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傳統文化的繼承》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必備知識 理解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分析傳統文化的特征,解析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 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關鍵能力: 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提高分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核心素養: 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教學重點】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 【教學難點】傳統文化的特點 【教學過程】理解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意義。 溫故知新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我們學習了什么? 3.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含義,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原因和措施 3.2:文化交流傳播途徑,手段,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從橫向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多樣的文化交流傳播;從縱向看,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導入新課 我們來學習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4.1 傳統文化的繼承 講授新課 4.1 傳統文化的繼承 展示本課學習目標: 1.識記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傳統文化的表現。 2.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重點) 3.掌握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4.理解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意義。(難點) 自主探究:閱讀教材P39--43,思考下列問題: (認真閱讀、勾畫答案,標記疑難、提出問題。) 1.什么是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有哪些? 3.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特點? 4.傳統文化的作用? 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什么? 傳統文化在哪里?你應該知道的中國傳統文化 學生舉例:書法;剪紙、京劇、二人轉------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傳統文化的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理解: ①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打上了歷史的烙印、帶有民族色彩 ②保留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滲透到各個領域 ③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④歷史到現實–- 具有繼承性特點 教師展示圖片:京劇,清朝光緒年間形成于北京。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同治、光緒年間皮簧班中陸續出現了一批著名演員,他們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戲的各種優點,并在藝術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嘗試,迅速促進了皮簧戲的發展,終于形成一個嶄新的劇種——京劇。近百年來,這個劇種遍及全國,已成為中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種。 針灸起源于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刺法萌發于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時,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是砭石,后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銹鋼針。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關系,當身體有不適時,用火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針灸。針灸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現在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已傳到世界各地。 (2)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 ①傳統習俗的繼承 A、含義 B、影響 C、地位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 A、含義 B、影響 C、地位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 A、含義 B、影響 C、地位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 A、含義 B、影響 C、地位 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研究探討四個表現。 ①傳統習俗的繼承 A、含義 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或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B、影響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C、地位 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舉例:“中國紅”是中國人的魂,尚紅習俗的演變,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過世代承啟、沉淀、深化和揚棄,傳統精髓逐漸嬗變為中國文化的底色。 你知道下列傳統節日中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嗎? 學生說出節日習俗: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中秋;重陽------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清明節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為寒食節。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焚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游等習俗。另外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斗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時在夏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與元宵節、端午節并稱三大傳統佳節。兩漢時已具雛形,時在立秋日。唐出現觀月、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八月是作物收獲季節,慶豐收、賀團圓,“花好月圓人壽”便成了中秋節的主題。它蘊涵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向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系的重要意義。 清明掃墓祭祖 中秋闔家團圓 重陽登高敬老 端午悼念屈原 ————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總是在潛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 A、含義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B、影響 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C、地位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舉例:北京四合院;布達拉宮;窯洞-----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 A、含義 文學藝術,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 B、影響 有悠久的歷史,蘊藏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C、地位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例:古代文學;傳統戲劇;傳統繪畫;四大名著------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 A、含義 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B、影響 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C、地位 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片:辛亥革命,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始終致力于振興中華、追求國家統一的偉大精神,至今仍在激勵著兩岸同胞為之奮斗。 孔子大同思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運大同篇》 傳統思想的繼承: “仁、義、禮、智、信”。每一個字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經典哲學;天下為公、報效祖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容乃大,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崇德重義、修身為本。 小結:列表比較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含義;影響;地位。 練一練 1、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份珍貴的遺產是指:傳統思想 2、門聯、請帖都用紅紙;迎娶的車輛掛紅彩帶。這體現了:傳統習俗 3、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的是:傳統思想 4、被稱為凝固的藝術的是:傳統思想 5、學習京劇、國畫、唐宋詩詞是傳統文藝 6、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是傳統思想 思考:你知道“會徽”蘊涵了哪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誠信; 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藝:印章、篆刻與書法; 體現了中國的傳統習俗:用紅色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著喜慶、熱烈與祥和。 會徽從傳統思想、文學藝術和習俗的角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教師給出材料:我國西周時期,婚嫁有“六禮” (1)納采 (男家向女方送禮提親) (2)問名 (男家問女方的生年月日時辰,卜吉兇) (3)納吉 (卜得吉兆后與女家訂婚) (4)納征 (男家送聘禮給女家) (5)請期 (商請女方確定婚姻) (6)親迎 (男子赴女家迎親,舉行結婚儀式) 問:現代婚禮還有哪些傳統的印記?說明了我國傳統文化什么特征?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①具有繼承性。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建筑的繼承,傳統文藝的繼承,傳統思想的繼承。 ②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例如:“和為貴”———“和諧社會” “浩然正氣”———“講正氣” 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A、含義: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B、地位: 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教師給出材料: 鄉愁 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鄉愁”是一種怎樣的中華傳統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有沒有起消極作用的傳統文化? 學生回答: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 每逢佳節倍思親, 海峽兩岸人民渴望祖國統一。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孝道: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封建社會,一方面,“孝”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維系政權的一個工具,一切聽命于“一家之長”的觀念,使人往往屈從于獨斷的權威或傳統的家庭禮教。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養老,以及親人、愛人、愛國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鄰里相親、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舉例:“埋兒奉母”。 郭巨, 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后,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后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思考:對“埋兒奉母”體現的孝道進行評析。 2、傳統文化的作用 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 在封建社會,一方面,“孝”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維系政權的一個工具,一切聽命于“一家之長”的觀念,使人往往屈從于獨斷的權威或傳統的家庭禮教。 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養老,以及親人、愛人、愛國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鄰里相親、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想一想:今天我們對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孝文化有什么重要意義?我們應該怎樣持有什么樣的態度?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的原因(意義) (1)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思考:你認為對待不同性質的傳統文化應采取什么不同的態度?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總體上) ②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具體方面) 【課堂小結】 4.1 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是什么 1、 傳統文化含義 2、 傳統文化特點 (二)、為什么 1、傳統文化的作用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三)、怎么辦 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辨析對錯 :1、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民族舊有的文化。(× ) 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歷史中,而且保留在現實生活中,歷史上產生的文化如果沒有被人類繼承下來,那就不是傳統文化。所以,傳統文化≠古代文化,不要認為歷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傳統文化。 2、傳統建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 )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化必須按照原有的涵義去理解。(× ) 傳統文化只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才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若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必須對其加以繼承。(× )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而不是簡單地加以繼承。 【鞏固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