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中國古代歷史進程 【課標條目】 2-2-4 講述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說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 【課標解讀】 一、華夏族形成(見2-1-2) 二、秦、漢與匈奴的關系 匈奴的 興起 (1)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戰(zhàn)國末年,匈奴逐漸強大 (2)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 秦與匈奴的 關系(戰(zhàn)) (1)北擊匈奴:秦統(tǒng)一后,派大軍北擊匈奴,奪回了大片土地 (2)修筑長城: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 漢與匈奴 的關系 (和戰(zhàn) 交織) 西漢初年 先戰(zhàn)后“和親” 劉邦率軍北上抵御匈奴,結果被匈奴軍隊圍困。“白登之圍”后,西漢政府決定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將漢朝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財物 影響:暫時避免了匈奴的侵擾,這種“和親”政策持續(xù)了幾十年 漢武 帝時 期 武力 出擊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對匈奴采取攻勢,幾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qū),遷徙百姓到這些地區(qū)居住墾荒,并設置了郡縣,派駐軍隊,實施統(tǒng)治 匈奴大敗,從此無力再與西漢抗衡,部分匈奴人西遷。漢朝北部邊患基本解除,使邊境安定,社會生產發(fā)展 漢元帝時期 “和親” 匈奴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并同漢朝訂立了和好盟約。他向漢朝提出和親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與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漢時期 戰(zhàn)和兼有 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同漢友好,逐漸南遷。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經常侵擾東漢邊境,東漢派大軍大敗北匈奴 北匈奴戰(zhàn)敗后,部分西遷,匈奴勢力逐漸從蒙古草原消失 東漢與匈 奴的文化 交流, 傳出,匈奴貴族派子弟到洛陽就學,回去后傳播漢朝文化。匈奴仿制漢式銅器和鐵器 引入,漢人從匈奴引進了重要的蓄力——驢、騾和駱駝。匈奴的樂器、歌舞傳到漢地。摔跤、賽馬等體育活動也源于匈奴的習俗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以后,民族交融已經成為趨勢。順應這一趨勢,孝文帝進行一系列改革。 2.目的: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區(qū)的先進的文化,順應民族交融的趨勢,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 3.措施(時間:494年): (1)遷都洛陽:原因:①北魏都城平城氣候干旱,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2)漢化措施:①學漢語: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改漢姓: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拓跋改為元。④用漢制:采用漢族官制、律令。⑤學漢禮: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⑥與漢族人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lián)姻。 4.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此后傳統(tǒng)的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三、唐朝的民族關系 1.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shù)民族一視同仁。 2.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1)吐蕃:7世紀初,西藏地區(qū)的吐蕃逐漸興起,后來松贊干布統(tǒng)一吐蕃。 (2)唐蕃聯(lián)姻:文成公主入藏——7世紀初,松贊干布幾次派人到長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成為傳播中原文化的使者。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fā)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西藏人民的愛戴。金城公主入藏——8世紀初(唐中宗時期),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在此后的100多年時間里,雙方使節(jié)往來頻繁,唐蕃關系日益密切。 3.唐朝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唐朝中央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也很緊密。唐朝前期,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了800多個府、州、縣;在今新疆地區(qū)設立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在今東北地區(qū)設立渤海都督府等。 4.民族政策的意義:民族關系比較融洽,各族人民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四、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1.特點:戰(zhàn)和交織,但以和為主,農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 (1)北宋與遼:①契丹建國后,勢力不斷向南發(fā)展,經常南下對中原地區(qū)進行劫掠。北宋幾次北伐,均告失敗,轉而采取消極防御的對策。 ②1004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商定:遼退兵,宋遼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和絹等財物,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宋遼間出現(xiàn)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 (2)北宋與西夏:①元昊稱帝后,連年與宋交戰(zhàn),雙方損失都很大,而且破壞了雙方正常的貿易。 ②1044年簽訂慶歷和約,雙方議和,元昊對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銀、絹、茶葉等。議和后,邊境貿易重新開放,促進了雙方邊境地區(qū)的發(fā)展。 (3)南宋與金:①岳飛是當時最著名的抗金將領,他率領的“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收復了北方的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軍在河南取得郾城大捷。 ②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等。從此,宋金對峙局面形成。這減少了雙方之間的戰(zhàn)爭,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五、元明清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1.元朝的建立及鞏固與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 (1)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中國(蒙古族建立) ①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孫子)建立了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②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不久,元軍消滅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統(tǒng)一了全國。 (2)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影響 領域 內容 影響 政治 仿數(shù)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大片地區(qū);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開始于元朝 西南:在中央設立宣政院,以負責藏族地區(qū)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征收賦稅 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 東南: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以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經濟,忽必烈重視農業(yè)措施:①詔令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③推廣棉花的種植,北方農業(yè)由此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交通,①元朝開鑿了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抵大都。 ②開辟規(guī)模空前的海運航線,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 ③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tǒng)。 ④“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繁盛,對內:便利了南糧北運,實現(xiàn)了對空前遼闊疆域的有效統(tǒng)治和管理,交通得到了空前發(fā)展。 對外: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外 交流,①文化交流:由于交通暢通,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馬可·波羅口述而成《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 ②經濟交流:中國的瓷器由“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國。到元代,中國陶瓷風靡亞、非、歐三洲,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民族 關系,①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邊疆的開發(fā)作出貢獻。 ②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③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什么差別。 ④唐朝以來,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的統(tǒng)一為國內各民族的聯(lián)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民族交融的根本原因: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統(tǒng)一。);元朝境內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交融2.