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生物總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生物總復習

資源簡介

中考生物復習提綱
七年級上冊
前言
一、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學、醫學、林學、環境科學等科學的基礎。
二、生物科學的新成就:
1、試管嬰兒;2、雜交水稻;3、克隆技術;4、基因工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生物技術強國之一。
三、環境問題:
1、森林正在減少,亂砍濫伐。森林火災的此起彼伏,大面積毀林。
2、工廠排放的廢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
3、沙塵暴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還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二、判斷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機器人 鐘乳石 珊瑚 珊瑚蟲 太陽 水 樹 人 動物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
1、明確調查目的。2、選擇材料用具。3、方法步驟:
(1)選擇調查范圍。(2)分組。(3)設計調查路線。(4)調查記錄。(5)歸類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類。
1、按形態結構分:植物、動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個家。
二、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分兩類:1、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所有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
四、探究實驗的步驟:
1、提出問題2、作出假設3、制定計劃4、實施計劃5、得出結論6、表達和交流
五、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方法是:對照實驗。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風固沙等。
三、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發展中不斷地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第四節 生態系統
定義: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
1、生物成分: 消費者(主要指動物) 2、非生物成分:陽光、空氣、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構成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鏈的定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把生物與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的序列,稱為食物鏈。
四、食物網的定義: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交錯連接,構成了食物網。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能夠沿食物鏈積累。
五、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得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對的穩定,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該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1、森林生態系統2、草原生態系統3、海洋生態系統4、淡水生態系統5、濕地生態系統6、農田生態系統7、城市生態系統8、河流生態系統等。
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1、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來好像毫不相干,但實際上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2、整個生物圈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觀察細胞的結構
練習使用顯微鏡
顯微鏡的構造。見書36頁。
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
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就是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越大,看到的細胞數量越少。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玻片標本。
種類:切片、涂片、裝片
制作:需要載玻片和蓋玻片
植物細胞的結構。
模式圖。細胞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細胞質內含有液泡、葉綠體
2、細胞壁的作用:起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
3、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為西瓜的細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4、植物細胞的各種結構分別具有各自的功能,它們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人和動物的細胞形態不同,基本結構是一樣的。
動物細胞模式圖。主要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
二、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在結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不同點是: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植物細胞有液泡,動物細胞沒有液泡;植物細胞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
細胞的生活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細胞中含有兩類物質。
無機物:水和無機鹽 2、有機物:糖、脂類、蛋白質、核酸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膜能夠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把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把細胞內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
細胞質中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細胞都含有線粒體,線粒體將有機物與氧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將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葉綠體和線粒體都是細胞中的能理轉換器。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遺傳信息的定義:上一代能把控制生長發育的信息傳給下一代,這樣的信息就叫做遺傳信息。
二、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由克隆羊的故事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三、細胞核中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是——DNA
1、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叫做DNA的有機物。DNA存在于細胞核中。
2、DNA的每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叫基因。
四、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兩種物質組成。
1、每一種生物的細胞內,染色體的數量是一定的。如人體細胞內含有23對染色體。水稻有12對。
2、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3、DNA上的遺傳信息是指導和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體建造自己生命大廈的藍圖。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
細胞的生長:新產生的細胞體積很小,通過不斷地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
細胞的分裂:一個分成兩個,兩個分成四個。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種類。
1、根據它們寄生的細胞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
一類是專門寄生在細菌內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二、病毒的結構和生活
1、病毒的結構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的。沒有細胞結構。
2、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細胞里。離開了活細胞會變成結晶體。一有機會侵入活細胞就會重新開始生命活動。
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病毒靠寄生生活,給人類、飼養動物、栽培植物帶來了極大危害。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艾滋病、口蹄疫、雞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疫苗預防疾病。疫苗是經過人工處理的減毒病毒。
