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高一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8.1法治國家第三單元 全面依法治國第八課??法治中國建設第1框 法治國家【教材分析】?本單元以“全面依法治國”為核心,探究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第八課圍繞怎樣建設法治中國的問題,重在從宏觀上說明建設法治中國的措施,國家提出來了“三位一體”的奮斗目標。主要探究了:法治國家的內涵,建設法治國家的舉措,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法治政府的標準,建設法治政府的舉措,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第一框“法治國家”,闡述了建設法治中國的內涵和基本特征,系統闡釋了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明確了建設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黨和國家統籌和謀劃。【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一、教學目標1.?必備知識:理解我國法治國家的內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體要求;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2.關鍵能力:知道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通過學習,逐漸構建起這個系統工程的框架。二、學科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增強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2.科學精神。通過案例和老師講授、學習,理解法治國家的內涵和特征;建設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統籌和謀劃,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又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法治意識:全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設法治國家。4.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為落實良法善治、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我國法治國家的內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體要求;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2.教學難點:理解堅持良法之治的具體要求;理解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課前準備】?結合預習導學案預習本課,對教材進行初步了解。有條件的同學可以觀看《法治中國》紀錄片。【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本節課我們學習法治國家的相關知識。【進行新課】一、法治國家的內涵議題一:法治國家的核心價值議題情境: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施行,依法征收環境保護稅,實施多年的排污費不再征收。?議題問題:1.?結合材料,說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將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有哪些積極作用。2.費改稅是國家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步驟。請你談談對法治國家的理解,并分析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講解知識點。知識點:1.法治國家的內涵。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2.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①憲法法律至上的含義。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②堅持憲法法律之上的原因。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子議題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良法善治。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是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的飛躍,更是對人民期待的回歸。議題問題:1.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礎。結合材料,歸納良法應具備什么樣的標準?2.結合材料和教材知識,分析人民為什么期盼良法?怎樣立法才能制定出良法?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講解知識點。(2)堅持良法之治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標準一方面,良法應內容合理,在制定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能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法治有過這樣一個經典表述,“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子議題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對涉及公眾利益調整、需要公眾廣泛知曉或者需要公眾參與決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除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外以自已名義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議題問題:結合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討論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引出這些法律規定都是為了更好保障公民的權利。(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①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子議題三:視頻《依法筑堤》。議題問題:視頻中提到了那些國家權力需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怎樣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知識點。(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①國家的各項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②措施: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二、建設法治國家議題二: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議題情境:“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法律幾乎“蕩然無存”的局面,法制建設的重心是加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之后,在法律體系基本形成的情況下,法治建設經歷了從法制到法治的發展。黨的十五大,根據法學法律界的建議和依法治國的實踐邏輯,十五大報告把此前的提法修改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用“法治國家”代替“法制國家”,這不僅僅是提法上的變化,而且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標志著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認識上的飛躍。現行憲法第五次修改將原序言中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議題問題:1.從“法制國家”到“法治國家”,一字之差帶來哪些具體要求的變化?2.結合教材和材料,分析我國建設法治國家有哪些要求?分析推動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意義?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知識點。知識點:1.?我國法制建設已由立法為主進入立法與執法并重階段。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2.建設法治國家的具體要求。推進憲法實施原因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原因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要求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實施機制要求已經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實施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3.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意義。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小結本課】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實踐。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努力開創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境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