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7張PPT)6短文兩篇語文統編版八年級下預習案導學案檢測案6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預習案學習目標010203了解有關阿西莫夫的文學常識。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本文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來闡釋事理。鳥臀(tún)目骨骼(ɡé)兩棲(qī)漂移(yí)流逝(shì)島嶼(yǔ)攜帶(xié)彗(huì)星褶皺(zhězhòu)潮汐(xī)劫難(jiénàn)致(zhì)密隕(yǔn)石追溯(sù)天衣無縫1.讀讀寫寫túnɡéqīyíshìyǔxiéhuìzhězhòuxījiénànzhìyǔnsù似似的(shì)似(sì)乎扁一葉扁(piān)舟扁(biǎn)擔殼地殼(qiào)貝殼(ké)2.多音字shìsìpiānbiǎnqiàoké3.釋義【劫難】【致密】【褶皺】【追溯】【跡象】【不解之謎】【天衣無縫】災難;災禍。細而密,細致精密。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連續彎曲的構造形式。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指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解不開的謎。比喻還沒有弄明白的或難以理解的事物。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4.作家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1955年入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做生物化學助理教授,后專職從事寫作,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一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數的趣談》等。重要的科幻文學作品包括“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長篇小說。美國5.背景知識本文選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慶任譯。有改動。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謎團。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中受到啟發,寫成此文。這兩篇短文,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6.內容速覽導學案恐龍無處不有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短文。1.一句話概括:本文主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一、整體感知2.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點明主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具體論證——用在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的事實證明大陸漂移假說。總結全文——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4)第三部分(15)恐龍無處不有1.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二、細讀發現2.什么是“板塊構造”理論?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移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個板塊下面俯沖。3.什么是“泛大陸”?①2.25億年前,當時全球的陸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同時,恐龍已經出現并且“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②2億年前,泛大陸又開始分裂。③6500萬年以前,完全分開。這幾個時間點表明恐龍的出現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陸的分裂,從而使得文章在兩個領域之間建立的聯系在邏輯上得以成立,體現了作者科學推論的嚴密性。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會遷徙大陸漂移南極外各洲發現恐龍化石4.分析“大陸漂移”學說推斷思路:“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2.課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兩個學科,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本文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實,證明了_________假說。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大陸漂移生物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從中我們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里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學習小結恐龍板塊理論生物學地質學不同科學領域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得出結論南極發現恐龍—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恐龍在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后來“泛大陸”又分成四個部分——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發現問題找出答案1.課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找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三、合作探究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的例子,說明“板塊構造”理論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從而印證了這種理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馱”字形象地寫出了大陸漂移時的樣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易懂。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地介紹了大陸的分合過程。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這句話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更準確地說明了“泛大陸”的含義,使泛大陸的形象更具體清晰。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大冰箱”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上的重要地位;“十分之九”說明南極的冰的儲量豐富。2.再讀課文,畫出這些句子語言的嚴密和準確的關鍵詞語,請并分析其作用。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該島是離南極海岸不遠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于鳥臀目恐龍。“不遠”“一小片”“非常”準確、嚴密地寫出了發現恐龍化石的地點,加強了示例的真實性,令人信服。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確實”是副詞,有“的確”“實在”之意,表示情況完全符合實際。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龍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大約”一詞表示推測,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不可能用確定的數字。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似乎”一詞表示推測,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舒適”一詞形象生動地說明早期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很適合恐龍的生存。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總起)大陸漂移學說成立(具體說明)(總結)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會遷徙大陸漂移南極外各洲發現恐龍化石板書設計被壓扁的沙子恐龍滅絕的原因1.本文要說明的對象是什么?一、整體感知2.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是什么?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撞擊說”的依據“火山說”的依據作者認為“撞擊說”正確。1.作者認為哪一種學說正確?他是如何論證的?(1)科學的實驗證明。二氧化硅處在超高壓下會變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溫度下加熱30分鐘,會變成普通的沙子。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產生斯石英。二、細節探討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后,產生了斯石英;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強大的外力造成的。(2)有力的事實證明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發現過斯石英。(3)嚴密的推理證明在6500萬年前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發現過斯石英不可能來自地殼深處只能來自外星撞擊(那時還沒有原子彈)6500萬年前正是恐龍滅絕的年代結論:恐龍滅絕是因為外星撞擊2.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還關系到地球的未來和人類的命運。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如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所以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影響。這樣,一旦將來我們遇到此種災難,就可以采取某些應急措施。三、語言品味(一)說明文中表示時間、空間、范圍、程度、特征、性質、數量等的詞語,能夠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表估計、猜測的詞語:大約、大概、可能、也許、左右、上下2.表示限制的詞語:⑴限制范圍: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⑵限制程度:僅、最、很、非常、幾乎、格外⑶限制數量:很多,幾個、許多、很少、確數⑷限制頻率、速度:經常、很快大約、大概、可能、也許、左右、上下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僅、最、很、非常、幾乎、格外很多,幾個、許多、很少、確數速度:經常、很快三、語言品味(二)劃出語言準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一直”表現了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精神。