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銅山大許中學2012屆高三政治文化生活復習教學案(7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銅山大許中學2012屆高三政治文化生活復習教學案(7份)

資源簡介

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3
第16周 第3課時 2010.12.16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一、考綱再現
1.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
2.說明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3.理解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4.了解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5.理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2、3、4題
2006~2009年高考題組:第2、7、15、20、28主觀、32主觀、33主觀題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自覺地加經改造或剔除。
2.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求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考點分析
1.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
判斷一: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因此傳統文化是永恒不變的( )
判斷二: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意味著不同民族間的傳統文化不具有共同的東西( )
提示: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作為特定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里的“民族性”并不意味著不同民族間的傳統文化不具有共同的東西。
例1.端午節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這在世代相傳中基本未變。這說明傳統文化( )
①具有相對穩定性②具有鮮明的民族性③是凝固不變的④是不會消失的
A.①② B. 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例2.(3+2P153—2、P155—15、P166—13、P168—13)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判斷三:傳統文化已經過時,只有拋棄傳統文化,才能實現文化的發展。( )
提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增長的精神需求,應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那么它就不過時。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根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做法應是“揚棄”。
例3.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這種觀點( )
①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②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③否認了文化繼承的必要性④承認了文化發展的可能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4.于丹教授在其《<論語>心得》中寫道:“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這啟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就應該( )
①全盤否定②全盤肯定③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例5.(3+2P155—20)
3.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判斷四:文化繼承就是文化發展( )
提示: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判斷五: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然后才是發展。( )
提示:對待傳統文化,既要繼承,又要發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并不是在繼承之后才發展,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先后兩階段。
例6.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現在,我們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既強調世界的多樣性,又強調各國的和諧相處。可見( )
A.文化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地繼承B.只有拋棄傳統才能實現文化發展
C.對待傳統文化必須先繼承后發展D.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例7.中華母親文化節在孟子故里開幕。本屆文化節以“弘揚中華母親文化、傳承優秀儒家思想”為主題,以舉辦母教文化系列活動為載體,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當前我們所呼喚的愛母、尊母、敬母、孝母的社會風尚與中國古代所倡導的這一風尚之間( )
A.不存在任何共性B。不存在任何差別
C.是批判與繼承的關系D。是先繼承后發展的關系
例8.(3+2P154—2、7、P165—2)
4.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判斷六: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影響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 )
提示:社會實踐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因素,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運動、教育等。
例9.(3+2P153—4、P165—4)
例10.(3+2P167—17主觀)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5
第17周 第1課時 2010.12.20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一、考綱再現
(1)燦爛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3.中華文化是中國種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4.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5.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6.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7.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
2006~2009年高考題組: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含義:即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它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和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②包容性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1)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固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
(1)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2)如何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要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
考點分析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判斷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
提示:二者側重點不同:源遠流長是從歷史悠久的角度,從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側重縱向的時間層面,強調的是綿延不斷,通過漢字和史書點籍得到證明;博大精深從中華文化的內涵厚重的角度,側重于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來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側重橫向的內容層面,強調的是豐富多彩,通過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得到證明。
例1.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被中斷而且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落了,有的被同化了。這充分說明( )
A.文化的繁衍毫無規律可循B。中華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C.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D。中華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
例2. 《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四庫全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77卷、36000余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浩如煙海的中華典籍體現的中華文化的特點是 ( )
A.源遠流長 B.博大精深 C.一脈相承 D.相對穩定
例3.(3+2P171—4、P180—3、4、11)
易錯點:不能準確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見證
例4.絲綢是中古代重要的創造發明之一,與其他創造發明相比,有著出現最早、應用最廣、傳播最遠、技術最高的四大特點。它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與中華文明同歲;它衣被天下,服務眾生;它傳播世界,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術含量最高,發明創造點極多。這表明( )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通過科學技術體現出來③我國古代技術注重實際運用④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5.錢偉長先生曾經這樣說過:“天下沒有別的國家的文字3000年以后還能看得懂,漢字可以。”這說明( )
