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四 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課標條目】 2-2-7 列舉實例,展現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歷史。 2-3-1 描述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線圖,評估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義。 2-4-4 比較不同時期區域之間相互交流與影響的事例,體會區域聯系日益密切的歷史趨勢。 【課標解讀】 一、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交往 1.馬鐙,是騎馬時蹬腳和支撐裝置。騎者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雙腳穿過馬鐙,這樣馬鐙能起到在奔跑中穩定身體的作用。行進時,騎者以馬鐙為主要支撐點,可以解放雙手,在馬背上做各種動作。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 騎兵的發展從此進入新時期。最先使用幫助上馬用的皮繩套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或與中國接壤的中亞游牧民族。大概3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已鑄造金屬馬鐙。馬鐙的傳入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有,馬鐙將其手與馬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的披掛金屬盔甲們就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1000年的封建騎士,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促成具有重要意義。馬鐙成為歐亞各國地區之間的文明,在商業、技術、宗教和知識等方面建立起聯系,并相互影響的見證之一。 2.絲綢之路(漢朝·西漢) (1)概況:漢朝與西域溝通之后,與西方的貿易日益活躍。漢朝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天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歐洲與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2)絲路古鎮:庫車縣史稱龜茲,是古代西域諸國中的大國。漢唐時期,中原王朝曾設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西漢,但非漢武帝統治時期)設立,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和安西都護府直接管理西域,治所在龜茲王城,龜茲成為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3)影響: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不但使西域和中原牢固地連為一體,而且對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玄奘西行(唐朝):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歷經艱難到達天竺,在天竺游歷了17年,攜帶回大量佛學經典。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4.鑒真東渡(唐朝):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5次東渡日本,均告失敗,第六次最終成功到達日本,留居日本10年,除了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與玄奘共同貢獻:都為佛教傳播作出突出貢獻。) 5.馬可波羅來華(元朝) (1)背景: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 (2)經過: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叔父從威尼斯出發,取道波斯,沿古老的絲綢之路東行,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河西走廊,歷時4年到達元帝國。在留居中國的17年間,他多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各地,并在揚州做官3年。后來,他們從海路返回威尼斯。 (3)影響:他向一位朋友講述了自己在東方的神奇經歷和見聞,這位朋友筆錄成書,寫成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引起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成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 6.鄭和下西洋(明朝) (1)概況: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是指印度洋海域而不是指大西洋海域)。鄭和的船隊從劉家港出發,經福州、占城、滿刺加、錫蘭、阿拉伯半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2)影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新航路的開辟 1.開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路線圖 時間 1487~1488年 1492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人物 迪亞士 哥倫布 達·伽馬 麥哲倫 國籍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支持 國家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航線 1487年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春天進入印度洋,歸途中發現好望角(西歐—好望角)歐非航線 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后來船隊又發現了古巴和海地,到達美洲大陸 (西歐—美洲) 歐美航線 1497年在迪亞士航行的基礎上繞過非洲,1498年到達印度,從而找到了通向東方的新航路 (西歐—好望角—印度) 歐亞航線 1519年向西橫渡大西洋,進入太平洋,抵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因介入當地部落沖突而被殺。1522年,幸存船員駛過印度洋、大西洋,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環球航行) 航向 向東 向西 向東 向西 備注 / 發現新大陸 最早開辟到達 東方的新航線 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2.開辟新航路的影響 (1)積極影響:①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各主要國家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②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與傳播。 (2)消極影響: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在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和資源,野蠻屠殺、奴役當地居民,販賣奴隸,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入20世紀,特別是90年代以后,資本、原材料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國際流動日益頻繁,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大大加快,整個世界的生產、銷售、貿易與往來都呈現出嶄新的局面。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國際投資不斷擴大,貿易額迅速增長。貿易全球化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格局也發生百年未遇的變局。比如,世界經濟發展失衡、治理困境等問題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保護主義傾向上升。但經濟全球化是時代大潮,其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3.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如今,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同國際社會的互動空前緊密,是世界開放發展的受益者、貢獻者。中國正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在應對全球化挑戰中承擔更多責任,多次發出反對保護主義、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強音,始終是世界亂局中的穩定器、變局中的正能量。 4.世界貿易組織: (1)成立:1995年,在貿易全球化的推動下,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WTO”)成立。 (2)基本職能:世界貿易組織是處理世界貿易問題的重要國際組織,負責制定和監督執行多邊貿易規則,組織多邊貿易談判,解決各成員的貿易爭端。 (3)中國入世: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對我國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也給中國的經濟體制帶來挑戰。 【考點拓展】 1.從季風角度考慮,鄭和下西洋應選擇在什么季節? 出航:冬季,盛行偏北風,順風而下。返航:夏季,盛行偏南風,順風而回。 2.“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比較。 比較項 鄭和下西洋 哥倫布航海 首航時間 1405年 1492年 最遠到達 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美洲 性質 和平交往 利益驅動、殖民掠奪 影響 參考相應考點 參考相應考點 3.絲綢之路的開通、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馬可·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等,都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友好交往,說明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這些史實說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和平交往有利于它們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聯系和友誼;有利于傳播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世界日益成為息息相關的一個整體。 【活動建議】 1.對照當今世界地圖,理解歷史上中外交往的過程,識記相關區域的范圍和地理位置;認識有關事件發生的緣由,了解這種交往帶給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2.指導學生繪制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并標明其年代;從世界市場的大發展和殘酷的殖民掠奪兩方面,討論新航路的開辟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3.從商貿活動、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戰爭征服等多視角,引導學生觀察區域聯系的方式和程度;在世界范圍的地理和歷史視野中,幫助學生形成人類文明從分散到整體的認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