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當代世界的變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 【課標條目】 3-2-2 知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解析新時期的鮮明特點、顯著成就、突出標志,概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 3-4-1 引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的生動事例,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 3-4-2 描述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明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新要求。 【課標解讀】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篇) 1.召開時間: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2.會議內容:全會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要講話為指導,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3.會議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 二、改革開放的推進(實踐篇) 1.改革 (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 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首先掀起改革浪潮的地方:農村。 B.農村改革的主要做法:實行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初為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等地的農民采用,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到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鄉鎮企業迅速發展: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十二屆三中全會: ①會議內容: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②會議意義:這次全會后,我國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的關鍵性一步,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 2.開放 (1)首先推行開放的地區:沿海地區。 (2)首批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在沿海地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位于廣東省)、廈門(位于福建省)。(廈門:既是新中國第一批設立的經濟特區,又是近代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它們通過國家給予的優惠經濟政策,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產。可見,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 (3)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溫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4)1985年,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5)1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 (6)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也建立起來。 (7)目前的對外開放格局:目前,我國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地區向內地發展,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篇) 1.鄧小平理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領導中國共產黨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鄧小平為中國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當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1997年,中共十五大通過的黨章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3.科學發展觀: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并不斷發展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具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考點拓展】 1.改革:從地域上看:首先從農村展開。從內容上看:首先從經濟體制展開。 開放:從地域上看: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從內容上看:首先設立經濟特區。 2.比較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 事件 時間 核心內容 結果 土地改革 1952年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農業合 作社 1953~ 1956年 把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 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人民公 社化 1958年 提高、擴大公有化程度和規模 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3.比較土地改革的“分地”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分地”。 土地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不同點 分的是所有權 分的是使用權 共同點 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普遍得到當時農民好評等。 4.中國近、現代史上兩次由封閉到開放的歷史史實: 時間 事件 原因 影響 1842年 簽訂《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失敗,被迫開放 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加快經濟發展,主動實行對外開放 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5.20世紀我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巨變 領導人及 指導思想 歷史事件 主要成果 第 一 次 孫中山 三民主義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 第 二 次 毛澤東 毛澤東思想 建立新中國、 完成三大改造 建立新中國,真正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等 第 三 次 鄧小平 鄧小平理論 中共十一屆三 中全會召開 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活動建議】 1.訪問長輩,記錄他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經歷和感受,學習口述史料的方法。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后家鄉的變化。 2.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引領下”為題,組織學生評選改革開放以來感觸最深的幾件大事。 3.以“共享發展成果、共建和諧社會”為題,討論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如就業、教育、住房、交通、物價、社會風氣、社會治安等,表達我們的新期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