A.漢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載體 B.漢字文化的內涵豐富
C.漢字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見證 D.漢字的使用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2.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判斷二: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采;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或:中華文化是中國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區文化都是相同的。( )
提示: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不同區域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例6.長三角文化屬于吳越文化,珠三角文化屬于嶺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屬于燕趙文化。這三大區域無論從城市面貌還是風土人情,從歷史文化到當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異;同時,在這三大區域文化土壤上生長起來的民間文化也各自相異。這說明( )
A.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B。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C.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D。各地文化之間不存在相同點
例7.為體現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展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文化部在北京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13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及獨特魅力。這表明( )
①中華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②各民族的傳統音樂舞蹈凸顯民族的個性和特征,缺少共性③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沒有相互借鑒和融合④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判斷三: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能夠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 )
提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有兩個方面:一是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二是兼收并蓄,能夠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例8.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以眾為師,以各國人民為師,不斷學習和創造的過程。這體現了( )
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中華文化能夠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③中華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④中華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9.漢語吸收外來詞的歷史很悠久,從漢朝和魏晉時期就有外來詞引入;更多的外來詞是近代從西方語言中吸收進來的;到20世紀80年代,中男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外來詞大量涌現,其數量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材料表明中華文化( )
①具有包容性②能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③是在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④是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發展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中華民族精神
易錯點:不能正確辨別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例10.“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千百年來為無數人所傳唱,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心的《游子吟》,深深地牽動著無數海內外游子愛國愛家的情感,形成了中國的游子文化。游子文化體現了( )
A.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
B.中華民族有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
C.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D.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
例11.(3+2P181—16、17;P182—1、6、14)
提示:與民$族精神有關的典故、詩詞、格言。團結統一:①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②同胞共氣,家國所憑③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愛好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禮之用,和為貴③四海之內皆兄弟④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勤勞勇敢: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②業廣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強御⑤勇者不懼
自強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②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④不怨天,不尢人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愛國主義:①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祝福避趨之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判斷四:愛國主義是抽象的( )
提示: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例12.在和平年代,愛國就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愛國不僅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行動。當前,在中國經濟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的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之時,積極消費就是愛國。這說明( )
A.愛國主義是抽象的
B。愛國主義是具體的
C.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D.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易錯點:不能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精神
例13.有人說,經濟建設是所有工作的中心,所以應該培育中小學生的經濟意識而不是民族精神。這種觀點( )
A.肯定了經濟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正確
B.揭示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正確
C.忽視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錯誤
D.抹殺了民族精神在教育中作用,錯誤
提示:在民族精神的作用問題上,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二是忽視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經濟建設是國家一切工作的重心,所以民族精神是可有可無的”。
例14.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討論中,甲同學在發言中說: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既要繼承一切傳統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來文化。該發言( )
①看到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視了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都有精華和糟粕③承認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發揮“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確地回答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4
第16周 第4課時 2010.12.17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文化創新
一、考綱再現
1.理解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2.理解文化創新的意義
3.理解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4.理解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9主觀題
2006~2009年高考題組:第8題(考點1)、第13題(考點4)、第22題(考點4)、第24題(考點1)、第25題(考點2)、第26題(考點4)、第28主觀題(考點3)、第29主觀(考點1、2、3、4)、第31主觀(考點3、4)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3)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2. 文化創新的意義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3. 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新文化的過程。(1)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否則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2)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4. 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系