單元小結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是絕大多數細胞共有的基本結構。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核內含有遺傳信息。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體的結構是有層次的。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共分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藻類植物
結構: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生活環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常見的藻類植物:衣藻(單細胞)、水綿(多細胞)、鹿角菜、馬尾藻、石莼、紫菜、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等。
作用: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等。
苔蘚植物
結構:一般具有莖和葉。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沒有輸導組織。
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作用: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類植物
結構:根、莖、葉中都有運輸物質的管道,具有專門的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
生活環境:野生的蕨類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境中。
繁殖:苔蘚、蕨類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結種子。
常見的蕨類植物:腎蕨、江南星蕨、卷柏、貫眾、胎生狗脊、滿江紅等。
作用:卷柏、貫眾等可供藥用。滿江紅是一種優良的綠肥和飼料。煤的形成。
種子植物
定義:能夠結種子并由種子發育成的植物叫種子植物。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的結構:
玉米種子的結構:
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菜豆種子 有種皮和胚 子葉兩片、沒有胚乳
玉米種子 有種皮和胚 子葉一片,有胚乳
歸納:1、種皮的作用:保護種子內部結構。
2、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胚發育成新植株。
3、子葉或胚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種子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壽命長。
4、能產生種子是種子植物更能適應陸地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變成藍色,胚乳遇碘變藍,說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義:種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種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實。
2、常見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銀杏、蘇鐵、側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實的結構: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
3、常見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楊、檳榔、玉米、小麥、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實保護種子。果實有一些適于傳播的特點。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過程。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環境條件是:1、適宜的溫度;2、一定的水分;3、充足的空氣。
種子萌發不一定需要光照。
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1、干癟的種子或被昆蟲咬壞的種子不能萌發。
2、儲存時間過長不能萌發。
3、正在休眠的種子不能萌發。
4、發芽率的公式: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1、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
2、胚根發育成根。
3、胚軸伸長。
4、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一、幼根的生長
1、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2、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二、芽發育成枝條
三、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
1、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給植物的生長提供無機鹽。無機鹽主要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2、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
3、綠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一、花是由花芽發育成的,開花和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二、花的結構。
1、一般的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
2、柱頭、花柱、子房組成雌蕊。
3、花藥、花絲組成雄蕊。
4、桃花的基本結構見第九頁圖。
三、傳粉和受精
1、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傳粉。
2、受精過程:花粉管穿過花柱子房到達胚珠,花粉里的精子和胚珠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3、受精過程如下圖。
四、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1、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謝
2、子房發育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
3、人工輔助授粉。完成受精過程。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為什么需要水
1、植物體內水分充足時,葉片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2、無機鹽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體吸收,并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器官。
二、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因為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二、水分的運輸途徑
1、水分沿莖、葉、根內的導管運輸到植株各處的。
2、葉片制造的有機物沿篩管運輸到其他器官。
3、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形成層使莖長得粗壯。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蒸騰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1、葉片的結構。
2、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
3、氣孔的結構:由一對半月形的細胞——保護細胞圍成的空腔。
4、氣孔既能張開,又能閉合。
5、蒸騰作用的意義:帶動植物體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和向上運輸,給葉片源源不斷地輸送原料。
二、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1、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綠色水庫,我們應當保護森林。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第一節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一、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等糖類。
二、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三、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氧氣+有機物
四、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還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五、葉片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