“爭論不休”一詞寫出了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也許”表示推測,說明現在的結論只是大膽的推測,目前還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度:經常、很快①在過去的9年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可能”表示推測,并不完全肯定,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度:經常、很快②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結果。③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詞語,增強了句子間的邏輯效果,使意思層層推進。“在通常條件下”起到了限制作用,將特殊情況排除在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經常、很快④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⑤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確實”一詞充分肯定了科學家們的檢測結果,說明語言準確、嚴謹。:經常、很快(三)說明的方法及其作用1.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3.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或(某方面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對象)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5.作比較:把……和……進行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具體真切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條理清楚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把……比作……,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或(某方面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對象)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把……和……進行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6.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對象)的××特點。8.引用說明:引用說明有以下幾種形式——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B.引用具體的數據;(作用同列數字)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10.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引起的,使得說明更有說服力。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相同單位的“被壓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斯石英在特定溫度下可以轉為普通沙子。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須具備巨大壓力,表現了作者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四)品味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分析其作用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這是俏皮話,但也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這一研究的現實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這是俏皮話,但也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這一研究的現實意義。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高壓狀態……“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是科學術語,括號里的內容是起到了解釋說明的作用,幫助讀者明白二氧化硅為何物;另外也強調了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因此,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這一句話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從而使人們更容易理解這個道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也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1.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好不好?為什么?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之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生動,容易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因為該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四、拓展延伸2.比較本文與《恐龍無處不有》的異同《被壓扁的沙子》《恐龍無處不有》說明內容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從探究斯石英的分布推斷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造成的說明順序兩篇文章的說明順序都是邏輯順序,運用“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印證觀點”的順序,說明事理。這是一種追本溯源、由因到果的邏輯順序說明語言都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說明方法《被壓扁的沙子》《恐龍無處不有》①都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列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說明“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②都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別。③除此以外,還都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本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產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紹,證明了外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觀點,說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相互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學習小結被壓扁的沙子提出問題:恐龍滅絕的兩種原因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斯石英石的形成“撞擊說”的成立撞擊說火山說嚴謹的思維求實的結論檢測案1.給加點的字注音2.重點詞語考查遷移: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俯沖:(飛機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飛。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力而形成的波狀彎曲構造形式。劫難:災難,災禍。致密:細致精密。追溯:溯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由來。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俯沖褶皺災難,災禍細致精密追溯天衣無縫3.內容考查《恐龍無處不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點明主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密切相連的。第二部分(第2—14段),說明過程——用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第三部分(第15段):總結全文,突出主旨。《被壓扁的沙子》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4段):提出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問題及目前存在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和“火山說”。第二部分(第5—17段):通過被壓扁的沙子證明恐龍滅絕“撞擊說”的成立。漂移學說撞擊說4.下列加點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C)解析:CA.zē—zhě;B.ké——qiào;D.shuò—sùC5.下列句子中無錯別字的一項是()A.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和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和得多么天衣無縫。B.這種撞擊也許深人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夕大浪。C.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希望將來一但面臨這種事件,我們可以采取某種應急措施。D.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解析:DA.拼和—拼合;B.潮夕—潮汐;C.一但—一旦DA.科學家們設計的測量儀天衣無縫,毫無瑕疵。B.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成的,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C.毫無疑問,學習沒有捷徑,勤奮刻苦、持之以恒才是關鍵。D.辯論賽上,大家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那場面,熱鬧極了。6.下列加點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A解析:A借樹梢樹枝樹根的密不可分,比喻這里的革命戰士與人民群眾的親密關系A.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列數字)B.“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舉例子)C.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較)D.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作比較)D解析:D夸張解析:D打比方。7.下列句子說明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8.結合文章內容,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A.恐龍無處不在是大陸漂移的結果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B.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C.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D.斯英石和金剛石在溫度升到極高時,可以恢復到原始狀態。B解析B大約在兩億年前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 短文兩篇(預習、導學、檢測案).pptx 大陸漂移說.mp4 恐龍無處不在朗讀.mp4 被壓扁的沙子朗讀.mp4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上微課.mp4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下微課.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