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課前準備1、準備好《考向標》和八上教材并提前預習。2、準備紅筆、黑筆聽課要求1、老師講解知識點時,要用黑筆在《考向標》上記好筆記(記《考向標》上沒有的)2、講解習題時用紅筆改錯、打“√”,選擇題各選項寫好理由,填空題根據情況適當分析。課后要求1、背誦當天復習內容的《知識梳理》2、把作業拍照上傳提交到QQ群。第19講動物的主要類群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脊柱有無脊柱脊椎動物(5%)無脊椎動物(95%)動物的分類(150多萬)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第二大類群)節肢動物(第一大類群)一、腔腸動物珊瑚蟲???br/>水母海蜇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水螅內胚層外胚層消化腔芽體細胞核刺細胞觸手卷曲的刺絲彈出的刺絲獵物口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1、海蜇可食用。2、珊瑚蟲分泌的物質可形成珊瑚礁和珊瑚島。過度采挖、環境污染、全球變暖。渦蟲二、扁形動物絳蟲華枝睪吸蟲日本血吸蟲自由生活寄生生活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使人類患?。ㄈ缛A枝睪吸蟲、日本血吸蟲等)三、線形動物腸鉤蟲腸蟯蟲秀麗隱桿線蟲蛔蟲自由生活口肛門生殖器官腸蛔蟲寄生生物:消化器官簡單、生殖器官發達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線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使人患?。夯紫x病等四、環節動物蚯蚓沙蠶蛭3、蚯蚓的運動:蚯蚓環帶2、蚯蚓的呼吸:運動速度:粗糙的紙板上玻璃板上4、觀察蚯蚓時,要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目的:身體分節:1、區分蚯蚓前后端:環帶濕潤的體壁剛毛和肌肉配合使運動更靈活。>保證蚯蚓正常呼吸。1、沙蠶是魚、蝦、蟹的食餌。2、蛭的唾液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蛭素,生產抗血栓藥物。沙蠶、蛭與人類的關系: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五、軟體動物文蛤縊蟶扇貝河蚌貝殼和外套膜:足:鰓:入水管和出水管:保護運動呼吸攝取水中的食物顆粒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食用:入藥:裝飾品:牡蠣、扇貝、鮑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蛸)珍珠粉等。螺殼、珍珠32456718腹部胸部觸角前足中足后足頭部翅氣門9六、節肢動物1、外骨骼:保護和防止水分蒸發。2、氣門:在胸腹部哪一只蝗蟲先死?是氣體進出的門戶蝗蟲的呼吸器官:氣管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常見的節肢動物(120萬)昆蟲、蜘蛛、蝦、蟹等昆蟲的主要特征(80萬)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無脊椎動物主要類群代表動物主要特征腔腸動物水螅、海蜇、珊瑚蟲、海葵等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扁形動物渦蟲、華枝睪吸蟲、血吸蟲、絳蟲等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線形動物蛔蟲、蟯蟲、絲蟲、線蟲等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環節動物蚯蚓、沙蠶、蛭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軟體動物河蚌、蝸牛、扇貝、牡蠣、縊蟶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節肢動物昆蟲、蝦、蜘蛛、蟹等。體有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昆蟲: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脊椎動物魚類(最大類群)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一、魚“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鰓蓋鰓絲魚鰓的結構圖1、魚用鰓呼吸。鰓絲密布毛細血管。2、水從口進入,從鰓蓋后緣流出。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3、流出的水與流入的相比,二氧化碳增多,氧氣減少。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魚類的主要特征1、能在水中呼吸2、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知害。游泳的動力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二、兩棲動物蠑螈大鯢青蛙蟾蜍青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發育過程:變態發育。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皮膚可輔助呼吸。三、爬行動物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1、外形特征三、鳥2、體表覆羽正羽:飛行絨羽:保溫既是飛行器官,又能減少阻力3、前肢變成翼2.內部結構(1)胸肌發達牽動兩翼飛行注意:一塊胸肌至少附在兩塊骨上。有利于附著胸肌(2)長骨中空,胸骨發達,有龍骨突可減輕體重(2)有喙無齒、無膀胱、直腸短。減輕飛行時的重量為飛行提供足夠的能量(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3.生理特點(3)有氣囊輔助呼吸,供氧能力強。氣囊與肺相通,分布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氣管肺氣囊雙重呼吸:每呼吸一次,空氣兩次經過肺,在肺內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鳥類獨一無二)注意:氣囊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鳥類的主要特征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五、哺乳動物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咬食物臼齒:咀嚼食物結構與生活習性(食性)相適應。第19講動物的主要類群一、動物分類:動物有150多萬種,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5%)和無脊椎動物(95%)。