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一、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二、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有機物(儲存著能量)+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凈化空氣。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我們主要的植被類型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通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通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循環。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于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一、19世紀達爾文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類古猿。四種現代類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猩猩。
二、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部分古猿進化成現在人。
第二節 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統
參看教材第8到9頁的圖。
生殖過程
1、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宮中,最終植入子宮內膜。胚泡發育成胚胎。胚胎經過8周左右形成胎兒。胎兒經過40周左右從母體的陰道排出。新生兒誕生。
2、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液體——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廢物從胎盤經母體排出。
第三節 青春期
青春期的身體變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
2、一些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
4、進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
二、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及其衛生
第四節 計劃生育
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
二、計劃生育
1、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已經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
2、計劃生育有具體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三、計劃生育的意義。
1、堅持晚婚、晚育,對國家來說,有利于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對個人來說,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學習。
2、少生是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關鍵。
3、優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第一節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二、糖類、脂肪、蛋白質
1、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并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屬于糖類。
3、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含有較多的脂肪。
4、奶、蛋、魚、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
三、水和無機鹽
1、水是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約占體重的60%~70%。人體內的營養物質以及尿素等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運輸。
2、人體需要含鈣、磷、鐵、碘、鋅的無機鹽。
四、維生素
維生素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不為人體提供能量,人體每日對它們的需要量也都很少。但其他營養物質不能代替它。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對食物只具有初步消化作用。
2、消化主要是通過多種消化酶的作用而進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腸等器官中還有許多種消化酶。
3、膽汁也是一種消化酶,對脂肪能起乳化作用,有利于對脂肪的消化。
4、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消化道是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兩類:一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一是消化道壁內的小腺體。
二、營養物質的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角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2、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這是與小腸的長度和內壁結構特點相適應的。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合理營養
1、避免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
2、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
3、在每日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30%左右。
二、時刻注意食品安全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一、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二、呼吸系統的組成
1、呼吸系統中的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2、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系統。
三、呼吸道的作用
1、具有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結構。
2、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3、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保持環境中的空氣新鮮、清潔。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1、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一分種大約呼吸16次。
2、胸廓橫向的擴張和收縮,是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結果。
3、胸廓擴張吸氣,收縮呼氣。
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1、氣體在支氣管最細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
2、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過這毛細血管壁和肺部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
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
一、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二、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
2、植樹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一、血液是幅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
二、血漿
1、血液分層后,上層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是血漿。
2、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三、血細胞
1、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2、血液分層后,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3、紅細胞是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
4、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富含血紅蛋白。
5、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呈紅色。
6、紅細胞因有血紅蛋白而具有運輸氧的功能。
7、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
8、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
第二節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
二、動脈
1、動脈是將血漿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2、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的速度快。
3、動脈最后變成了毛細血管。
三、毛細血管
1、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2、毛細血管的內徑小,管壁薄,速度最慢,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