(1)①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③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新文化的過程。
(2)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3)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5.文化創新的途徑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考點分析
1.弄清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主體;根基和基礎
判斷一:文化創新的源泉是人民群眾( )
判斷二:文化創新的根基是實踐( )
提示: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是社會實踐,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
2.弄清文化創新的目的、作用和根本目的
判斷三:文化創新的目的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或文化創新的積極作用就是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
提示:文化創新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除了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還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判斷四: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或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
提示: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3.弄清文化創新的途徑、根本途徑、基本途徑
判斷五: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實踐( )
判斷六:文化創新的途徑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優秀外來文化( )
提示:文化創新的途徑既包括社會實踐,也包括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優秀外來文化。其中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而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優秀外來文化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判斷七:對于先進的外來文化要全盤吸收( )
提示:在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先進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四、課堂檢測
例1.中國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經融入了西方畫的手法;但是中國畫畢竟是中國畫,它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特色。這說明( )
A.實現文化的發展就必須毫無保留地繼承傳統文化
B.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最優秀的文化
C.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
D.借鑒外國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例2.有一位藝術家說過:“藝術是喜新厭舊的,任何重復必然會使人產生疲倦。”這句話對藝術工作者的啟迪是( )
A.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B.實現文化創新就要拋棄一切舊的文藝形式
C.促進民族文化繁榮是藝術創作的根本目的
D.實現文化創新就要避免出現任何與過去重復的東西
例3.有人說,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這種觀點( )
①沒有認識到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②設有認識到文化創作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③準確定位了文化創作者在文化創新中的重要作用④錯誤地理解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4.(3+2P165—3、P166—8、P168—4、7、16)
例5.主觀:P169—17、P156—29、P154—9)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6
第16周 第2課時 2010.12.21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走進文化生活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考綱再現
(1)走進文化生活
1.文化市場和傳媒產業化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2.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舊:理解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3.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危害及存在原因
(2)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4.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內涵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6.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7.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性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2題(考點2)、第3題(考點3)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的含義:“大眾文化”即面向廣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性質),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形式)的社會主義文化。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發展大眾文化的基本要求,必須遵循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2.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內涵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1)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考點分析
1. 文化市場和傳媒產業化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判斷一: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令人憂慮的現象和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
提示: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由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引發的,但不能認為文化生活中令人憂慮的現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問題的出現不在于是否發展市場經濟,而在于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法律意識和有關部門對文化市場監管調控的力度。
判斷二:文化市場具有自發性,所以不應大力發展文化市場( )
提示:不能因為文化市場具有自發性就不發展它。文化市場的發展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文化市場的弊端可以通過管理和引導加以克服。
參考:(3+2P193—重難點一)
2. 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判斷三:大眾文化都應得到倡導( )
例。有人認為,電視、網絡傳播的知識都屬于大眾文化,我們都應該汲取。這種認識( )
A.錯誤,因為科學知識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教育
B.正確,因為大眾所需要的文化都屬于先進文化
C.正確,因為大眾文化都應得到倡導
D.錯誤,因為大眾傳媒傳播的文化既有先進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
提示:大眾文化是就文化傳播的廣泛性而言的,并沒有界定文化的性質和內容。我們所倡導的文化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要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二是文化的內容必須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而不是庸俗的、低級趣味的。
判斷四:人民大眾需要的文化就是大眾文化( )
提示:“人民大眾需要”和“人民大眾真正需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有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文化。“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應該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夠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而“人民大眾需要”的文化則包含性質各異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思想等,這種文化絕不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
判斷五:時尚文化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
提示:時尚文化是指短時期內特定群體所崇尚的文化消費或文化體驗。時尚文化并不等于先進文化,有些時尚的東西往往披著時尚的外衣卻宣揚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而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在內容上必須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而不是庸俗、低級趣味的。因此,不能把兩者混淆。
