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必備歡迎下載學習必備歡迎下載濟南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知識要點1.大多數學者認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漫長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演變而來的。2.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有氫氣、氨氣、甲烷、水蒸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3.化學進化學說: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核苷酸)(條件:紫外線、高溫、閃電)→有機大分子物質(蛋白質、核酸)→獨立的體系→原始生命(實現原始的新陳代謝和個體增殖)。原始生命誕生場所:原始海洋。4.米勒實驗中,上面燒瓶內注入的氣體: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氣等,這是模擬原始大氣成分。火花放電模擬:閃電,這主要是為該實驗提供能量。冷凝裝置模擬:降雨。實驗中,要把下面燒瓶中的水煮沸,模擬的是原始海洋。提出的問題: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生命嗎?做出假設: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生命。將裝置反復消毒和用蒸餾水沖洗目的:除去裝置中的有機物。將裝置中的空氣抽凈目的:除去氧氣等原始大氣中沒有的成分。證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個階段:無機小分子物質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的過程。5.我國科學工作者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核酸,證明生命起源的第二階段:有機小分子物質合成有機大分子物質生物進化證據:化石證據(最直接)、解剖學證據(同源器官)、分子生物學證據(細胞色素C)。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是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越是古老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越是晚期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鯨的鰭、鳥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在外形和功能上差異很大,但在解剖結構上卻具有相似性,我們把這樣具有相同的來源的器官叫做同源器官。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親緣關系,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分子生物學證據:細胞色素C為生物進化提供了重要依據。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質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多;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其蛋白質或核酸分子的差別就越大。藻類植物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沒有輸導組織,大都生活在水中;苔蘚植物有莖葉的分化,沒有真正的根,沒有輸導組織,生活在陰濕的地方。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有簡單的輸導組織,生活在陰濕的地方;種子植物根莖葉發達,有發達的輸導組織,是真正的陸生植物。11.魚類的心臟為一心房一心室;兩棲類的心臟為兩心房一心室;爬行類的心臟為兩心房一心室,心室內有不完全的隔膜;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為兩心房兩心室。12.生物進化歷程的總體趨勢: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13.、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1)植物進化的歷程14.生物進化原因: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自然選擇學說內容:過度繁殖(前提)、生存斗爭(動力或手段)、遺傳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15.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理論,出版《物種起源》。赫胥黎利用比較解剖等方法,提出“人猿共祖”理論。人類起源于古猿,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化石。人與類人猿是近親。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標準。人類進化歷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最關鍵階段)、智人。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簡單的工具(石器),直立人會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學會了用火,智人已學會人工取火,會制造精細的石器和骨器等。制造工具和學會用火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現代人類分四個種族:蒙古利亞人,高加索人,尼格羅人,澳大利亞人。都屬同一個物種——智人種。人類的不同種族在體質特征上的差異,是人類在一定的地域內經過自然選擇逐漸形成的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種生物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生物對其生活環境表現出一定的適應性。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以不同的方式對環境產生影響。生物對每一種環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圍。適應是相對的。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地域內的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環境。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空氣、水、土壤等,它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態系統中的全部生物。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它們能利用光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并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些有機物不僅為生產者自身提供了營養物質和能量,而且為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來源。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成分。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據食性分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遺體等含有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促進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在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它們彼此交錯形成食物網。生物富集常伴隨食物鏈而發生。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遞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通過食物鏈依次傳遞的。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叫做一個營養級。能量的源頭:太陽能。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10%~20%流入下一個營養級)。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從無機環境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無機環境,就完成了一個循環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物質循環是周而復始的。人們按生態系統所受人為影響或干預程度的不同,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在自然條件下,溫度和降雨量決定了該地區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最復雜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處在動態平衡之中,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自身的結構特點。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生態系統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27.生物多樣性保護: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就地保護是最根本的措施。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儲存庫”、“天然實驗室”、“活的博物館”。28.發酵技術:乳酸發酵(乳酸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無氧條件,乳酸菌將葡萄糖轉化成乳酸;酒精發酵(酵母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無氧條件。葡萄糖→酒精白酒釀造過程:制曲(在谷物中培養霉菌)、糖化(霉菌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發酵(無氧條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轉變成酒精)、蒸餾(分離出酒精)。釀白酒需要霉菌和酵母菌(兩類真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食品腐敗的主要原因,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殺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降低自身的呼吸作用是保存生活狀態食品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29.基因工程(分子水平):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分離出來,在體外進行拼接組裝,轉入另一種生物體內,改造某些遺傳性狀,獲得新品種??寺〖夹g(細胞水平):提取剔除細胞核的卵細胞;從體細胞中提取細胞核;體細胞的細胞核植入去核卵細胞中;重組的卵細胞在體外培育出胚胎,植入子宮內發育成新個體。(2)動物進化的歷程原始單細胞動物原始無脊椎動物古代脊椎動物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原始哺乳類原始苔蘚植物原始兩棲類原始裸子植物原始單細胞藻類原始種子植物原始蕨類植物原始被子植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