四、靜脈
1、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2、靜脈的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的速度慢。
第三節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1、心臟解剖圖。
2、心臟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
二、血液循環的途徑
1、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
2、體循環把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3、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4、肺循環把靜脈血變成動動脈血。
5、人在安靜狀態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約為70毫升。人體內的血液總量大約為4000毫升。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一、血型的發現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德斯坦納把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O型。
二、同型輸血
1、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
2、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O型。
三、血量和輸血
1、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
2、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
3、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統的組成
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
二、尿的形成
1、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原尿大約150升。
3、原尿經腎小管后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形成尿液,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
三、尿的排出
1、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2、排尿的作用:一是起到排出廢物的作用。二是對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人糞尿的處理
一、一個成年人一年要排出約800千克的人糞尿。
二、人糞尿的價值
1、人糞尿屬于農家肥。
2、人糞尿具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夠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優點。
三、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1、人糞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蟲卵和其他有害物質。
2、利用人糞尿產生沼氣。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3、高溫堆肥。
4、興建生態廁所。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眼和視覺
1、眼睛的成像原理和照像機成像原理是一樣的。
2、物像落在視網膜上。
3、人的瞳孔的大小根據外界環境光線的明暗可以自動調節。
二、近視及其預防
三、耳和聽覺
1、耳是人的聽覺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
四、鼻、舌也是感覺器官。
五、皮膚具有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一、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
1、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2、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
3、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
二、神經元
1、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 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
第三節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二、反射的定義: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
三、反射弧
1、反射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完成的。
2、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
3、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
第四節 激素調節
一、內分泌腺分泌激素
1、睪丸、卵巢等都是內分泌腺。
2、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它們的分泌物——激素。
3、人體的內分泌腺構成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
4、人體內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
二、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
在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下,激素通過血液循環也參與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概括地說,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第一節 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第二節 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一、酸雨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被稱為“空中死神”
二、含汞、銀、鎘的固體廢棄物和工業廢水,也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三、控制廢電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產和銷售危害性大的電池。
第三節 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
單元小結
1、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
2、人作為一個個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男性和女性的生殖有很大的差別,共同擔負著生殖的功能。
3、人的生活離不開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還要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從人體與環境的關系來說,營養物質和氧氣來自生物圈,體內的廢物也要排放到周圍環境中。從人體自身的結構和生理來說,人體靠消化系統吸收營養;靠呼吸系統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靠排泄系統排出尿素等廢物;靠循環系統在體內運送這些物質。這些系統都有與各自的功能相適應的形態結構。
4、人處于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需要對外界刺激及時做出適當的反應;人體內部各個器官系統的活動也需要統一協調。這些都有賴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
5、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是由于自身的生理活動,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更為顯著。甚至影響到整個生物圈。
八年級第一冊生物必記知識點
一、動物的類群:
動物的種類多樣,根據體內有沒有脊椎,可以分為兩大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若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排列,應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魚類的代表動物是鯽魚,魚類的特征是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
魚是靠尾鰭的擺動和軀干部扭動獲得前進的動力;調整方向用尾鰭,維持身體平衡用胸鰭、背鰭、腹鰭鰭等。
某同學想做魚鰭有游泳中的實驗,但一時找不到魚,便用一個模型來代替,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P25)兩棲動物的特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稱為蝌蚪,經變態發育變為幼蛙,此后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類動物有青蛙、蟾蜍、大鯢等。
鳥類的特征:體表被羽毛,前肢變為翼,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
鳥類適天飛行的特點如下:
身體表面:呈流線型,被覆羽毛,前肢變為翼,翼呈扇面結構,表面積大,可以扇動空氣而飛行。
運動系統:骨薄,長骨中空,胸骨突出,稱為龍骨突,有發達的胸肌。
呼吸系統:特有的呼吸方式雙重呼吸,主要靠的結構是氣囊。這種呼吸方式的特點是鳥類每呼吸一次,氣體兩次進出肺。
