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東亞島國 1、位置:亞洲的東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北溫帶, 東臨太平洋,西鄰日本海,北臨鄂霍次克海 ,南臨東海,西部隔日本海和朝鮮海峽與俄羅斯、中國、朝鮮、韓國相望。 2、地形:山地多,占四分之三,平原少 ,僅僅占四分之一。(森林資源豐富)其中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河流:短且密集 (水力資源豐富) 3、氣候 :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略帶海洋性的特點 4、組成:主要島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其中,緯度最高的島是北海道,面積最大的島是本州。 5、日本的人地特點:地狹人稠(面積37.7萬平方千米,人口1.27億) 6、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期中橫濱和神戶是非常著名的港口。(漁業資源豐富) 7、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在火山非活動期間,火山爆發后沉降下來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資源特點:地域狹小,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 (礦產資源貧乏) 2、經濟特點:從國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加工貿易型經濟) 3、工業集中分布區: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原因:因為這里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工廠靠近碼頭,海陸交通便利;沿岸地區城市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也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4、日本完全依靠進口的資源有鐵礦石和棉花。 5、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象是美國、西歐、東亞、東南亞地區,其中最理想、最大的市場的是美國。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特點: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大和民族 2、文化特點:東西方文化兼容,傳統和現代并存 四、讀圖分析要求: 在地圖中填注:日本海、太平洋、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京濱、名古屋、阪神、瀨戶內海、北九州五大工業區 。(重點) 第二節 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 3馬六甲海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印度洋——太平洋、亞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圖準確填注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 4日本人將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需要從中東地區進口大量的石油,馬六甲海峽是最短的必經之地)。 5能在圖中填注出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稱(重點)圖7.22和圖7.28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6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分布: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大部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降水集中在雨季,分布:中南半島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7農業生產:糧食作物:水稻。熱帶經濟作物:橡膠、蕉麻、椰子和油棕 國家: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橡膠(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棕油(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椰子(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椰子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是最大的蕉麻生產國) 8東南亞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高溫多雨的氣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豐富、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充足的勞動力。 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9 中南半島地形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地勢特點:北高南低 10河流:注入太平洋的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注入印度洋的有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 11東南亞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了6個國家,有中國、越南、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有“亞洲多瑙河”之稱。它在中國境內的名字是瀾滄江。 12中南半島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的平原地區。原因是這里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因此這里也成為了東南亞的人口稠密區和重要農業區。 13東南亞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該國位于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多火山和地震,有“火山之國”和“千島之國”之稱。 14與中國接壤的東南亞國家有緬甸、越南和老撾, 四、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15人種:大多數為黃種人 ,華人和華僑占有一定的比例,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主要來自中國的廣東和福建兩省。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非常大 16主要語言為漢語和英語,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和伊斯蘭教。 17旅游熱點:新馬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 18旅游勝地:P33圖7.30(要求記憶) 第三節 印度 一位置: 1亞洲的南部,我國的西南部,臨海國,大部分位于熱帶。 2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臨印度洋,東南隔海與斯里蘭卡相望,西南隔海與馬爾代夫相望。 3西北與巴基斯坦相鄰,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東部與孟加拉國和緬甸相鄰。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4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5印度地形特點:三大地形區: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絕大部分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 6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已經超過10億,僅次于中國。 世界文明古國: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之一 。 7人口特點:不僅數量多,而且增長快。人口增長快,給該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三、水旱災害頻繁: 8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9季風與降水:旱澇災害頻繁 10 月份 風向 對降水的影響 一月 東北風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風 多,雨季 水災:西南風的變化 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 旱災: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 11防災措施:水利工程: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 四、自給有余的農業生產 12綠色革命:基本實現糧食自給,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糧食短缺問題。成為世界農業大國。 13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 14農作物分布地區:與地形和降水的關系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平原多 降水稍多、有大河在此流過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 高原、山地為主 降水較少 五、發展中的工業 15傳統工業:鋼鐵工業 紡織工業、采礦業 新興工業: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產業 16鋼鐵工業: 加爾各達,煤、鐵、錳 ;棉紡織業: 新德里(首都)、孟買:棉花 ;麻紡織業 :加爾各達 、黃麻 17分布原因:工業中心都接近原料產地,即就近原則,這樣的工業布局,可以節省運費、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廠要建在原料產地或者靠近消費市場。 18高新技術產業: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發達 班加羅爾,信息產業中心 19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軟件產國,僅次于美國 六、填圖 能夠準確填出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 第四節 俄羅斯 一、國土遼闊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2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洲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屬于歐洲國家,首都莫斯科在歐洲,主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歐洲,四分之三人口主要在歐洲。 3位置: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西南臨黑海,并與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等國相鄰。 4地形:以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以平原為主,有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首都莫斯科坐落在東歐平原;東部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大部分地區地形平坦。地勢特點: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5主要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伏爾加河。其中伏爾加河被俄羅斯人稱作“母親河”,它全長3600千米,是歐洲第一長河,其航運將價值很高,而另外三條河流航運價值都很低,因為它們冬季結冰期比較長。 6五海通航:伏爾加河通過運河將白海、波羅的海、黑海、里海和亞速海相通。 7氣候:大部分位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 8氣候變化特點:氣溫自西向東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東西兩岸向中部、北部減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二、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9自然資源特點:種類齊全,儲量豐富。 10重工業發達: 圣彼得堡工業區:石油化工、造船、電子、航空航天、食品、紡織等工業。 莫斯科工業區: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上2個工業區是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石油、鋼鐵、機械等產品(以鋼鐵和機械工業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工業產品(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秋明油田位于西西伯利亞平原上。 總結:俄羅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較慢,且主要工業區集中在歐洲部分,相比之下,亞洲部分比較薄弱,導致輕重工業分布不平衡; 三、發達的交通 11交通特點: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都很發達。分部不均勻,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亞洲部分鐵路網相對單一。 12亞歐大陸橋(起點 :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終點:荷蘭的鹿特丹)建在南部山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氣候相對溫暖以及距離周邊鄰國較近,更便于發展經濟 與合作交流。 13客運以鐵路、公路為主;貨運以鐵路、管道為主,其中管道運輸所占比例最大,用來運送石油和天然氣。 14莫斯科是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參崴,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口)著名建筑:紅場、克里姆林宮;藝術代表芭蕾舞。 15在圖中填注: 東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及烏拉爾山脈 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伏爾加河 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莫斯科、圣彼得堡、伏爾加格勒、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第一亞歐大陸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