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框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 (2)理解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2.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科學精神】 科學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的道路、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公共參與】 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 1.教學重點:理解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教學難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一)引入新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本節課我們學習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講授新課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板書) 一.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板書) 閱讀與思考 20世紀初,對于如何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中國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應。其中,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無政府主義、三民主義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 自由主義 胡適說:“我們如果還想把這個國家整頓起來,如果還希望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占一個地位,——只有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 保守主義 康有為說,“中國立國數千年,禮儀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若一棄之,則人皆無主,是非不知所定,進退不知所守,身無以為身,家無以為家,是大亂之道也”,要“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 無政府主義 劉師復認為,無政府主義者“主張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統治,廢絕首領及威權所附麗之機關學說也”。 三民主義 孫中山說:“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和美國大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是相通的。” 你認為上述主張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為了民族復興,再鑄中華文化的輝煌,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尋找救國良方,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進入中國,各種主張紛紛登場亮相,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都不能解決中國文化走向何處的問題,無法使中華文化走向復興之路。 閱讀與思考 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反對孔教和封建綱常,對封建文化發起猛烈的沖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 聯系所學歷史知識,說一說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教師:如何理解理解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學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教師: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是什么? 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板書) 閱讀與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視角一: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就會孕育和滋養與之相應的文化。 視角二:如果拋棄優秀傳統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脈,文化發展就會像無根浮萍、斷線風箏,迷失方向。 視角三:每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從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視角四:當前,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還不相稱。 運用所學的知識,綜合上述視角,進一步闡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道理。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1)歷史結論:奉行“全盤西化”論或“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解決中華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無法使中華文化走上復興之路。 (2)現實要求:民族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中國共產黨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 (3)性質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先進性決定了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教師: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學生: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 教師: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