消化系統:食量大,直腸短
循環系統:心臟功能強勁。 這些特點決定了鳥類可以快速而且長久的飛行。
哺乳動物的特點:除個別的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點。其代表動物是家兔,家兔體內有膈,將體腔分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齒分為門齒和臼齒,其作用分別是切斷和磨碎食物。肉食動物有發達的犬齒。這些特點都是和它們的食性相適應的。
10、動物種類特別多,但只有兩種是恒溫動物,它們是鳥類和哺乳類。
11、我們學過的無脊椎動物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是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分三類:(1)昆蟲 (2)甲殼動物,如蝦、蟹 (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腸動物的特點是有口無肛門。舉例海蜇、海葵、珊瑚蟲等。
13、蚯蚓的運動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縮和舒張并在剛毛的輔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濕潤的體壁進行的。將兩條蚯蚓分別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紙板上,運動速度在硬紙板上的快。
14、節肢動物的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別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護身體內部柔軟的器官。)
15、昆蟲的特點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
二、動物的運動:
16、高級動物的運動系統構成一般是骨、骨骼肌和骨連結。若將運動系統比作作杠桿,則骨相當于杠桿,關節相當于支點,骨骼肌提供動力。
17、關節的構成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關節的特點有牢固性和靈活性。
18、人在完成曲肘運動時,肱二頭肌收縮,同時肱三頭肌舒張,共同完成了這個運動。
19、運動的完成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動所附著的骨圍繞著關節產生運動。
三、動物的行為:
20、動物的行為按表現可分為攻擊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貯食行為等。
21、動物的行為按來源可分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控制的。
23、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舉例,如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喝牛奶、大猩猩摘香蕉、黑猩猩釣白蟻。
24、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往往有三個特征:有組織、有分工、有的有等級。
25、白蟻的群體中有四種蟻,即工蟻、雄蟻、后蟻和兵蟻。四種蟻是喂養其它三種蟻的是工蟻。
26、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傳遞信息的方式有聲音、氣味和動作三種。
四、動物的作用
27、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28、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29、目前,人們認為動物中最為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它的優點是少成本,少環節,少污染。
30、人們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創造各種儀器,這就是仿生。如據蝙蝠發明雷達,據長頸鹿發明宇航服,據烏龜的背甲發明薄殼。
五、細菌和真菌
31、區別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應該看大小、形態和顏色三方面。(具體見P55)
32、培養菌落的方法有四步: 配制培養養基、高溫滅菌、接種 、恒溫培養。
33、細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和有機物。
34、顯微鏡的發明人列文.虎克(荷),微生物學之父是法國的巴斯德,青霉的發現是弗萊明(英)。
35、細菌的形態有三種:球形、桿形和螺旋形,故細菌也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種。如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
36、細菌的結構類似于植物細胞,即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還有運動的鞭毛,起保護作用的莢膜,有的還有為抵抗不良環境的芽孢。
37、真菌的形態各異,原因是有的是單細胞的,如酵毒菌,有的是多細胞的,如青霉和蘑菇。但結構都相似,即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故真菌也稱真核生物(已有了真正的細胞核)。
38、用蘑菇制作孢子印時,要用玻璃杯扣住的目的是防孢子被風吹散。
39、細菌有的對人類有利,少數對人類有害。有利的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乳酸菌,制醋要用醋酸菌,制作味精要用棒狀桿菌,根瘤菌能為豆類作物提供含氮的無機鹽,大腸桿菌能為人和動物提供VB12和VK。有害的方面,有的能使為和動物患病,如痢疾、霍亂、破傷風、鼠疫都是由細菌引起的,軟腐病菌能使蔬菜變壞。
40、真菌同樣如此,有的真菌對人類有利,如制作面包要用酵毒菌,釀酒、制作醬油、腐乳都要用到真菌,也有的對人類有害,如腳癬、甲癬是由寄生的真菌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棉花枯萎病等也是真菌引起的。
41、細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真菌是孢子生殖。
42、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營養方式主要是異養。此種營養方式又分三種類型,即寄生、腐生和共生。
43、區別寄生、共生和腐生
若寄居對象是死的,如枯枝敗葉,即為腐生;是活是,即為后兩種。后兩種中,若對寄居對象有害,就是寄生,如痢疾桿菌、使患甲癬的真菌;若雙方互利互惠,即為共生。
44、熟記幾種共生的例子:
(1)豆類作物和根瘤菌:豆類作物為其提供有機物,根瘤菌則提供含氮肥的無機鹽。
(2)動物和大腸桿菌:動物為其提供有機物,大腸桿菌則提供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
(3)地衣:藻類植物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則提供水和無機鹽。
45、區別青霉和曲霉:一看孢子形態,掃帚狀的為青霉,放射狀狀的為曲霉;二看顏色,青綠色的為青霉,其它顏色的為曲霉。
46、酵母菌能夠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47、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故防腐的主要原理就是殺死細菌或控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據此有許多防腐的具體辦法,如高溫滅菌、腌制、滲透保存等。
48、污水處理時,一些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能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能分解為甲烷。
六、生物的多樣性
49、在被子植物中常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是花、果實和種子。
50、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從高到低的順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最大的單位是界。
51、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的種類越多,其中生物相似的特征越少,親緣關系越遠。
52、馬在生物上的地位是(見書)。
53、桃在分類上的地位是(見書)。
54、生物的多樣性不僅是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的多樣性。
55、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故有“裸子植物的故鄉”的美稱。
56、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根本的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57、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現我國已建立1500多個,其中有保護大熊貓的臥龍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完整的溫帶森林系統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58、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文件。
59、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濫砍亂伐、濫捕濫獵、環境污染、生物入侵。
60、當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為破壞。

葉綠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孝义市| 阆中市| 通城县| 贡山| 德清县| 洪雅县| 疏附县| 塔河县| 容城县| 玉溪市| 都昌县| 舟山市| 桐庐县| 西和县| 庐江县| 隆德县| 萍乡市| 九龙县| 宝鸡市| 江西省| 渝中区| 高邑县| 齐齐哈尔市| 永康市| 台州市| 东丰县| 鸡东县| 正镶白旗| 榆树市| 永宁县| 隆安县| 汕尾市| 长乐市| 平泉县| 乳山市| 冕宁县| 古浪县| 朝阳区| 嫩江县|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