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的第二節土壤教學設計(第1課時)【教學目標】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學習目標】1.地理實踐力:觀察、識別與土壤有關的自然現象,具備一定的運用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2.區域認知:結合各地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3.綜合思維: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說明土壤的發育過程。4.人地協調觀: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1.土壤的形成和發育;2.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土壤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每位同學的課桌上放置著三種土壤,其中兩種來自校園的不同區域,一種來自距學校4公里外的黃河邊,你能區分它們分別來自哪里嗎?我們這節課一起研究土壤。二、新課講授1.觀察土壤(1)介紹土壤的概念A.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對土壤的觀察,說出土壤的概念,明確其組成成分。B.出示課件: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C.補充知識:土壤四種組成成分的理想占比及其重要性D.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斷土壤?E.出示課件:野外對土壤的觀察,一般從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等方面進行。(2)土壤顏色A.提問學生知道哪些顏色的土壤,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進行補充。B.教師播放“天安門社稷壇五色土”的視頻,展示社稷壇的五色土,并讓學生思考土壤為何會呈現不同的顏色。C.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時間為1分鐘。D.學生討論結束后,請學生嘗試解釋土壤顏色成因。E.教師進行補充總結,并通過視頻展示的方式加深其對土壤顏色成因的認識。(3)土壤質地A.通過觸摸的方式體驗不同土壤的手感,同時,學生動手參與土壤的透水性實驗,直觀識別不同土壤。B.根據教材89頁內容,請學生對三種土壤進行分類,指出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壤類型。C.分類完畢,請三個小組派代表說明三種土壤的特點。D.教師進行總結補充,明確土壤質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4)土壤剖面構造通過圖示法、課本內容、土壤剖面標本多角度展示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剖面構造。每小組派代表介紹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的特點、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層的特點,并進行比較,得出有人為干預的土壤具有極大的不同。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環境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A.學生討論:讓學生結合課本進行討論,時間3分鐘。B.學生展示:每組派代表進行發言,闡述五大因素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成土母質】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稱為成土母質。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生物】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氣候】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因此,濕熱地區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區快得多。與干冷地區相比,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而干旱、高溫地區土壤有機質積累少。總體而言,氣候的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地貌】地貌對土壤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山頂與山麓、陽坡與陰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土壤發育不同;從山頂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質的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時間】在上述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人類活動】自然土壤在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耕作土壤。C.教師展示成土過程的圖片,請學生描述土壤形成的過程,作為總結。三、課堂練習通過選擇題搶答的形式,快速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四、課堂總結A.讓學生自行用思維導圖進行總結。B.重點強調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實現可持續性。五、作業布置觀察家鄉的土壤,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根據課本90頁的步驟完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4頁)(共26張PPT)SOIL01觀察土壤0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03土壤的功能和養護1觀察土壤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輸送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種物質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礦物質45%土壤有機質5%水分20%~30%空氣20%~30%最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的體積組成土壤的物質基礎構成土壤的“骨骼”有機質的含量作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種空氣混合物土壤空隙中存在的重要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我們在野外如何觀察土壤?土壤的顏色土壤的質地土壤的剖面構造土壤的顏色土壤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顏色來命名的。本頁視頻見附件1土壤的顏色本頁視頻見附件2土壤的質地按粒徑大小按質地大小石礫、砂粒、粉粒、黏粒砂土、壤土、黏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優勢,大孔隙多,毛細管孔隙少,通氣、透水性強,保水、蓄水性能弱,有機質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壤土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適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點,不僅通氣、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強,是農業發展的理想土壤質地。黏土成分中黏粒占優勢,通氣、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強,而且有機質分解緩慢,易積累,保肥性能好,但質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的質地土壤剖面構造森林土壤剖面圖土壤剖面構造耕作層又稱表土層或熟土層,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一般15-30厘米厚。自然土層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自然土壤經過人為耕作就變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圖耕作土壤剖面構造犁底層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因素01成土母質02生物03氣候04地貌05時間06人類活動01成土母質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也就是決定性因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為腐殖質土壤肥力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02生物03氣候溫度降水溫度高溫度低微生物分解快微生物分解慢有機質積累少有機質積累多降水多降水少風化作用強風化作用弱土層厚土層薄養分吸收好養分吸收差肥力高肥力低土壤肥沃土壤貧瘠坡度坡向影響光照、熱量和水分、物質的轉換04地貌土壤發育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05時間06人類活動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結構與性狀,提高土壤生產能力,比如水稻土。不合理的改造破壞土壤的結構與性狀,導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地鹽堿化,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土壤的形成過程示意土壤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保護土壤本頁視頻見附件3課堂練習1.圖中②層為()A.腐殖質層B.淋溶層C.犁底層D.耕作層2.關于圖中①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B.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C.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CA課堂練習3.圖示區域()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A謝謝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的第二節土壤評測練習讀耕作土壤剖面圖,完成1、2題。1.圖中②層為?(??)?A.腐殖質層B.淋溶層?C.犁底層D.耕作層2.關于圖中①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土質疏松有機質比例高,顏色較暗B.土層緊實,顏色較淺,具有保肥保水作用?C.由疏松的風化碎屑物組成?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有機質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一般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左圖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土壤剖面圖,右圖為該土壤有機質分布圖。讀下圖回答下列各題。3.關于該地表層土壤的描述,正確的是A.地表枯枝落葉多,有機質含量較高????B.人工增施有機肥,有機質含量較高C.受流水侵蝕作用,有機質含量較低????D.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機質含量低4.針對該土壤的特性,該地宜采用的農業技術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溫室??D.礫石壓土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5、6題。5.圖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定的影響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6.圖示區域(??)?A.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地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機碳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某考察隊到素有新疆的“濕島”之稱的伊犁河谷進行了野外調查,通過對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樣,分析發現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見下圖)。研究還表明,不同的氣候條件、人類干擾強度,影響了土壤有機碳的輸入量以及微生物對土壤有機碳的分解轉化,從而影響了土壤有機碳的含量。(1)比較典型草原與落葉闊葉林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層深度變化的異同點。(2)推測伊犁河谷研究區表層土壤有機碳隨海拔變化的總體特點并解釋其自然原因。(3)考察隊還發現,與同緯度的內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明顯偏高,試分析其原因。(4)伊犁河谷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有人建議在該地區大力發展花卉、水果種植,你是否贊成,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C2.A3.C4.B5.C6.A7.(1)相同點:土壤有機碳含量均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點: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隨土層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較大;而落葉闊葉林下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降幅較小。(2)總體特點:土壤有機碳含量大致隨海拔上升而波動增加。原因: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氣溫低導致微生物分解速度變緩,有利于土壤中有機碳累積。?與內蒙古牧區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響降水豐富,土地生產力高,草場、森林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機碳的輸入量多;伊犁河谷高海拔地區人類活動干預少,植被破壞少,土壤有機碳的流失少。(4)贊成:伊犁河谷地域遼闊,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氣候較濕潤,河流提供了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市場對花卉、水果等農產品需求量大;不贊成:氣候相對干旱,大力發展種植業,加劇當地水資源緊張和土地退化;當地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薄弱;離市場距離較遠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swf 2.swf 3.swf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節土壤.ppt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節土壤教學設計(第1課時).doc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節土壤評測練習.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