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吃糕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茱萸 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茱萸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按中國古人的習慣,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以示對親朋好友的懷念。 顏色:黃 紫紅 性狀:中藥 香 功效:茱萸囊(懷念)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 最早見于《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里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2006年茱萸絳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起源 茱萸絳囊起源于東漢蔡人桓景登高避災,俗成于晉、唐,盛于宋、明、清時,為天下華人重陽佳節的必佩之物。具有極強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價值,其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民俗魅力,直接影響著天下華人時適重陽佳節登高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發展歷程 茱萸絳囊由傳統的十二生肖發展到眼下的鳳凰報喜,喜雀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鴛鴦情長,壽星捧桃,招財進寶,一心愛國,和平之鴿,情系華夏等40多個品種,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內盛茱萸粉末,佩帶芳香溢人。 重要價值 其一,文化認知作用。茱萸絳囊屬于道教文化,和道家著名人物費長房有關系。九月九秋高氣爽,時令宜人,登高以接天、地之靈氣,避低洼地,達到天、地、人相通和諧。其二,民俗性強。重陽節,登高望遠,佩絳囊,喝菊花酒,吟詩賦曲。此習源于東漢,成俗于晉唐,歷代相沿不絕,已成為節令。其三,和婦女直接有關。絳囊本身為女紅,又為女性佩戴物。既體現女性喜香愛美之天性,又為自身娛樂之方式。其四,地方特色濃厚,又具有擴散性。源自上蔡,在黃河流域乃至華人所在均有表現。其五,個性特色強。茱萸絳囊和端午節香囊相比,內裝材料不同,造型也不同,功用也不一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