明朝的建立及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及其影響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率領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2)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 領域 主要史實 影響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執(zhí)政期間,采取廢除丞相、創(chuàng)內閣、設廠衛(wèi)特務機構和遷都北京等舉措 強化皇權,奠定了明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 經濟 明初統(tǒng)治者實施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社會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發(fā)展,朱棣在位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又一強盛時期 明朝中后期進一步改革了賦役制度 刺激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市鎮(zhèn)經濟高度繁榮 邊疆治理, 為了防范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增修長城。(明朝被動防御的民族政策的體現(xiàn)),長城北部的蒙古族無法任意破關掠奪,又迫切需要中原地區(qū)的農產品,轉而積極與中原地區(qū)發(fā)展貿易。有效地保護了中原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長期穩(wěn)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①明朝初期,統(tǒng)治者沿用元朝治邊的辦法,任命當?shù)孛褡迨最I為官,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管理; ②明成祖時,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qū),設立與中原地區(qū)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就是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對外交往, 史實 影響 抵 御 外 來 侵 略 收復 臺灣 ①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tǒng)治。 ②1661年,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金門出發(fā),橫渡臺灣海峽,1662年2月,經過8個月的圍攻,鄭成功發(fā)動總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注:鄭成功是明朝將領,其收復臺灣的時間已屬于清朝) 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圍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反擊 沙俄 ①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并在中國的尼布楚和雅克薩建立了殖民據點。 ②康熙帝決定以武力抗擊沙俄入侵者,1685和1686年,清軍兩次大規(guī)模圍攻雅克薩城,擊斃侵略軍頭目,取得了勝利。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為中國領土。 加 強 邊 疆 管 理 西北 地區(qū) (新疆) ①康熙時,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唆使下,發(fā)動叛亂,越過天山攻占回部,并向東進攻,占領了青海、蒙古的許多地區(qū),康熙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zhàn)役中打敗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wěn)定了西北邊疆地區(qū); ②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fā)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乾隆下令調兵討伐,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zhàn)斗,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 加強了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zhàn)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西藏 ①1653年,順治帝正式賜予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wěn)定了西藏的局勢,1713年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②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jiān)督西藏地方政務;③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西藏地方政府),授西藏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的權力;④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guī)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guī)。章程明確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③西藏地方達賴與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需要通過金瓶掣簽,依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最后報請朝廷批準 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和發(fā)展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西南 少數(shù) 民族 地區(qū) 清朝雍正時期,改土歸流制度開始大規(guī)模推行(▲注:改土歸流始于明朝明成祖時期) 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反抗侵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商人,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稱為“倭寇”。16世紀中期,戚繼光等將領奉命抗倭,并取得決定性勝利,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和平交往,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開辟亞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對國外的強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圍的先進地位 3.清朝的建立及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及其影響 (1)清朝建立(滿族) ①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大金為清。 ②1644年,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起義軍。清軍長驅直入,迅速占領北京并分兵西進南下,將遼東地方民族政權轉變?yōu)榻y(tǒng)治全中國的清王朝。 (2)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史實: ①采取懷柔的民族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并在山莊周圍修建了宏偉的藏傳佛教廟宇。清朝統(tǒng)治者經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莊和附近的木蘭圍場,接見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領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利用聯(lián)姻、宴飲、圍獵等手段,與他們聯(lián)絡感情。 ②其他史實: 臺灣 ①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 ②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③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共同意義 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及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奠定了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 【考點拓展】 1.西藏成為我國正式的行政區(qū)開始于:元朝。 新疆正式歸入中央政府版圖開始于:西漢。 2.用史實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①元朝: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藏族地區(qū)的行政,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qū)。 ②清朝:清初確立西藏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的制度;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1792年,確立金瓶掣簽制。 3.用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①西漢:公元前60年,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qū)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清朝:18世紀中期,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后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qū)事務。 4.用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①明朝: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②清朝: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③清朝: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 ④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5.元代空前開放和交流的表現(xiàn): ①海外貿易空前繁榮,中國瓷器和茶葉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出口,遠銷亞、非、歐;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等都在這一時期傳播到世界各地; ③阿拉伯的醫(yī)學、天文等科學知識也傳入中國; ④中外人員往來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國,成為“回族”的一部分; ⑤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在中國傳播開來。 【活動建議】 1.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教學,在歷史地圖上標明當時中國疆域內各古代民族的名稱和區(qū)域; 2.對照今日中國的版圖,分時段描繪古代民族融合的圖景; 3.講古代民族交融的故事,可組織學生自行收集、補充本地相關事例。 4.閱讀元朝疆域圖,觀察西藏在該圖中的位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