判斷六:經典文化的價值高于流行文化( )或提供給人民群眾的都應該是經典文化
例。國學經典誦讀是桓臺縣中小學一張璀璨的文化名片。每天20分鐘的國學經典誦讀時間,使學生完全沉浸在中華經典文化的熏陶中。可見( )
A.經典文化價值高于流行文化B。提供給人民群眾的都應該是經典文化
C.經典文化就是大眾文化D。青少年需要經典文化的陶冶
提示:1.不能認為經典文化的價值高于流行文化。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經典作品,主要看它的內容是否經受住時代的考驗;而衡量一個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則主要看它的接受范圍是否廣范,是否在一定時期內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因此,在文化史上,經典作品不一定流行,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經典。只有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普遍喜愛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經典作品。同樣,也只有真正的經典作品,才會具有超越時空時空的非凡魅力,,在社會中持續流行。由此可見不能簡單地認為經典文化比流行文化更有價值。 2.提供給人民群眾的不必都是經典文化。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也就是說,提供給人民的不必都是經典文化,也可以是流行文化。
例。每年的央視春晚節目都豐富多采,有歌舞、相聲、戲曲、魔術、小品、雜技等能夠從不同角度滿足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的需求。這反映出人們對文化的需求( )
A.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
B.日益呈現出求同性、統一性、豐富性的特點
C.越來越以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為主
D.越來越以經典文化、高雅文化為主
3. 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危害及存在原因
判斷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的糟粕,都應當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
例。2009年6月18日,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披露,“谷歌中國”網站大量傳播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嚴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違背社會公德,損害公眾利益。對此我們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是( )
A.堅決抵制,依法取締B。批語教育,改造剔除
C.崇尚多元,理性選擇D。遠離網絡,潔身自好
提示: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比較 見(3+2P194—三)
4.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內涵
判斷八: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 )
提示: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途徑。
判斷九: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
提示: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判斷十一: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會影響文化多樣性。( )
例。有人認為:“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是當今時代的特征。用一種思想觀念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實在沒有必要,也是不再現實的。”這種觀點( )
A.沒有看到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的客觀事實
B.承認了社會主義文化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
C.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
D.沒有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保證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提示: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與促進文化多樣化并不矛盾。(1)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發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態度。(2)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3)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侵蝕,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另:要準確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基礎)。
6. 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的重要性
判斷十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為目標。( )
提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培育“四有公民”,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也是培育四有公民。
判斷十三:精神文明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
提示: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判斷十五: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堅持發展文化產業。( )
提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但是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判斷十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
提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因為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 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需要發展科學和文化事業。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1
第16周 第1課時 2010.12.13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文化與生活
一、考綱再現
1.了解文化的內涵與形式
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3.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5.了解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6.說明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1題(考點4)、第2題(考點5)、第3題(考點2)、第4題(考點1、4)、第5題(考點5)、第6題(考點6)、第7主觀 題(考點2、3)、第8主觀題(考點1、2)
2006~2009年高考題組:第1、3、4、6、11(考點2)、第2、9、13(考點5)、第5題(考點6)、第8、9題(考點4)、第7題(考點1)、第12題(考點3)、第14主觀題(考點2、6)、第16主觀題(考點1、2)、第17主觀題(考點1、2)
重要考點:2、3、6
三、考點分析與要求
必背知識
1.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2.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
把文化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有利于提高國家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對個人的作用
(1)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特點:潛移默化 深遠持久
(3)作用: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考點分析
1. 文化的內涵與形式
判斷一:純自然現象有時也是文化現象( )
提示: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判斷二: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發形成的。( )
提示:文化素養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科學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例1.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以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現了廬山的自然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②文化是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一種現象③廬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種文化④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例2.在2009年全國高考中,四川一考生用甲骨文寫作文的消息引起社會關注。從起源看,我國的甲骨文是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這說明( )
A.文化是自然產生的 B.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C.文化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D.文化就是指語言、文字
2.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判斷三: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質力量( )
