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第二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導入1一帶一路宣傳片導入2“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就是指重慶利用新亞歐大陸橋這條國際鐵路通道,從重慶出發,經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過北疆鐵路,到達邊境口岸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經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由沿途六個國家鐵路、海關部門共同協調建立的鐵路運輸通道。重慶出發的貨物,通過“渝新歐”鐵路線運輸,沿途通關監管互認,信息共享,運輸全程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思考:1.在圖中找出“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經過的國家和主要城市。2.“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給重慶乃至我國西南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3.議一議,重慶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提示】 1.途經重慶、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等國內城市和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俄羅斯(莫斯科)、白俄羅斯(明斯克)、波蘭(華沙)等國家,最后成功到達目的地——德國(杜伊斯堡),全程經過了6個國家。2.促進重慶經濟總量的增長;促進西南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西南地區貿易的發展;為西南地區提供了新的進出口通道;縮短了重慶乃至中國內陸貨物出口歐洲的時間;增強了重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3.我國對外貿易需求增多;產品特征對運輸時效性要求高,運輸瓶頸出現;其他國家企業對西南地區的關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需要。素養目標區域認知了解我國的宏觀發展格局和區域發展戰略綜合思維運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說明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地理實踐力結合相關材料,說明不同時期我國的發展戰略人地協調觀理解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務必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生態環境優先,謀求共同富裕。一、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區域發展戰略含義:是指對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所作出的整體謀劃。特點: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的特點。制定原則: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補短、生態環境優先,謀求共同富裕。2.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基本國情:人口數量多、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2)不同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①改革開放之前:堅持區域均衡發展戰略。②改革開放以后: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③新時期:強調區域協調發展。④四大地區協調發展:東部率先建設高水平的現代經濟體系、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3.四大地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自然條件、歷史基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由此形成了顯著的區域發展差異。國家根據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把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旨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活動1】四大區域協調發展(1)對照我國地形圖和氣候圖,說出四大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2)對照我國人口分布圖和交通分布圖,說出四大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差異。(3)議一議,我國四大地區各有哪些優勢和哪些限制性因素?這四大區域應當如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統籌謀劃,科學發展。【提示】 (1)(2)四大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范圍黑、吉、遼3個省級行政區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港、澳、臺13個省級行政區晉、豫、皖、湘、鄂、贛6個省級行政區內蒙古、陜、甘、寧、青、新、藏、云、貴、川、渝、桂12個省級行政區地形山環水繞、平原遼闊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以平原、丘陵為主北部以高原、平原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類型多樣四大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溫差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溫差大主要為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西藏為高原山地氣候農業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北部為重要的旱作農業;南部為季風水田農業,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林產品豐富北部為旱作農業,南部為季風水田農業北部為畜牧業、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南部為季風水田農業;青藏高原地區發展高寒畜牧業和河谷農業四大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工業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擁有我國綜合性工業基地京津唐和滬寧杭,工業體系完善,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達能源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能源工業、重工業、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交通以鐵路運輸為主,交通線路密度大交通運輸方式多樣,海陸運輸兼備,形成立體交通運輸網交通運輸方式多樣,形成立體交通運輸網以陸路交通運輸為主,線路密度較小地帶優勢條件存在問題發展方向東北是我國主要的農林基地,能源等常規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好;東北三省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可發揮東北亞、俄羅斯的傳統開放優勢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產業層次低,轉型升級困難實現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綠色、高產、優質農業基地東部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工業區,交通尤其是海運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資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澇多發揮沿海的區位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產品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地帶優勢條件存在問題發展方向中部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農、林、牧產品重要產區,有色金屬和重工業發達,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山西煤炭外運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問題,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發揮能源優勢,建設全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設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強東西交通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西部陸上鄰國多,利于邊境貿易,能源、礦產和旅游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發達,西北地區荒漠化嚴重,生態惡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穩定糧田面積,提高單產,開發能源、礦產,建設中國動力基地【總結】如何分析區域(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部門。下面給出了六個方面的經濟發展條件分析,具體如下:1.自然資源條件:分析自然資源的數量、品質、分布狀況以及資源的地域組合狀況。顯然,優質而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資源配套條件和地域組合條件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如美國東北部、印度德干高原東北部既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又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對鋼鐵工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從而形成重要的鋼鐵工業區。2.交通運輸條件: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如英國、日本便利的海運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從而使它們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海運、內河航運、鐵路、公路交通便利,使這里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3.人力資源條件:人力資源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的決定因素,分析時一般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分析。4.科技條件:科技是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動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越發達,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5.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優越的自然條件,如溫暖濕潤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源對農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反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則不利于農業的發展。6.其他因素:如國家政策、市場、國際環境等方面。【活動2】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了縮小地區差距,加速西部地區發展,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陸地面積686.7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的71.6%;2016年人口3.7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7.1%;同年地區生產總值15.68萬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1%。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等優勢突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人才、技術、資金匱乏,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可以縮小我國東西發展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對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西部大開發,可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將潛在優勢轉為現實優勢。(1)為什么說西部大開發的目標與東、中部和東北是不同的,不能以東部的標準來衡量西部的發展,而應結合西部實際有的放矢?