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 社會歷史的本質 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理解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2)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3)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認同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科學精神】 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 1.教學重點: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2.教學難點: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一)引入新課 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社會歷史發展有什么規律?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什么?探討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歷史的本質、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總趨勢,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群眾觀點。 本節課我們學習社會歷史的本質。 (二)講授新課 社會歷史的本質(板書)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板書) 閱讀與思考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談到勞動的重要性。 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后者和前者雖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隨著腦的進一步的發育,腦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覺器官,也進一步發育起來。正如語言的逐漸發展必然伴隨有聽覺器官的相應的完善化一樣,腦的發育也總是伴隨有所有感覺器官的完善化。 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勞動是人類產生的決定因素,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以制造工具為特征的勞動,是人類形成的標志。生產勞動對人類生存的意義還在于它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生產勞動不斷創造人們所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沒有生產勞動就沒有人類的延續和發展。生產勞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礎,人類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勞動,離不開物質資料的生產。 為什么說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學生: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教師:如何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學生: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也就是把社會生活“當做實踐去理解”。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領域,人類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域,人類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精神文化領域。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板書) 閱讀與思考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早在古代社會就有了關于自然界的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總體上說來并沒有貫徹到社會歷史研究領域中去。即便像費爾巴哈這樣在自然觀上相當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一旦進入社會領域,總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為什么人們可以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卻不能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沒有意識,它們的變發展完全是自發進行的。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從而陷入唯心主義。 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還很落后,使當時的人們認識社會受到了限制.馬克思處在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那時的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為馬克思揭示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創造了條件。馬克思能夠從實際出發,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識人的本質,認識社會發展的運行規律。實踐觀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教師: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學生: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由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兩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 教師: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地理環境、人口等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觀點,也包括社會心理和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閱讀與思考 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說:“假如牛、馬和獅有手,并且能夠像人一樣用手作畫和塑像的話,它們就會各自照著自己的模樣,馬畫出、塑出馬形的神像,獅子畫出、塑出獅形的神像了。” 費爾巴哈曾對各國信仰的神進行認真的考察,發現各國的神,無論其形象、衣著、使用的語言,還是發號施令的方式,都同那個國家的現實生活極為相像,幾乎是該民族現實生活的翻版。于是,他發現了一條隱藏在神圣光環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別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別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馬克思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恩格斯說:“宗教按它的本質來說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個內容,把它轉給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發慈悲,又反過來使人和大自然從它的豐富寶庫中得到一點東西。” 宗教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有什么關系? 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與實際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宗教所描繪的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其內容來源于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繪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繪的事物是對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創造。 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是對實際生活超脫、虛幻的反映。沒有具體的實際生活就不會產生相關的不切實際的念頭與思想。 教師:如何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學生:(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閱讀與思考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貪污腐敗、拜金主義、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現象還時有發生。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為什么仍然還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