提示:從本質上看,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質力量,但是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并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物質力量,是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實現的。
例3.《周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說,圣人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社會人文現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這表明( )
A.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B.科學理性和人文主義是中華文化的兩大特征
C.文化既是物質力量,又是精神力量 D.文化源自于古代圣人的“先知先覺”
判斷四:文化都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
提示:并非任何文化對社會的發展都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先進、健康的文化才對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例4.在2009年全國“兩會”開閉幕式上,“奏國歌”程序被改為“唱國歌”。不少代表委員指出,將奏國歌改為唱國歌,更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這說明文化作為精神力量( )
A.決定著社會的發展B。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C.都能促進社會的發展D。是物質力量的反映
判斷五:文化與經濟發展總是同步的( )
判斷六: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些,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
提示: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是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保持絕對的同步,二者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有時候文化會超前于經濟的發展,有時則會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例5.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對此關系認識正確的是( )
A.文化的發展始終是與經濟的發展同步的B.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決定的D.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精神文化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判斷七:文化與經濟的相互影響就是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 )
提示:“相互影響”強調的是彼此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強調的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
例6.經濟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下列各項能夠說明兩者相互交融的是(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決定B。經濟發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夠發展
C.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發展,落后文化阻礙經濟發展
D.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作用日益重要
例7.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文化素質的高低對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政治文明進程。這說明( )
A.文化發展是經濟、政治發展的基礎B。文化影響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C.文化總能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D。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判斷八:當前的國際競爭以文化競爭為主( )
提示: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是并不是以文化競爭為主,而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主。
3. 文化對人影響
例8.讀一本好書,我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思想的啟示、精神的享受;讀一本壞書,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誤導、使自己的思想偏離正確的軌道。可見,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 )
A.潛移默化的特點B.深遠持久的特點C.融會貫通的特點D.相對獨立的特點
例9.盡管已經在國外定居了幾十年,閩籍華裔陳先生一家人還是喜歡喝烏龍茶,習慣用筷子,見到家鄉人仍能講地道的家鄉話。這說明( )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③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永恒不變的④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提示:“潛移默化”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無形性和非強制性;“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判斷九: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文化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永恒不變的。( )或:只要處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較高的文化素養。( )
提示: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但是人們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文化的影響。人們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需要作出選擇。我們應該自覺地接受科學的、健康的文化的影響,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永恒不變。
例10.“孟母三遷”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
①要主動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②要善于改造外界的不良文化③要認識到文化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④要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判斷十:文化都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提示:只有優秀文化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防止用“文化”一詞偷換“優秀文化”一詞。
例11.“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實現。”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A.所有的文化都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B。優秀文化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C.只要有優秀文化的影響,就能夠帶來人的全面發展
D.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例12.每當《義勇軍進行曲》在耳邊響起,我們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說明優秀文化能夠( )
A.豐富人的精神世界B。增強人的精神力量C。促進人的全面發展D。影響人的生活方式
例13.清理了野蠻的混沌,心靈才會蕩起純凈的清波;掃除了愚昧的灰塵,思想才會綻放美麗的花朵。這對我們的啟示是( )
①應肯定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應肯定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③要積極主動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④要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提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二者之間既存在著密切聯系,也存在著側重點上的不同。前者只停留在主觀領域,后者則往往強調能夠通過實踐轉化為人們行動的動力。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7
第17周 第3課時 2010.12.23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一、考綱再現
1.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3.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4.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
5.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1題(考點1)、第4題(考點2)
2006~2009年高考題組:第3題(考點2)、第4題(考點3)、第6、8、15題(考點5)、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 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2.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2)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3)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3. 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
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③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考點分析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判斷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核心,以為人民服務為原則( )