(2)議一議,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提示】(1)因為西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基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等優勢突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人才、技術、資金匱乏,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2)中國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占全國的面積:205萬平方千米21%11個人口和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40%1.長江經濟帶概況覆蓋的省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視頻你好,長三角【活動·討論】長江經濟帶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交通便捷,工業基礎雄厚,城市密集,市場廣闊。長江經濟帶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也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走廊”,鋼鐵、石化、汽車、電子和裝備制造業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面臨著許多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長時期的圍湖造田、填湖造陸,使得長江中游地區的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17198平方千米減少到現在不足6600平方千米。盡管長江流域水質狀況整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部分湖泊富營養化嚴重。1.說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2.議一議,影響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提示】 1.位置和交通優勢: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資源優勢:豐沛的淡水資源,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眾多旅游資源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產業優勢:重要的工業走廊,農業基礎地位高。人力資源優勢: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市場優勢: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種消費需求,對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2.環境污染嚴重;沿江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同質化;上、中、下游之間經濟聯系薄弱;能源資源不足。2.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3)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指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發展格局(4)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開發導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活動】長江經濟帶的地理背景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基礎、內部空間結構、對外空間聯系等地理背景。據此完成下列相關任務。1.歸納我國制定長江經濟帶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2.針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2.對長江沿岸的污染型工業企業進行整治;對長江沿岸進行生態恢復;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避免產業同質化,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1.協同發展的必要性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突出。2.協同發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3.定位:國家重大戰略。三地推行“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建立行政管理協同機制、生態環保聯動機制、產業和科技創新協同機制。4.核心:有序緩解北京非首都功能。5.目標(1)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道路。(2)使京津冀地區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創新增長引擎和生態修復示范區。視頻冉冉興起的京津冀城市群【活動】雄安新區2017年4月,國家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范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良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空間充裕。雄安新區規劃重點承接北京疏解的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等功能,優先發展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量子技術、超級計算等尖端技術產業,建設國家醫療中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1)說明雄安新區的區位優勢。(2)議一議,設立雄安新區,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重要意義?(3)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在雄安新區重點營造優美的親水生態環境,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構建綠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數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 (1)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優越;立體化的交通,便捷通暢;坐落于華北最大的濕地白洋淀周圍,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土地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2)重要意義: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利于區域的分工和合作;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等問題。(3)雄安新區的建設要創新發展理念,發展生態、綠色、環保、高端高新產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融合,實現錯位發展;依托白洋淀濕地,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因地制宜,進行城市規劃。【活動·討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全部同學分為三組,分別代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政府領導,議一議,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有哪些?其主要措施又有哪些?措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規劃,形成資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合作模式;建立高端并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建立區域完整產業鏈;提高經濟合作層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資源獲取渠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課堂小結感謝觀看,學習愉快!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章區域發展戰略第二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教學設計課題第二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單元第四章區域發展戰略課標要求以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為例,運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說明其地理背景。素養目標1.區域認知:了解我國的宏觀發展格局和區域發展戰略2.綜合思維:運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說明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3.地理實踐力:結合相關材料,說明不同時期我國的發展戰略4.人地協調觀:理解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務必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生態環境優先,謀求共同富裕。重點了解我國的宏觀發展格局和區域發展戰略難點運用不同類型的專題地圖,說明國家某項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新課播放導入1:“一帶一路宣傳片”,引導學生思考我國都有哪些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展示導入2:“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相關材料,思考:思考:1.在圖中找出“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經過的國家和主要城市。2.“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給重慶乃至我國西南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3.議一議,重慶開通“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認真觀看宣傳片,思考我國有哪些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結合材料,進行思考,各抒己見。【回答】 1.途經重慶、西安、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等國內城市和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俄羅斯(莫斯科)、白俄羅斯(明斯克)、波蘭(華沙)等國家,最后成功到達目的地——德國(杜伊斯堡),全程經過了6個國家。2.促進重慶經濟總量的增長;促進西南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西南地區貿易的發展;為西南地區提供了新的進出口通道;縮短了重慶乃至中國內陸貨物出口歐洲的時間;增強了重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3.我國對外貿易需求增多;產品特征對運輸時效性要求高,運輸瓶頸出現;其他國家企業對西南地區的關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需要。新課講授一、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區域發展戰略含義:是指對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所作出的整體謀劃。特點: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的特點。制定原則:尊重自然規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揚長補短、生態環境優先,謀求共同富裕。2.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基本國情:人口數量多、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2)不同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①改革開放之前:堅持區域均衡發展戰略。②改革開放以后: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③新時期:強調區域協調發展。④四大地區協調發展:東部率先建設高水平的現代經濟體系、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3.四大地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自然條件、歷史基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由此形成了顯著的區域發展差異。國家根據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把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旨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活動1】四大區域協調發展(1)對照我國地形圖和氣候圖,說出四大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2)對照我國人口分布圖和交通分布圖,說出四大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差異。