(1)人的有耳垂和無耳垂在遺傳學上稱為_____。
(2)在遺傳學上,基因是指有______的DNA片段。
(3)子女②的基因組成為______。
(4)子女③表現出的性狀為______。
(5)這對夫婦已生育了兩個男孩,若再生育一個孩子,是男孩的概率為_____。
答案:(1)相對性狀;(2)遺傳效應;(3)
Rr;(4)無耳垂;(5)
50%(或“1/2”)。
雄蕊
雌蕊
卵細胞
精子蕊
PAGE
-
1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闽清县| 吉木萨尔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锡林浩特市| 香港 | 卓尼县| 调兵山市| 荆州市| 盈江县| 太康县| 新巴尔虎右旗| 高碑店市| 宝鸡市| 青川县| 太原市| 云阳县| 齐齐哈尔市| 博湖县| 宁海县| 阳江市| 荔波县| 承德市| 常山县| 闽清县| 开江县| 永胜县| 蓬溪县| 邹平县| 北票市| 海原县| 紫金县| 乌拉特中旗| 伊金霍洛旗| 体育| 凉城县| 淮南市| 修武县| 绥德县| 澎湖县| 西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