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三 西方的興起與近代世界的變遷 【課標條目】 2-3-9 講述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專制統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艱辛。(二) 【課標解讀】 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發展道路。這些探索都是向西方學習,是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都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在領導紅軍戰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艱難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1.太平天國運動 ①背景: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的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爭持續不斷,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 ②經過:1851年洪秀全率眾在廣西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頒布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 ③結果:在中外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于1864年以失敗告終。 ④性質: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 ⑤影響: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2.義和團運動 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狂,這些組織逐漸有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口號是“扶清滅洋”。它是一場以挽救民族危亡為目的的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3.洋務運動 洋 務 運 動 背景、目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外交困。19世紀60~90年代,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的統治,由此掀起了一場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 領導階級 地主階級洋務派 代表人物 奕、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 旗號 先后以“自強”“求富”為旗號。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1865年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派開設的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官辦的軍事工業采用了機器工業生產方式和雇傭勞動,與傳統官府工業已有重大區別,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特征。)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1872年在上海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是洋務派創辦的最大的民用工業。) (3)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軍事、科技人才。(1862年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堂。) (4)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運動性質 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影響 (1)使中國社會面貌發生了許多變化,大量西方科技和機器的引進,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對傳統自然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培養了一批對西方事務認識較為深刻的人才,對日后改革大有幫助。 (3)但是,洋務運動并沒有挽救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命運,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并不是引進“堅船利炮”那么簡單,他們開始尋求新的強國之道。 洋務運動的目的:鞏固、強化封建制度,維護清朝統治。 洋務運動失敗,給我們的啟示: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實現“自強”“求富”。 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有何地位(作用)? 開啟了中國工業(經濟)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4.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產生階段:鴉片戰爭后,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在外商企業和洋務派民用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創辦近代企業,開始向資產階級轉化。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特點主要是日用輕工業,一般規模較小,力量微弱,發展困難重重。代表: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建立的繼昌隆機器繅絲廠。 初步發展階段: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開辦工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張謇大力倡導實業救國,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其中,以1899年成立的大生紗廠影響最大,被譽為狀元企業家。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5.戊戌變法 戊 戌 變 法 背景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時間 1898年(舊歷戊戌年)(19世紀末) 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維新派 代表人物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主張 不僅要在軍事、經濟和教育方面學習西方,在政治(制度)上也要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 經過 (1)拉開序幕: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領導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馬關條約》簽訂是公車上書的直接原因) (2)開始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詔書,開始變法,這場變法被稱為戊戌變法。 (3)結局: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捕殺維新派,變法失敗了。這場變法運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主要措施 (1)政治: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裁并機構,精簡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等; (2)經濟: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 (3)軍事: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 (4)教育: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等。1898年,設立京師大學堂(近代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 變法性質 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影響與 啟示 (1)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的潮流,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2)它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為特征,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3)此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標志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登上政治舞臺:戊戌變法。 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 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有何地位(作用)? 開啟了中國政治制度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6.文化教育革新 近代西學廣泛傳播、近代報刊蓬勃發展、近代新式出版業蓬勃發展,近代教育革新。 興學堂,1898年,創辦京師大學堂。1901年開始,陸續頒布了一些改革和興辦學堂的諭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下令在全國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標志著中國近代教育體制的確立。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下詔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大大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展。 【考點拓展】 比較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異同: 比較點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領導階級 地主階級洋務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 主張 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實現自強、求富,維護清朝的統治 不僅在軍事、經濟和教育方面,政治上也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 性質 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共同點 (1)都主張從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學習,使中國富強起來。如: 興辦新式民用企業;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2)都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侵略,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但都沒有找到使中國獨立富強的道路。 啟示 要救中國,必須進行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仿效西方國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活動建議】 1.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洋務運動的有關資料,談談對洋務運動的看法。 2.可指導學生選擇某一主題,如洋務運動,分組模擬洋務派和頑固派,圍繞“要不要興辦洋務”等問題進行辯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