判斷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思想道德的顯著標志是集體主義( )
提示:要準確定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思想道德的顯著標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2.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易錯點:不能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
例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思想道德觀念。與此同時,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場經濟的弱點,侵襲人們的思想、敗壞人們的道德觀念。這說明( )
A.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立的
B.搞市場經濟必然導致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需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內容
D.要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不能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例2.有人認為,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就必須與一切傳統道德觀念徹底決裂。這種觀點( )
A.正確,看到了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的區別
B.正確,認識到了傳統道德觀念中存在糟粕
C.錯誤,沒看到社會主義道德是對傳統道德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D.錯誤,沒看到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美德存在著區別
提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內在統一的。一方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能夠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豐富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內容。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美德存在著區別,同時,社會主義道德又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和創新。
3. 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
易錯點:不能正確理解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
判斷三:科學文化修養都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
判斷四:只要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就能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
判斷五:思想道德水平高,科學文化修養一定高。( )
例3.中國職業聯賽的球員大都是初中沒有畢業,個別的也就僅僅只有初中畢業,有的球員甚至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一位足球明宿曾經這樣說過:“這些年中國足壇尚有人真正重視,所以中國足球走了很多的彎路。這些年中國足壇如此混亂,我認為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球員、教練員和管理者缺乏應有的職業素質。”材料主要強調( )
A.思想道德修養比科學文化修養更重要
B.科學文化修養比思想道德修養更重要
C.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D.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例4.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學生階段主要是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是以后的事”。這種觀點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 )
①忽視了思想道德修養的重要性②割裂了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的關系③沒有認識到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④沒有認識到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提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科學文化修養都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只有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才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第二、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之間的促進關系并不是必然的。
四、課堂檢測
(3+2P185—1、3;P186—3、4、6、8、14、15;P199—3、5、6、7、9、14;P201—1、4、10)
閱讀并思考:P201—17、P203—16、17高三政治復習文化生活教學案2
第16周 第2課時 2010.12.14
備課人 陳 森
課 題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一、考綱再現
1.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2.理解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3.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
4.了解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5.了解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6.了解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二、高考回顧
2010年高考題組:第1江蘇題(考點2)、第3江蘇題(考點5)、第4題(考點5)、第6題(考點1)、第7主觀題(考點2、3)、第8主觀題(考點2)
2008~2009年高考題組:第1江蘇題(考點3)、第3題(考點3、6)、第6題(考點5)、第9題(考點3)、第10題(考點1)、第11是(考點3)、第14題(考點3)、第15題(考點1)、第16題(考點1)、第18題(考點3)、第19題(考點3)、第23題(考點4)、第30題(考點1)
高頻考點:1、2、3
三、考點要求與分析
必背知識
1.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3)各民族間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間存在著差異。(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要性 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③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平等的必然要求
(2)態度和原則
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
3.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意義
一方面,可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外域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考點分析
1. 世界文化多樣性
判斷一:文化多樣性就是通過民族節日、文化遺產體現出來的( )
提示:文化多樣性除了可以通過民族節日、文化遺產體現外,還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體現出來。
判斷二:文化遺產就是世界遺產( )
提示:見(3+2P161—誤區1)
判斷三: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
提示:文化的多樣性,不是指世界各國、各民族沒有完全相同的文化。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規律。
判斷四: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承認和保護一切文化( )
提示: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但不等于說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行為,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阻礙社會的發展。
判斷五: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
提示:沒有民族的文化就沒有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不會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判斷六:文化的多樣性就是文化的多元化( )
提示:見(3+2P162—重難點)
例1.(3+2P153—1、6)
例2.(3+2P155—9、10、18、19、P166—7、10、12;P167—2、8、11)
2.文化傳播與交流
判斷七:文化傳播的手段和途徑越多越好( )
提示:文化傳播的手段和途徑的廣泛,一方面有利于文化傳播速度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促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落后、腐朽文化的泛濫,特別是一些新生的傳播手段和途徑,在很不完善和成熟的情況下,極易被利用,成為落后、腐朽文化傳播的幫手。
判斷八: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文化傳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
提示:見(3+2P161—誤區3)
例3.(3+2P153—3、P154—3、5)
例4.(3+2P166—9、11;P168—6、15)
例5.(3+2P153—7主觀;P154—8主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朔州市| 门头沟区| 黄大仙区| 荔波县| 梅州市| 阜宁县| 清河县| 佛坪县| 平遥县| 出国| 稷山县| 凉山| 宁夏| 芜湖市| 中山市| 大足县| 江永县| 绍兴县| 务川| 诸暨市| 弥勒县| 商河县| 施秉县| 景东| 清河县| 温宿县| 天门市| 安丘市| 怀宁县| 佛山市| 永平县| 通渭县| 互助| 博客| 顺昌县| 冀州市| 武冈市| 磐石市| 安西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