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對內改革0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0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城市改革0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1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材料一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和開放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80%,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材料二改革開放前,農村條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驢和行走,運輸靠小車和背簍,通訊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門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窩窩頭,一天三頓難見油”。當時,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農村社員出工是:“一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農民生活貧困。人民公社體制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為什么?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合作探究:農村改革改了什么?沒改什么?材料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指的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沒變,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和分配的自主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何影響?材料三小崗隊的包產到戶經過一年的實踐,獲得了自1957年來第一次空前的大豐收。將糧食總產6.6萬公斤,等于以往5年的總和……社員分配人均200元,一躍成為全縣的冒尖隊。——賀耀敏等《六十年國事紀要·經濟卷》材料二鳳陽農民陳立章包干一年后收入一萬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水果采摘農家樂花卉旅游民宿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國后農村政策的四次調整土地改革農民土地私有制農業生產合作社社會主義公有制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1952195619581978解放農村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破壞農村生產力極大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啟示:(1)必須實事求是從國情出發調整政策,尊重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2)要關注民生,執政為民、實現共享。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貳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背景:依據:改革在農村的成功,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主要內容:原來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國企實行經營責任制度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措施,當時降溫措施很簡單,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即使采取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廠一墻之隔,但沒有橫向聯系,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銅調到別的地方去,電纜廠需要銅又要從云南等地調進,造成了運輸上的大量浪費,時間上的浪費,本來兩個廠發展橫向聯合,通過簽定合同就可以解決,但是不行。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意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二十多年來,海爾集團由一個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2011年全球營業額實現1357億元的大型家電第-一品牌。2011年海爾在全球大型家電市場的品牌占有率為7.8%,第三次蟬聯全球第一。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深化: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村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營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02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01本課小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0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1、農業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樣,當作一個階級來說,就在社會上廢除了地主這一階級,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種改革,誠然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劉少奇《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材料一中劉少奇說“土地改革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一次最大、最徹底的改革”的依據是什么?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當堂測評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地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的工業原料,同時也能夠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中國人民大學《農村政策文件選編》(一)(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的中國落后的農業生產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此中國共產黨從1953年開始在農業方面采取什么措施解決這一矛盾?1953年起,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材料三:(195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11月4日編印的《宣教動態》第134期上,刊登了山東范縣(今屬河南)人民公社黨委第一書記(即縣委第一書記)這年10月28日所作的關于范縣三年過渡到共產主義規劃報告的摘要。其中說:……到1960年基本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分配制度。到那時: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大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大鍋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3)材料三中農民向往的“新樂園”在當時是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樂園”不能最終實現的原因。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平均主義和“共產風”嚴重脫離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材料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包產到戶的形式,把土地包給社員,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同于中國過去農村的任何一種土地制度,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公有為前提的。——《歷史教學研究與資料》(4)根據材料四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實行的土地所有制的性質是什么?土地公有制。(5)綜合以上四則材料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農村進行的四次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制定正確的農村經濟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程引入】經濟體制改革情境導入.mp4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課件-2020-2021學年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