(3)議一議,我國四大地區各有哪些優勢和哪些限制性因素?這四大區域應當如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統籌謀劃,科學發展。【總結】如何分析區域(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部門。下面給出了六個方面的經濟發展條件分析,具體如下:1.自然資源條件:分析自然資源的數量、品質、分布狀況以及資源的地域組合狀況。顯然,優質而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資源配套條件和地域組合條件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如美國東北部、印度德干高原東北部既有豐富的鐵礦資源,又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對鋼鐵工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從而形成重要的鋼鐵工業區。2.交通運輸條件: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如英國、日本便利的海運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從而使它們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海運、內河航運、鐵路、公路交通便利,使這里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3.人力資源條件:人力資源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的決定因素,分析時一般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分析。4.科技條件:科技是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動力,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越發達,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5.自然條件: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優越的自然條件,如溫暖濕潤的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源對農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反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則不利于農業的發展。6.其他因素:如國家政策、市場、國際環境等方面。【活動2】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了縮小地區差距,加速西部地區發展,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地區陸地面積686.7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的71.6%;2016年人口3.7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7.1%;同年地區生產總值15.68萬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1%。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等優勢突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人才、技術、資金匱乏,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可以縮小我國東西發展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對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都有著重要意義。通過西部大開發,可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將潛在優勢轉為現實優勢。(1)為什么說西部大開發的目標與東、中部和東北是不同的,不能以東部的標準來衡量西部的發展,而應結合西部實際有的放矢?(2)議一議,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理解區域發展戰略的含義、特點、制定原則。了解我國宏觀發展格局的基本國情,理解不同時期的區域發展戰略。理解四大地區的劃分。結合所給材料以及背景知識,回答問題。【回答】(1)(2)(3)總結分析區域(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回答】(1)因為西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基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水能資源、土地資源等優勢突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人才、技術、資金匱乏,正處于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時期。(2)中國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1.長江經濟帶概況(1)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市。(2)土地面積:20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21%。(3)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觀看視頻:“你好,長三角”,加深對于長三角以及長江經濟帶的認知。【活動·討論】長江經濟帶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交通便捷,工業基礎雄厚,城市密集,市場廣闊。長江經濟帶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也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走廊”,鋼鐵、石化、汽車、電子和裝備制造業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面臨著許多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不斷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長時期的圍湖造田、填湖造陸,使得長江中游地區的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17198平方千米減少到現在不足6600平方千米。盡管長江流域水質狀況整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部分湖泊富營養化嚴重。1.說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2.議一議,影響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2.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3)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發展格局(4)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開發導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活動】長江經濟帶的地理背景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基礎、內部空間結構、對外空間聯系等地理背景。據此完成下列相關任務。1.歸納我國制定長江經濟帶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地理背景。2.針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了解長江經濟帶的范圍、土地面積、人口和經濟總量,借助視頻,加深對其的認識。思考、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回答】 1.位置和交通優勢: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資源優勢:豐沛的淡水資源,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眾多旅游資源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產業優勢:重要的工業走廊,農業基礎地位高。人力資源優勢: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市場優勢: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種消費需求,對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2.環境污染嚴重;沿江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同質化;上、中、下游之間經濟聯系薄弱;能源資源不足。理解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回答】1.2.對長江沿岸的污染型工業企業進行整治;對長江沿岸進行生態恢復;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避免產業同質化,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1.協同發展的必要性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突出。2.協同發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3.定位:國家重大戰略。三地推行“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建立行政管理協同機制、生態環保聯動機制、產業和科技創新協同機制。4.核心:有序緩解北京非首都功能。5.目標(1)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道路。(2)使京津冀地區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創新增長引擎和生態修復示范區。觀看視頻:“冉冉興起的京津冀城市群“,加深對于京津冀地區的認知。【活動】雄安新區(1)說明雄安新區的區位優勢。(2)議一議,設立雄安新區,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何重要意義?(3)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在雄安新區重點營造優美的親水生態環境,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構建綠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數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活動·討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全部同學分為三組,分別代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政府領導,議一議,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和限制性因素有哪些?其主要措施又有哪些?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定位、核心以及目標,借助視頻素材,加深對于京津冀地區的了解。【回答】 (1)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優越;立體化的交通,便捷通暢;坐落于華北最大的濕地白洋淀周圍,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土地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2)重要意義: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利于區域的分工和合作;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污染嚴重等問題。(3)雄安新區的建設要創新發展理念,發展生態、綠色、環保、高端高新產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融合,實現錯位發展;依托白洋淀濕地,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因地制宜,進行城市規劃。同學分為三組,分別代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政府領導,進行思考,推薦代表回答問題。【回答】措施: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規劃,形成資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合作模式;建立高端并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建立區域完整產業鏈;提高經濟合作層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資源獲取渠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課堂小結思考本節內容,進行總結。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 同步課件(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冊).pptx 4.2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 教學設計(新湘教版必修第二冊).docx 【導入視頻】一帶一路宣傳片.mp4 【教學視頻】你好,長三角.mp4 【教學視頻】冉冉興起的京津冀城市群.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