二、無脊椎動物最大的類別是節肢動物第二是軟體動物。(一)代表動物及主要特征主要類群代表動物主要特征腔腸動物淡水:水螅海洋:水母、??⒑r?、珊瑚蟲等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扁形動物自由生活:渦蟲寄生:華枝睪吸蟲、血吸蟲、絳蟲等。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線形動物寄生:蛔蟲、鉤蟲、絲蟲、線蟲等。自由生活:秀麗隱桿線蟲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環節動物蚯蚓、沙蠶、水蛭等.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軟體動物河蚌、烏賊、蝸牛、鮑魚、石鱉、扇貝、烏賊、章魚等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蛸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為足。節肢動物所有昆蟲(蝗蟲、蜜蜂、蚊、蠅、蝴蝶、螞蟻等)、蜘蛛、蜈蚣、蝦、蟹等.?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二)代表動物1、左圖為水螅屬于腔腸動物。標號1為觸手標號2為口標號3為消化腔標號4為外胚層標號5為內胚層。水螅的體壁由兩層細胞構成:內胚層和外胚層。2、右圖為渦蟲屬于扁形動物A為眼點B為背面C為咽3、右圖為蛔蟲屬于線形動物標號①為口標號②為腸標號③為體表(角質層)標號④為生殖器官4、右圖為蚯蚓屬于環節動物標號1為后端2為彼此相似的體節3為環帶4為前端(1)蚯蚓的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2)用手觸摸腹面粗糙不平,因為有剛毛,剛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向前蠕動。蚯蚓在粗糙的紙板上比在玻璃板上運動速度快。(3)蚯蚓體表有黏液,靠濕潤的體壁呼吸。實驗中必須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目的是為了保證蚯蚓正常呼吸。(4)蚯蚓與人類的關系:1)疏松土壤2)提高土壤肥力3)是優良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4)處理有機廢物5、上圖為蝗蟲,屬于節肢動物,它的身體分為(一)頭部、(二)胸部、(三)腹部三部分(1)上圖各標號的名稱為①觸角②單眼③復眼④口器⑤前足⑥中足⑦后足⑧翅⑨氣門(2)蝗蟲的呼吸器官是氣管,氣體進出的門戶是氣門,著生在胸腹部。(3)外骨骼有保護和防止水分蒸發的作用(4)昆蟲的特征: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翅和足都生在胸部。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翅,這個特點擴大了昆蟲的分布范圍。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能飛行的類別。三、脊椎動物(一)魚類:脊椎動物最大的類群(1)魚的身體呈流線型,這有利于克服在水中運動的阻力。(2)上圖中:A、背鰭 B、胸鰭C、腹鰭 D、臀鰭 E、尾鰭能夠起平衡作用的是背鰭和胸鰭。尾鰭能控制運動的方向。側線感知水流方向.(3)魚的游泳的動力主要靠軀干部和尾部的擺動,各種鰭起著協調的作用。(4)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1)能靠游泳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5)魚的呼吸器官是鰓,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顏色鮮紅,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適于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6)四大家魚:青魚、鰱魚、草魚、鳙魚.(二)兩棲動物青蛙的主要特征:感覺器官:頭部有一對眼,眼后有鼓膜可以感覺聲波。運動:前肢短小,可以支撐身體。后肢發達可以跳躍,趾間有蹼可以游泳。呼吸: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呼吸器官為肺(皮膚)(三)爬行動物蜥蜴的特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頸部可以靈活轉動.四肢短小只能爬行.皮膚干燥,外面有一層細鱗,可以保護身體還可以減少水分蒸發.用肺呼吸.體內受精,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四)鳥類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1、外形:體型呈流線型,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2、骨骼: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可減少體重.胸骨發達,有龍骨突.3、肌肉:胸肌發達,附著在龍骨突上,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4、消化:食量大,消化力強,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供飛行用.直腸短,糞便隨時排出,有利于減輕體重,適于飛行.?5、呼吸:用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注意:氣囊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鳥類的呼吸方式為雙重呼吸(呼吸一次,空氣兩次經過肺,在肺內進行兩次氣體交換),提高了氧氣交換效率。右圖①氣管②氣囊③肺(6)血液循環:心跳快,輸氧能力強.(7)鳥類、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其他動物是變溫動物。恒溫動物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五)哺乳動物(1)哺乳動物最突出的特征是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2)1門齒:切斷食物,2犬齒:撕咬食物,3臼齒:咀嚼食物。牙齒分化提高了攝食能力和消化能力.(3)兔的牙齒有門齒和臼齒(植食性)狼的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肉食性)(4)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植食性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講動物的主要類群.doc 第19講動物的主要類群.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