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八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發展 知識錦囊一 有關“文化的作用”的命題 1.如何運用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分析問題 公式:文化對社會(精神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對人(表現、特點、塑造人生) (1)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5)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6)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運用文化社會作用的知識,說明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意義 公式:精神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 (1)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又反作用于經濟、政治,先進健康的文化為經濟政治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3)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格局中作用日益突出,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隨著民主法治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對內);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對外)。 (4)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3.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創建良好的文化環境 公式:來源+表現+特點+塑造人生 (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 (4)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知識錦囊二 有關文化交流的命題 1.進行文化交流的意義 公式: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對國際政治的意義 (1)對文化發展的意義:通過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博采眾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可以推動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本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以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2)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實現經濟上的互利共贏。 (3)對國際政治的意義: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通過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減少隔閡,增進共識,促進世界和平。 2.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現實意義 公式: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增強綜合國力+構建和諧世界 (1)有利于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從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2)有利于我國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先進的文化成果,從而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3)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4)有利于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誼,構建和諧世界。 3.如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公式:認同本民族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途徑、文化傳播方式、手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進行文化交流,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要充分利用商貿活動等途徑,不斷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借助現代文化傳播手段,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文化交流。 (4)要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同時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知識錦囊三 有關“傳統文化”的命題 1.是什么——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么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2.為什么——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采取這種態度的原因 (1)因為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兩面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對于傳統文化,要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發揮其積極作用。 3.怎么辦——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的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1)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3)把握住社會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機遇,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不失時機開展思想運動,加強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4.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公式:批判繼承+發展創新+科技手段+反對錯誤傾向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3)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根本變革,促進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4)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5)反對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傾向。 知識錦囊四 有關“文化創新”的命題 1.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為什么要推動文化創新 公式:必要性+重要性 必然性: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要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發展而不斷創新。 重要性: (1)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及時有效地賦予文化以新的內容和時代精神,使其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2.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某地創新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示或體現了文化創新的什么知識 公式:根本途徑+基本途徑+基本要求+人民群眾+反對錯誤傾向+科技手段+內容 (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 (2)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3)基本要求:處理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4)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 (5)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以及“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6)科技手段: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促進文化發展。 (7)內容: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的創新。 專題九 中華文化與文化建設 知識錦囊一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原因 公式:重要性(關系+精神紐帶、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必要性(重要任務+民族素質、綜合國力、強基固本) (1)重要性 ①關系: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②精神紐帶、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民族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重要任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②民族素質、綜合國力、堅持道路: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③強基固本: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民族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2.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公式:旗幟+繼承傳統+吸收優秀外來文化+時代精神+實踐 ①主心骨: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主心骨”的作用。 ②繼承傳統: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③吸收優秀: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 ④時代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⑤實踐: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3.弘揚民族精神過程中應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公式: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立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偉大實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 ①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②外來文化也有精華與糟粕之分,我們必須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同時摒棄其腐朽、落后的成分,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關注文化安全。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優秀外來文化,都必須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源;同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知識錦囊二 文化建設 1.凈化文化環境的原因 公式:必要性(文化現狀)+重要性(文化對人的影響) ①文化現狀(文化市場的“喜”與“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影響的來源、特點,文化塑造人生)。 2.如何凈化文化環境?或如何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響?或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從主體角度)(或某地文化建設的做法給我們哪些啟示) 公式:國家+個人+生產、經營者 國家:①態度(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②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③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個人:公民應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增強辨別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 公民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產者:企業應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生產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 3.如何再創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公式:黨的領導+傳統文化+外來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文化體制改革 ①堅持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②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推動文化創新。 ④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⑤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 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知識錦囊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為什么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公式:走出誤區+曙光初現+形成發展+意義 ①奉行“全盤西化”論和“文化復古主義”無法使中華文化走上復興之路。 ②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道路、理論、制度一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組成部分。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 2.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角度) 公式:關鍵+內涵+形成發展+主體+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導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④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⑤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知識錦囊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為什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式:地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 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政黨,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本遵循。 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體現,它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2.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式:引領作用+內化和外化+挖掘+結合時代精神 ①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 ②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知識錦囊五 有關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公式:文化自信的力量+基本方略 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②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2.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公式:(指導思想+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①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 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3.如何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①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全體人民在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②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凝聚民族復興的力量。 ③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一紙背完《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對社會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1)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 (2)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3)文化與綜合國力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來源 (2)表現 (3)特點 (4)優秀文化能夠: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強人的精神力量;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④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文化多樣性 1.表現 2.地位 3.特點 4.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5.如何對待文化多樣性? (1)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2)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三、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我們應怎樣進行文化交流 (1)尊重文化多樣性,堅持正確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3)既要更加熱情的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或途徑),借助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大眾媒體),進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要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2.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文化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處理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四、文化創新 1.源泉、動力:社會實踐。 2.意義 (1)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1)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2)(對待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對待世界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既要吸收借鑒外國文化有益成果,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5)著力點: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和傳播手段等不斷創新。 五、中華文化 1.特征 (1)源遠流長;(2)博大精深;(3)包容性。 2.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六、民族精神 1.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 ①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②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④是優秀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之魂。 ⑤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大力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可以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2.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 (2)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吸收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抵制腐朽、落后思想,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分化的圖謀。 (4)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繼往開來、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5)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七、如何規范文化市場 1.政府 (1)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2)弘揚主旋律,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3)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2.生產者(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3.公民:要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選擇健康有益的文化產品。 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1)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2)加強理論武裝,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3)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陣地建設,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2.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3.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5.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1)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2)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3)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6.堅定文化自信措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領導權和話語權。 ②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③黨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7.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2)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8.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2)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3)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社會風尚,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4)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蝕。要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5)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培育現代誠信文化,弘揚志愿精神。 (6)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9.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10.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