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學設計 湯麗明-溫州中學 導入新課: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我們紀念辛亥革命,不僅是為了記住那些光榮的歲月,而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看看我們的先輩,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是如何追求和發展真理的?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學過渡:黑格爾道,真理是一個崇高的字眼;郭小川唱,一個閃光的真理才是生命之光;孫中山說,我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請看——※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理總是和權力站在一起。以上說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錯誤。真理首先是一種觀念,真理是一種怎么樣的觀念?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我們通過什么來檢驗這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實踐),而不是以主觀的需要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認識都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與客觀對象不符合的認識就是謬誤。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為什么)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強權即真理。錯誤。真理不會因為人的地位而改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學過渡:我們在前面學過,意識、認識,它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真理屬于認識嗎?(是)那真理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學生回答)為什么?教師解釋:這張桌子是木頭做的,有人說是鋼鐵做的。如果是真理,只能說這張桌子是木頭做的,所以,真理反映的對象是確定不移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真理是客觀的。教學過渡:我們看到從辛亥革命開始那一天起,無數的革命志士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革命發展道路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俄國的城市中心論。教學提問:農村包圍城市的提出,是否表明“城市中心論”不再是真理?學生回答:這是一條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所經歷的、被俄國十月革命證實是正確的道路。但是,這條道路是不適合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國情的。教師小結:這體現了真理的什么特點?(條件性)同時也體現了真理是具體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注意: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側重于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這里的特定過程側重于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教師總結:所以,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教學過渡:請同學們想一想,社會生活或學習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每個組派個代表,一會比比看,看看哪個組舉的例子最精彩)(互評)(教師備用例子:毛主席語錄:馬克思主義道理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這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我們不能離開一定的歷史范疇,否則無法判定這個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在中國人民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時,毛澤東說“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個觀點是真理。在20世紀60年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權的反,造社會主義的反。在這個歷史下,這個說法就是謬誤。)所以,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個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的。教學過渡:回顧百年歷史,中華民族不正是在真理和謬誤的較量中走向光明的嗎。合作學習:一百年來,我們的民族由“東亞病夫”變成“東方巨龍”;我們的國家從風雨飄搖中走向繁榮富強;我們的人民從窮困潦倒到基本小康。百年的巨變中,凝聚著包括孫中山在內的無數仁人志士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問: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近百年來中國領袖人物求索真理的歷程及其哲學啟示。(用哲學觀點表述)學生討論:教師準備:教師小結:這一百年,中國人民走的很辛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到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再到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中國人民尋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問:中國人民尋求救國強國真理的曲折過程說明了什么?(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風順的,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總是要經歷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多次反復的過程。問:鄧小平理論是不是我們求索真理的終點?(不是)在新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會對中國的建設道路提出更多的真理性認識,說明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什么)過程。這體現了認識具有什么特點?(無限性)為什么認識是無限的?問:從三民主義、到毛澤東思想、再到鄧小平理論,這個追求真理的過程是一種圓圈式循環運動嗎?(不是(畫副板書圓圈)那么,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為什么是波浪式而不是直線發展?)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風順,受到條件的制約,認識具有反復性,(為什么是上升、前進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認識具有無限性。課堂總結:回望百年辛亥,前人們的理想有的已經實現,有的尚未到來,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任重道遠。你們作為中國未來的希望,要肩負革命者的重擔,繼續追求強國富民的真理。但是,對中國的青年,外國媒體有不一樣的聲音。我的回應是……就像溫家寶說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痹谶@里,我發現一批關注天空的人,我們的國家大有希望。今天,我們以這種方式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許,行動是最好的紀念,發展是最好的繼承。在座的青年們,我們要在實踐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追求和發展真理,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最后,與大家一起共勉,《仰望星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